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您為武漢拼過命。」11月25日上午,寧夏中醫醫院暨中醫研究院護士沈丹陽收到一本快遞來的書,打開包裝看到封面上醒目的文字讓她驚喜、興奮不已。這是一本武漢出版社剛剛出版的《英雄城記》,收錄了武漢76天裡全國各行各業一線人員抗疫的173篇日記,而沈丹陽的《一封未拆封的信》被刊登其中,也是寧夏唯一入選日記。
曾為「洩露」信息忐忑 不想卻是年末驚喜
「庚子年末,收到最值得珍藏的禮物。」收到書的當天,沈丹陽便拍照發了朋友圈,同時還感謝了武漢出版社的工作人員。
今年25歲的沈丹陽是寧夏中醫醫院暨中醫研究院肺病科(呼吸與危重醫學科)的護士,也是今年寧夏第四批援鄂醫療隊隊員。4月份的一天她接到一個來自武漢的電話,對方自稱是出版社的,問了她是否寫過一篇有關武漢公交司機的日記,準備徵集稿件出書,並要了她的原稿,還籤了電子版的授權協議。從未經歷過這類事,沈丹陽還擔心自己遇上了騙子,曾一度後悔洩露了信息。
直到11月初,又有出版社的人給她打電話要地址,還說要給她寄書,並說了書名。沈丹陽還是不太確定真假,她在網上查了書名後,發現確實剛舉辦過首發儀式,才敢把自己的信息都發過去。直到真正收到書時,她懸著的心才放下,更多是激動,畢竟這也是她第一次公開發表作品。
「太感動了,這本書以日記的形式將疫情發生到武漢解封整個過程貫穿起來,以第一視角記錄感人瞬間。」當天下午剛好輪休的沈丹陽在家捧讀這本書,認真地看著別人的故事,也回憶起自己隨寧夏第四批援鄂醫療隊從2月15日出發到3月17日回來的整個經過。
因「情節感人,經歷傳奇」被收錄
寧夏護士的日記能脫穎而出被收錄出版,有何亮點?
當天下午,記者聯繫到武漢出版社《英雄城記》編輯趙可了解到,此次選稿工作比較繁瑣,抗疫76天日記由15個編輯參與,每個編輯按照自己負責的日期從各方面搜羅稿件,進行初步篩選然後集中開會討論。剛好沈丹陽3月1日寫的《一封未拆封的信》,在趙可負責編輯的範圍內。他從網上看到這篇日記後,認為標題好,內容非常打動人,既有父女深情,也有戰友間的關愛,同時沈丹陽的這段經歷也十分傳奇。
據了解,《英雄城記》按時間順序依次排列,收集了武漢76天裡一線戰鬥人員、普通市民和青少年學生共173位作者有代表性的日記173篇,主要是在疫情防控期間撰寫並在報刊、網站、各類公眾號和自媒體等平臺上刊載過,或者在一定範圍內流傳並有確實證據證明創作於疫情防控期間的作品。他們不是專業作者,沒有受過嚴格訓練,都是在與病毒生死搏殺的間隙,拿起手中的筆,看到什麼就記錄什麼,做了什麼就寫什麼,因為這些文字來自於那些親身抗「疫」的日日夜夜,所以,如此珍貴、質樸,並直擊人心。
日記作者中,武漢本地作者134人,外籍人士1人,重慶、上海等17個省市區的人員共38人,寧夏護士沈丹陽便是其中之一。
《一封未拆封的信》記錄了啥
其實,早在3月6日,本報就以《比熱乾麵更熱乎的是人心說說寧夏醫護人員在武漢遇到的暖心事兒》為題,在第三段故事「276號司機不敢拆封的信」中報導了這件事。
當時每日專程接送寧夏隊醫護人員上下班的是276號公交車的一位潘師傅。一天,先出艙的一些醫護人員坐上公交和他聊天時,一名醫護人員聊到孩子,司機潘師傅從口袋裡掏出他13歲的女兒小妮的一封信遞給大家,讓幫他看看。他說幾次想拆開看但都沒有勇氣,怕看到信以後會忍不住難受。後來一位護士幫潘師傅拆開了信,給大家讀了起來,信還沒讀完,卻惹淚一車人。「這封信的關心不只是給爸爸的,還有同爸爸一起奮戰的其他司機,更有對爸爸每天接送的醫護人員的關心和祝福。」看信的護士說。沈丹陽把這封信展開,放在公交車座位上拍照留作紀念,隨後記錄了這份感動。她說,這封潘師傅不敢拆的信,讓她感覺到當時幾日陰雨連綿的武漢充滿溫暖和陽光。
在武漢她寫過十幾篇工作日誌和日記,沒想到以寧夏援鄂醫療隊隊員與武漢公交司機潘師傅車上發生的故事寫成的日記《一封未拆封的信》,最後會被選錄公開出版。
據趙可說,經過編輯,最後被選入書中的日記只有400多字。當時領導還擔心這麼好的情節是杜撰的,要求專門核實。他們通過查詢寧夏中醫醫院暨中醫研究院總機電話找到沈丹陽後發現,不只是有文字,還有圖有真相,後來通過武漢公交集團也查到有這樣的司機。
新消息報記者 何玉玲
沈丹陽與新書合影。王曉晨 攝
沈丹陽在公交車座上拍下了潘師傅一直不敢拆封的女兒的一封信。採訪對象供圖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