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大程度上,《道德經》 堪稱一部成功學。最早的成功學理論應該是《周易》,《道德經》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闡述的更為清晰。
《道德經》全面揭示了成功的真實內涵和本質,解析了成功的規律,指明了成功的條件和策略方法。
《道德經》的成功學,可出世可入世,不消極不激進。真正懂的人,入則可以功成事遂,出則可以修身養性。
本篇以《道德經》為源,簡述對成功的理解,到底什麼才是成功。成功,是通過既定目標的達成過程和結果,獲得一種心靈祥和的感受。這種感受,喜悅而安寧,穩定而長久,柔和而強大。
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環境,人們對成功的定義和認識是不同的。
只有看清事物的本質,才能夠準確對它進行描述。一個事物,如果出現了多種評判標準,或者說是沒有一個統一的表達的時候,說明我們還沒有認識它的本質,自然無法準確概括和稱呼,從而出現盲人摸象的現象。
但是在大多數人和文化形態中,成功與否,和擁有財富、權利、尊重,是密不可分的,這些可以說是成功的代表符號。
成功的一般解釋:一是成就功業、事業,二是獲得預期的結果。成功主要的體現,比如舒適的住宅、漂亮的汽車、度假、高端消費、提供給孩子優渥的教育等。
這些成功符號都是有形的,是物質層面的。但是取得這些成功符號的人,並沒有擺脫掉焦慮、不安,依然經常感到不快樂,甚至他們的焦慮和不安比普通勞動者更大。
《道德經》說:有無相生;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道德經重要的一個思想,就是「無」的思想,因此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一個事物真正起作用的部分,是看不見的那一部分,是虛空的那一部分。
比如,人們都知道杯子可以用來盛水,但盛水的那一部分是杯子中間空的那一部分。人人都知道人的作用巨大,但讓人發揮巨大作用的不是手和腳,而是看不見的心靈思想。
蘇格拉底也曾經說過:事物可以分為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看得見的容易發生變化,可以通過我們的感官感覺到;看不見的不容易發生變化,除了通過思維,很難通過其他途徑去觸及。
我們喜歡成功,追求成功,渴望高的薪酬、大的權利、榮譽、度假,但是達到這些的人,反而更容易躁動不安。為了維持眼前的平衡持續,需要更多的物質滿足。
我們擁有這些成功符號後,發現它們並不能讓我們心靈得到滿足和安寧。相反,我們更容易患得患失,心中的不安全感並沒有降低,於是,追求一個又一個的成功,的腳步根本無法停止。
外界的誘惑和紛擾,不斷滋生的欲望,內心的不安,讓心靈渾濁不清、困苦勞頓,猶如醉漢失去方向。
老子說:「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
改變這種狀態,唯有降低欲望,見素抱樸,讓心靈重歸清靜,靜則生慧。
如果任由欲望發展,那我們就陷入了一個危險的境地。靜可以抵制躁動;靜是接近心靈的方法,靜是通往智慧的途徑。
少私寡慾,心靜生慧,聆聽內心的聲音,接受心靈的指引,提高德行修為,逐漸領悟生命,體察自然,去接近生命的真諦,去獲得心靈真正需要的——精神上的喜悅和安寧。
相對於外在的、物質的成就,內在的、心靈的領悟更接近於智慧。
接近智慧的喜悅和安寧,才是心靈真正需要的,這是我們追求成功的最終目的。
通過達成既定目標的過程和結果,獲得心靈的喜悅和安寧,實現身心的祥和,這是真正的成功。
這樣的成功,人們擁有真正的力量,低谷時超然處之, 繁華時淡然,內心可以保持喜悅安寧的祥和。
真正的成功,清醒而不清高,看透一切,卻不輕視一切。
真正的成功,看破萬丈紅塵,更珍惜人間煙火。
真正的成功,雖然知道萬物歸根,但仍然對生命投以萬般熱情。
外界物的成功,我們同樣也會感到心靈的喜悅,但是難以獲得心靈的安寧。
需求太多,一個接一個的目標和渴望,讓這種喜悅稍縱即逝。為了繼續獲得這種美好的感受,人們就不斷追求外在的滿足和刺激來實現短暫的快樂。
通過滿足物的欲望,所獲得的喜悅安寧,並沒有比樸素節制的生活獲得的更多。
過度地追求財富、名利、美貌、榮譽,給我們的身心,帶來了不可逆轉的損耗。我們的身體在這一過程中,被過度損耗,百病暗生。
因此,老子主張少私寡慾,見素抱樸,以實現心靈的虛靜,達到智慧的祥和安寧。
這樣的成功,是快樂的源泉,是實現既定目標後獲得的喜樂安寧的感受, 是不斷提升精神修養達到心靈祥和的智慧結晶。
結語:
《道德經》是一部成功學,因為它揭示了成功的本質和真正涵義。通過達成既定目標的過程和結果,獲得身心上的祥和,心靈快樂而安寧的感受,這是真正的成功,也是我們不斷追求成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