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Doris媽媽說育兒」。
剛剛,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和教育部聯合印發通知,將一些急救知識特別是心肺復甦納入教育內容,也就是說,以後每位學生都能在學校裡學到正確的心肺復甦知識,以後遇上意外事件自己能出一份力。
此舉一出,便引來無數網友的一致贊同,尤其是最近意外事故不斷突發,若有更多的人學會心肺復甦,將可以挽救更多的人。
尤其是當人失去意識後的4-6分鐘後,若有人使用正確的心肺復甦幫助失去意識的人,就有更大的概率將人救回來。
到目前為止,國內正確掌握心肺復甦的人還不到1%的人,且普及方式也遠遠不夠。
之前見過一則新聞,一位醫生為了向大眾普及心肺復甦,自費買了相關教具在大街上教路人相關知識。
所以當聽到心肺復甦被納入教育內容,以後將有更多的人會此項急救知識,很多醫生都拍手叫好。
韓國有一則新聞令我印象深刻,一位小學生打電話向消防局求救,父親在睡夢中突然臉色蒼白,接線員判斷父親應是突發心梗,便立即與學生視頻通話,給學生看心肺復甦操作的圖片,學生現學現賣,順利救回了父親。
當初看到新聞的第一反應是這位小學生很果斷,第一時間發現父親的不對勁且尋求了幫助,然後慢慢意識到心肺復甦的重要性,相信學生也是一樣,經過此事對一些急救知識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國內也有很多類似的案例,一位女學生在家裡洗澡時,因為突發意外被電暈,幸虧媽媽了解心肺復甦,及時採取了措施,救回了女兒。
很難想像,若這位媽媽不懂這些急救知識,很有可能是直面女兒慢慢呼吸變弱,作為媽媽估計是一輩子的陰影。
尤其是每年的夏季,孩子去玩水發生意外事故的概率比其它時間都高,所以家長更要學會一些急救知識,在遇到溺水事故時,不僅可以幫助別人,甚至也可以幫助自己。
心臟驟停後,搶救的黃金時間只有四分鐘,除非是在醫院,否則很難等到醫護人員來搶救,因此人人會心臟復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除了心臟復甦這個重要的急救知識外,還有一些急救知識也是在生活中常常被運用到的,孩子學會這些急救知識既能救自己也能救別人。
比較常見有以下幾種:
第一個是孩子被異物噎住,有窒息現象時可以運用海姆利克急救手法。
之前有對父母捐獻了他們1歲兒子有用的器官,所有網友都感謝這位小天使,但是偶然得知這位小天使是因為吃大塊的食物被噎住,而家裡人卻沒有一個人懂得急救手法,把孩子送到醫院時已然來不及了。
而同樣的悲劇,每年都能發生好幾次,尤其是小孩子被食物噎住的事故,總是一次又一次的發生,但卻很少有家長特意去學習海姆利克急救手法。
有些家長總是覺得意外不會發生在自家孩子身上,但是意外之所以被稱為意外就是因為它來的猝不及防,因此提前做好準備是必須的。
因此讓孩子從小學會海姆利克急救手法,在必要時是可以救人甚至可以自救的。
之前就有一位網友不小心被果核噎住,但是周圍沒有人,所以他便自己抵靠在門框上,靠自己一次又一次的撞擊才把果核吐出來,救了自己。
這位網友就是憑藉著平時對急救知識的積累,才在第一時間採取了正確的措施拯救了自己的生命。
第二個是中暑後的急救知識。每次一到夏季氣溫一天比一天高,中暑的現象也越來越多,雖然中暑的致命性比不上心臟驟停和窒息,但是也不可小覷。
知乎上一位網友說,因為自家孩子很容易中暑,便特地去學習了如何預防以及中暑後該怎麼做。
孩子自己也知道自己很容易中暑便也跟著媽媽一起學習,久而久之便成了學校裡的小名人。
一旦有同學中暑,就會找他幫忙,他還在學校裡開了一場關於中暑後急救的講座。
急救知識難嗎?真的不難,比如孩子中暑,只要將他挪去陰涼地方,解開衣褲,讓他及時散熱,有條件再用冷水或冰塊敷一會基本上就可以了。
類似的還有燒傷等急救知識,第一時間讓孩子用冷水衝半小時,再去醫院就診。
急救知識真的不難學,但是要看家長有沒有時間或者願不願意教孩子這些急救知識。
認識到了急救知識的重要性後,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學常見的急救知識呢?有幾個小建議。
第一從繪本引入,在孩子喜歡看繪本時,家長可以買一些有關於急救知識的繪本,可以有意識教孩子簡單的急救知識。
第二善於利用生活中的各個意外事故。電視劇《三十而已》就有一幕是顧佳和兒子遇到小朋友癲癇發作,回到家後顧佳就趁機教育孩子以後遇到癲癇發作的小朋友該怎麼辦。
第三多多帶小朋友參加一些急救訓練,一些城市常常會舉辦急救知識的演練以及各種知識比賽等,家長可以在網上查找相關資料,然後有選擇的帶孩子去參加。
一方面帶小朋友出去看看,讓他們看到發生意外事故學會急救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與其他小朋友一起學總比一個人學效率要高很多。
國家將心肺復甦納入教育內容也算是一大重要的改革,說明開始重視普通人對於急救知識的掌握能力。
也希望以後不僅僅是學生學會了急救知識,每一個人都能有這個機會去正確的學習常見的急救知識,以備不時之需。
家長也可以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進行必要的訓練,從小就認識到急救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