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自身及環境因素的影響,兒童的注意力發展會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水平,面對孩子的注意力水平差異,家長在生活中適時鼓勵,養成習慣。有意識地教導孩子提高注意力,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應對生活、學習上的任務。
提高孩子的注意力,首先需要知道的是,人類注意力的發展是從嬰幼兒時期的低水平逐漸發展到更高的注意力水平的過程,依賴於個體在日常生活、學習中的各項練習。
生活中,你是不是常常這樣:在孩子作業時問寶貝要不要吃什麼東西?要不要喝水?或者提醒,眼睛不要離書本太近!坐直背挺直!
有些孩子的注意力本來就弱,注意分配能力不足以同時應付多個任務,就容易出現顧此失彼的情況。寫作業的時候,注意力集中,作業完成較好。一邊聽家長的嘮叨,一邊寫作業,可能出現的情況是,題目抄錯,字寫漏,數字寫錯,計算出錯。
爸爸媽媽在生活中的這些不注意,無意識行為,其實是在打斷孩子集中注意力。過多的問題或者指令,容易給孩子帶來新的幹擾,這些行為不是關心,而是給孩子的選擇注意帶來挑戰。
生活中,關心鼓勵孩子,訓練提高孩子注意力,應該掌握分寸,選擇合適的時機。
事實上,如果你在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已經分心的時候提醒教育批評他們,效果適得其反。
這樣下去他會更大聲,更頻繁地對你進行刺激。如果你僅僅在孩子進行不下去的時候關注他,他會越來越多地陷入這樣的境地以換取你的關注。如果你僅僅在孩子分心的時候停下你手裡的工作來到他身邊,在漫不經心中,你正在訓練他不斷地分心。
有經驗的教師經常採用的辦法是抓住孩子們做出正確行為的時機表揚孩子們。如果他們希望孩子們能在教室裡安靜下來,併集中注意力,會說:「我看到良玉同學已經準備好聽講了」,俊哲現在也準備好了,現在鎮東做得特別端正......你會神奇地發現,孩子一個比一個做得更端正,眼睛炯炯有神地盯著你。那些講話的,發呆的,開小差的孩子,也全部都停下來了。
老師的辦法讓我們知道樹立榜樣,及時鼓勵正確後,被表揚的行為將會在未來越來越多地出現。
孩子作業很多或很困難的時候,媽媽就待在附近。她希望能夠在孩子獨立完成功課後馬上獎勵她。她不想像從前那樣,只在孩子遇到困難停下來跑去尋求幫助的時候給她鼓勵。
當媽媽洗水果或去倒垃圾的時候,她不發一言,同時注意著她的孩子。當她看到孩子完成一頁作業,或換另外一門課的作業時,媽媽都會對她說,「好樣的,寶貝,你做得真好。」如果孩子可以專注於她的功課,媽媽在不造成孩子分心的情況下會對她進行獎勵。
孩子升入更高年級以後,她開始在自己的房間做作業。媽媽擔心因為看不到而不能在適當的時候對孩子的專注進行鼓勵。所以她採用其他的方式安靜地觀察女兒,並及時對她進行鼓勵,同時不會打斷她的學習。
孩子對於媽媽對自己的獎勵行為是非常期待的,這讓她更努力地投入功課中,她知道這樣做媽媽會很高興,她也看到媽媽在很努力地讓她高興。
孩子學會了在自己的房間完成她的作業。需要的時候,她會休息一下,這樣她可以保持注意力。她不會在每次自己失去注意力的的時候去爭取媽媽的注意。她學會了堅持下去,並把問題留到最後。
這個例子中,媽媽堅持對孩子的專注進行鼓勵,而且選擇適當的時候,比如完成一科作業的時候。在適當的時候進行鼓勵,強化孩子對於專注完成作業的內在動力,形成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