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失聲是文化的失聲。城市的勝利是文化的勝利。從大步向現代化城市邁進時的激進,到此刻沉下心來細細打磨歷史的痕跡。濟南這些年越來越沉得住氣了。
千城一面是城市之殤,擁有中國造城精神的城市已越來越少。
古人造城,先治水造園,行廣仁之居,遵四時禮序,文人謀之,匠人營之,房屋院落悄然放入其中。正德,利用,厚生,在此精神下,中國成就了無數歷史名城,比如古西安,古成都,古洛陽,古南陵,古蘇州,古杭州,以及我們腳下的古濟南府。
其中有兩座城市最為特殊,一座是「一半山水一半城」的杭州,一座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濟南,杭州以西湖為心,濟南以大明湖為心,大小具體而微,精神卻一脈相承,中國城市不能沒有水,何況是「家家泉水,戶戶垂柳」的濟南,且這是一城的泉水叮咚聲,想必世界上也只有濟南了。
千城一面之後,更可怕的事情在發生,從成都的寬窄巷子,錦裡開始,全國的僅存的古街巷也在走向「千街一面」的囧境。走在長沙太平老街和在濟南吃的臭豆腐並無兩樣,漫遊在三坊七巷喝到的星巴克確實一個味道,在西西弗看到的人頭攢動就算到了成都也大致如此,商業模式的勝利,背後卻失去對本土地脈文化的敬意。我們的城市已不缺商業古街,缺的是一座擁有濟南歷史文化精神的街區。
倘若你沿著文廟走來,就會自然地來到了百花洲,一路泉水,一路書香,短短幾百米的距離,這裡自然承接了來貢院牆根的筆墨紙硯,以及消失在芙蓉街上的濟南書局。一切早已存在,風緩緩地吹,千年等待,百花歸來。
有外地朋友來訪,我說帶你去看一座新濟南,然後我們就來到了百花洲,看著青磚黛瓦,小橋流水人家,他們詫異地表示這明明是新濟南,我會說到:這才是真正的濟南。
我們中國傳統的建築並不會因為時代相迭而過時,它恰具有非常強的創新性,我們需要並不是「濟而新」,更非是「新中式」,而是根據這一方水土構建新的場景,而所有的原點,不過是聽古人的話,保留泥土的氣息,對以往的建築文化保有溫情和敬意。
所以,做商業的人會詬病百花洲的上下水問題,做西方奢侈品的人會嫌百花洲的尺度略小,我想說大約在二百年前,我們青州產的花間大套便是西方最頂級的奢侈品,難道我們就要求按照個中國標準來嗎?
就是要最大程度地保留明清院落的尺度,這是百花洲的堅持,更是百花洲的文化自信。
文化,並非說說,要敢真擔當。
濟南的文化,永遠不缺遊說者,那打水得人兒,各個都是濟南文化的傳承者,人在燈在,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文脈從未斷流,因緣不可思議,就短短的二十多天,百花洲壹號院從無到有,漢字記憶空間,學而講堂,鳳啟書院,皇宮照相館,蘑菇音院黑膠唱片,一聲度琴館,百花深處濟南味道,民藝生活館,仁逸儒學,了一堂茶館,敬書房,孔子雕塑,百花創意工坊,射禮傳習館等等,廣開門戶,全城公開共享進行公益體驗,士不可不弘毅,書香必要有擔當者。
泉水流淌之處必有柴米油鹽醬醋茶,也必有琴棋書畫詩酒花,他們並非是兩個事情,而是我們中國人生活的一個整體,那壹號院構建的世界,便是一個最平常的中國人精神院落,一個心靈治癒之所,進了大院,喝一杯茶,讀一本書,撫一段古琴,聞一柱香,臨壹張貼,聽一張黑膠,不過是將同樣的時間,放置在了書香的場景,至於說到底哪個受益,還請你自己來感受。
百花洲此刻又響起了朗朗讀書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