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孩子上一年級,家長一定要做好這些準備

2020-09-09 精一至善

檁子:史家胡同小學,也許是北京「最牛」的一所小學啦!這個學校是聯合國教科文俱樂部會員,素質教育更是走在全國前列,總之是名校中的名校!


今天這篇文章的作者卓立老師曾擔任史家小學校長多年,現在也是史家小學的終身名譽校長,他出版了一本書,叫《歡迎來到一年級:幼小銜接家長手冊》。


為什麼會專門寫本書呢?原來,卓校長通過自己多年的教學觀察發現:在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全心全力花在孩子身上的一個月的時間,抵3年級以後一學期的時間,抵6年級以後1學年的時間,甚至更多 ...


那麼,小朋友上小學前後,爸爸媽媽要做哪些準備麼?卓校長給出了非常實用和細緻的建議,不光有堅實的教育理論實踐基礎,而且操作性特別強 ... 說實話,這是我看到最中肯的入學指南了,值得每個入學孩子的爸爸媽媽閱讀、收藏。


感謝@卓校長的「良心」分享!



孩子升入小學一年級,就意味著要開始長達十幾二十年的全天的、規範的學習生涯了。


在這段生涯裡,我們的孩子將從兒童到少年,從少年到青年。


人生中最曼妙的年華都將在這段學習的生涯中度過,許多美好的事情也將在這些歲月中發生。


可見,這是一個多麼重要的開端,這個頭開得好不好,它的影響力是絕對不可小視的。

所以,家有學童升入一年級,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也不是孩子一個人的成長裡程碑。如果我們大人們能夠意識到,這是家庭生活的一個標誌性階段的開始,是全家人進入一個生活的新階段,坦然並且充滿好奇地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新的生活形態,並願意為之做出適當的準備。


那麼,祝福你們,這樣心態決定了你們很可能有機會擁有小學一年級的正確打開方式,也擁有了讓孩子獲得有品質的學習成長生涯的極大可能…

孩子成為一年級的小學生,爸爸媽媽是需要先有所準備的。

這個準備,不是給買個新書包、準備好鉛筆盒這麼簡單,也沒有買個學區房居家遷徙、準備「陪太子攻書」這麼複雜。這個準備是爸爸媽媽發自內心地認同並且接納:我將是一個小學生的家長了。

我們都不是天生就會做父母的,很多時候,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媽媽也是第一次當媽媽。孩子需要學習成長,我們也需要在孩子成長的路上,一次又一次地挑戰自己。


在孩子長大的每一個階段,父母面臨的課題都不同:我們將成為什麼樣的父母;我們在孩子的身上寄託了什麼樣的期許;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給孩子做出了什麼樣的榜樣;我們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對他伸出援手…


這一切一切,都在匯入塑造孩子的洪荒合力之中,而且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種力量。

準備開啟「小學生家長」模式


1

請務必準時接送


小學的上學時間,是從上午的8點前,到下午的3點前後。


和提供全日三餐加點心的幼兒園不同的是,大部分的小學只提供午餐,這就意味著孩子的早餐和晚餐都需要在家裡吃。


準備早餐的辛勞和規劃晚餐的煩瑣,都是沒有經歷過的父母不能夠體會的。如果還有老人可以幫忙分擔一些,那就是個幸福,要珍惜。

早上送孩子,對大多數家長來說,提早一些出門上班,順便送過去就好;但是相對於通常晚飯後 5 點多才接的幼兒園,3 點左右就需要接的小學,是需要我們提前做出安排的。


如果爸爸媽媽都全職工作,身邊也沒有老人能夠幫忙接送,就會很撓頭。

一年級小學生的父母,一定要提前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時間節奏做出新的安排,力求「準時接送」。


千萬不能覺得,孩子晚到幾分鐘沒啥要緊,晚接一會兒也不影響啥。我為什麼要強調這兩個「準時」非常重要呢?


因為上學的時候遲到,在全班同學和老師的注目下進教室,孩子心裡必然會不自在;有時候,還需要向老師解釋自己晚到的原因——孩子並不知道自己對這個「遲到」到底該做什麼樣的解釋、負多少的責任,往往就會訥訥不知所言,或心懷愧疚。


這時候,正常的課堂學習往往已經開始,孩子不了解前面老師講解了什麼、布置安排了什麼……等他坐下來,又要慢慢花時間來進入課堂的氛圍、跟上大家的進度,結果,這一天孩子都會過得很被動,好像總在追趕大家的進度。

放學接孩子更不要遲到。


「早接」和「晚接」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心理感受的差別很大。


有的父母可能會說:「我家孩子沒事,在幼兒園就接都接不回來,要接著玩,還不如晚點接。」


孩子已經熟悉了幼兒園生活,但小學還是新生活、新環境。


每天放學,一站到校門口就能夠看見父母迎向自己的笑臉,對孩子來說是莫大的歡喜,孩子往往就會興奮地和你分享他一天的校園生活中的所見所聞。


試想,你自己是一個孩子,而你的爸爸媽媽在全班同學都快被接光、在你望穿秋水的盼望下姍姍來遲,你的心裡會是什麼感受,還能夠興高採烈地聊一聊今天的趣事嗎?


孩子會在等待的過程中懷疑父母對自己的重視程度,擔心父母還會不會來接自己,擔心是不是自己做了什麼讓父母會生氣以至於不出現的事情……這些想法都能讓孩子垂頭喪氣。


所以,在一年級準時接送,對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認同感是很有幫助的。

說到這裡,我想起了之前和一個媽媽的對話。那是一個非常忙碌的職場媽媽,她為了接孩子、在放學後陪伴孩子,轉成了半職工作。


所以她每天都是在單位工作到最後一分鐘,飛奔到學校接孩子,她說:「我可真的是盡力了,每天能在差不離的時間趕到學校完全是狂奔啊,要說一定準時,可真是不行了。」

我非常理解這個又忙事業又忙孩子的媽媽,「那你試試把你離開辦公室的最晚時間調早 5 分鐘呢?」「不行,真的一分鐘都早不了了。不過,我還是試試吧。」……這個媽媽後來真的就很少晚接了。她的孩子是一個很文靜的小姑娘,但是歡喜的時候,也會張大大的嘴笑。去年,我聽說她考上了心儀的中學。


2

請務必安排好孩子的課後生活


很多學校開設有課後管理班,或者興趣班,在放學後再合班統一管理孩子一段時間。


臺灣特色的是校外的安親班,是由校外的機構在放學後先接回,統一管理。現在我們很多學校的附近也開設了這樣的機構。


選擇課後管理機構的原則是,如果校內有,先考慮校內的,校內的通常是學校提供給家長的便利,通常沒有費用或者很少費用,同時老師也是學校裡的老師;如果選擇校外的,提前多打聽,最好能夠和同班同學結伴去。

在一年級,孩子的家庭作業量會很少,甚至沒有書面的作業;但是,我們每天仍然需要留出最少 30 分鐘的時間,來關注孩子當天的學習和校園生活,幫助他們在逐步融入校園生活的同時,在學習上溫故知新、總結方法、循序漸進。

所以,放學接孩子、安排孩子放學後的學習生活,我們需要預先做一些計劃。


承擔這件事情的人的優選順序是:父母 - 高品質的課後管理機構 - 祖父母 - 普通的課後管理機構。


3

請務必讓孩子按時睡覺


一年級的孩子剛剛進入一種新的生活形態,興奮、緊張、好奇……多種情緒叢生;他們尤其需要按時作息,晚間的休息時間要在9點以前。


8點30分洗漱完畢,然後留出一小段自由閱讀或者親子閱讀的時間,9 點熄燈入睡。


這樣才能夠保證第二天上學的充沛精力和良好狀態。如果引導得當,孩子不反感的話,把一些需要背誦的英語或者詩詞在臨睡前過一遍,會記得更牢。

大家可以算一下:晚上9 點入睡,第二天早上 7 點起床,剛剛睡夠10個小時。這是小學生需要保障的睡眠時間。不可以存著「就晚一小會兒」、「反正孩子以前也睡得晚」、「這個點,反正也睡不著吧」的想法,和孩子一起拖延時間。


無論孩子之前的睡眠習慣是怎樣的,他都要從現在開始,每天的8點前到學校開始學習。

只有按時休息,才能夠保證第二天的充沛精力和良好狀態。堅持好的生活習慣,就從進入小學的第一天開始,培養的話,應當更早。


一年級的學習,父母大撒把是不行的


幼小的孩子剛剛暫別了任情任性、恣意玩耍的幼年,乍進入嚴肅規範的小學校園,開始端正的學習,不適應是必然的。


這時候,需要老師家長的幫助,這是他們的年齡特點決定的,也是他們進入人生新階段所迫切需要的。

都說萬事開頭難,在一二年級的時候,如果家長能和老師合力幫助孩子獲得學習的動力、養成學習的習慣、找到學習的方法,那麼孩子以後會越學越輕鬆,爸爸媽媽更是會越管越輕鬆,很快就完全不用管。

一顆雞蛋,從裡邊主動打開是新生命,從外邊被動打開就是食物。一年級伊始,我們就要警惕不要和孩子一起在學習上陷入被動。


很多低年級家長都會自然而然地大撒把,不太用心引導孩子的學習,因為一年級的功課對於成年人來說太簡單了,不起輕慢之心都很難,更別說那些在幼升小一役中,如臨大敵地監督著孩子提前學了不少知識的家長。

但是一年級的知識,真的只是課堂上隨便聽聽就會了嗎?當然不是。


一年級核心的學習任務根本就不是課本上那些知識,那是什麼呢——


是學習如何當一個學生;是了解並且全然接納自己作為小學生的身份;是能夠主動融入學習生活,最好還能夠樂在其中;是開始培養終生學習的習慣。


關於這樣一個任務,我們有多大把握呢?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爸爸和媽媽,誰來管孩子學習比較好?


現在的年輕父母,大多是兩個人都在全職上班。在開學伊始的時候,通常會默認:父母中誰的工作時間更靈活一些,誰在工作之餘的精力更多一些,就由誰來主要管理孩子的學習。

有可利用的時間和精力固然很重要,不過,在我這麼多年接觸了很多不同性格、不同溝通方式的家長以後,我認為這件事最好的選擇標準是:誰更願意管孩子。

讓更有意願來管理孩子的那一方來管理,因為有意願,他會更容易找到管理方法、會花更多時間觀察孩子、有更多耐心和孩子溝通、幫助孩子總結規律技巧。


如果不巧的是,更願意做這件事的一方工作比較忙碌、沒有時間每天監督和溝通,那麼雙方可以在充分討論後,協商好,好好分工。


譬如,提前分配好課後作業中新知識、複習、預習,課外延伸閱讀,興趣課的時間安排;遇到孩子不懂不解的問題的時候,如何引導;面對孩子反覆做錯的題,如何訓練……


制訂好計劃之後,由時間比較充裕的一方來執行,並且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互相不斷地反饋調整,直到找到最適合自己家孩子的家庭學習節奏和形式。

在一些家庭中,可能還存在這樣的情況:媽媽能夠體恤孩子的情緒,對待孩子比較寬容,對待孩子的學習做不到嚴格或者堅持,但在孩子一時的成績不理想,或者好的學習習慣遲遲沒養成的時候,媽媽往往會感到無助——自己提供了支持、陪伴和努力,還能為孩子做什麼?能替代他嗎?


其實,這時候可以考慮把學習上具體的問題交給爸爸來負責。


爸爸來制訂具體的戰術,和孩子一起堅持習慣,解決問題。


譬如孩子考試不及格,自己也很沮喪,這時候,我們不要指責。


媽媽可以做的事情是和孩子共情,告訴孩子你能夠理解他的感受,雖然自己也願意看到他考出好成績,但是更願意他開心。


當孩子的情緒得到緩解之後,爸爸可以和孩子分析考試失敗的原因,找到孩子沒有掌握的知識點或者導致丟分的小習慣,和孩子一起攻克難題,制訂改正壞習慣的計劃表,並且堅持下去。

另一種情況可能是,由於媽媽全天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比較長,還要應付孩子各種各樣的熊事兒,很容易在輔導孩子功課的時候失去耐心,不能忍受在自己看來如此簡單的題目,孩子就是不會!不會!不會!


其實,自己會是一種本事,能教給別人是另外一種本事。


如果碰上這種情況,在日常的育兒生活中參與比較少的爸爸會是承擔這個任務的優質人選。


曾經,我的學生裡邊,有一個叫章一諾的孩子,他的媽媽在養孩子以前就看了很多養兒育兒的理論書,所以媽媽平時照顧一諾特別溫柔,和孩子之間的互動連接都非常好。


但是,一諾上了小學之後,媽媽每次一輔導孩子的功課,就開始抓狂,心裡邊那個火呀,騰騰的,有時候還控制不住出手推搡孩子,然後一諾哭,媽媽也哭,媽媽又憤怒又後悔。當時,我就問:「有沒有試過,讓爸爸來負責孩子的學習?」

但是,一諾的爸爸長期駐外。「那試試電話和 QQ(那時候還沒有微信)呢?」媽媽無可奈何地決定試試。結果,爸爸居然做得很好,雖然要把作業拍圖片傳來傳去,但是爸爸看到以後往往三言兩語就給孩子講明白了。


因為爸爸對孩子的日常生活參與比較少,對孩子抱有的感受不像全天照顧孩子的媽媽那樣多層次,所以就能夠就功課論功課,簡單直接解決問題。

如果看顧孩子的課後學習需要委託給祖父母或者校內校外的輔導機構,我也仍然建議:


在孩子正式的學習生涯開始的最初一段時間,父母之中最少有一位,無論如何都要拿出時間來親自管理總結,再拜託給別人就會好很多,這是為人父母的重要責任之一。


在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全心全力花在孩子身上的一個月的時間,抵 3 年級以後一學期的時間,抵 6 年級以後1 學年的時間,甚至更多。相比以後嘆著氣花更多的時間,何不歡欣鼓舞地早花時間,大人孩子都早受益。



好的家庭氛圍是讓孩子自然看到



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有運動進取型的,就有書香沉靜型的;有歡樂搞怪型的,也有寬厚沉穩型的……父母的氣質類型相宜相彰或者互相磨礪著搭出了一個家庭氣質的基調,然後孩子帶著自己的天生氣質加入其中,帶來衝擊的同時,更多地在被薰陶,潛移默化。

在家庭裡,好的學習氛圍,就是孩子能夠自然而然地看到:每個人都在專注做自己的事情,完成了自己的任務,才做娛樂自己的事情。


每個人的任務不同,可以是學習工作,也可能是整理烹飪。沒有哪個媽媽會在一下班回家,先追兩集美劇再開始安排一家的晚飯,我們的孩子也同樣需要明確學習和娛樂的關係和排序。


完成當天的學習再娛樂,這個標準,無論對大人還是孩子都是一樣的。


因為從小就習慣了媽媽日復一日在做家事、爸爸日復一日都在各種形式的忙碌,孩子自己可能會總結不出這個標準,那就說給孩子聽,讓孩子聽到、看到,就能體會到。

小學一年級孩子的課後學習時間以30分鐘為佳,最多不要超過 1 個小時,高效率地利用好時間之後,就讓孩子自由娛樂了嗎?是的。

我們的小學生,現在的課外生活,最稀缺的就是「自由」。

孩子還沒有來得及為某一門功課、某一個討厭的課外班痛苦之前,已經先為「被安排得喘不過氣來」痛苦了。把選擇權還給孩子,孩子不也還是需要父母提供選項嗎?在不動聲色中,給孩子「自由」的娛樂提供有引導性的選項,也是家庭氛圍的建設。

媽媽要到附近的公園慢跑,孩子要不要一起去?爸爸最近的課題裡,有一些需要查證的資料,孩子要不要來幫忙?奶奶今天要做一道又簡單又好吃的菜,孩子要不要一起做?爺爺最近書法練得很投入,孩子來研個墨、展個紙吧……在家人做的事情中,有可能就邀請孩子來參與,他的興趣和特長往往就這樣被找到,他的成就感也往往就這樣自然而然建立起來。

另外一個大家關注得比較多的焦點是:閱讀。如何在家裡給孩子創造閱讀的氛圍?


第一是家裡有書,有適齡且符合孩子興趣點的書;


第二是父母讀書,手不釋卷的父母就是孩子最初愛上閱讀的最好理由;


第三,最好還能有閱讀的硬體準備:方便找書取書的書架、一個能舒服坐下的地方、柔和的光線(自然光和燈光)。

但是在我這些年的教學生涯中,還是碰到過不少的父母跟我說:我們大人就是不愛看書怎麼辦——沒有包辦包好的辦法。

不過,你可以試試反過來讓孩子做你的閱讀導師,幫你規劃書目,在網絡大促銷的時候搶購圖書,指導你的閱讀進度……也許你最後還是沒有愛上閱讀,但是孩子沒準兒就愛上了。嗯,這件事,我只能幫到這裡了。

上小學,也需要儀式感


幫助孩子走進小學生活,「儀式感」是一個好幫手。

1

關於名字的儀式感


從孩子準備上小學開始,我們可以有意識地用孩子的大名來稱呼孩子。在孩子 6 歲生日這一天,在孩子的生日蛋糕上,賀卡上寫上孩子的大名;在慶祝的同時,正式告訴孩子:以後,爸爸媽媽只會在家裡叫你的小名,在家庭之外的任何場合,任何人面前都將稱呼你的大名。


你即將成為一名小學生,你會擁有學籍卡、學生證——也就是說,你除了作為自然人擁有出生證、身份證之外,將會擁有你的第一個社會身份,你是張俊豪、你是杜景怡、你是李明澈……那麼,你和那些還在被媽媽爸爸叫作「寶寶、妮妮、玲玲、冬冬……」的小弟弟小妹妹們大不一樣了。

這是對你的尊重,更是認可和期許。孩子,從名字上你就是獨立的,你將是一個獨立的人。


2

關於入學照的儀式感


現在,拍照已經成為生活中很普通的行為。無論大人孩子,都可以隨時隨地地拿起手機,給別人、給自己拍幾張,拍得漂亮的話,發朋友圈曬一曬也是舉手之勞的事情。


但是,即便是在拍照已經平常得如同每天吃飯睡覺的時代,我還是想提倡年輕的父母們在孩子入學前,找個時間,帶著孩子到照相館去照一張標準的入學照片。

最好選擇傳統的老字號照相館,也就是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人們照全家福的地方,那樣的照相館自帶一種莊嚴端正的氛圍,既不同於當下時髦活潑的影樓,也不同於日常父母用手機單反記錄的生活瞬間。


如果校服已經發下來,就讓孩子穿著校服,拍一張正正經經的照片,留下自己作為小學生的第一個形象,也可以備用於入學後的各種證件照片。


這樣的照片,會讓孩子最直接地感受到即將開始的小學生活是多麼地不同於以往,從而在心裡就先莊嚴以待起來。


3

讓孩子參與入學登記報名的每一個環節


父母要從自己開始,意識到:我是一年級新生的家長了。比起知識的準備,孩子更需要我們從心理上幫助他進入到小學。


比如,提前帶著孩子上小學門口看看。如果開學的時候他才第一次來,他可能會抗拒學校。陌生的環境與不熟悉的老師都會增加他對學校的恐懼,甚至不願進校門……尤其內向的孩子,更需要早一點來熟悉熟悉。

從報名登記開始,就帶著孩子一起去學校,讓孩子更直觀地看到他將要開始的新生活。


讓孩子看一看,這是你將要讀書的校園,哪裡是教室,哪裡是圖書館,哪裡是操場,哪裡是體育館,哪裡有洗手間,哪裡有飲水間……環境熟悉了,孩子心裡就不慌了。


現在的小學一年級通常會在開學前安排班級參觀,這個參觀一定要參加。在這個機會裡,認識老師和同學,孩子的心就踏實下來一大半了。


有心的父母更可以利用這樣的參觀機會,在同班的孩子裡邊瞄一瞄,看看有沒有氣質類型上有可能和自家孩子成為好朋友的同學,主動和他們的家長交換一下聯繫方式,先幫孩子一把,讓他在新環境裡有一兩個好朋友,這樣孩子對於新學校、新生活的陌生感就會減少很多。


4

讓孩子參與準備學習生活用具的全過程


在購買書包、文具,準備校服和在學校使用的水壺餐具的過程中,讓孩子全程參與,並充分聽聽孩子自己的意見,會讓孩子直接產生「小學學習大不同」「我的學習我負責」的直觀感受。

這是因為小學的用具和幼兒園很不一樣。


一年級小學生的學習用品清單,請參考下表


1. 書包,需要考慮其良好的負重性能和使用時的舒適性;

2. 鉛筆盒,需要樸素實用、容量大、拿取方便;

3. 每天削好 6 支以上的鉛筆備用;

4. 一把大的削筆刀放在家裡,削多量的鉛筆,一把小的鉛筆刀,

放在文具盒中備用;

5. 白橡皮;

6. 包書使用的 8 開和 16 開的厚紙張,或者專用的包書紙;

7. 三個大號的文件袋,選擇不同的顏色,方便分類語文、數學、外語的相關學習資料。


無論是在實體商店,還是在網絡上購買學習用品,都邀請孩子參與選購的過程。選購的過程是財務交易實際發生的過程,是將來數學學習的實踐場所,也是和孩子交流物質生活態度和審美觀的過程。


父母可以把自己的觀點清晰地表達出來,並加以說明,同時也鼓勵孩子這樣做。在交流中,引導孩子學會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物品,養成惜物的美德;鼓勵孩子欣賞大氣實用的產品形象,放棄浮誇粗糙的設計,逐步養成優雅從容的品位。

一年級小學生的服裝和生活用品清單,請參考下表:


1. 春秋季節校服一套;

2. 夏季校服一套;

3. 冬季校服兩套;

4. 校禮服,根據需要購買;

5. 不同季節的運動鞋;

6. 保溫水壺和夏季水壺各一個;

7. 餐具根據學校的要求準備。


小學生在校內的服裝以運動服為主,絕大部分學校的校服也都設計成運動服的樣式,這是由孩子們活潑愛動的天性和我們體育課的重要性決定的。


同理,孩子們在學校裡主要穿的鞋也是運動鞋,這樣才能在運動中最大限度地助力和保護孩子。裝飾性比較強的服裝,可以在校外合適的場合穿著,讓孩子體驗服裝的多樣性和場合感。

訂購校服的過程中,需要量尺寸、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小、向班主任老師提交尺碼,或者直接到門店購買網絡下單……這些都可以嘗試讓孩子來做一做。


只有通過這一系列細緻的準備工作,孩子才會一點一滴地體會到成為一名小學生是一件多麼莊重嚴肅的事情;而在選購過程中,讓孩子充分參與各種用品的選購,也會讓孩子對即將到來的學習生活產生主人翁意識;孩子們也就自然而然地從心裡重視起來,準備起來。


最後,我還想說的是,幼升小的準備,最重要的是爸爸媽媽在心裡認同:


我即將成為一名小學生的媽媽 / 爸爸,我清楚我們的生活,我們與孩子相處和溝通的方式,我們對孩子的關注點都將完全不同於以往,我將為之準備,並且努力嘗試。


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在心裡了解到:


我將開始一段新的生活,它不同於既往,我將承擔新的任務,它需要我付出努力但它可能會很有意思,我好好準備,並且希望它還不錯。

當然,沒有人能夠百分百準備好,我們現在就開始準備吧!


本文摘選自卓立校長所著《歡迎來到一年級:幼小銜接家長手冊》一書,經精一居士編輯而成。

▍素材來源:暨陽文廟公眾號,轉載請註明

▍綜合整理:精一至善教育 ▍編輯:精一居士 ▍審核:jyjshi

▍聲明:版權歸原作者,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上一年級,家長一定要做好這些準備!著名小學校長的忠告
    今天這篇文章的作者卓立老師曾擔任史家小學校長多年,現在也是史家小學的終身名譽校長。卓校長通過自己多年的教學觀察發現:在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全心全力花在孩子身上的一個月的時間,抵三年級以後一學期的時間,抵六年級以後一學年的時間,甚至更多 ...那麼,小朋友上小學前後,爸爸媽媽要做哪些準備麼?
  • 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小學一年級,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愛上學校
    作為家長,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在一年級打好基礎,讓以後的學習更加順利,可是這個基礎究竟是什麼呢?我們來聽聽北京四大名小之一的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卓立老師怎麼說。而且這個階段孩子由於好勝心作用,為了考好分數,會格外注意馬虎、書寫不認真這些小問題,容易養成好的學習習慣。這個過程中,家長恰當的鼓勵和引導非常重要,孩子養成了好習慣,學習過程就輕鬆,嘗到甜頭,就樂於到學校,一直甜下去。但是這個方法從一年級下學期開始,到二年級就不適用了。
  • 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小學一年級,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愛上學校
    作為家長,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在一年級打好基礎,讓以後的學習更加順利,可是這個基礎究竟是什麼呢?我們來聽聽北京四大名小之一的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卓立老師怎麼說。這個過程中,家長恰當的鼓勵和引導非常重要,孩子養成了好習慣,學習過程就輕鬆,嘗到甜頭,就樂於到學校,一直甜下去。但是這個方法從一年級下學期開始,到二年級就不適用了。所以一年級的黃金興趣培養期,一定要抓住。
  • 史家小學名譽校長:開啟「小學生家長」模式,重在培養3個習慣
    文 | 七媽今天我看了一場直播,是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卓立,解讀小學生的家庭教育狀況。作為在小學的孩子中間生活了50多年的老校長,在這次直播間的解讀中,校長重點講解了一年級的孩子需要重視的幾件事,並且給予了家長科學教育孩子的指導和參考建議。
  • 幫助孩子做好幼小銜接,北京終身榮譽校長給父母這三點建議
    5月25日,是廣州市各小學復學的日子。萬獸歸籠,原本是爸爸媽媽們普天同慶的日子,但對於今年幼兒園大班的家長來說,卻憂心忡忡。今年受疫情影響,原本報了的幼小銜接班都無法開課。如何在家幫助孩子做好幼小銜接,是擺在準一年級家長面前的問題。
  • 名校校長指出:要從五年級開始準備
    於是,很多家長開始焦慮,我家孩子資質普通,並不優秀,那小升初怎麼辦,進不了重點初中,是不是就說明我家孩子的未來沒有希望了呢?北京知名小學史家小學的終身名譽校長卓立校長指出:小升初,如果從六年級才開始準備,實際上已經晚了。
  • 北京最牛小學校長說出真相:幼升小的5個門檻,孩子要這樣準備!
    不怪家長們著急擔心,實在是因為幼升小的壓力太大了!有家長反映幼升小面試英語已經考到了三年級水平▼幼升小面試變難,明明白白的告訴了所有家長一件事:入學是有門檻的,跨過門檻前的所有準備,都要在幼兒園完成。我想起北京史家小學的第一任校長——卓立,他擁有50多年的一線教育經驗,現為史家小學的終身名譽校長。
  • 孩子上小學前,父母都要做好哪些準備呢?聽聽知名小學校長怎麼說
    而且小學課程是很緊湊的,老師課堂前也會講解一些課程、布置一些作業,如果孩子遲到了,這些他都聽不到了。所以如果父母不想讓孩子經歷這種不自在、不想讓孩子落課,就要提前做好準時送孩子的準備。2、幼兒園會為孩子準備一日三餐,但是大部小學只提供午餐。所以孩子上小學前,父母就要找好做早飯和晚飯的人了。
  • 孩子要上一年級了,家長們準備好了嗎?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和孩子應該做些什麼準備呢?下面就邀請我們的主講人周村區中和街小學書記、校長張穎來跟我們分享一下幼小銜接應該注意些什麼?像這樣,我們做父母的的確很辛苦,而孩子也越養越懶了,把所有的責任全推給家長。如果孩子在進入小學以前具有一定的生活技能與自理能力,那麼對其入學後獨立學習、獨立解決問題將有很大幫助。家長朋友們可以藉助這個契機,告訴孩子:你長大了,上一年級了,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做。並在生活中明確地告訴孩子,能做和應該做的事情,要自己做。一些基本的自理能力需要現在就開始培養。3.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 北京史家小學校長,親自審閱的數學書,帶孩子體驗不一樣教育模式
    搜遍網上,答案幾乎都是史家小學。可不只是因為這段時間疫情期間史家小學的萬平老師給年輕班主任的一封信火遍全網。比如史家小學,其實全稱是史家胡同小學,而這條胡同還被人們起了個稱號:「一條胡同,半個中國」。或許對於我們大部分家長來說,能夠掌握第一手教育動向,提供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大概這才是希望孩子能進入這些牛校的根本原因。
  • 學前班上不上?史家小學校長和專家的答案很意外,6點父母要了解
    與尹建莉的觀點相反,北京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卓立先生在其著作《歡迎來到一年級:幼小銜接家長手冊》中,專門提及「需不需上個學前班」的問題,全文如下。在東亞和歐洲的一些國家,孩子是在5歲開始上一年級。那麼,5歲的孩子嘗試課堂學習的目的是什麼呢?是為了開學以後能夠理解課堂的規則、在教室裡坐得住,進入學前班這個練習場所體驗一下還是有價值的。需要注意的是:學前班是為了預先感受即將到來的課堂學習方式,而不是去接受小學一二年級知識的提前灌輸。
  • 學前班上不上?史家小學校長和專家的答案很意外,6點父母要了解
    與尹建莉的觀點相反,北京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卓立先生在其著作《歡迎來到一年級:幼小銜接家長手冊》中,專門提及「需不需上個學前班」的問題,全文如下。在東亞和歐洲的一些國家,孩子是在5歲開始上一年級。那麼,5歲的孩子嘗試課堂學習的目的是什麼呢?是為了開學以後能夠理解課堂的規則、在教室裡坐得住,進入學前班這個練習場所體驗一下還是有價值的。需要注意的是:學前班是為了預先感受即將到來的課堂學習方式,而不是去接受小學一二年級知識的提前灌輸。
  • 幼小銜接班不要盲目上,小心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家長可做這些準備
    對於即將升入一年級的「小豆包」和家長來說,剩下的時間更是充滿了期待和忐忑。那麼,該如何幫助「小朋友」們過渡到「小學生」?家長又該做好哪些準備呢?記者採訪了有關方面的專家。在日前舉行的海澱區家庭教育大講堂第48場公益講座上,北京石油學院附屬小學校長肖英向家長分享了做好幼小銜接的經驗。肖英表示,就作息時間而言,幼兒園以活動、遊戲為主,教學活動不多。而小學有系統的三級課程設置,沒有專門的午睡時間,作息時間和幼兒園完全不同。所以,孩子入學之後容易出現早上起不來、下午打瞌睡的現象。
  • 幼升小準一年級新生的家長和孩子要做好的準備
    幼升小網上報名已經結束,家裡有準一年級新生的家庭,家長和孩子要為開學做好準備了! 今年的假期有點長,有些孩子可能大半年都未進幼兒園和學校了,如何讓孩子開開心心上學去,順利度過「開學焦慮」呢?以下幾個準備對家長和孩子會有一定益處。購買一套新的學習用品 購買新的學習用品給孩子以莊重的儀式感,為孩子學習提供一定的前進動力。
  • 孩子要上小學一年級了,家長需要做什麼準備?
    臨近開學季,很多家長開始為孩子開學做準備了。有的孩子要從幼兒園升入小學,家長就比較操心。問孩子要上一年級了,家長應該做什麼準備?從幼兒園升入小學一年級,對於孩子來說,是進入一個新階段。很多孩子心理上也會有一些不適應或忐忑不安。就需要家長提前做一些準備。
  • [北京晨報] 封面人物:史家胡同小學校長王歡
    她把史家的品牌越做越大,史家已經不僅僅是一所優質校,它承載了更多的內容,更像是一個資源庫。史家的優質教育資源及理念最大限度地輻射到周邊。史家與東四七條小學的聯盟,讓一所普通校煥發出生機。有了東四七條的經驗,今年史家牽手曙光小學及遂安伯小學,王歡一長執四校,讓更多的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最優質的教育資源。
  • 劍橋KET考試到底應不應該讓孩子在小學時應考?
    從今年暑假起算,距離孩子小學畢業(2022年7月),剔除小升初備考與擇校準備,滿打滿算也就剩下3次考試機會了。自不必說,如果孩子小學畢業前考取了KET證書,那麼對於孩子選擇西安本地的優質中學來說,應當算是極其給力的擇校籌碼。
  • 孩子要上小學一年級,家長要做哪些準備?讓學習成為孩子的興趣!
    孩子馬上要上一年級了,不少家長也在為幼小銜接積極準備著。有的家長會帶孩子報一個幼小銜接班,有的會自己找些資料在家輔導,那不知道各位家長有沒有想過幼小銜接到底該銜接些什麼?又該怎樣銜接呢?入學前,家長和孩子需要做哪些準備呢?對於家長朋友們來說,通常關心兩個問題,第一入學前家長和孩子要做哪些準備?
  • 他曾任名小20年校長,告訴你一年級的孩子這些必備
    史家小學始建於1939年,是「北京四大名小」之一。卓立老師曾在史家小學擔任校長20年,獲得過「全國十大明星校長」的稱號。他總結了自己50年的教學經驗,為幼升小的家長們撰寫了《歡迎來到一年級》。在該書中,卓校長明確指出一年級最重要的任務。
  • 如何做好幼小銜接?這12本書籍值得閱讀!家長和孩子都可以看看
    幼小銜接作為幼兒邁進小學的第一步,其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視的,但是,作為家長的您,知道如何科學做好入學準備幫助孩子順利過渡到小學生活嗎?本書單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家長篇,幫助家長武裝頭腦,掌握理論,在面對問題時才能做到心中有數!第二部分為兒童篇,幫助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培養良好習慣,輕鬆從容地適應小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