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小學生作業「電子化」現象調查:
「將暑假經歷做成PPT」、「英語作業要通過一起作業APP完成」、「數學作業有了『速算盒子』」,如今,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高大上的「電子化」家庭作業已經走進了東營小學課堂,引發了大家的關注和熱議。
本刊記者 曹優
現象:老師用微信、QQ群布置作業
韓女士是就讀東城某小學三年級張同學的母親,每天下班後,她都會打開電腦登錄QQ,看看孩子的班級QQ群中是否有老師的留言。如果有,她會將群裡的聊天內容詳詳細細地看上幾遍,把老師在群裡說的事情記錄在本子上,督促女兒或自己完成。有時用電腦登錄QQ後,孩子的班級群沒閃,她還會習慣性地再將手機拿出來登錄一遍,確保沒有遺漏信息。
東營部分學校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利用手機軟體布置作業
「上了小學一年級,我這個媽媽就覺得明顯力不從心,每天像打仗似的。從開學起,就馬不停蹄開始建QQ群,建微信群,下載APP。手機就成了做作業的工具了,我不下班回家,小孩做不了作業。」一位家長如此說道。記者了解到,目前東營很多學校已經藉助電子產品,實現了智能化的網絡作業。東城某小學一年級學生家長介紹,該小學老師、學生和家長藉助電子產品,通過一款「一起作業」的軟體,進行布置作業、完成作業、檢查作業,並及時溝通,發現學習中的問題。另外,該軟體還可以利用大數據和智能算法,分析學生在作業中反映出來的薄弱知識點,定向推送學習內容和測試題目。在採訪中,一位家長告訴記者,孩子通過一起作業,完成作業一般需要15分鐘左右,網站還有護眼提醒功能,孩子的作業時長、學習報告家長也能同步了解。另外,這款軟體有PC端也有APP端,在電腦和手機上都可以操作,非常方便,孩子學習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東營部分校外培訓機構也利用電子產品培養孩子興趣
部分校外培訓機構在培訓完既有課程外,還會給孩子布置些讀物或視頻,要求孩子看完後分享,多見於英語培訓課程,東城一英語培訓機構會讓孩子多看英文原片,以此提高孩子的口語水平,同時讓孩子更有興趣學習英語。
七成家長接受,其他持否定態度
記者在APP Store上看到類似這樣功能的APP已經有十餘款,上線時間都不久。記者下載家長介紹的APP時發現,學生註冊是通過老師的ID進入,裡面是任課老師挑選出來的套題,分「學習」、「班級」、「個人」,對每一項作業都有記錄,有選擇題、聽力題等等,並且有班級排名榜。
不少老師認可這種方式,為老師省了很多批改的時間,但是家長持各種態度:有些家長認為是一種好的形式,有些家長則擔心小孩會趁機玩其他遊戲等等憂慮,另外有家長不認可APP中的排行榜方式。記者在30名家長中做了一個調查,同意接受的大概在七成,其餘持反對或觀望。
熱議:
隨著技術的進步,電子產品在教學過程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一種新興事物的產生必然會出現不同的聲音。在調查中,記者了解到,一部分家長、老師、學生認為,這種形式新鮮有趣,帶動孩子學習興趣還讓寫作業簡單方便。另一部分人則認為紙質作業有不可取代的位置,對APP做作業產生質疑、擔憂甚至是排斥。
①長時間對著手機影響視力,孩子不能專心做作業
黃女士的女兒在讀小學二年級,她根據學校老師提示通過手機下載軟體後輸入孩子的個人信息建立帳戶,就可以開始做APP作業了。「APP的畫面鮮豔,互動性也強,孩子還蠻喜歡的,做作業的熱情很高。」可是時間一久,黃女士開始犯嘀咕:「這種APP作業每周會安排2次,孩子一對著手機就是半小時,大人看手機時間長了都受不了,孩子的視力會不會受影響呢?」
李先生說,孩子從小就喜歡抱著手機玩遊戲,一度讓他很是煩惱,為了此事,他還教育過孩子多次,但是收效甚微。於是乾脆為全家人的手機上了密碼鎖。聽老師說學校將利用手機布置作業,他最擔心的是孩子的注意力會被轉移到手機遊戲上。
②對這種新鮮的作業方式有些不適應
「雖然時代在進步,但孩子都在手機App上做作業,手寫的作業會不會越來少?」王先生說,本來他們對孩子使用手機和電腦都管得很嚴,現在為了做作業,不得不為孩子單獨購買一部手機,「這麼小就開始使用智慧型手機,是否會對孩子成長造成不良影響,特別是影響孩子視力?」另外,很多老人不會操作智慧型手機,只能等孩子父母下班後才做作業,浪費了很多時間。
③APP現花錢陷阱:
購買學豆、擁有VIP標識會造成不良風氣
王先生稱,他在使用「一起作業」時發現,在其中一個欄目中有這樣一個提示——「×××今天還沒有被獎勵,貢獻班級學豆給孩子更多獎勵吧!」只要點
擊「貢獻班級學豆」,馬上就會出現一個充值頁面,可以分別購買20、50、120、260個的學豆,價格分別為1、2、5、10元。
「雖然這些買學豆的錢都是小數目,但我很擔心這樣會不會造成一種不良的風氣,變相地讓家長去攀比。」
孩子積極掙「學豆」,家長不得不花錢買
上一年級的康康也是APP作業的小用戶。康康媽媽說,在APP系統裡有一個班級排名,都是用「學豆」這樣的積分來排順序,完成作業、自學、下載其他的連結軟體等都可以掙學豆,甚至還可以直接花錢買。1塊錢20個,10塊錢260個,可以將買來的學豆送給老師,老師再用學豆獎勵學生。軟體還有很多收費學習軟體的連結,可以用來自學。
康康媽媽說,剛剛開學一個月,班上最高分的「學霸」已經有1100多個學豆了,而小宇只有100多個。康康媽問過「學霸」家長,家長說做題要花學豆,學豆用完題還想做,就得花錢買學豆了,因為孩子很積極,所以家長也就不好意思不掏腰包了。
明確使用學習軟體的目的,提醒家長勿充值
APP做作業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及時跟進孩子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所以不鼓勵學生和家長去充值學豆,造成攀比。
APP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值得一試
APP作業比較生動,能激發孩子興趣,而且能記錄孩子的語音,老師能實時查看孩子的作業完成情況,這些是傳統教學手段不能實現的,「所以只要不涉及收費,老師們也很樂意嘗試這種形式。」另外,學校負責人表示,學校方面未曾硬性要求學生必須使用APP,不建議家長為了該軟體就為學生購置一部手機,APP作業在孩子的書寫能力方面還有缺陷,「比如不能讓孩子做到書寫規範、不能提高書寫速度,因此APP只能作為傳統教育的補充手段。」同時,有的APP在開發過程中還附帶設計了遊戲,因此做APP作業時還需要家長實時監督。
孩子覺得寫作業變成了樂趣
「比起書本,APP圖文並茂的演示方法確實能讓孩子可以有效利用故事、動畫等方式,更樂於接觸和理解,更好地運用所學知識。同時,家長跟老師能及時了解孩子不會的知識點,以及對知識掌握程度的薄弱環節,」張女士說,利用APP做作業讓寫作業這事變成了樂趣,孩子更愛學習了。
能激發孩子興趣,優於傳統教學手段
據了解,東營已經有多所小學嘗試把APP引入到教學中來。對老師而言,電子作業平臺也是日常教學的好幫手。有學校老師說,該軟體具備一定的優勢,例如英語口語,該APP具備校準發音的功能,在數學做題期間,如果做錯題後,該軟體會推出一些類似的題型,供學生繼續作答。作為家長和老師,在線上也能看出學生是否在學習,同時可以了解學生答題的情況。而且APP作業比較生動,能激發孩子興趣,這些是傳統教學手段不能實現的。
使知識變得更好玩,提高孩子們的積極性
網絡作業可以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對他們自身的學習規劃也有好處。平時科學課不如主課多,科學作業都是以平面紙質為主。尤其是科學實驗這部分,寫在紙上總感覺很枯燥。後來學校讓學生將實驗過程拍成照片再做成PPT文件上傳,在做這個作業的時候,孩子們自然又把上課內容複習了一遍,使知識變得更好玩,提高了他們的積極性。
讓電子產品成為孩子豐富多彩生活的一部分
在電子產品已經成為這個世界一部分的時候,家長、老師,及社會各界都應該正視電子產品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將其作為學習和獲取資訊的工具,而不是一個必須遠離的「惡魔」。在使用電子產品的過程中,家長的陪同和引導至關重要,比如陪伴孩子在電腦上一起寫作業,與孩子在手機上一起學英語,體驗一種新的學習方法等,從而養成正確使用電子產品的習慣。
教育專家表示,在面對電子產品以及其他教育工具時,最好的辦法是讓其成為孩子豐富多彩的生活的一部分,讓其在合適的範圍內,更有創意、更有效地發揮功效。正確看待電子產品的功能和價值,及時溝通、合理引導,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