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今年高考,我終於明白什麼樣的寒門,才能養得出貴子

2020-08-30 社會視覺



中國校友網做過一個調查:


2007-2016年間,中國誕生了837名高考狀元。


這837名狀元中,近五成的父母是高知,近兩成的父母是公務員,而來自農村、經濟條件不好家庭的狀元,所佔比例直線下降。


北大副教授劉雲杉做過一個統計:


80年代,北大學生三成出自寒門;90年代,寒門比例開始下滑;2000年後,寒門比例僅佔一成多。


BBC拍過一部紀錄片《人生七年》,他們用了7個7年,跟蹤了一群不同階層的孩子,最後發現:


窮人的孩子長大後,大多依然是窮人;富人的孩子長大後,大多依然是富人。


今天,我想聊一個沉重卻很有價值的話題:


那些走出寒門的貴子,最後都怎麼樣了?


假如我們奮鬥一生的終點,只不過是別人的起點,那麼奮鬥還有多大意義?



01



如果你足夠細心,就不難發現,8月以來的新聞頭條,幾乎被全國各地的高考狀元、寒門學霸瓜分了。


陝西漢中的王寶麗,一個大山的女兒。


父親多年前遭遇意外,切除了脾臟,不能幹重活。媽媽在延安打零工,她就和父親留在山裡,靠養雞養蜂、編籃子補貼家用,全家一年的收入只有三四千元。


今年高考,王寶麗考了583分,比陝西一本分數線高出132分。


她報了西北大學,但是被問及一年6000多的學費,只能尷尬一笑:「還不敢算現在。」


這條新聞,昨天在微博熱搜榜,排行第一。


但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王寶麗在視頻裡還說了另外一句話:


「(畢業後)不管幹什麼行業,我覺得我都挺有幹勁的,我想掙錢改變這個家裡。」




02



浙江麗水的徐倩,今年考了694分,是全鄉第一個走進清華大學的人。


幾年前,徐倩的父母和姐姐在一場交通事故中受傷,家中的經濟條件大受影響,全家開支都靠父親進城務工。


「醫生說他(父親)重活不能幹,怕乾重活萬一怎麼樣。他還有個病要每天吃藥,他就不肯吃。」


在這個別的孩子可以畢業旅行、升學聚會的暑假,徐倩在家裡幫媽媽做來料加工的裁縫活,還要種地做飯。


我印象最深的是徐倩的家,逼仄低矮的瓦房,外牆的土磚被雨水衝得溝壑縱橫,室內的家具是爺爺奶奶那一代人的標配。



可就是這殘破昏暗的家,卻可以在一瞬間,就被她的笑容點亮。


她說:


「我還沒想好我是買房,還是把這裡推了再蓋一個。反正我要給爸爸媽媽弄一個房子,給他們住。他們都沒住過,我也沒住過。」




03



湖南常德的何潤琪,以707分的成績,拿下今年湖南省文科狀元。


父親何則明是在工地上扎鋼筋的小工,夏天凌晨4點就出門去工地,冬天遲一點,凌晨5點出門,但都要天擦黑才回家。


母親兩年前意外去世,生前是一名農婦,因為父親常年去工地打工,家裡的田地自小就是何潤琪和母親種下的。


因為懂事早,何潤琪成績一直很好,偶爾一次考差了,還是父母反過來安慰他:


「第一名不是你的專利,你要有讓別人考第一的胸懷。」



何潤琪並非一個書呆子,反而興趣很多。文學、畫畫、音樂、遊泳,涉獵之廣根本就不像一個寒門孩子。


初中時,他向父母提過一個「非分之請」:想報名學校旁邊的素描課。


參考何潤琪的家庭條件,這個請求確實夠「非分」。


父母卻答應了,因為那年的期末考試,他考了年級第一,父母兌現了這份獎勵。


比父母的開明更難得的,是此後兩年,每個周末無論晴雨,何潤琪都會騎半個小時電動車到鎮上的素描班上課,從未缺席一天。



【藍橡樹】在採訪何潤琪時,問了他一個問題:


「你覺得起跑線重要嗎?」


他的回答,讓我動容:


「爸爸曾對我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可有的人生來就在羅馬。但我覺得路還是得自己走一遍,別人到達終點的速度可能比我快,但看過的風景不一定有我多。」



04



1976年,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14歲了。


那一年的他,還不是學霸,更談不上什麼少年天才,而是他所在的江蘇省江陰市夏港鎮葫橋村有名的勞動能手。


更具體一點,他是這個村子的插秧冠軍。


也是那一年,文革結束,貧下中農子女上高中的名額限制被取消,俞敏洪這才有機會讀了高中。


他的高中老師,曾對著全班同學說了一句話:


「你們在座的,沒有一個能考上大學,以後一定都是農民。」


很多同學就這樣信了,不是中途退學,就是考一次失敗,然後放棄了。


但是俞敏洪不甘心,考了一次不成,他就考第二次。考了二次不成,他就考第三次。


最後,他考上了北大。



這幾年,有一種論調隨處可見:寒門難再出貴子、階層固化。


實際上,自古以來,歷朝歷代都有階層固化。


甚至魏晉時期,選才取仕採取的是「九品中正制」,完全只看出身。


可無論階層怎麼固化,永遠都會有5%的窮人,可以突圍而出。


關鍵是,你能不能成為像王寶麗、徐倩、何潤琪、俞敏洪這樣的5%?



05



縱觀王寶麗、徐倩、何潤琪、俞敏洪的經歷,不難發現一個共同點:


他們身上,都有很強的信念感。


什麼是信念?


顧名思義,就是你信仰什麼,並能夠為此念念不忘,持續奮鬥。


王寶麗的信念,就是「我想掙錢改變這個家裡」;


徐倩的信念,就是「反正我要給爸爸媽媽弄一個好房子,他們都沒住過,我也沒住過」;


何潤琪的信念,就是「就算有的人出生就在羅馬,但我覺得路還是得自己走一遍。到達終點的速度比我快的人,看過的風景不會有我多」;


俞敏洪的信念,就是「不跟父母那樣當一輩子農民,一次不成就考兩次,兩次不成就考三次」。


發現了沒有,這些寒門貴子的信念裡,都沒有什麼假大空的理想。


「當科學家」、「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這些高高在上的人生追求,是精英孩子的專屬。


正是因為這些理想太宏大、太美好,才在寒門子弟面前顯得高不可攀,虛無縹緲。


反而是「住好一點的房子」、「讓爸媽不用這麼辛苦」,因為看得起、摸得著,是體會了十幾年的切身之痛,才更能激發一個人的鬥志。


徐倩家的房子

中國人歷來有宏大情結,什麼「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什麼「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可是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明明沒有在滄海橫流的時局裡叱吒風雲的本事,能夠在風雲變化的時代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就已經是為社會穩定、和諧幸福作出的最大貢獻。


我也是出身世代為農的貧寒家庭,我之所以發奮讀書,無非就因為父親的一句話:


「我和你媽都沒文化,你要麼好好念書,要麼一輩子跟我這樣賣苦力。就這兩條路,你自己選。」



06



說完了寒門子弟的信念,我還想說說寒門父母的信念。


王寶麗的父親說,「(女兒)考上大學之後,是有點供不起,有壓力。但家裡捨得,一定支持女兒讀書。」


徐倩的媽媽說,「自己初中畢業,徐倩爸爸也只讀到小學二年,我的衣服都是別人送的,但孩子學習要買什麼要花錢,一定給她買。」


何潤琪的父親說,「這個社會,還是要那些讀書的人。」


俞敏洪的母親李八妹,對兒子就一個期望:擺脫自己面朝水田背朝天的農民生活,起碼要在村裡當一位教書先生。


相信你也看出來了,養出貴子的寒門父母,都有一個共同點:


堅信讀書有用,節衣縮食也要投資教育。


不要以為這是一句爛大街的正確的廢話,還有很多父母,並不認為教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不信你想想,「教育無用論」、「搞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這些論調大行於世距離我們才過去了幾年?


換個角度思考,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教育,其實是一項回報周期極其漫長的高風險投資,並且不是對自己而是對子女的投資。


周期漫長:16年才能從一年級讀完大學,真正獲得回報,可能還需要工作十年甚至更久。


風險極大:孩子可能並不孝順。


《紐約時報》就做過一個調查:


從2007到2017年,中產家庭的教育開銷幾乎沒變化,大概佔家庭年收入的1%;而精英階層的教育開銷卻增加了3.5倍,佔了家庭年收入的6%。


你也可以想想身邊那些痴迷買彩票的人,是不是其實都過得不好?


生活穩定小康的人是不買彩票的,大部分彩民都是窮人。


在我們看來買彩票是交「智商稅」,但在他們看來,兩塊錢就能買到一夜暴富的希望,這多划算啊!


人越窮,就越難以看到遠處,因為明天都不知道怎麼過了,哪裡還顧得了那麼多?


所以,每一個寒門貴子最應該感謝的人,都應是他們的父母,而不是感謝貧窮。


他們的付出和關愛,或許只有等到自己也成為父母的那一天,才會懂得。


2018年考上北大並寫下《感謝貧窮》的寒門子弟王心怡,後來參加了支教



07



自媒體作者聞敬,講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一位朋友大罵學渣兒子不爭氣,被罵哭的兒子忍不住憤怒地反問她:


「在我的同學裡面,有人的媽媽是教授,有人的媽媽是科學家,有人的媽媽是總經理。你呢?你不就是一個普通職工嗎?你為什麼不努力工作,去拼命一下?」


有多少父母沒有想過,我們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同時,孩子也在望父成龍、望母成鳳?


這就是我今天想說的最後一點:


假如你萬般幸運攤上了一對重視教育的父母,又百分努力衝過高考獨木橋,順利成為了寒門貴子,那麼就真的能夠改變命運,實現階級遷躍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


並不是人人都能像俞敏洪那麼幸運,通過高考擺脫了農民身份,又通過創立新東方成為身價百億的大富豪。


大多數寒門貴子,此生的結局,不過是把捆綁一生的場所,從田間地頭換成了寫字樓和格子間。


可是不要悲觀,你要明白,這就夠了。


專門研究牛人的何加鹽老師,最近寫了一篇文章。


他對比了王石、柳傳志、曹德旺、黃光裕、劉強東、王興、馬化騰、馮侖、任正非、馬雲、程維、張一鳴、周鴻禕、段永平、雷軍、方洪波、李想、董明珠、黃崢、李彥宏、俞敏洪、王傳福,這22位中國億萬富豪的家庭出身後,得出兩個結論:


1、精英家庭相對容易出超級富豪,工農家庭較難出超級富豪,純粹務農為生的家庭,很難出超級富豪。


2、超級富豪的養成,需要一個家族幾代人的積累和傳承,每一代人都是站在上一代人的肩膀上,再前進一點點。


所以,我想對每一個寒門子弟說:


與其抱怨祖輩沒有給自己一個好出身,不如自己努力奮鬥,給孩子一個好出身。


你不需要多麼大富大貴,只需要走出農村、走出貧寒,給孩子一個更公平的起點,那些你此生未競的夢想,就能在你的孩子身上,有更大的概率實現。



08



國外有人做過一場社會實驗,把一群年輕人拉到操場上,進行一次衝刺比賽。


教練官對著這群參賽者說:


在這場比賽開始之前,我有幾個條件會說。如果你符合條件,就向前邁兩步。如果不符合,就呆在原地不動。


「如果你父母的婚姻持續到了現在,向前兩步。」


「如果你有機會得到私立學校教育,向前兩步。」


「如果你請過家教,向前兩步。」


「如果你從來不用擔心手機欠費,向前兩步。」


「如果你從來不用和爸媽一起擔心帳單,向前兩步」……



當所有條件宣布完之後,有人在起跑線上一步沒動。但也有一部分幸運兒,離終點已經不到40米。


這時,教練官又說:


站在前面的人請回頭看一下,我剛剛說的每一條,都和你們個人的能力無關,都和你自己做過的事無關,但你們卻已經領先了這麼多。


隨後,比賽正式開始。


排在最後的孩子,剛開始起跑,準備發力追趕時,排在最前面的孩子就已經衝過了終點。


我想用這個實驗,作為今天這篇文章的結尾,因為它揭示了一條每個寒門子弟都應該明白的終極真相:


或許我們奮鬥一生,依然趕不上身邊那個衣食無憂、成績平平的同學,但我們的奮鬥依然金光燦燦。


不僅因為一路走來,我們看過的風景比他們更多,還因為我們跳出了祖祖輩輩的命運輪迴,讓下一代不用像我們一樣,跑得如同一條老狗那麼累。


而這,才是一代寒門的責任,也是一代寒門的宿命。


聲明:文章源自 王耳朵先生 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終於明白什麼樣的寒門,才能養得出貴子
    今天,我想聊一個沉重卻很有價值的話題:那些走出寒門的貴子,最後都怎麼樣了?假如我們奮鬥一生的終點,只不過是別人的起點,那麼奮鬥還有多大意義?今年高考,王寶麗考了583分,比陝西一本分數線高出132分。她報了西北大學,但是被問及一年6000多的學費,只能尷尬一笑:「還不敢算現在。」這條新聞,昨天在微博熱搜榜,排行第一。但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王寶麗在視頻裡還說了另外一句話:「(畢業後)不管幹什麼行業,我覺得我都挺有幹勁的,我想掙錢改變這個家裡。」
  • 今年高考的3個農家學霸,終於明白什麼樣的寒門,才能養得出貴子
    今年高考,王寶麗考了583分,比陝西一本分數線高出132分。發現了沒有,這些寒門貴子的信念裡,都沒有什麼假大空的理想。相信你也看出來了,養出貴子的寒門父母,都有一個共同點:堅信讀書有用,節衣縮食也要投資教育。
  • 看了今年高考3個學霸後,我終於明白什麼樣寒門,才能養出貴子
    今年高考,王寶麗考了583分,比陝西一本分數線高出132分。她報了西北大學,但是被問及一年6000多的學費,只能尷尬一笑:「還不敢算現在。」這條新聞,昨天在微博熱搜榜,排行第一。但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王寶麗在視頻裡還說了另外一句話:「(畢業後)不管幹什麼行業,我覺得我都挺有幹勁的,我想掙錢改變這個家裡。」
  • 看了今年高考的3個農家學霸,我明白什麼樣的寒門,才能養出貴子
    今年高考,王寶麗考了583分,比陝西一本分數線高出132分。她報了西北大學,但是被問及一年6000多的學費,只能尷尬一笑:「還不敢算現在。」這條新聞,昨天在微博熱搜榜,排行第一。相信你也看出來了,養出貴子的寒門父母,都有一個共同點:堅信讀書有用,節衣縮食也要投資教育。不要以為這是一句爛大街的正確的廢話,還有很多父母,並不認為教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 看了今年高考狀元,我終於明白:寒門這樣「富養」孩子也能出貴子
    不過,凡事皆有例外,有些寒門之家的爸媽竟然在「富養」孩子,最終孩子成了寒門中走出的貴子。不信,咱們一起來看下,今年高考的農村學霸何潤琪,他是如何邁出成為貴子的重要一步!何潤琪來自湖南常德,今年他以高考707分的成績,拿下了湖南省文科狀元。何潤琪這麼高的成績,可惜母親卻看不見了,母親已於兩年前意外去世。何潤琪記得,有一次考試他沒考上第一名,情緒有點糟糕。
  • 今年高考的3個農家學霸,讓我明白什麼樣的寒門,才能養得出貴子
    中國校友網做過一個調查:2007-2016年間,中國誕生了837名高考狀元。這837名狀元中,近五成的父母是高知,近兩成的父母是公務員,而來自農村、經濟條件不好家庭的狀元,所佔比例直線下降。北大副教授劉雲杉做過一個統計:80年代,北大學生三成出自寒門;90年代,寒門比例開始下滑;2000年後,寒門比例僅佔一成多。
  • 看了今年高考的3個農家學霸後,我才明白怎樣的寒門才能養出貴子
    今天,我想聊一個沉重卻很有價值的話題:那些走出寒門的貴子,最後都怎麼樣了?假如我們奮鬥一生的終點,只不過是別人的起點,那麼奮鬥還有多大意義?今年高考,王寶麗考了583分,比陝西一本分數線高出132分。她報了西北大學,但是被問及一年6000多元的學費,只能尷尬一笑:「現在還不敢算。」這條新聞,之前在微博熱搜榜排行第一。
  • 今年高考「3農家學霸」上熱搜:究竟什麼樣的寒門才養得出貴子?
    ;90年代,寒門比例開始下滑;2000年後,寒門比例僅佔一成多。今天,我想聊一個沉重卻很有價值的話題:那些走出寒門的貴子,最後都怎麼樣了?今年高考,王寶麗考了583分,比陝西一本分數線高出132分。,我想掙錢改變這個家裡。」
  • 這對考上哈工大的姐弟,讓我明白了:什麼樣的寒門,才能出貴子?
    而「寒門難出貴子」,難的不是寒門,而是「貴子」。怎麼樣才能養育一個「貴子」?其實在開頭那個英國科學家的調查中就已給出了答案。他們雖然在結果中,給出了「獲得成功人生」的第一個結論:小心選擇你的父母,不要選擇一個貧困的家庭。
  • 屋頂蹭網男孩666分考入電子科大|什麼樣的寒門,才能養出貴子
    視頻裡中全傑通眼神堅定地表示:「雖然我的家庭不富裕,但是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會努力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有多少父母傾其所有,為孩子付出一切,最終成功養出「白眼狼」,而孝順的全傑通不僅不嫌家窮,還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一家人的命運,讓父母過上更好的生活。
  • 貧困家庭姐弟雙雙考上985,同是寒門,為何有的家庭能出貴子?
    前幾天一篇比寒門更可怕的,是「寒門思維」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因為今年我們看見了許多寒門家庭的孩子在高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打破了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說法!其實不難發現歷年來出身寒門的孩子考入高等院校往往要比其他的考生更吸引眼球,什麼樣的寒門才能養的出貴子?
  • 15歲被北大錄取的女孩,從留守兒童到寒門貴子背後的痛
    那麼,這樣的寒門學子是靠什麼逆襲的?在搞清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寒門學子的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很多人都認為,如今的寒門,是越來越難出貴子了。前兩年,北京市高考狀元熊軒昂的一番言論引發了廣泛熱議。記者:你對於寒門出貴子這一說法怎麼看?
  • 貴子大多出寒門
    01 以平常心看待寒門處境2018年高考過後,一個高考成績優異的學生說道:「我父母是外交官,從小就給我營造一種很好的家庭氛圍,包括對我學習習慣、性格上的培養,都是潛移默化的,因為我每一步的基礎都打得比較牢靠,所以最後自然就水到渠成。」這是事實。
  • 寒門貴子?請別拿經濟條件來評價一個人的成功,販賣苦難並不高貴
    前段時間各地的高考狀元新鮮出爐,優秀的孩子身上總是散發著耀眼的光芒,於是一時間各地媒體對此大肆報導。這其中有部分報導提到孩子的學習方法,而更多的報導則是圍繞孩子的家庭環境展開的,人們迫切地希望可以了解到是什麼樣的家庭才能夠養出萬中挑一的「狀元」。
  • 寒門難出貴子?今年寒門學子卻集體爆發
    更多考試指南及考試複習資料到【文得學習網】查看閱讀~今年的寒門揚眉吐氣了農村地區的孩子上一所好大學變得越來越困難,中產階級家庭仍然生活在大城市中,有著許多得天獨厚的條件基本上,每年在高考中都提到「寒門難出貴子」的話題,今年也不例外。但是,今年寒門學子都特別爭氣。他們奪狀元、考清華北大,人數明顯增加。例如,來自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的雙胞胎兄弟,一個進清華、一個去北大。他們都是大山的孩子,家庭條件很普通,應該是大家口中的「寒門貴子」。
  • 今年考入清北的雙胞胎家庭背景曝光:比寒門更可怕的,是寒門思維
    「難怪我沒考上清華北大,原來是沒有一個雙胞胎兄弟。」調侃歸調侃,今年的高考,出現了好幾個考出極佳成績的寒門學子。這些普通家庭的勝利,也讓曾走過高考獨木橋的我,看到了寒門教育的四個扎心真相。01父母的託舉,是孩子觸底反彈的底氣。
  • 寒門再難出貴子?歷年高考狀元身份曝光,背景「非同一般」
    2020年高考雖然已經落下帷幕,但關於高考的討論卻從未停止。自7月23日高考成績放榜開始,連續兩個月的熱搜話題都被各省市狀元佔領!苦盡甘來,榮耀滿堂。大家紛紛說「你看,又是別人家的孩子!」話語中透露出了滿滿的讚賞與羨慕,也引起了大家的好奇,是什麼樣的家庭會教育出這樣的孩子?細心的網友們發現這些高考狀元的「身世」非同一般,在了解了之後京譽君也發現,有些結果或許早已命中注定。
  • 什麼樣的寒門還能出貴子:人民日報點名表揚吉林寒門學子李東明
    都說現在寒門越來越難出貴子,因為教育的發展越來越與家庭條件開始掛鈎,如果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被落下,就只能去報各種輔導班。可是,每年仍然有很多寒門子弟不向自己的命運屈服,他們用行動證明了自己。在10月18日的時候,人民日報點名表揚了出生在吉林的寒門學子李東明,他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窮不怕,只怕不爭氣。我們的古語常說:不爭饅頭爭口氣,李東明就一直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他的家庭真的是很「糟糕」,父親腿上有嚴重殘疾,母親生活不能自理,從小李東明就是非常懂事聽話,高考的時候他考上了揚州大學。從大一的時候他就在學習之餘做兼職、打工,而且打得還不止一份工。
  • 當年北京高考狀元的話錯了,寒門還能出貴子
    寒門貴子也似乎漸漸成為一種稀有現象。今年高考結束後,有一群人用實際行動告訴所有人,寒門依舊能出貴子。今年高考以707分的好成績摘得文科狀元桂冠。從高一到高考,他一直是全校第一。今年高考以724分的好成績摘得理科狀元桂冠。
  • 2020高考揭秘:別再相信寒門難出貴子!今年貧困學子集體爆發
    曾經一出生北京中產階級家庭的北大生從多個角度闡述「寒門再難出貴子」,其中有關教育資源方面分析得非常有信服力,歸根結底就是階層固化,多數高考狀元都來自中產階級及以上的家庭,而農民的孩子想要通過高考改變命運只會越來越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