解決最值問題的利器——垂線段最短

2020-12-12 愛數學做數學

解決最值問題的利器——垂線段最短

在八年級數學平行四邊形這一章學習中,最值問題是個難點,在沒有學習二次函數之前,圍繞著「最」,通常需要兩個幾何定理,其一是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其二是垂線段最短,還可以利用三角形三邊數量關係進行,當然它本質上也是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當然,這道題放在九年級複習,可解決的辦法更多,但不推薦使用超前知識來解答,後面反思中會詳細提到。那麼首先我們來看一道八年級數學動點導致的面積最值問題。

題目

如圖,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正方形OABC的邊長為4,且A點在y軸正半軸上,C點在x軸上,D點是x軸正半軸上一個動點,OD長為2a,以OD為對角線作正方形OEDF,連接BD並取BD中點M,AM交x軸於N點.

(1)N點坐標是_____________(用含a的代數式表示);

(2)求FN:EM的值;

(3)當△EMN面積最小時,求a的值.

解析:

(1)分析點N的形成,它是由AM延長後與x軸相交產生,因此觀察點M,發現它是中點,於是很容易找到一對全等三角形,△ABM和△NDM,所以可以證明DN=AB=4,於是ON=2a-4,於是得到點N坐標為(2a-4,0);

(2)在八年級階段求線段比值,通常突破口不容易找到,但是題目條件中其實給了不少暗示,例如正方形,例如等腰三角形,咦?△EMN,是不是很像等腰三角形呢?

猜歸猜,用數學推理說話才是正道,那咱們就上路吧!

以點E為旋轉中心,EO=ED,那麼EN的對應邊又在哪裡呢?不難想到連接AE,如下圖:

由正方形OEDF得到EO=ED,∠OED=90°,由正方形OABC得到OA=AB,再用前一小題中的△ABM≌△DNM得到AB=DN,於是等量轉換順利得到OA=DN,再加上∠AOE=∠NDE=45°,用SAS判斷△AOE≌△NDE,從而證明了AE=NE,∠AEO=∠NED,而∠NED+∠OEN=90°,於是∠AEO=∠OEN=90°,即∠AEN=90°,得到等腰Rt△AEN,前面也提到點M是中點,因此△EMN是等腰三角形,所以FN:EM=√2;

(3)這是本題重點也是難點,△EMN的面積隨著點D帶動點N變化而變化,但我們可以看到,△EMN本身是個特殊三角形,它的面積與其邊長有關聯,即面積最值可轉化成線段最值問題,於是我們學過的兩個定理: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和垂線段最短便能派上用場了。

到底該用哪個呢?

觀察線段的變化,如果兩個端點都在變化,其實是不利於觀察的,在△EMN中,恰恰所有頂點都在變化,設置了障礙,但回到最初求N點坐標時的思路,觀察線段AN,由於M是中點,所以MN的長度與AN的長度變化是同步的,對於線段AN來講,端點A是確定的,點N又在x軸上,即線段一端固定,另一端在直線上,這不就是點到直線的距離最短的案例嗎?

所以當AN⊥x軸時,AN最短,連帶MN最短,得到△EMN面積最小。

結合前面的探究,AB=DN,而DN和DO重合,於是2a=4,求得a=2.

解題反思:

解完之後會感覺,這道題並不難嘛!的確,在想到思路之前,的確很難,想到之後,行雲流水。

那麼解題的思路究竟如何更有效率地尋找?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審題,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很難。學生平時學習,積累了大量解題經驗,這些經驗要用於某道具體題目,相當於大數據匹配,讀題時,觸發思維線,思維線織成網,最終網住結論這條魚。

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有學生提前學習了後面知識,例如用一次函數求解析式,再構造二次函數求最值,當然也很容易,坐標系內的問題,用解析法再容易不過。

只是解析法解此類題,容易上癮,再也不會去思考幾何直觀,甚至再遇到這類幾何問題,建系解決問題成為首選,這可不是八年級學習幾何的目的!曾經在九年級複習課中,講一道壓軸題,有多種方法,幾何法非常巧妙,也簡單,但不少學生卻執迷於解析法,雖然最終通過複雜的計算也能得到,但費時費力,更糟糕的是,他們在用解析法完成之後,對幾何法的講解不屑一顧,課堂上甚至開起了小差,因此不禁在想,超前學習到底是幫他們還是害他們?

我認為,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教學目標,學生不宜超前學習,這次教育部出臺規範培訓機構的文件,也提到這一點,所以平時的學習,必須按部就班,遵照學生思維成長規律,不可拔苗助長。

相關焦點

  • 活用求解最值問題的利器,再難的題目都迎刃而解
    中考數學試題中「最值」的題型出現的頻率比較高,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課本中沒有作系統介紹,而且有很強的探究性,往往綜合了幾何基本變換、圖形的軌跡等方面的知識,雖然中考中的最值問題往往綜合了幾何變換、函數等方面的知識,具有一定的難度.通過研究發現,這些問題儘管形式多樣、背景複雜、變化不斷,但都可以通過幾何變換這一利器去轉化為常見的基本問題.
  • 線段最值問題大講堂—經典中的經典,學會這些,線段最值難不倒你
    線段最值問題大講堂—經典中的經典,學會這些,線段最值難不倒你。一.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經常結合三角形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兩邊之差小於第三邊和圓來求解線段或者線段和的最大最小值問題。解題的關鍵是找到定點和定長的線段,然後利用上述知識找到臨界位置,求出最值.
  • 最值問題的類型歸納與求解思路的梳理
    最值問題的類型歸納與求解思路的梳理最值是中考一個永恆的主題,也是一個重大的難題,解答最值問題不僅要準確理解題意,更要準確找到取得最值的方式,最後才是運用數學知識給出數值.下面就把最值的題型歸納一下,解答的思路梳理一下,供學習時借鑑.
  • 欣賞一道精彩的最值問題
    根據兩點之間線段最短,添加輔助線將AP和PQ轉化到同一條線段上,因此作A點關於BD的對稱點為A′,連接A′D,PA′,可證得△AA′D是等邊三角形,由垂線段最短可知當PQ⊥AD時,A′P+PQ最小,即可求出結果。
  • 中考數學專題:最值問題中的圓模型(難點)
    中考數學最值問題是必考點,一般出現在選擇題和填空題的最後一題,有時候也可能出現在解答題的倒數第一題或第二題的一問中。在江蘇無錫的作圖題中,也運用了最值的原理。需要考高分的同學,建議掌握好!以下是利用輔助圓求解動點最值問題的幾種題型:一是同一端點出發的等長線段二是動點對定線段所張的角為定值利用圓來解決最值問題,一定要有定點和定長,因為圓的定義是到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的集合。
  • 幾何中的最值與定值問題
    線段和差的最值問題,常見的有兩類:第一類問題是「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兩條動線段的和的最小值問題,常見的是典型的「牛喝水」問題,關鍵是指出一條對稱軸「河流」第二類問題是「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結合「垂線段最短」.
  • 勾股定理與線段最值問題題型解讀
    【知識梳理】一.平面圖形中線段和差問題最值的「將軍飲馬問題」1.基礎題型:兩條線段出現三個點:兩個定點+一個動點解題方法:先作圖再計算解答作圖思路:任選兩動點中的一個定點作對稱點,動點所在的線段為對稱軸,連接對稱點與另一個定點,所連的線段即是要求的最小值,所連線段與對稱軸的交點為動點所在的位置。
  • 中考幾何最值問題求解策略新認識,一篇全攻破
    幾何題多變的問法,一直是中考題中難住我們的題目,當「幾何」遇上「最值」,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關於幾何最值問題研究的老師很多,本人以前也有文章論述,本文在此基礎上再次進行歸納總結,把各種知識、方法、思想、策略進行融合提煉、追本溯源、認祖歸宗,以使解決此類問題時更加簡單明晰。
  • 八年級上冊數學:勾股定理的應用之路徑最短值問題和生活實際應用
    最短路徑問題初中階段我們學過三種路徑最值問題,>一是兩點之間線段最短;二是將軍飲馬問題;三是直線外一點與直線上一點的連線中,垂線段最短.>當然,還有很多線段最值問題,待到九年級時會相應擴展的.我們言歸正傳,回到今天所講勾股定理在線段最值問題中的應用,還有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螞蟻爬之路徑最短值問題,這類問題一般不能用"兩點之間線段最短"來解決,而是先展開,再利用此公理來解決;方法總結
  • 從旋轉和軸對稱兩個方向突破線段和最值問題
    從旋轉和軸對稱兩個方向突破線段和最值問題幾條線段和的最值問題,一直作為武漢地區數學題的特色,思維有難度,是選擇題或填空題的壓軸戲。而解決此類問題的基礎,不外乎兩條定理: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垂線段最短。那麼無論哪種方法,最終都要將線段和轉換成一條線段或一條垂線段。正好在某道填空題中,這兩種方法都能成功解決,所採用的轉換方法則是旋轉變換和軸對稱變換。
  • 8道題讓你徹底掌握《特殊平行四邊形最值》問題,巧奪中考高分
    ,解題思路是化「動「為」靜「,根據圖形,找特殊位置,靈活運用有關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第四步:列方程將相關的常量和含有變量的代數式代入等量關係建立方程,根據所列方程解決相關問題.【點評】本題考查了矩形的性質和判定,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三角形的面積,垂線段最短的應用,能求出AM=DE是解此題的關鍵,注意:垂線段最短.
  • 中考熱點|「PA+k·PB」型的最值問題
    【問題背景】「PA+k·PB」型的最值問題是近幾年中考考查的熱點更是難點。當 k 值為 1 時,即可轉化為「PA+PB」之和最短問題,就可用我們常見的「飲馬問題」模型來處理,即可以轉化為軸對稱問題來處理。
  • 初中數學幾何專題:幾何最值問題
    一、基本圖形所有問題的老祖宗只有兩個:①[定點到定點]:兩點之間,線段最短;②[定點到定線]:點線之間,垂線段最短。由此派生:③[定點到定點]:三角形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④[定線到定線]:平行線之間,垂線段最短
  • 動點問題中的最值與定值(八年級數學)
    動點問題中的最值與定值(八年級數學)以八年級數學的知識框架,研究動點問題不存在障礙,當然所謂的動點,目前多利用全等三角形、平行四邊形、軸對稱圖形等特殊圖形,並不涉及到圓。因此關於「最」的定理,一般是「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和「垂線段最短」,而「定」,一般是結合題目條件中的定長,進行等量轉換。題目如圖1,四邊形ABCD是菱形,∠ABC=60°,A(0,a),B(b,0),C(c,0),|b+c|+√(a-2√3)=0.
  • 重難點突破系列——幾何代數最值問題
    最值問題,是初中數學的難點,是拉開分數差距的題目類型。這個問題又細分分為幾何問題和代數問題。幾何最值問題是指在一定的條件下,求平面幾何圖形中某個確定的量(如線段長度、角度大小、圖形面積等)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 做最新模擬猜壓問題,破解圓最值問題,複習提升真需要
    有關圓的最值問題,在中考中常常以選擇、填空的形式出現,這類試題「小而精」,但涉及的知識面廣,綜合性強。很多同學對解決這類問題常會感到束手無策。下面以常見的幾種類型入手,針對2020年中考數學可能出現圓的幾何最值問題進行採用,帶大家一起感悟解決這類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使中考數學複習更有針對性、實效性。
  • 中考點撥:隱形圓相關的最值問題
    中考壓軸題,關於圓的最值問題容易出在選擇題或填空題的壓軸題,小夥伴們,下面飛揚老師帶著大家一起研究這一題型。最值問題的解決方法通常有兩大類:一、應用幾何性質:①三角形的三邊關係: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兩邊之差小於第三邊;②兩點間線段最短;③連結直線外一點和直線上各點的所有線段中,垂線段最短;
  • 探究到3個點距離最短問題的利器,源於經典名題的啟發
    (2)如圖②,將△ABP繞點B逆時針旋轉60°得到△BFE,連接PF,EC,作BH⊥EC於H.易證PA+PB+PC=PC+PF+EF,因為PC+PF+EF≥EC,推出當P,F在直線EC上時,PA+PB+PC的值最小,求出EC的長即可解決問題.
  • 2019中考數學壓軸題分析——最短路徑問題2
    最短路徑問題2——垂線段最短以垂線段最短作為直接或間接依據的題目數量不是很多,不過也是比較典型的問題
  • 線段最值裡的「三截棍」如何破解?(胡不歸問題)
    線段最值裡的「三截棍」如何破解?(胡不歸問題)線段最值,包括一條線段,兩條線段和甚至多條線段和的最值,通常解決的思路是化成一條線段,利用「兩點之間線段最短」或「垂線段最短」來解決,當然在加入圓相關概念之後,可用定理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