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就讀美國大學的男生比例為58%,現在只剩下44%。現在的中國高校,原來男生佔絕對優勢的數學、物理等專業,女生也佔據了半壁江山。在不同學齡層的男生,學業表現似乎都遠遠落後於女生。女生在各級學校中的強勢表現引發了大家的關注,這種現象,教育界稱之為「男孩危機」。
男女差異竟然在媽媽肚子中就已經發生女權運動者通常認為,男女之間的心理和行為差異,是社會化的結果,但是現今的科學家認為這種差異在媽媽懷孕期間就已經發生。研究顯示,在懷孕的最初三個月,男性胚胎就開始分泌男性荷爾蒙,使得男性腦子在整個孕期,都沉浸在睪固酮裡。UCLA生理學教授Arnold表示,這種情況確實影響兒童日後的行為模式。如果孕婦懷孕期間體內睪固酮較多,產下的女孩日後就比較喜歡機械性的玩具。1994年荷蘭的另一個研究也指出,如果向男性提供較多的女性荷爾蒙,那麼他們的空間技巧就會降低,而語言能力反而增加。
生長發育期竟然也是「幫兇」女生的性發育比男生提早兩年成熟,其他方面不容易看到的發育差別也使男生處於劣勢。科學家相信腦部前額葉皮質可以幫人組織複雜的思想、控制衝動和了解本身行為的後果,而研究結果發現女生的前額葉皮質區在11歲就達到最大厚度,而且其後十年繼續成熟。男生在這方面的發育比女生竟然晚了18個月。研究發現,幼兒園男女生處理信息的速度大致相同,可是等進入青春期男生開始趕不上女生,因此,中學男生使用腦子的方式與女生相比,會比較沒有效率,處理信息的速度更比不上女生,中學男生很容易感受能力不如女生。
學校教育評價方式讓女生更「強壯」現在學校的評價方式過分重視考試成績的高低,而評價的重點又在語言及數理邏輯能力,甚至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有一套評估標準。男生在語言與識字能力上都比不上同齡女生,男生相對來說有較好的手眼協調能力,但是精細動作的發展確比較緩慢,所以在拿筆或是畫畫的技巧上,都顯得笨拙。男生也比女生有活動力,所以大部分都不耐久坐,女生比較乖巧安靜。坐在日趨強調語言能力、乖乖聽講、輪流發言的小學課堂裡,男生也更顯得格格不入。
另外,班級人數增加,師生比例擴大,體育課程減少,課間休息時間縮短,這些變化破壞了「男生腦子」的優勢,也使得男生的本質缺點暴露出來。這種對男生來說「惡劣」的教育環境,從他們三歲進入幼兒園後,就開始「摧殘」他們。正如暢銷書《該隱的封印》的作者湯普森擔憂的那樣:「乖巧女生的行為已經變成黃金準則,但是男生則被視為有缺陷的女生。」
面對這種現象,美國教育部長史裴琳曾有這樣的表述:男女生學業成績差距不斷擴大,對國家經濟、社會、家庭,甚至民主體制都有很深的影響。男孩與女孩在遺傳與成熟上的差異,我們應該正視和尊重,但我們更應看到男孩在成長中的優勢,「男孩危機」的發生更多是因為我們的教育環境和評價機制太過於「女性化」,新時期的「男女平等」應該從改善男孩的教育成長環境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