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古人視為「大疫」的五大傳染病竟然是它們

2020-12-20 求醫網

  春天萬物復甦,也是各種流行病頻發的季節。日前,國家衛生計生委、全國愛衛會發出通知,要求全國各地做好防控工作。在中國古代,儘管沒有「流行病」 這個名詞,但其醫學概念是存在的,這就是「疫」,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為「民皆疾也」,即好多人都得病的意思。如果大規模暴發,則稱為「大疫」。傷寒、瘴氣、傳屍、癘風、虜瘡等五大傳染病,曾給古人帶來了深重災難……

  傷寒,古代最普遍的傳染病

  《周禮·天官》「疾醫」條稱其為「痟首疾」

  對於流行病的現象,古人認識很早。《周禮·天官》「疾醫」條稱:「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嗽上氣疾。」春季的「痟首疾」是什麼病?從字面來說,是「頭疼病」。

  晚清國學大師孫詒讓《周禮·正義》認為:「春氣不和,民感其氣,則為痟痛而在首也。」以孫氏的觀點來看,就是春天氣溫不穩,或冷或熱便容易患頭疼腦熱,這就是古代醫學所說的「傷寒」。古代傷寒的概念很寬泛,一切由外部感染的疾病,均可稱為「傷寒」。

  中國歷史上第一波傷寒大流行,發生於東漢時,世界上第一部總結性臨床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就是這一時期誕生的。作者張仲景是當時的名醫,其宗族原來有200多口人,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來,不到十年竟然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有七成死於傷寒。

  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曹魏大軍也曾為傷寒所困,曹操於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南徵,打了一場著名的「赤壁之戰」。但到十二月份,曹軍突發「大疫,吏士多死者」。實際上,曹軍所患的傳染病就是冬春時高發的「傷寒」。

  傷寒導致大規模死亡事件發生於13世紀上半葉。據《金史·哀宗本紀上》記載:天興元年(公元1232年),「汴京大疫,凡五十日,諸門出死者九十餘萬人。」汴京就是今河南省開封市,不到兩個月,死了近百萬人。現代學者結合當時醫家李杲《內外傷寒辨惑論》所記,認為這次大疫就是傷寒疫。

  瘴氣,古代最兇猛的傳染病

  似老虎張著大口撲向人

  在古代傳染病中,瘴氣大概是古人眼裡最為可怕、兇猛的傳染病。瘴氣到底是什麼傳染病?其實就是瘧疾。「瘧」字從「疒」從「虐」,「虐」是老虎頭,在甲骨卜辭中寫作「 」,似老虎張著大口撲向人。其意思很明了,這是似老虎一樣兇猛的傳染病。

  古代早期,人們直接將瘧寫成「虐」,《禮記·月令》即稱「民多虐疾」。東漢人劉熙在其《釋名·釋疾病》釋「瘧」中,稱此病為「酷虐也」:「凡疾或寒或熱耳,而此疾先寒後熱兩疾,似酷虐者也。」

  先秦時期,瘧疾最早在中國南方地區流行。《周禮》中所謂「秋時有瘧寒疾」,即指此疫秋天多發。究其發病原因,《禮記》認為:如果秋天氣溫偏高,即所謂秋「行夏令」,就會暴發瘧疾,因傳播瘧疾的蚊蟲繁衍密集。

  在古代,嶺南、川貴一帶多瘴氣,所以這些地區也是瘧疾的重災區。雲南過去民謠稱:「五月六月煙瘴起,新客無不死;九月十月煙瘴惡,老客魂也落。」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瀘江水」條也稱,瀘江兩岸「時有瘴氣,三月、四月逕之必死」。

  歷代官兵南徵,多因瘧疾而遭遇重挫。當年蜀國丞相諸葛亮即因畏懼瘴氣,而推遲其南徵計劃。唐玄宗李隆基南徵時更因瘴氣而失利,據《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三》記載,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六月,唐朝廷派侍御史、俞南留後李宓,率7萬大軍徵伐南詔國(今雲南境內)。結果士兵被傳上瘴疫,又病又餓,死去 「十有八九」,李宓被活捉,全軍皆沒,後再派軍徵討,總共差不多死了20萬人。

  傳屍,古代傳播最厲害的傳染病

  傳屍也稱「遁屍」「風屍」「沉屍」乃俗稱的「肺癆」

  「傳屍」也是古代最厲害的一種傳染病,有「屍注」、「遁屍」、「風屍」、「沉屍」、「飛屍」等許多別稱。所謂「傳屍」,其實就是「肺癆」,亦即肺結核。肺結核對古人的禍害歷史久遠,成書於先秦時的《黃帝內經》中已提到此病。

  古人為什麼把肺結核稱為「傳屍」?華佗所著的《華氏中藏經》中有「傳屍論」篇認為,「鍾此病死之氣,染而為疾,故曰傳屍也」。大意是,這種病極容易傳染,探視病人、死後弔喪都可能染上。晉葛洪《肘後備急方》中有專門的「治卒中五屍方」,稱此傳染病「無處不惡,累年積月,漸就頓滯,以至於死,死後復傳之旁人,乃至滅門」。

  隋代著名醫學家巢元方則為肺結核起了新的病名,他在《巢氏諸病源候論》中提出了「五蒸」概念,其中的「骨蒸」就是結核病,意思是病深及骨,陰虛潮熱由裡透外,痾久難愈。

  古人認為,肺結核的元兇是一種「蟲」,宋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勞瘵敘論》便稱,「蟲齧其心肺」,這些「蟲」又稱「癆蟲」、「瘵蟲」,其實就是現代醫學所說的結核桿菌。

  對於肺結核,雖然古人談之色變,但從史書記載來看,隋唐時期一位叫許胤宗的治療肺結核病專家,曾用偏方絕技治癒過肺結核。《新唐書·方技傳》記載,當時「關中多骨蒸疾,轉相染,得者皆死,胤宗療視必愈」。

  癘風,古代病患不宜結婚之「惡疾」

  癘風即麻風病,又稱「大麻風」「天刑病」「癩大風」

  癘風,即麻風病。又稱「大麻風」、「天刑病」、「癩大風」、「癩病」等,是古人畏懼的又一惡性傳染病。

  《黃帝內經》記載:「癘者,有榮氣熱腑,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或名曰寒熱。」

  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冉耕曾患麻風病,孔子前去看望他,從窗子外握著他的手,連聲感嘆:「斯人也而有斯疾,命也夫!」說成白話就是,德行這麼好的人卻得這種病,這就是命吧!《史記》中未明說冉耕患的是麻風病,僅稱「惡疾」。但東漢學者何休曾就《春秋公羊傳》中的 「惡疾」作註:「謂瘖、聾、盲、癘、禿、跛、傴、不逮人倫之屬。」結合冉耕被隔離在屋內,只有「癘」這種惡疾符合條件。

  古代將感染癘風的病人列為「不宜結婚對象」。據《大戴禮記·本命》記載,最晚在漢代已有「五不娶」風俗,其中之一就是「世有惡疾不取(娶)」。

  古代患麻風病的名人除冉耕外,還有初唐詩人盧照鄰等。盧照鄰病中曾寫下《病梨樹賦》,訴說自己的痛苦。當時著名的醫學家孫思邈曾給他開方療病,但一直沒有治好,最後投河溺亡。

  據記載,麻風病在隋唐時期曾一度大流行,唐朝廷在一些寺院專闢「癘人坊」,這也是中國設立麻風病專治醫院的開始。

  虜瘡,古人最早發現防治辦法的傳染病

  虜瘡即「天花」,又稱「宛豆瘡」「天痘」「疹痘」等

  虜瘡,又稱「宛豆瘡」、「天行發斑瘡」、「豆瘡」,明清時則稱為「天痘」、「疹痘」,即國際通稱的「天花」。

  有關此傳染病的最早記載,見於晉葛洪《肘後備急方·治傷寒時氣溫病方》:「比歲有病時行,仍發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隨決隨生,不即治,劇者多死。」

  「虜瘡」這種傳染病非中國本土病毒。當時坊間傳,「永徽四年,此瘡從西東流,遍於海中」。為何稱為「虜瘡」?葛洪考證:「以建武中於南陽擊虜所得,乃呼為虜瘡。」但葛洪所記疑點多多,「永徽」是唐高宗李治的年號,「建武」是東漢第一位皇帝光武帝劉秀的年號,在葛洪之前至少還有晉惠帝司馬衷等三位皇帝用過「建武」年號。

  有學者據光武帝劉秀時的名將馬援,在南徵交趾(今越南)染疾死亡的傳說,認為「建武」是劉秀的年號,進而考證,天花最早是東漢時由馬援南徵軍帶回來的。筆者查《後漢書·馬援列傳》,確有馬援「出徵交阯(趾)」,得傳染病死亡的記載,但應是感染瘴氣(瘧疾),而非天花。

  雖然葛洪所記存疑,但兩點事實應肯定,一是天花是外來傳染病,二是中國人對天花認識很早。

  現代考古專家曾在3000年前的埃及木乃伊上發現天花病,並推測,天花在公元四世紀時從埃及或印度向外傳播。整個十八世紀,歐洲超過一億人死於天花。天花雖兇,但由於中國最早發現了防治天花的辦法,因而天花在中國並未像在歐洲那樣造成空前的災難。據清朱純嘏《痘疹定論》記載,在宋代趙恆 (真宗)當皇帝時,已有「王素種痘」的記載。此種痘技術後傳入歐洲,才有了更有效的「牛痘接種」預防天花的手段。目前,天花是惟一被人類消滅的傳染病。

相關閱讀:

傳染病病因

傳染病症狀

傳染病怎麼辦

傳染病疾病診斷

傳染病治療方法

相關焦點

  • 古代條件差,古人是如何應對疫情的?看看「疫」字的含義就知道了
    現階段呢,很多朋友都處於一種「談疫色變」的狀態,各種關於疫情流感的消息也是滿天飛。這期間,有些網友提出了一些問題,「古人那麼愛打獵,經常會吃野味,為什麼沒有像我們現在這麼嚴重呢?」那古人是怎麼防治疫病的呢?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疫病的記載了。《黃帝內經》當中還記載,「五疫之至,皆向染易……避其毒氣。」這裡就指明了疫情是會傳染的,想要預防,得隔離。那古人怎麼沒有大範圍傳播呢?主要就是交通不便,人員流動不大,還有就是病毒的變種能力沒有現在強。
  • 送「瘟神」:史上有哪些橫行於世的傳染病,古人又是如何防疫的?
    在歐洲,瘧疾也曾經在羅馬帝國大殺四方,以至於人們還把它稱之為「羅馬熱」。這種傳染病也被許多歷史學家列為羅馬帝國最終衰落的原因之一。中國最早關於瘧疾的文字記載,則出自於《周禮》:「四時皆有病疫......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嗽上氣疾」古人認為,人之所以會得瘧疾,是因為有「邪氣」侵入了身體,並與人體內的「正氣」做鬥爭。
  • 來看古人如何戰「疫」
    在與瘟疫抗爭的過程中,古人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寶貴的經驗。今天,青年君就和你一塊兒,看看古人戰「疫」中有哪些「良方」「妙計」,值得我們思考與借鑑。  疫情怎麼傳播?「病從口入」和接觸   「疫者,民皆病也。」
  • 古人說的「五大三粗」是指哪五大、哪三粗?男女之間又有何區別?
    古人認為,男人的五大,指的是:耳朵大、肩膀大、手大、臀部大、腳大。三粗指的就是腰粗、腿粗和脖子粗。男人的「五大」耳朵大古人認為耳朵大的人有福氣,這句話現在也非常流行,《三國演義》中記載劉備的耳朵就非常大,是一個當官的材料。後來劉備成了皇帝,也被人傳頌很久。《史記》中也記載:耳能自睹者,吉。
  • 在古代,福建人的「驅疫女神」,竟然是她!
    那麼,今天我們來說說古人的「抗疫」史。首先,我們請全國語文特級教師王立根老師說說漢字「疫」。古代稱傳染病為「疫」「癘疫」「癘疾」「夭行」「時氣」「溫病」「傷寒」等。《說文》上有:「疫,民皆疾也」,「癘,惡疾也。」「癘」原指一切「惡疾」,後來「癘」則專指「疫病」了。「癘」與「厲」同,「厲」指的是「惡鬼」。古人顯然認為疫病的流行是「神鬼」所為。《說文》原本無「瘟」字,「瘟」是後起字,古人原稱急性傳染病為「溫病」,「溫病」有兩個意思:一是「溫氣」外侵,二是發病內熱。
  • 維舟:「瘟」與「疫」有何不同?
    瘟疫的病原學:從「癘鬼」到「寒暑失序」「疫」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現,而「瘟」不見於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遲了近兩千年之久,這絕不是偶然的。「疫」或「癘」所指向的,是一種更為原始的對傳染病起因的巫術思維,即認為這些病症是由於惡鬼作祟所致。《周禮·春官·佔夢》:「季冬……乃舍萌於四方,以贈惡夢,遂令始難驅疫。」
  • 千年前的古人也愛倒騰飾品!它們都長什麼樣?
    常用作顏料、鉛筆或潤滑劑,沒想到古人竟拿來做項鍊。擔心會不會把脖子染黑?嘿嘿漢代*瑪瑙項鍊 瑪瑙是玉髓類礦物的一種,色彩相當有層次,有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古蒙古人見其顏色和花紋很像馬的腦子,就以為它是由馬腦變成的石頭,所以梵語稱它為「馬腦」。漢代*藍色琉璃珠項鍊 琉璃是以各種顏色稀有金屬形成的人造水晶為原料,在1000多度高溫下燒制而成。
  • 推薦這5本書,你能更了解傳染病和流行病,知己知彼才能戰勝病毒
    大疫當前,你對傳染病、流行病或者病毒了解多少呢?今天,給大家推薦五本書,會讓你更好的理解病毒和人類的關係。知己知彼,才好。《瘟疫與人》作者: [美] 威廉·H.十年後,普雷斯頓推出了另一部科學寫作經典《血疫》,這本描寫伊波拉病毒緣起的作品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長踞《紐約時報》非虛構類暢銷書榜首達61周。普雷斯頓因此獲得了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頒發的防疫鬥士獎,他也是有史以來唯一以非醫師身分獲獎的得主。
  • 被傳染病改變的歷史:鼠疫流行與華北社會的變遷
    在有關「時疫」的標題下,不僅可以討論鼠疫,也可以討論其他傳染病的流行,這類研究在醫學的角度看來是太粗疏了。也有歷史學家推測,此類瘟疫可能是滿人在其早期入侵時帶進了某些微生物,而漢人尚未對此形成抗體,結果造成了災難性的人口損失。這一推測的荒謬顯然是研究者缺乏必要的傳染病知識所致。儘管如此,上述各家的有關論述對於進一步的研究都是極其重要的,它們構成了本文的基礎。
  • 數學模型是怎樣描述傳染病的?別擔心,數學沒學好也能看懂
    對傳染病建模的歷史用數學模型研究傳染病的做法,最早可以追溯到 18 世紀初。那時候天花病毒正在肆虐歐洲,人們發現東方傳入的人痘接種術似乎能夠治癒這種疾病,但接種後仍有很高的死亡率,這引起了大數學家丹尼爾 · 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的注意。
  • 古代從發現傳染病和瘟疫開始,都使用了哪些辦法有效控制?
    傳染病史一定是貫穿著人類進化的歷史,在很久以前人們發現有傳染病這種東西存在的時間,已經無源可考了,留下的卻是無盡的災難,我國自公元2年到1911的近現代,一共發生的大型瘟疫,一共有266次。這還是有文獻記載的,一些沒有文獻記載的,或許小型瘟疫,有可能丟失,或者不做記載,其中北宋滅亡前的一千多年裡,累積發生的大型瘟疫,68起,如果要平均下來的話,大概是16.8年發生一次,可以想像的是,每過16.8年就發生一次,想當今這樣的大疫,對古代的老百姓而言,可能是毀滅性的打擊。
  • 非常時期說「疫」字
    《說文》中的「象倚箸之形」中的「箸」也不是我們現在說的「筷子」,畢竟,人那麼大的塊頭,一根小小的筷子是無法倚靠的。這個「箸」是竹子,更具體來說,可以理解為很可能是竹製的床,人倚靠(躺)在上面,甲骨文中的字形的方向是有所調整的。你看,在甲骨文中甚至描述了人在生病時常有的出汗(人身下的兩點正是汗滴之形)的狀況。說完了「疒」,再說說「病」。病,形聲。疒形丙聲。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劉釗:古文字中的「疫」情
    由此可知「疫」來自天帝,是天帝降下的災禍。古人認為人的疾病和世間的災害,都是神祇(包括天帝)和故去的祖先從天上降下來的。《後漢書·襄楷傳》載襄楷《上桓帝疏》說:「京房《易傳》曰:『河水清,天下平。』今天垂異,地吐妖,人癘疫,三者並時而有河清,猶春秋麟不當見而見,孔子書之以為異也。」「天垂異」就是「上天降下或施與人間災異」。
  • 成語「五大三粗」是有說法的,你知道是哪「五大」哪「三粗」嗎?
    卻完全不同,五大三粗這個成語就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現在說到這個成語,多是貶義,就像趙本山的那個相聲裡說的一句:「腦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夥夫。」但是在古代呢?這個成語可是毫無疑問的褒義詞,多用來形容男子外形出眾,長相毫無挑剔。五大三粗也並不只是一個籠統的概括和形容,而是真的有所指向的,那「五大三粗」到底指的是哪「五大」和哪「三粗」呢?
  • 古代非常普通的五種動物,為何被古人當仙家供奉?
    也就是傳說中的五大家(妖)仙。我們一般來說,像什麼神獸、神仙之流的,應該都是特別罕見的。理論上講,因為罕見,所以才更有神秘色彩才對。但民間傳說中的五大家仙卻不是這樣,它們原型只是五種普通動物,按理說挺常見的,為什麼反而被古人當神仙供奉?所謂民間傳說中的五大家仙,即狐狸、黃鼠狼、刺蝟、蛇以及老鼠。
  • 古人焚香操琴,「檀香」對人有什麼好處?
    其中的「檀香」,自古以來就被視為名貴的香料和中藥材。它有何妙用呢?為何各階層人士都鍾愛它?《三國演義》有一篇《空城計》。說的是司馬懿領15萬軍攻城,這時只有2,500軍人守城,孔明卻好整以暇地「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以一個沒有守軍的「空城」,騙過了司馬懿的大軍攻城舉動。
  • 中國大學慕課 | 《科學防「疫」》開課
    中國大學慕課 | 《科學防「疫」》開課 2020-11-29 21: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天上出現美麗的彩虹,古人為什麼視為兇兆?
    然而你知道嗎,在春秋戰國以前,甚至遲至漢代,古人往往將彩虹視作不吉利的預兆。來看《周易》第三十卦「離卦」的九三爻,其爻辭云:「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兇。」大無信也,不知命也!」「蝃蝀」,就是我們今天的彩虹。全詩翻譯成白話文,大意是:彩虹出現在東方,不可用手去指它,女子出嫁,遠離家人;彩虹早晨映西邊,整個上午都下雨,女子出嫁,遠離家人;這個女子思婚姻,沒有貞信惹人怨,婚姻應待父母命。
  • 古人的蟲牙會「說話」 它們洩露了這些秘密
    可你知道嘛,不只是現代人,10萬年前的古人同樣也會為齲病所苦。不要小瞧這一顆顆曾深埋地下、穿越千年的齲齒,在考古學家眼裡,它們可都是能見微知著的寶貝。近日,一篇以古人齲病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內蒙古中南部先秦兩漢時期人群齲病與生業模式初探》刊發在《農業考古》上。
  • 習近平戰「疫」兵法——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
    習近平從疫情防控之初就將科學防控放在了重要位置,從「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到「加大科研攻關力度」的反覆叮囑,再到「搞清楚病源從哪裡來、向哪裡去」的關切,科學防控始終是習近平戰「疫」部署的一條鮮明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