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開學時間,有兩地已明確!最近天天測體溫才發現:我們的正常體溫不再是37℃了?

2021-02-19 河青家長會

河北青年報《家長會》周刊官微

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近日,青海省人民政府發布《青海省人民政府通告(第15號)》,明確了部分學校的開學時間,具體如下:

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原則上3月9日至13日陸續開學;初中學校原則上3月16日至20日陸續開學。

高等院校(含高等職業學院)開學時間按照教育部統一部署確定,從3月1日起先行開始網上教學和學習;小學、特殊教育學校開學時間視疫情形勢再行確定;幼兒園開園時間待全省疫情全部解除後再行確定。前述學校開學時間由省教育部門另行通知。


此外,明確了部分學校的開學時間的還有貴州省。

據貴州省教育廳發布的消息,2月27日,貴州省教育廳(省委教育工委)召開全省中小學開學疫情防控工作會議,安排部署貴州省高三初三年級開學工作。

會議指出:


經科學研判貴州省疫情防控實際,充分聽取疫情防控專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人及家長代表等社會各界意見,省委、省政府研究確定貴州省高三年級和初三年級學生3月16日正式開學,其他學段、高中初中其他年級開學時間將視下一階段疫情防控情況,經科學評估後再行確定並向社會公布。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每天進出小區都要測量體溫。不少人發現每次測量結果都是36℃多,很少會高於36.7℃。這就有點讓人納悶了。小時候課本上說,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現實中大部分人的體溫都不到37℃?

就在今年早些時候,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朱莉·帕森內特帶領團隊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他們研究了美國的相關數據,發現自19世紀以來,美國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從37℃降到36.6℃。

1851年,德國內科醫生卡爾·萊茵霍爾德·奧古斯特·溫德利希在萊比錫市收集了2.5萬人的腋下體溫數據。這些體溫數據從36.2℃到37.5℃不等。溫德利希取中間值,確定了人體溫度大約為37℃的標準數值。

「他(溫德利希)幾乎找到了所有他能找到的人,無論他們身體健康還是正在生病。然後,他寫了一本關於疾病引發人體溫度變化的大書(large book)。」帕森內特說,37℃的標準體溫就這樣被課本收錄,也成為了人們的常識。

「他記錄的大部分內容都是正確的。」帕森內特解釋說,之所以大家都相信溫德利希,是因為他記錄的非常詳盡,包括對象的性別、年齡、身高、體重。「他當時肯定親自坐在測量對象的身邊,用紙筆記錄下一切,並度過了一段漫長且糟糕的時光。」

在1992年之前,學界對37℃的標準體溫幾乎沒有過嚴厲的質疑。1992年,美國馬裡蘭州大學做了一項疫苗測試。研究人員測量了148名研究對象的體溫,發現平均體溫為36.8℃。2017年,一項英國的研究採取了3.5萬名研究對象25萬次體溫記錄,同樣發現平均體溫在36.6℃左右。

1992年馬裡蘭大學研究的主要作者是傳染病專家菲利普·馬科維亞克。他認為,溫德利希所使用的體溫計與現代體溫計不同,是導致差異的主要原因。

馬科維亞克後來得到許可,使用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穆特博物館的一件藏品。這件藏品正是當年溫德利希使用過的溫度計之一。馬科維亞克測試後認為,這種溫度計測出的體溫,要比現代溫度計高1℃左右。於是他得出結論,37℃標準體溫與現代體溫不符,暗藏著體溫計製造工藝進步、當年測量數據不準的原因。

帕森內特和她的團隊分析的數據顯示,除去體溫計差異,人體體溫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確實在慢慢變涼。

她和同事分析了三個涵蓋不同歷史時期的美國人群體溫數據集。最早的一組數據收集了美國南北戰爭中聯邦軍隊退伍軍人在1862年到1930年之間的相關記錄;第二份數據來自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調查研究,包含了從1971年到1975年的人群體溫數據;最後一組數據,來自斯坦福轉化研究集成資料庫環境,包括2007年至2017年斯坦福醫療保健的成年患者數據。

研究人員通過分析總共677423個人體溫度測量數據,建立了一個線性模型。該模型可以顯示出體溫隨時間的變化,也證實了之前研究得出的人體溫度變化趨勢。

通過對比不同歷史時期的數據,研究人員發現,21世紀出生的男性平均體溫比19世紀初期出生的男性低0.59℃。21世紀出生的女性平均體溫比19世紀90年代出生的女性低0.32℃(女性的歷史數據沒有那麼久遠)。

平均而言,相當於每十年(原文為per birth decade)體溫下降了0.03℃。也就是說,如今美國人的平均體溫大約是36.6℃,而不是教科書上的37℃。

作為一名傳染病研究者,多年來,帕森內特的主攻方向其實是幽門螺旋桿菌。這種細菌會導致胃、食道、小腸潰瘍,致使人體胃癌患病率提高。不過,最近幾年,幽門螺旋桿菌傳染在美國已經不太常見了。

「我注意到這些,因為我在這方面已經研究了30年。這種有機體在美國很多地方已經消失了,」帕森內特說。不僅是幽門螺旋桿菌,與19世紀的普通人相比,現代人得傳染病的機率已經小了很多。

帕森內特指出,生活在19世紀,意味著會有反覆發作的瘧疾、痢疾,久治不愈的傷口,還有包括肺結核、牙周炎在內的常見疾病。

「回顧19世紀大部分普通人的健康狀況,我敢肯定他們大多處於一種慢性炎症的狀態,」帕森內特說,「他們很多人活不過40歲,他們的牙齒非常糟糕。」溫德利希所處的年代,當時普通人的平均壽命約為38歲。

研究人員認為,美國人平均體溫的下降可以用代謝率的降低或能量消耗的減少來解釋。這種能量消耗減少,可能是由於人體內炎症減少。「炎症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蛋白質和細胞激素,它們會加速你的新陳代謝,提高你的體溫。」帕森內特說。

在過去的兩個世紀,醫療條件的進步,生活標準的提高,更加充足的食物供應,都讓公眾健康得到極大改善。研究團隊還認為,現代人長期處於適宜溫度,也是能量消耗減少的原因之一。19世紀時,夏天沒有空調,冬天供暖也不普遍。如今,一臺中央空調就解決了所有問題。

人體體溫是基礎代謝率的一種表現,而基礎代謝率又與壽命(較高的代謝率,較短的壽命)和體型(較低的新陳代謝,較大的體重數值)有關。隨著時間推移,人體溫度所產生的變化,為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健康和壽命的變化提供了重要線索。

「從生理學角度來說,我們已經是隨著時間進化的人類了,」帕森內特說,「我們變得和19世紀的普通人不同,甚至有別於上世紀60年代的人,我們變成了如今更加涼涼的人類。

美國斯克利普斯轉化研究所流行病學家吉爾·瓦倫評價,帕森內特團隊的研究「有趣,看似有理」。

瓦倫參與了該論文的同行評議。她認為,帕森內特團隊的研究缺失了一個重要節點。上世紀40年代初開始,抗生素開始推廣。但論文中的數據幾乎沒有涉及這一時間段。如果在抗生素開始使用後,人體溫度出現顯著下降,那麼論文中的有關說法就更有說服力了。

1992年對37℃標準體溫提出過質疑的傳染病專家馬科維亞克,也沒有被帕森內特的研究說服。在馬科維亞克看來,太多的變量未被考慮。例如,南北戰爭退役軍人的體溫記錄,沒有說明究竟是口腔測量還是腋窩測量。兩種測量方式在同一個人身上也會得出不同的數據。測體溫的時間也很會影響數值。人體在一天中較晚時間測量的體溫會更高一些。

「這些解釋我覺得都沒有說服力,」馬科維亞克說,「我們討論的是兩個世紀,在生命進化過程中只是過眼雲煙。」

針對這些反對意見,帕森內特也提出反駁。她認為,人體生理特徵已經在其他方面發生變化。「我們在變高,變胖,而體溫只是變化的又一個標誌。」

來源:中國青年報  河北新聞網

編輯:李沛霖

審核:楊利軍

相關焦點

  • 最近天天測體溫才發現:正常體溫不再是37℃了?人體變涼了嗎?
    來源:都市快報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每天進出小區都要測量體溫。不少人發現每次測量結果都是36℃多,很少會高於36.7℃。這就有點讓人納悶了。小時候課本上說,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現實中大部分人的體溫都不到37℃?
  • 最近天天被測溫槍打才發現:我們的正常體溫不再是37℃了?人體變涼...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2月29日訊 據都市快報消息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每天進出小區都要測量體溫。不少人發現每次測量結果都是36℃多,很少會高於36.7℃。這就有點讓人納悶了。小時候課本上說,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現實中大部分人的體溫都不到37℃?
  • 37°C是人體正常體溫?科學家發現基礎體溫正在下降
    醫學界將37°C作為正常體溫的「生理點」,這一理論可能不再適用。在醫學科學界,沒有什麼是永垂不朽。最近,被架在放大鏡下觀察的,是「人體基礎體溫」。生物醫學及生命科學期刊eLIFE刊發最新研究稱,美國史丹福大學發現,近百年來,美國人的基礎體溫隨著時間推移,逐漸下降。將37°C作為正常體溫的「生理點」,這一理論可能不再適用。
  • 每天測溫才發現,我們的正常體溫不再是37℃了?人體變涼了嗎?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每天進出小區都要測量體溫。不少人發現每次測量結果都是36℃多,很少會高於36.7℃。這就有點讓人納悶了。小時候課本上說,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現實中大部分人的體溫都不到37℃?▲員工在進入產區時需挨個測量體溫。
  • 37℃不再是正常體溫?人體的體溫持續降低,到底意味著什麼
    體溫能判斷易感人群?受新型冠狀病毒影響,如今進出小區、超市、企業等公眾場所多一項檢查-測體溫。又有人試圖從體溫中獲取點真理,所以有人說「正常範圍內,體溫越高免疫力越強,體溫低更易傳染」。最後通過數據分析:每隔10 年,美國人的平均體溫就會下降 0.03 攝氏度。最後表明:人類正常體溫已不再37℃,而是36℃。但是「下降0.4℃」的說法在我們國內尚無數據說明,國外又研究支持。
  • 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人類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來源:餃子姐的健康八卦 這幾個月,因為疫情的關係,我每天都要測三次體溫,卻發現每次測量結果都在36.3℃左右,夜晚略高。家人的體溫也很少會高於36.7℃。
  • 天天額頭「打槍」才知道 我的體溫不是37℃
    天冷時和天熱時,在戶外測出的體溫,會不會有變化?不同年齡、性別,體溫是否不同?來看記者的調查。   多次測量 難超36.5℃   昨日,江北區長安麗都小區的王女士說,每次回到小區,物業保安用測溫槍測量體溫時,她的體溫不會超過36.5℃,甚至有一次還測出35.5℃。「我記得原來書上說過,人體正常體溫大約是37℃。
  • 較真丨人體正常體溫37度已成歷史是真的嗎?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那這個基礎體溫是如何得出來的呢?最近有文章說人體的正常體溫有下降的趨勢,真的如此嗎? 我們目前使用的人體平均標準體溫數值,是德國醫生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在1851年進行了世界上第一個最大規模的人體正常體溫測試後得出來的。
  • 正常體溫是多少?37度算發燒?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哈嘍,小夥伴們關注「健康名堂」每天為您推送最新健康資訊!受到新冠病毒的影響,每天測量體溫是我們的日常操作,現在也有不少人復工了,進單位前或回家時或都需要測體溫。很多細心的人就發現了測量額頭、手腕和耳後,得到的溫度有所差別,那麼人的正常溫度到底是多少?測量哪裡更為準確呢?超過多少度才算是發燒?
  • 人類體溫已不再是37度!這很可怕!
    這一個月,大伙兒算是把這一輩子的體溫都量了。如果知道體溫低於37度,都鬆口氣,如果高於37度,都嚇到不敢喘氣!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人類的體溫其實是越低越可怕。而據研究證明,人類的正常體溫早已不再是37度了!那這意味著什麼呢?
  • 正常體溫是多少?37度算發燒?正常範圍內,體溫越高免疫力越強?
    受到新冠病毒的影響,每天測量體溫是我們的日常操作,現在也有不少人復工了,進單位前或回家時或都需要測體溫。很多細心的人就發現了測量額頭、手腕和耳後,得到的溫度有所差別,那麼人的正常溫度到底是多少?測量哪裡更為準確呢?超過多少度才算是發燒?
  • 體溫時高時低怎麼才算正常 36.2℃至37.3℃都正常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曾昊然 通訊員 李琪彬)最近,進出小區和公共場所都要測體溫,一出現體溫異常,大家就會很緊張。然而,現實是,許多市民的體溫測出來不是37℃,這是為什麼呢?
  • 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我們正在變得「涼涼」?
    一直以來的常識告訴我們,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溫德利希取中間值,確定了人體溫度大約為37℃的標準數值。溫德利希幾乎找到了所有他能找到的人,無論他們身體健康還是正在生病。然後,他寫了一本關於疾病引發人體溫度變化的書。37℃的標準體溫就這樣被課本收錄,也成為了人們的常識。體溫計不同當年測量數據不準?
  • 人類體溫37℃已成為歷史: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
    人類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每天都要測三次體溫,卻發現每次測量結果都在36.3℃左右,夜晚略高。家人的體溫也很少會高於36.7℃。我就有點納悶了: 「我記得小時候生物課上講過,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 於是,求知慾旺盛的我馬上去網上查了相關資料。
  • 體溫升高真可以殺滅病毒? 為何我的體溫達不到37.3℃
    這就奇怪了,一直都說,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現實中大部分人的體溫達不到37℃呢?雖說天天量體溫,但我們真的了解「體溫」嗎?人類的正常體溫到底該是多少?體溫高低,和人體免疫力有啥關係?病毒能被高體溫「熱死」嗎?為啥有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沒有出現體溫升高?……近日,記者就此請教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感染性疾病中心副主任馮萍。
  • 人體正常體溫是多少度?37度就算發燒嗎?
    那麼到底人體正常體溫是多少度呢?按照專業標準來看,體溫正常值範圍是多少?通常來說,定義的正常體溫範圍在36-37度左右,但由於測量方式以及工具的不同,這樣簡單的定義就顯得不夠用了。一般來說,腋溫在36.0-37.0度是正常範圍,≥37.5就高了;口溫在36.3-37.2度為正常,上午≥37.2、下午≥37.7就高了;肛溫在36.6-37.8正常,≥38度算高了。
  • 人類正常體溫可能不再是37度?這意味著什麼?
    人類正常體溫可能不再是37度?這意味著什麼?沒有想到今年人類的體溫竟然突破了一個新的「高度」,當大家開始意識到自己的體溫已經低於37度時,心情是美好的,但是自己的體溫如果高於37度,那麼這也意味著自己將會受到一種特殊的「保護」。
  • 37度的正常體溫已成歷史,為什麼人類的體溫在降低?說明什麼?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自去年疫情開始以來,量體溫可以已經說是我們平時生活中的家常便飯。量體溫時,我們會發現現在大家的體溫都是在36.5攝氏度左右。記得以前37度才是標準體溫,但現在會發現,多數人普遍達不到這個體溫。而有研究發現,近幾十年來,人類的基礎體溫在降低,已經從37度,降到了36.5度左右。那麼,威懾麼人類的體溫在降低?這說明什麼?
  • 成年人體溫為多少度,算發燒?體溫一直是37度,正不正常?
    特殊時期,測量體溫成為了家常便飯,只要是去公共場合,幾乎都要先測量體溫,在測量體溫時,聽到體溫是36度多會很放心,但凡聽到是37度,就會比較緊張了,需要再測量一次才安心。可能很多人會有疑問,不是以前都說37度是正常體溫嗎,怎麼現在一到37度就懷疑是發燒了?
  • 為何我的體溫達不到37.3℃
    每次測體溫,大多數人結果都是36℃多,而一旦超過37.3℃,你往往會被拒之門外。這就奇怪了,一直都說,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現實中大部分人的體溫達不到37℃呢?雖說天天量體溫,但我們真的了解「體溫」嗎?人類的正常體溫到底該是多少?體溫高低,和人體免疫力有啥關係?病毒能被高體溫「熱死」嗎?為啥有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沒有出現體溫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