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中外教育家的思想及著作是一個常考內容。而馬卡連柯作為外國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是歷年教師考試的。在這裡給大家梳理下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家之馬卡連柯的重要教育思想,從而幫助考生備考。
一、馬卡連柯生平簡介
馬卡連柯(1888~1939)(Makarenko,Anton Semiohovich)蘇聯教育家、作家。1905年從小學中公師資訓練班畢業後開始教育生涯。1905年起擔任小學教師和校長,1920年後先後主持高爾基工學團和捷爾任斯基兒童勞動公社,從事對流浪兒童和少年違法者的教育改造工作。提出了通過集體和生產勞動來教育兒童以及在集體中進行教育的原則和方法。1935年馬卡連柯任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內務人民委員部工學團管理局副局長,同時從事寫作、理論著述和學術講演活動。主要教育文藝著作有《教育詩》、《塔上旗》、《父母》;主要教育理論著作有《教育過程的組織方法》、《兒童教育講座》、《普通學校的蘇維埃教育問題》。
二、集體教育原則
馬卡連柯認為,蘇維埃教育方針概括地說來就是,建立合理的集體,建立集體對個人的合理影響。
1.尊重與要求相結合原則。教育經驗的本質是「要儘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儘可能地尊重一個人。」他指出,在集體初建時期,領導者應當以「不許反對的方式」提出要求。以後,集體本身就能向其成員提出要求。
2.平行教育影響原則。馬卡連柯認為,集體首先是教育的基礎。其次,集體是教育的手段。最後,集體是教育的目的和對象。馬卡連柯認為,每一項針對集體開展的教育活動應收到既教育集體又教育個人的效果。
3.前景教育原則。馬卡連柯認為,教育應當激勵學生努力學習和工作,防止享樂主義情緒的產生。
馬卡連柯認為沒有一個良好的教師集體是培養不出良好的學生集體的。建設教師集體應當注意4個方面:第一,教師集體應當是一個合理的組織。第二,教師集體應當有明確的教育目標和堅定的政治信念。第三,教師集體要團結,行動要一致。第四,教師集體和學生集體要建立密切的聯繫。
家庭中的集體教育也是馬卡連柯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馬卡連柯提了以下建議:第一,要儘早地讓兒童知曉父親和母親在什麼地方工作,做什麼工作,這種工作是如何的困難,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取得了什麼成就;第二,要讓兒童及早明白家庭預算,知道父親和母親的工資;第三,要使富裕家庭的孩子明白家庭的富裕沒有任何值得誇耀的地方,使經濟困難家庭的孩子不羨慕其他家庭,並養成堅忍精神。此外,馬卡連柯還要求家庭能夠培養孩子的誠實、關心他人、節約、責任感等品質。
三、家庭教育
馬卡連柯在家庭教育方面作出了獨特的貢獻。他不僅編著了《父母》,還編寫了大量有關兒童教育的文章,綜合和系統化了先進的兒童家庭教育的經驗,提供了嚴格的和深刻的令人信服的關於家庭教育工作的內容和方法體系。「家庭是人類非常重要的,責任非常重大的事情。家庭帶來美好的生活,家庭帶來幸福,但每一個家庭,特別是在社會主義社會生活中,首先是具有國家意義的大事情。」馬卡連柯這一語道破了家庭與國家的關係。他指出友愛的家庭集體是教育的必要條件,強調父母的行為,父母間的關係、他們的衣著和同兒童談話的姿態,較之道德家庭式的談話和訓誡,將會更有力地影響兒童。指出家庭教育工作的真正實質,不僅在於與兒童談話。而是在於家庭生活和兒童生活的組織中。在教育工作中,一切甚至是細小事情都具有很大意義。
四、教師的樂觀主義教育觀與教育技巧
在馬卡連柯的教育思想中,另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是他的樂觀主義教育觀與精湛的教育技巧。樂觀主義的教育觀是他能卓有成效地把三千多名青少年違法者和流浪兒童教育培養成為蘇維埃國家所需要的各種人才的思想保證。他說:「我深信,男女孩子們所以成為『違法者』或『不正常的人』,都是由於受了『違法的』和『不正常的』教育的緣故。正常的教育和具有一定目的的教育,能很快地使兒童集體變成完全正常的集體。在我個人的親身經驗中,這種道理的確鑿性,達到了百分之百。」馬卡連柯卓越的工作成就無可辯駁地證實了他這種樂觀主義教育觀的正確性。同時,馬卡連柯又明確指出,教師的教育技巧是教育成功的又一個重要條件。他曾不倦地號召教師掌握教育技巧,特別是教師工作的技巧。「正如教醫生學習他的技術,教音樂家學習他的技術是一樣的。」馬卡連柯指出,教師的技巧表現在多方面,但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需要學會掌握自己的聲調和控制自己的表情。「做教師的決不能夠沒有表情,不善於表情的人就不可能做教師」,「只有學會用十五種至二十種聲調來說『到這裡來!』的時候,只有學會在臉色、姿態和聲音的運用上能作出二十種風格音調的時候,我就真正變成一個有技巧的人了。」因此,教師應該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真正具有技巧的教師,不是把憤怒表現在命令和謾罵之中,而是將所感受的憤怒表現在面孔上,而這種表現會對兒童發生很深的印象。這是馬卡連柯非常強調的。但是,他又特別指出,不能容許教師的煩惱、精神上的痛苦做為教育的工具。即不允許教師把自己的種種不快帶入課堂。就是說,教師不僅是以樂觀主義的態度看待學生,而且自身也必須要充滿樂觀地、生氣勃勃地工作和生活,以輕鬆愉快的情緒感染學生。馬卡連柯把這看作是教師技巧的條件。可見,他認為嫻熟的教育技巧是教育成功的又一重要因素。
中公講師李曉敏解析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