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搭建文化橋梁:藝術家、混血兒、被澳洲原住民長老接納的東北...

2020-12-11 騰訊網

東北姑娘張永彬(後排最右)被原住民家庭接納,成為了一員。(Supplied)

來自中國東北的姑娘張永彬被一個原住民家庭接納為家中的一員。但她說,自己在和擁有澳大利亞原住民血統的丈夫相識、相戀以前,對原住民文化一點兒都不了解。

「零基礎,完全是不懂得澳大利亞原住民的存在,」張永彬告訴ABC中文。

「[我的先生]他開始會給我介紹,他的媽媽在本地會很有名,有聲望,我當時就認為他的媽媽是明星之類的。」

後來她才知道,丈夫的母親是維多利亞州一個原住民部落的長老(elder)。

張永彬說,她身邊所有家人和朋友對澳大利亞原住民文化的了解都十分有限。在公公和婆婆對她的包容接納之中,她發現了原住民與華人之間的相通點

她說,在對兒童的教育與照顧上,華人就與原住民文化很接近,大人對孩子都呵護有佳。

澳大利亞的歷史中有許多華裔像張永彬一樣有著與原住民通婚的經歷。這種跨文化的通婚早在19世紀就已出現,尤其在澳大利亞的北部地區。

百餘年前原住民與華人通婚的那段歷史

(圖片:ABC中文《直播澳洲》互動節目截圖)

Tracey Kum Sing居住在昆州北部小鎮湯斯維爾(Townsville)車程一小時地方。從她的名字上不難看出她有著華裔背景。擁有原住民血統的Tracey說,她的父親有超過一半的華裔血統,但是她對華人文化不甚了解。

「[我]更傾向於原住民文化。談到華人文化,就像我此前所講的,我們的華裔祖先返回了中國,所以我們沒有那一層[文化]聯繫,」Tracey說。

「我曾在湯斯維爾遇到了一個女士,她也是華裔混血兒。她比我們年歲都大,她叫我們到她家吃完飯。我和我的姐妹去了,她談到了裡面放著錢的紅包。

「她說『你一定知道這個』。我和我的姐妹說不知道,她說『這都不知道,還說自己是華人』。

「我們說:『這又不是我們的問題,我們從來沒聽說過』。」

儘管被質疑過,但Tracey說,她一直稱自己為原住民華人

「我認為很多原住民,我們與大地和自己人有著很強的聯繫。這對我們來說我們對此很重要,我們需要知道自己來自哪裡。我很想知道[屬於華人的]這一點。」

原住民華裔畫家榮哲森(Jason Wing)認為他自己也是ABC (Aboriginal Born Chinese,原住民華人)。他的藝術作品也大多融合了兩邊的文化與遺產。(Supplied: Jason Wing)

Tracey也許是幸運的,她和原住民原生家庭因為居住在偏遠地區,而沒有被強行分開,然而其他的原住民與華裔的子女則沒有這麼幸運。

昆州北部華人與原住民歷史學者桑迪·拉布(Dr Sandi Robb)博士說,澳大利亞曾有過一個聲稱「保護」原住民的法律,但它實際上是將原住民和華人分隔開來。而從那以後,拉布博士說,跨種族通婚的華裔和原住民的子女都被迫與家人分隔兩地。

(圖片:ABC中文《直播澳洲》直播互動節目截圖)

「在白澳政策下,為了將華裔血統的孩子趕出他們的出生地,也就是澳大利亞,這種家庭分離的政策一直繼續了下去。這也是將原住民孩子與家人分離行動的一部分。」

Troy Georgetown-Donas是第四代華裔原住民後裔。他說,他在20歲初對自己的華裔背景特別感興趣。目前,他在想盡一切辦法去尋找有關他華裔祖輩的信息。在拉布博士的幫助下,他找到了一張模模糊糊的照片,上面是他的祖輩Chong。

「我真的很想知道你來自哪裡,他的父母來自於哪裡。希望找到一個與他們的關聯點。這對我很重要,」Troy說。

「我對我現在所做的一切感到很自豪。如果能找到我曾祖父和他家人的更多信息,我會很高興的。

「有朝一日我會知道我的根在哪裡的。」

澳大利亞知名的原住民田徑運動員凱茜·弗裡曼(Cathy Freeman)在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近期播放的紀錄片《弗裡曼》(Freeman)中也談到了她擁有華裔背景。

(圖片:在2000年雪梨奧運會上奪得金牌的弗裡曼。圖源:ABC News)

繼承於她的媽媽,弗裡曼擁有八分之一的華裔血統。她說,她對自己的華裔背景感到非常地自豪。

藝術家成為重啟社區溝通的先行者

然而,不幸的是,華人與原住民之間的這種聯繫卻在澳大利亞的歷史中逐漸消失、中斷了。在追尋這種聯繫的人中,來自中國的移民周小平就是其中一位

周小平說,他在1988年首度踏足澳大利亞後就被原住民的生活和藝術迷住了。

澳大利亞華裔畫家周小平從1988年開始就開始著迷於原住民社區和文化,於是在那裡生活了多年。(Supplied)

「三十多年前,1988年,當我第一次來澳大利亞舉辦個人畫展的時候,我就去了烏魯魯那個地區。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澳大利亞的原住民,」周小平說。

「原住民的巖畫讓我很震驚。覺得很有意思,還有點畫。作為一名藝術家,我就會去考慮這些畫到底什麼意思,怎麼產生的,為什麼。這些作品的視角與我們有很大的區別。」

不久之後,周小平先生通過批准進入到北領地中的一個原住民部落生活。

「到了那個部落之後,我才真正體驗、了解原住民的生活狀態及文化。」

在被原住民部落接納之後,周小平先生被允許只有部落成員才能參加的神聖儀式。

「我花了多年的,大部分時間與原住民同吃同住,在荒漠、叢林裡面外出捕獵等等。」

「從一開始到今天,三十多年了,我們在一個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我認為是被他們所接受的。」

目前,周小平先生還在與原住民藝術家合作創作包含原住民文化、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等三種文化融合的藝術作品。

周小平表示他的作品也融合了中西文化及原住民文化。(Supplied)

他說,這種混搭展現了他自己從小受到的中華文化的薰陶、原住民的生活,而一些材料、藝術手法,甚至蒙太奇的創作思路又很現代派。

華人社區對原住民的歧視與偏見

在澳大利亞,像周小平這樣痴迷於原住民文化,深入他們生活的華人並不常見,而在第一代華裔移民群體中,對原住民帶有偏見、歧視和不解的現象相較普遍。

在這裡出生長大的第二代華裔澳大利亞人卻從學校了解到了更多有關原住民的歷史與文化。他們正嘗試努力成為澳大利亞華人與原住民之間的橋梁。

偉英參加了澳大利亞的「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supplied)

偉英(Bridget Harilaou)曾於今年年初在澳大利亞參加「黑人的命也是命」街頭示威活動,她的媽媽是一名印尼華人,父親是希臘移民。她說,自己看不慣移民長輩們對原住民的偏見。

「這其實從我的家庭開始的。我發現我的家人一方面受到歧視,但另一方面他們又歧視其他人。這種相互矛盾的心態。他們無法看到這種內心衝突,」偉英說。

「這是一個過程,並非易事,夠了,我們不能再對其他社區報以歧視的態度,而不希望其他人歧視我們。

「我覺得很快我就發現你如果在澳大利亞討論種族歧視,你必須要討論對原住民的不公正對待,否則你無法展開討論。」

偉英幫助撰寫了澳大利亞版的「黑人的命也是命」公開信,它被翻譯成了十幾種亞洲語言。

「[信中寫道],親愛的爸媽,如果我們不能解決這個議題,我們將會越來越疏遠,我不希望看到這個結局,現在伸出雙手,希望你能擁抱[這個想法],」 偉英說。

拉布博士也贊同這一觀點,她說,兩個社區之間溝通的最基礎是彼此尊重各自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圖片:ABC中文《直播澳洲》直播互動節目截圖)

「原住民希望生活在[他們的]土地上,他們與景觀、小山、巖石和樹木都有著特殊的聯繫。這些事物對他們每個人的內心來說都有著不同的意義。這對於他們[原住民]故事、文化遺產以及他們自我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果你對此不願保持開放心態的話,你會仇恨一些人,這是為了什麼。這樣會很糟糕。」

拉布博士還表示,華人和原住民受歧視方面有著很多共同點,作為這個國家最早的建設者之一,兩個文化背景的民眾應該更好地加強了解,相互傾聽。

更進一步的社區對話已經開始了

面對澳大利亞社會中很多人針對原住民的看法,ABC也做了多檔節目,例如《你不能問這些問題》(You Can’t Ask That),以及華人與原住民的對話交流節目《澳洲華人與原住民間的有趣「雲對話」》(Can You Hear Me?)

ABC社媒及視頻點播平臺iview上的系列節目《Can You Hear Me?》系列節目聯合總製片人馮方娟說這是一個展現人與人認知性的節目。(Supplied)

《澳洲華人與原住民間的有趣「雲對話」》的聯合總製片人之一馮方娟說,設計這個系列的初衷是要引起不同族裔間的溝通與交流

「我們的節目以一位華裔背景的受訪者與一個有著原住民背景的受訪者,他們二人在不認識的情況下進行'文化雲交流',」馮方娟說。

「這是一個互相發現自己的不同,暢談自己文化根基和成長過程的節目。

「我們想要凸顯的是這種雙方的相互認知性。」

因此,這檔節目從幕前到幕後皆保持一致性,從總製片人到製作人,每一個環節都由一位華裔與原住民搭檔合作。

麥可·哈德森(Michael Hudson)是該系列節目的聯合製作人,擁有原住民血統的他說,華人與原住民有著很多共性,但是雙方都需要走出舒適區

(圖片:ABC中文《直播澳洲》直播互動節目截圖)

「我覺得,在澳大利亞我們都似乎願意生活在我們自己的『泡泡』裡。不同文化的人都願意和自己人聚集在一起。他們對與其他人交流感到沒那麼舒服,」哈雷森說。

「這對很多原住民來說就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原住民都很友善,他們對他人都很歡迎。」

「我們需要更多的社區活動,讓不同文化的人們聚集在一起,打破沉默,就這麼簡單。食物對打破沉默能起到作用,我們可以準備一些原住民食物讓華人嘗嘗,我們有著很多不同尋常的東西,例如叢林李子,袋鼠尾,我們可以做一些混搭美食。」

「這樣的活動讓大家聚在一起。為什麼不?是的,走起。」

影視|澳洲原住民與華人的現代職場雲對話:文化背景會對專業領域有影響嗎?

2020-08-17

澳洲華人與原住民間的一場有趣雲對話:母語與文化認同

2020-08-13

澳洲華人與原住民間的一場有趣雲對話:關注社區心理精神健康現狀

2020-08-12

澳洲華人與原住民間的一場有趣雲對話:科技、機器人與遊戲開發

2020-08-11

ABC澳洲開通微信視頻號啦!

馬上關注,獲取高質量的精彩澳洲視頻資訊

相關焦點

  • 分享|成年後才「牙牙學語」:澳洲華裔二代學母語,到底是什麼體驗?
    在正式環境中學習這門語言,使Deborah能夠更深入了解她的文化根源。 她說:「這證實了文化的複雜性,以及語言和環境的緊密相連程度,而這種聯繫通過語言變得更明顯。」 這個課程還有助於 Deborah 和家人聯絡感情。
  • 九族文化村舉辦「原住民日」
    已經連續舉辦4年的九族文化村「原住民日」──邀請原住民回娘家活動,今年適逢星期日,配合原住民宗教禮儀需求,也避免交通過於阻塞,園方決定順延至7月28、29兩日,也提醒有意前往的原住民朋友,可別跑錯了時間。
  • 2020「藝術8」法國藝術家獎頒獎 搭建中法文化橋梁
    2020「藝術8」法國青年藝術家獎在巴黎寶詩龍之家頒獎人民網巴黎3月3日電(記者何蒨) 當地時間2月26日,2020「藝術8」法國青年藝術家獎在位於巴黎旺多姆廣場的寶詩龍之家隆重頒獎,這裡曾是寶詩龍創始人費德列克·寶詩龍的居所
  • 新華社點讚VIPKID:搭建起中外文化交流橋梁
    新華社點讚VIPKID:搭建起中外文化交流橋梁 2018-05-22 14:18:5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中外藝術家黃山對話 用藝術搭建交流橋梁(圖)
    臨下山的前一天晚上,藝術家們把自己的畫作貼在酒店房間的牆上,平放在床上,或擺在酒店走廊裡,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作品。這些作品的數量和質量都讓人吃驚。在第二天下山前的時間裡,李睦、馬可魯等藝術家依然早早起床,還在上山繼續畫他們的作品。對他們來說,對黃山藝術和精神的領悟剛剛開始。在「中外藝術家黃山對話」研討會中,16位中外藝術家圍繞中西藝術比較為中心進行探討。
  • 奧地利咖啡師融合東西方飲品 搭建文化橋梁
    摘要:奧地利咖啡師皮特·克雷格致力於研製中西方文化完美融合在一起的飲品,搭建起咖啡與茶的東西方文化交流之橋,並表示今後將會把眾多「咖啡茶」飲品帶到歐洲,更好地了解中國的茶文化。
  • 中外畫家共繪丹霞勝景 搭建東西藝術交流橋梁
    中外畫家共繪丹霞勝景 搭建東西藝術交流橋梁  4月8日,由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中南聯絡部、中共韶關市委宣傳部、韶關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古元美術館、塗志偉美術館承辦的「中外畫家繪丹霞油畫作品展」在珠海古元美術館舉辦。
  • 搭建東西文化溝通橋梁 中國揚琴聲揚百年伊斯曼
    為期四天的音樂節,包含賽事、中外專家點評、揚琴重奏作品及新作品音樂會、中美歐揚琴體系講座以及亞洲揚琴協會世界揚琴樂團與美國揚琴樂團交流音樂會等五大類、8個系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國際揚琴文化交流活動。音樂節現場「音樂是全世界共通的語言,中國揚琴是世界揚琴家族的重要成員,也承載著悠久厚重的東方文化,我們通過不懈努力搭建這樣的平臺,就是希望以音樂為橋梁,讓更多人了解和分享中國優秀文化經典
  • 大陸新人集體在臺灣花蓮舉行原住民特色婚禮
    原標題:大陸新人集體在臺灣花蓮舉行原住民特色婚禮  16日晚,來自廣東的5對新人在花蓮舉行具有當地少數民族特色的婚禮,把他們的寶島蜜月之旅推向高潮。   「臺灣少數民族既保留了自己的傳統文化,又能和外面的現代文化相接軌,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新郎之一、文字工作者陳上說,自己第一次來臺,感到風土人情都有似曾相識的親切感,過得很開心。   花蓮縣政府民政處副處長蕭明甲代表34萬縣民,對大陸新人表示歡迎和祝福。他說,現在兩岸聯繫日益緊密,來花蓮的大陸遊客越來越多,喜結連理的也很多,目前花蓮已有3800多對兩岸配偶。
  • 綜述:中孟語言文化交流搭建兩國民心相通橋梁
    綜述:中孟語言文化交流搭建兩國民心相通橋梁 2016-10-11參與互動    新華社達卡10月11日電綜述:中孟語言文化交流搭建兩國民心相通橋梁
  • 晚清年間的庫頁島,原住民阿伊努人
    【四名阿伊努族年輕女子的合影】阿伊努人(阿衣奴人、愛奴人、愛努人)是聚居在庫頁島、千島群島、北海道、堪察加半島的原住民族群;現存阿伊努人口數字難以精確統計。【阿伊努族婦女在勞動】該民族有語言、無文字。撫養一、二年後,牽出栓於柱上,由長老用箭射熊;後對熊解體,用於祭祀時使用。【阿伊努人的祈禱儀式】阿伊努人的木棒(InAu,イナウ),被用於該族的宗教儀式;阿伊努族的熊祭中,有各種各樣的InAu出現。狩獵過程中,阿伊努族獵人使用inau會帶來好運氣。【阿伊努族的母女合影】2008年,日本政府對阿伊努族予以承認,目的是為旅遊觀光服務;俄羅斯政府不承認該民族。
  • 臺灣「立委」:蔡英文消費原住民議題撕裂社會
    【環球時報記者 畢方圓】蔡英文8月1日以「總統」身份向臺灣原住民發表「道歉演說」,並在「總統府」舉行「道歉儀式」。可是這場政治秀並沒有贏得原住民的掌聲,反而多個原住民團體上街抗議,聲稱「我們一直被騙」,原住民歌手張震嶽更是怒批「不要演戲」。蔡英文的「道歉」為何如此不受原住民待見?《環球時報》記者2日就此對臺灣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進行了專訪。
  • 臺灣原住民命名方式及姓氏特點
    臺灣原住民命名文化相當多元,隨著主體意識建立,原住民開始向主流社會大聲喊出自己的名字,藤文化協會理事長馬躍?比吼指出,一九九五年姓名條例修正至今年三月底止,共有一千零一位原住民回復傳統名字。在原住民找回名字之時,外界也該開始學習了解原住民的命名文化。
  • 美國史上首位原住民內政部長或誕生!拜登提名的這位女性是誰?
    (圖/AP) 哈蘭將在上任後負責監督聯邦政府與567個聯邦政府承認的部落,以及190萬美國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原住民的關係。這一提名打破了245年來以男性為主的非土著官員負責美國原住民事務的紀錄。此前,聯邦政府一直有意打壓原住民,直到近幾年才將他們融入「白人文化」。
  • 【共有家園】從霧社事件看臺灣原住民族群關係
    之後,又採取強制綏撫教化的新「理蕃」政策,使原住民的居住格局、社會政治結構及族群認同和文化認同等都發生改變,族群關係也因此被重新建構。從這個意義上說,霧社事件是臺灣原住民族群關係變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關鍵詞】 霧社事件; 臺灣原住民; 族群關係    霧社事件是 1930 年發生在臺灣霧社地區的一次極為著名的原住民族抗日行動。
  • 棲霞寺法宗長老百歲壽誕 海內外高僧出席恭賀
    誦經祈福長老法輪常轉,法體常泰,法音常流。澳門佛教總會理事長健釗長老致辭。南京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南京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李蘭局長致賀詞。 在活動中,還有50名可愛的兒童,依次至法宗長老面前,長老摸童頂,增長福慧。 「人生百年,倏忽而過。從小就聽人說,祝願別人長命百歲,今天老衲竟然不期而至了。」法宗長老說,「四十年前,我的法祖,明常老和尚在香港鹿野苑過八十壽誕,大家都稱嘆,『了不起,老和尚都八十歲了,多麼難得!』
  • 臺灣原住民「立委」:蔡英文消費原住民議題撕裂社會
    【環球時報記者 畢方圓】蔡英文8月1日以「總統」身份向臺灣原住民發表「道歉演說」,並在「總統府」舉行「道歉儀式」。可是這場政治秀並沒有贏得原住民的掌聲,反而多個原住民團體上街抗議,聲稱「我們一直被騙」,原住民歌手張震嶽更是怒批「不要演戲」。蔡英文的「道歉」為何如此不受原住民待見?《環球時報》記者2日就此對臺灣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進行了專訪。
  • 楊穎是混血兒,梁洛施是混血兒,盧靖姍是混血兒,誰更有氣質?
    經常提到混血兒女星的時候,我們總會相當五官精緻,稜角分明,非常有氣質,娛樂圈中也有很多的混血兒,今天我們就一起看看下面幾個混血兒誰最美!吳佩慈吳佩慈的媽媽是中美混血兒,所以吳佩慈也擁有四分之一的美國血統,她的漂亮好身材是圈裡圈外人有名的,她有的1:9身材比例,又有豐滿有致的女人曲線,還有靚麗的肌膚,常被稱為「九頭身美女」、「芭比娃娃」。
  • 救了一隻流浪貓,可我的原住貓卻走了·
    不少鏟屎官剛開始只是想養一隻貓,可是不知不覺,家裡就被各個花色的貓給住滿了……只能說養貓這件事,真的有癮! 7天裡原住民不吃不喝呆在陽臺不進屋,還用一對哀怨的眼神看著我。我只好強行餵營養膏續它的命,被迫提前一天送走寄養貓。不是自己親自餵養,真不會相信貓界還有那麼大脾氣的貓!」 貓是領地意識很強的動物,讓它們接納另一隻貓並沒有那麼容易。自己的地盤上突然來了個陌生的貓,吃自己的糧,睡自己的窩,還要奪走鏟屎官的寵愛,它可不得生氣嘛!
  • 越南戰爭留下美軍大量混血兒,看看美國是怎麼把這些孩子移民走的
    由於越南的傳統文化,混血兒童在當地備受歧視。因為越南是一個十分重視父親的國家,如果一個家庭沒有父親,這個家庭就沒有了頂梁柱。孩子受歧視,母親受欺負。這些美國大兵的孩子,更是被視為敵人,越南沒有他們的任何血緣,沒有任何家庭願意接納他們。他們被遺棄,越南人稱之為「塵埃孩子」。他們的母親,多是駐軍基地附近的農村婦女,美軍撤離後,她們被視為對貞潔的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