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是我國最早使用因村施教進行教育教學的典範,社會發展到現在,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和教育方法依然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那麼什麼是因村施教呢?因材施教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
為什麼現在的學生都喜歡校外補課機構的老師上課而不喜歡公辦學校在職老師的課堂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補課機構的老師能把因材施教發揮到了極致。
為什麼補課機構老師能把因材施教發揮到極致而在職老師就不行呢?小編認為主要有三個很現實的原因。
一、收入來源於決定了老師的思維方式
補課機構老師的收入直接來源於補課的學生,只有學生喜歡聽你的課,才願意和你補,所以來補課的學生就是補課機構老師的財神爺,是上帝的上帝,哪怕講得差點沒關係,關健就是要讓學生喜歡。這就決定了補課機構老師首先想的就是怎樣讓學生喜歡。要讓學生喜歡,就必須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迎合財神的需求。
對上課打瞌睡的就搞個小活動讓他興奮起來;對不專心聽的也會輕聲細語,耐心引導;和家長交流的時候會誇大學生優點大加讚賞。為取悅學生和家長會無所不用其極。因為他們的課堂是沒有固定時間限制的,可以三十分鐘休息,也可以一個半小時連上。
公辦學校在職教師的工資是國家財政支付,他思考的是如何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教育教學任務。老師除了教書,更多的還要育人,關注的是整體,不會因為個別學生而影響整體教學,每節課的時間也嚴格按照四十分鐘一節課進行,因材施教方面當然無法和補課機構老師相提並論。
二、管理體制機制決定了老師的行動方向
公辦學校老師除了要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外,還要按時完成各種與課堂教學沒有直接關係的各種事務性工作。如政治學習、師德師風活動學習、學生安全教育、家訪、控輟保學、各種迎檢表冊填寫等。雖然說與教學沒有直接關係,可不完成卻不行,甚至有時上級要得很緊急,停下課來也要及時完成,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總會顧此先彼。另外,老師在教學中更多的是研究教學大綱和教材設置。
補課機構老師則不同,他們的工作只需要能招到學生,並且還能留住學生就行。他們在工作中研究得更好的是各學校所使用的是哪套教輔資料,歷年來各學校期中、期末考試的情況,從而對學生有針對性的訓練。最終達到各學校來參加補課的同學在學校組織的對應考試中能使考分得到提高。考試後所補科目分數提高了,學生開心,家長也高興,更堅信補課機構老師比學校老師教得好,補課費沒白花,進一步堅定了補課的決心。可惜的是家長並不明白,單純的一兩科,靠多刷一刷題,在短期內是很容易提高分數的,若全科那就不一定了。
三、學生數量決定了老師教學的差異
公辦學校一個班至少四、五十個學生,一個老師至少教兩個班,他所面對的是上百個學生,不可能每個學生都會無微不至地被關注,自然無法全面而真正地實施因材施教。補課機構老師要麼一對一,要麼一對二,最多也只需要面對三、五個學生,全面了解每一個學生各方面情況,那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無疑更容易實施因材施教。
總之,因材施教這一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校外補課機構老師能做到極致,而公辦學校老師則不能,那是因為補課機構與學校的本質不同所決定的,不能一概而論,也說明又了孰是孰非,孰優孰劣,您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