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告訴我們,成功是一種喜悅安寧的內心感受

2020-12-11 南唐不是王

在很大程度上,《道德經》 堪稱一部成功學。最早的成功學理論應該是《周易》,《道德經》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闡述的更為清晰。

《道德經》全面揭示了成功的真實內涵和本質,解析了成功的規律,指明了成功的條件和策略方法。

《道德經》的成功學,可出世可入世,不消極不激進。真正懂的人,入則可以功成事遂,出則可以修身養性。

本篇以《道德經》為源,簡述對成功的理解,到底什麼才是成功。成功,是通過既定目標的達成過程和結果,獲得一種心靈祥和的感受。這種感受,喜悅而安寧,穩定而長久,柔和而強大。

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環境,人們對成功的定義和認識是不同的。

只有看清事物的本質,才能夠準確對它進行描述。一個事物,如果出現了多種評判標準,或者說是沒有一個統一的表達的時候,說明我們還沒有認識它的本質,自然無法準確概括和稱呼,從而出現盲人摸象的現象。

但是在大多數人和文化形態中,成功與否,和擁有財富、權利、尊重,是密不可分的,這些可以說是成功的代表符號。

成功的一般解釋:一是成就功業、事業,二是獲得預期的結果。成功主要的體現,比如舒適的住宅、漂亮的汽車、度假、高端消費、提供給孩子優渥的教育等。

這些成功符號都是有形的,是物質層面的。但是取得這些成功符號的人,並沒有擺脫掉焦慮、不安,依然經常感到不快樂,甚至他們的焦慮和不安比普通勞動者更大。

《道德經》說:有無相生;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道德經重要的一個思想,就是「無」的思想,因此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一個事物真正起作用的部分,是看不見的那一部分,是虛空的那一部分。

比如,人們都知道杯子可以用來盛水,但盛水的那一部分是杯子中間空的那一部分。人人都知道人的作用巨大,但讓人發揮巨大作用的不是手和腳,而是看不見的心靈思想。

蘇格拉底也曾經說過:事物可以分為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看得見的容易發生變化,可以通過我們的感官感覺到;看不見的不容易發生變化,除了通過思維,很難通過其他途徑去觸及。

我們喜歡成功,追求成功,渴望高的薪酬、大的權利、榮譽、度假,但是達到這些的人,反而更容易躁動不安。為了維持眼前的平衡持續,需要更多的物質滿足。

我們擁有這些成功符號後,發現它們並不能讓我們心靈得到滿足和安寧。相反,我們更容易患得患失,心中的不安全感並沒有降低,於是,追求一個又一個的成功,的腳步根本無法停止。

外界的誘惑和紛擾,不斷滋生的欲望,內心的不安,讓心靈渾濁不清、困苦勞頓,猶如醉漢失去方向。

老子說:「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

改變這種狀態,唯有降低欲望,見素抱樸,讓心靈重歸清靜,靜則生慧。

如果任由欲望發展,那我們就陷入了一個危險的境地。靜可以抵制躁動;靜是接近心靈的方法,靜是通往智慧的途徑。

少私寡慾,心靜生慧,聆聽內心的聲音,接受心靈的指引,提高德行修為,逐漸領悟生命,體察自然,去接近生命的真諦,去獲得心靈真正需要的——精神上的喜悅和安寧。

相對於外在的、物質的成就,內在的、心靈的領悟更接近於智慧。

接近智慧的喜悅和安寧,才是心靈真正需要的,這是我們追求成功的最終目的。

通過達成既定目標的過程和結果,獲得心靈的喜悅和安寧,實現身心的祥和,這是真正的成功。

這樣的成功,人們擁有真正的力量,低谷時超然處之, 繁華時淡然,內心可以保持喜悅安寧的祥和。

真正的成功,清醒而不清高,看透一切,卻不輕視一切。

真正的成功,看破萬丈紅塵,更珍惜人間煙火。

真正的成功,雖然知道萬物歸根,但仍然對生命投以萬般熱情。

外界物的成功,我們同樣也會感到心靈的喜悅,但是難以獲得心靈的安寧。

需求太多,一個接一個的目標和渴望,讓這種喜悅稍縱即逝。為了繼續獲得這種美好的感受,人們就不斷追求外在的滿足和刺激來實現短暫的快樂。

通過滿足物的欲望,所獲得的喜悅安寧,並沒有比樸素節制的生活獲得的更多。

過度地追求財富、名利、美貌、榮譽,給我們的身心,帶來了不可逆轉的損耗。我們的身體在這一過程中,被過度損耗,百病暗生。

因此,老子主張少私寡慾,見素抱樸,以實現心靈的虛靜,達到智慧的祥和安寧。

這樣的成功,是快樂的源泉,是實現既定目標後獲得的喜樂安寧的感受, 是不斷提升精神修養達到心靈祥和的智慧結晶。

結語:

《道德經》是一部成功學,因為它揭示了成功的本質和真正涵義。通過達成既定目標的過程和結果,獲得身心上的祥和,心靈快樂而安寧的感受,這是真正的成功,也是我們不斷追求成功的目的。

相關焦點

  • 學習《道德經》的感悟!(十九)
    《道德經》又一次幫我打開了智慧的大門,它將成為我心中巍然屹立的心靈燈塔,時刻激勵我活出生命的喜悅和神聖!感恩老師,感恩遇見!「道」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我們要用多元思維,開放的視野,從不同角度理解「道」,更要注重內外兼修,一如既往,持之以恆走在追求之路上。
  • 知樂日記:是寫日記這個過程 帶來安寧與喜悅
    幫助自己轉變文:知樂 圖:網絡感受音樂中的旋律 引領著自己能量的轉變 昨天在掃地的時候>我本來不想發表出來的但我想分享這個過程因為我發現這個過程更有意義下面是我打算寫給她的話作為那個當下的你看到的那一刻給你帶來了什麼樣的感受
  • 跟診手記 | 一位進修大夫在協和感受安寧緩和醫療
    在這裡,她第一次明白,安寧療護的目的就是五個字:生死兩相安。王友培大夫在青島從事老年醫學科工作已經八年了,接診過很多處於生命末期的病人,感受過這些患者走到生命盡頭卻被動接受過度治療、不能安詳離去的悲哀。了解到這樣一種新的理念,王大夫很是興奮,她非常希望能為患者減輕身心痛苦,這個多年來一直困惑她的問題,終於有解了。
  • 道德經看教育 | 孩子為什麼沒有幸福感?
    那種快樂已經溢出屏幕了……我想這種通過自己努力得到的成功,讓自己內心充滿了對自身的肯定,這種幸福和快樂,會產生自信、力量和智慧,這是讓我們最記憶猶新的!這就是從內而生的幸福感。但這些「幸福」都是相對的,是假象——因為一旦出現比我們好的,這種虛幻的幸福立馬就會變為鬱悶。從外而來的真正幸福,是我們幫助了別人、溫暖了別人、成就了別人。當看到別人越來越幸福時,我們感同身受的那種喜悅,就是從外而來的幸福。
  • 老子《道德經》告訴我們,人類要敬畏自然,方可獲得幸福
    老子的《道德經》中第三十二章的內容是「守道」。原文節選如下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老子認為「道常無名」,我們說不清他到底是什麼東西,「樸雖小」看起來還很渺小,但是「天下莫能臣也」,天下萬事萬物沒有任何東西能支配它。「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就算是了不起的侯王也只能守道而行,才能讓國家安寧,天地只有依道而行,才能有甘霖降臨,人民才能處於均衡狀態。
  • 《道德經》智慧;人生的不安空虛,都源自於自己內心的誤解
    就這樣小狐狸成功進入了葡萄園而且飽餐了一頓。但是它在離開時候又發現自己身形太大出不去了。於是它又餓了自己三天,這才逃了出去。這來來回回折騰一番,最後還是餓著肚子出來了。前前後後感覺就是白忙活了,甚至還感覺虧了。在生活中其實不乏這樣的人,他們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過,但是到頭來還是一無所獲。或許是為了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又或者只是為了填補自己空虛的心靈。
  • 老子《道德經》:儉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高級的生命智慧
    老子《道德經》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告訴我們,人有三種寶貝是應該永遠保持的:一種叫做慈愛,一種便是儉嗇,還有一種就是所謂的「不敢為天下先」。 聰明智慧的人,知道只有守住這三寶才可以長存,而儉為當下最直接的修身之道。
  • 馬雲說成功男人越做越柔軟,而女人越剛強越成功,道德經的原話是
    道德經是我們人類歷史上的第1本哲學書,在2500多年的歷史中,無數的帝王將相,英雄豪傑仁人志士都會仔細的研究學習他,他們成功的人生路上估計也都有道德經的陪伴。同樣的內容,因為學習方法的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樣,在應用中有了完全不同的結果,我們很多人從馬雲口中聽到的這句話,也正是他學習道德經的智慧領悟後的實踐應用。
  • 《道德經》中「湛兮,似或存」的智慧:享受人生孤獨是一場修行!
    尹喜把老子留在那個過函谷關地方攀緣了好幾天,最後留下了《道德經》。雖然這只是個故事,但從中能看到老子的精神世界是豐富的,但是老子的個人世界是孤獨的。都說孤獨的人更容易成功,在這裡說老子是最恰當的,一人騎一青牛西到函谷關,在老子的內心世界只有《道德經》和他的老子思想。
  • 《道德經》主張寡慾,和追求成功相互矛盾嗎?
    中國古代聖賢老子,作為中國道家學派創始人,早在兩千多年前,就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等待著我們去發掘。《道德經》為什麼主張寡慾?老子在《道德經》中貫穿始終的都是主張降低欲望和清靜無為。《道德經》第四十六章有言:「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最大的禍害源於不知足,最大的過失是貪得的欲望。懂得適可而止的人,永遠是滿足的。在成功學盛行的今天。很多人殫精竭慮,大量地耗費了財力、人力和時間,做成的事情卻很少。這是因為,當人們被欲望牽引,內心、思維乃至氣場是雜亂的,會對判斷力造成影響,容易跟風去做投機取巧的事,甚至喪失未來的方向。
  • 2021牛年新生兒起名:出自道德經的好名字
    ——之玄 「玄」在此是玄妙的意思,常見於道教學之中,給人以深奧、難以捉摸之感,自帶有一種仙氣。將其與文言虛詞「之」連用來給男孩起名,不僅意蘊深遠,還彰顯出了男孩溫文爾雅的特點。 出自《道德經·第七章》:「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 黃明哲正解道德經 道德經講解視頻全集
    更是因為,我發現,自古以來,那些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士,皆把《道德經》列為必讀書籍: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稱其為萬物之根,帝王之師,臣民之寶;魯迅曾說,不讀這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馬雲行商數十載,只有《道德經》從未離身,他說,古聖人完全能解讀今天的人心;央視主持人白巖松,更把《道德經》作為生命之書,30
  • 道德經裡還藏著這樣絕美的名字,智慧滿滿,意想不到!
    《道德經》被譽為是「萬經之王」,文化底蘊極其的深厚,每個字都是悟性滿滿,隨著我們文化水平的提高,父母們都喜歡引經據典,在古籍中翻找適合自家寶寶的好名字,但是找名字容易,找一個寓意好又動聽的名字難。《道德經》中的句子極具悟性,用來起名對於孩子來說有不一般的美好祝願,希望孩子聰慧可人,學識淵博。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看看藏在《道德經》中的美名,一定有一個是你中意的!之玄出自《道德經》中:「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道德經》告訴我們,擁有這三種德行福氣最大!
    說明的德行的力量不可估量, 我們常說,厚德載物,厚,深厚的意思;德,按照自然規律去工作、去生活、去做人做事,即是人的品德;載就是承載;物就是我們說的福報。德行天下,潤澤萬物,所以我們的德行越好,福報就越多。《道德經》中老子給我們揭示了人的這三種德行,如果你能擁有,福氣就越大。
  • 感悟《道德經》
    導讀《道德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經典的優秀代表,是「道」的具體化。「道」的偉大還在於,本來是道哺育了萬物生長,而它自己卻不爭功名;明明是「道」滋養了萬物成長,而它自己卻不充當主人,這是多麼崇高的情懷!這就是「處下」(和不爭)——雖然成功,做出過豐功偉績,但自己還是把自己視作很平凡,不突出自己。「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意思是,成功了而不自居,保有就不會失去。世上真正成功的人都是很謙卑的,因為這是符合道德的,這種品質就能將成功長久的保持下去。
  • 五千言《道德經》,告訴了我們三個重要的觀點
    在《道德經》中,我找到了答案。「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道德經》第七章」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而對於我們人來說,只有無私,才能成就自身。
  • 《道德經》:壓制小人的最好辦法其實是這個
    可也許很多人都會有一種感受:怎麼受苦受難的總是善良的人,而那些耍心機手段的小人卻混得如魚得水,日子也過得十分滋潤。這是怎麼一回事?天道不是更偏向善良的人嗎?好人不應該有好報嗎?當我們在生氣小人為何無病無災、逍遙自在,只盯著這些表象之時,卻沒有明白種種亂象之外,存在著我們認知之外的緣由。
  • 那些過得幸福的人,都擁有《道德經》裡的這些品質
    《道德經》中有很多美好的品德:節制、溫和、勤奮、誠實,即便我們一時達不到上德,但是我們按照這些品德要求自己,也可以減少生活中的迷惑,達到幸福生活的彼岸。1、節制《道德經》第五十九章說:「治人事天,莫若嗇。」治理百姓和保養身心,莫過於愛惜節制最為重要了。
  • 黃明哲道德經完整版
    更是因為,我發現,自古以來,那些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士,皆把《道德經》列為必讀書籍: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稱其為萬物之根,帝王之師,臣民之寶;魯迅曾說,不讀這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馬雲行商數十載,只有《道德經》從未離身,他說,古聖人完全能解讀今天的人心;
  • 《道德經》:道不可言,用心感悟,放空自我感受道的奧妙
    如果說在所有的傳統經典裡讓我選擇最喜歡的一本經典,我會選《道德經》,並沒有之一。昨天開始了《道德經》的解讀與學習,既然是學習這樣重要的經典,決定以很重視的態度,拿出最好的狀態,來系統的從頭開始解釋,那麼就從當下開啟這場神奇的領悟之旅。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