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古代詩歌鑑賞強化訓練-精選
(一)古代詩歌閱讀 (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15~16題
昌谷北園新筍四首
李賀
其一
籜落長竿削玉開,君看母筍是龍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別卻池園數寸泥。
其四
古竹老梢惹碧雲,茂陵歸臥嘆清貧。
風吹千畝迎雨嘯,鳥重一枝入酒尊。
【注】①本組詩寫於李賀任奉禮郎以病辭歸昌谷時。②籜(tuò)落:筍殼落掉。 ③長竿:新竹。④茂陵:地名。《史記·司馬相如傳》記載「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15.下列對兩首詩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君看母筍是龍材」描述竹子在春天初長時的情景,語勢流暢而又清麗自然。
B.「茂陵歸臥嘆清貧」說自己已經年老,只能像居茂陵時的司馬相如甘守清貧。
C.「風吹千畝迎雨嘯」寫千畝之竹風吹過後聲浪仿佛雨嘯,有排山倒海之氣勢。
D.兩詩賦予普通意象奇特之處,與傳統借竹抒懷詩不同,集中體現李賀創作風格。
16.竹是古詩常見意象,往往寄託著詩人情志。試分別簡要分析這兩首詩中竹子的形象。(6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 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 15~16題。
登嶽陽樓①
蕭德藻
不作蒼茫②去,真成浪蕩遊。
三年夜郎③客,一挖④洞庭秋。
得句鷺飛處,看山天盡頭。
猶嫌未奇絕,更上嶽陽樓。
【注】①嶽陽樓:湖南岳陽城西門城樓,下臨洞庭湖。唐丞相張說謫嶽陽時所造,為登臨勝地。②蒼茫:曠遠無邊的樣子。③夜郎:唐置縣,今湖南玩陵西。④挖:同」舵」,這裡指船。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首聯抒發感慨,頜聯寫自已經歷,多年夜郎 為客,今日泛舟洞庭之上。
B.頸聯寫洞庭湖的秋色,白鷺、遠山,畫面開闊;以動襯靜,境界多變。
C.尾聯變換視角,由舟中轉樓上,既點出題目,又引人想像,意味深長。
D.這首詩,避開前人所寫的角度,把大量筆墨用在登樓之前,獨闢蹊徑。
16.這首詩蘊含著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請結合詩歌簡 要分析。(6分 )
(三)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
送李判官赴東江
王維
聞道皇華使,方隨皂蓋①臣。
封章通左語,冠冕化文身。
樹色分揚子,潮聲滿富春②
遙知辨璧吏③,恩到泣珠人④
[注]①皂蓋:古代官員所用的黑色蓬傘。②富春:古縣名,詩中指李判官赴東江所在地③辨璧吏:負有置辦玉壁使命的官吏。④泣珠人:中國古代漢族民間神話傳說中鮫人流淚成珠,亦指鮫人流淚所成之珠。後用為蠻夷之民受恩施報之典。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詩人從聽說李判官出使寫到李判官跟隨皇帝的使者離開,可見詩人的不舍。
B.「左語」「文身」運用借代手法,用來代指李判官即將赴任之地的少數民族。
C.「通」「化」二字交代了李判官此次赴任東江的使命是傳達聖意,教化邊民。
D.尾聯說雖然知道你負有置辦玉璧的使命,仍希望你同時把朝廷的恩澤帶給邊民。
16.請從情感表達和結構安排上分析詩歌頸聯的作用。(6分)
(四)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
道中
陳與義
雨子收還急,溪流直又斜。
迢迢傍山路,漠漠滿林花。
破水雙鷗影,掀泥百草芽。
川原有高下,隨處著人家。
[注]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初,陳與義離衡嶽,去邵陽(今湖南寶慶)妻族周氏處,道中所作。是年,陳與義年41歲,自靖康元年(1126年)避亂南奔已有五個年頭。
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雨子」二字新穎別致,描繪出春初雨點剛住又急劇落下的山中景象;路邊曲折的溪水默默伴隨行人,引人注目。
B.頷聯是宏觀,是遠景。山邊的驛路,無窮無盡地向前伸展去。桃李盛開,山村籠罩在一片春色中。「迢迢」是遠望情景,卻能使人產生「長路悠悠,何處才是盡頭」的惆悵不堪之情。
C. 頸聯是微觀,是近景。雨後,一對對輕鷗掠水而過,泥土鬆軟,草芽破土而出,表現出無限生機。
D.尾聯繼續描寫眼前近景。高下起伏的河川、原野,處處可見的人家煙火,描繪出一幅寧靜、安謐的畫卷。
16.紀昀評此詩「夷猶有致」。本詩在攝相取景、選聲配色方面力避前代詩人山水行旅詩的慣常蹊徑,它落筆淡遠,寄興深微。請結合全詩對此特點做簡要分析。(6分)
(五)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5~16題。
柳梢青·春感
劉辰翁①
鐵馬蒙氈,銀花灑淚,春入愁城。笛裡番腔,街頭戲鼓,不是歌聲。
那堪獨坐青燈。想故國、高臺月明。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②心情。
【注】①劉辰翁(1233-1297),南宋詞人。宋亡以後隱居於故鄉江西廬陵山中,從事著述,以此終老。②《漢書·蘇武傳》記載:「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15.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詞題為「春感」,然春景不多。由「銀花」「戲鼓」「月明」等物象推斷,該詞應是作者在元宵節有感而作。
B.春天給人以希望,但在作者的筆下,處於元軍鐵蹄蹂躪之下、曾經錦繡的江南此刻毫無生氣,處處充滿哀愁。
C.「番腔」「戲鼓」與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中的「神鴉社鼓」,都重在表現民眾麻木不仁。
D.全詞以整齊的四字句法為主,搭配兩字一頓的節奏和內涵豐富的典故,生出一種沉鬱蒼涼、欲說還休的情致。
16.下片「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三句,詩人為什麼要如此安排順序?請說出你的理由。(6分)
(六)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
感舊
陸遊
當年書劍揖三公,談舌如雲氣吐虹。
十丈戰塵孤壯志,一簪華發醉秋風。
夢回松漠榆關外,身老桑村麥野中。
奇士①久埋巴峽骨,燈前慷慨與誰同?
【注】①指陸遊在巴蜀結識的好友獨孤策,此時已故去十年。
15. 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首聯回憶當年,緊扣詩題,其中第二句的「談舌如雲氣吐虹」寫出詩人年輕時儒雅謙恭的人格追求。
B.頷聯在形式上對仗工整,體現了律詩典型的音韻之美;在內容上對比鮮明,收到了很好的表達效果。
C.尾聯使用反問的手法,表達了內心強烈的感情,同時也讓讀者感知到慷慨豪邁、卓爾不群的故友形象。
D.本詩整體風格蒼涼悲壯,這種風格的形成與全詩所表達的沉痛情感有關,也與詩人所選取的典型形象相關。
16. 作品中的詩人有哪些形象特徵?請結合詩句簡要賞析。(6分)
(七)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蘇軾
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②意,粗識軒轅奏樂聲③。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注]①本詩是蘇軾被貶儋州,後遇赦自海南島返回途中所作。②魯叟:指孔子。乘桴:乘木筏子。《論語·公冶長》:「道不行,乘桴浮於海。」③軒轅,即黃帝。《莊子·天運》中說,黃帝在洞庭湖邊演奏《鹹池》樂曲,這是與天地造化合一的音樂。
15.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A.詩的前四句,表面是寫景,實則寫意,不露痕跡,且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B.首聯「參橫鬥轉」既照應詩題,也暗含人生的黑夜即將過去,黎明即將到來之意。
C.本詩的抒情很有特色,既有借景抒情,又有直抒胸臆,二者有機結合,渾然一體。
D.尾聯作者說九死不恨,意為無恨也無希望,表達遭貶蠻荒的悲戚無奈和心灰意冷。
16.本詩塑造了怎樣的詩人形象?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6 分)
古代詩歌鑑賞強化訓練
參考答案
(一)
15.B【解析】「言『我』已年老錯」,「茂陵歸臥嘆清貧」意為「我」並不太老,卻只能像家居茂陵時的司馬相如一樣,甘守清貧。
16.①《其一》寫新竹拔節千尺、脫卻塵泥的形象。筍殼剝落,新竹成長如刀把碧玉削開,猛長千尺,直插雲霄。新竹寄託了詩人的凌雲之志。②《其二》寫老竹梢可拂雲、挺拔堅韌的形象。風吹竹聲時仿佛雨嘯,風和景明日,鳥棲枝頭映入酒樽。老竹表現詩人失意家居卻甘守清貧的堅韌品質。(每點3分)
【思路點撥】
本題考查鑑賞詩歌形象和評價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解答此題,先要整體把握兩首詩的內容,然後要從中解析出詩人所用的託物言志手法。新竹「更容一夜抽千尺,別卻池因數寸泥」,詩人藉此表達了凌雲之志,古竹「老梢意碧雲」「風吹千迎麗嘯」,它梢可拂雲、側堅韌,詩人藉此感嘆自身處境。
【白話譯文】其一
筍殼落掉後,新竹就很快地成長,像用刀把碧玉削開;你看那些健壯的大筍都是奇偉非凡之材。它們一夜之間將會猛長一千尺,遠離竹園的數寸泥,直插雲霄,沖天而立。
其四
老竹雖老,仍矯天挺拔,梢可拂雲,而我並不大老,卻只能像家居茂陵時的司馬相如一樣,甘守清貧。風吹竹聲時,仿佛雨嘯;而風和景明時,一小鳥棲息枝頭,其景卻可映入酒樽之中。
【賞析】
其一
這是一首借物詠志的詩。詩人把新筍描繪得非常美麗。竹殼一片片剝落下來,竹筍抽節上長了,它晶瑩透碧,像是剛剛經過刻刀雕琢出來的碧玉一般。這裡的筍的形象,是經過詩人理想化、詩化了的形象。它晶潔如玉,生機勃勃,茁壯挺拔;它要掙脫殼籜的束縛,要向上生長,由於這株筍有著如此美好的姿質,所以「母筍是龍材」的讚美就不使人感到突然,而是水到渠成。
如果說上兩句主要是寫筍的外美的話,那麼後兩句就是承接著上面寫筍的生長願望,進一步刻畫筍的內美。「更容」一詞的涵義很深刻,這是假設之詞,假如容許的意思。這兩句的意思是,假如容許它盡情生長,一夜之間拔節挺長千尺,它自然會脫卻塵泥而直插青雲之上。這裡就表達了新筍衝上九霄的豪情壯志,它不甘心於埋沒園泥之中的現狀。這是新筍的內美。另外,「更容」一詞的反面含意是,現在是「不容」,不能容許新筍一夜抽千尺,所以它就不可能拔地而起直上青雲。這就包含著深沉的幽怨。抱怨自然是來自他不能盡情地生長。這一層含意則從另一角度寫出了新筍的豐富的「內心世界」。
詩人把新筍刻畫得具有這般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內心,是託物詠志,這新筍就是詩人李賀。詩人李賀雖然命途多舛,遭遇坎坷,但是他沒有泯滅雄心壯志。他總希望會實現自己的拔地上青雲的志願,這首詠筍的絕句就正是他這種心情的真實寫照。
其四
這首詩以司馬相如歸臥茂陵自喻,慨嘆自己家居昌谷時的清貧生活。詩的開頭兩句「古竹老梢惹碧雲,茂陵歸臥嘆清貧」,意為老竹雖老,仍矯天挺拔,梢可拂雲,而自己年紀並不大老,卻只能像家居茂陵時的司馬相如一樣,甘守清貧。「古竹」是相對新筍言之。「茂陵歸臥」,《史記·司馬相如傳》:「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司馬相如曾為孝文園令,因病免官,家居茂陵,而詩人自己也失意家居,貧困潦倒。「嘆清貧」,並不見於史書記載,但卻是詩人自己處境的生動寫照。李賀雖忝為唐王室的後裔,但一生只做過奉禮郎之類的小官,甚至因為父名的緣故,連進士考試也不能參加,與李商隱一樣「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辭官家居後更過著清貧的生活,以至兩年後在貧病中死去,一「嘆」字,感慨萬分。「風吹千畝迎雨嘯,鳥重一枝入酒樽。」這兩句寫的是另外兩種形態下的竹枝形象。其一是風吹雨嘯之中。「雨嘯」,非雨聲,而是風吹竹聲,仿佛雨嘯。這是大片竹林才有的現象,老竹葉堅硬而挺,相互碰撞,聲音清脆。竹葉也可製成葉笛,吹奏起來聲音嘹亮悅耳。千畝之竹,其情景氣魄自與「家泉石眼兩三莖」之竹不同,風吹過後聲浪如排山倒海;而風和景明之日,一小鳥棲息枝頭,其景卻可映入酒樽之中,這又是何等靜謐安閒。這情景於竹本身而言,卻道出其一個特點:堅韌,不管怎麼彎曲也不易折斷。「皎皎者易汙,嶠嶠者易折」,這於竹枝卻不然,它是既堅又韌,而且無畏於寒冬的風刀霜劍,而被與松柏一起稱作「歲寒三友」。
清代大畫家鄭板橋曾誇張地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古往今來,喜竹、詠竹、畫竹的騷客、丹青手是頗多的,而這組詩在眾多的詠竹佳作中也堪稱上乘。
(二)
15.B 【解析】「以動襯靜」錯,應是一動一靜,動靜結合。
16.①偏居一隅,不得自由的慨嘆:詩人多年夜郎為客,被俗世所累,不能盡情邀遊,只能在湖南遊來蕩去。②遊覽洞庭湖的喜悅心情:詩人身在洞庭之上,目接湖光山色,細察鷺飛,宏觀天末,興致勃勃,但仍覺意猶未足,所以登上嶽陽樓。(每點 3分,共 6分。意思對即可。)
【白話譯文】不能插翅飛向寥遠蒼茫的太空,卻違心地在湘黔來去浪遊。
三年來客居在荒僻的夜郎地,今秋有幸到洞庭湖上泛一葉小舟。
翩飛的白鷺激起了詩的靈感,又見青山隱現在天的盡頭。
但我仍嫌未能飽覽奇絕的景色,於是舍舟泊岸登上嶽陽樓。
【賞析】題寫嶽陽樓的詩文很多,蕭德藻雖與與杜甫之作同題,但他避開了原有名篇的格局,寫登臨前所見所感,最後採用了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篇末點題法來題寫嶽陽樓。這樣寫算是比較聰明的。
首聯便發感慨:「不作蒼茫去,真成浪蕩遊。」「蒼茫」原意指曠遠無邊的樣子,「浪蕩」則指放浪遊蕩,這裡相對而言,乃是別有含義,不妨說是詩人抒發這樣的感慨:可嘆不能像範蠡那樣,乘扁舟到遙遠的五湖去,在那海闊天空處盡情遨遊,卻違背著心願,被拘在湖南遊來蕩去。
頷聯承上,敘述自己幾年來的「浪蕩遊」。詩人的慨然是不無道理的。他三年夜郎為客,今秋今日又泛一葉扁舟在洞庭湖上,的確是不曾挪離湖南一步的浪蕩遊。關於蕭德藻的生平,資料很少,不過根據此聯所寫,倒可略知一二。
頸聯寫遊洞庭。身置八百裡洞庭之上,目接湖光山色,詩人不由得興致勃勃。隨著船身的一顛一簸,他的眼光也上上下下、遠遠近近地搜尋著美景,忽而在白鷺翩翩起飛處,他捕捉到了美,從而激起了靈感,吟出了詩句;忽而又在那遙遠的天盡頭,他看到了隱隱青山。「得句鷺飛處」頗有詩味,與下句動靜結合得妙,很有情趣,雖無「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氣勢,也算詩中較好的一聯。白鷺、遠山,畫面開闊;一動一靜,境界多變。然而詩人意猶未足,於是引出下一聯。
尾聯上句說「猶嫌未奇絕」,意猶未足;下句說「更上嶽陽樓」,乾脆棄周登岸,他要高瞻遠矚,在更開闊的視野中,去發現「奇絕」的景色。這裡化用王之渙的「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雖然不能別創新境,也做不到更深刻,更尖銳,更集中凝鍊,更激動人心,卻也換了一種說法,有些新趣。
(三)
15.A【解析】本題考查鑑賞古詩的表達技巧、語言和評價古詩觀點態度的能力。首聯的意思是聽說皇帝的使臣,剛才跟著官員走了,因此「李判官跟隨皇帝的使者離開,可見詩人的不舍」說法錯誤。
16.①情感表達:用樹色和滿江的潮聲寄寓了詩人對李判官到東江赴任的期盼與勉勵之情。(3分)②結構安排:過渡作用,由前四句的敘事過渡到尾聯的抒情。(3分)
[解析]
本題考查鑑賞古代詩歌的結構技巧和評價思想內容的能力。頸聯是景物描寫,詩人寓情於景,通過虛寫李判官即將到東江赴任之地的景物來表達詩人對李判官到東江赴任的期盼與勉勵之情。結構上可結合詩歌的起承轉合加以思考分析。
【白話譯文】聽說皇上的使臣,剛才跟著當地的官員走了。
封賞的聖旨傳達給蠻夷,(賞賜)中原仕宦的服飾教化赤體紋身的人。
濃濃的樹色分開揚子江,富春江充滿浪潮聲。
我知道你這次遠去負有置辦玉璧的使命,會把朝廷的恩澤帶給邊遠南方的人。
(四)
15.D 【解析】尾聯河川、原野、煙火均為遠景。
16.(1)詩歌「落筆淡遠」,緣於選取的意象,如「曲折的溪水、盛開的桃李、越冬的草芽、高下起伏的原野,處處可見的人家煙火」等,寧靜淡雅,一派平和氣象。
(2)時局動蕩不安,詩人寫此詩時,正避亂南奔,顛沛流離。所以詩中和平寧靜的景物描寫,恰與客子流蕩無歸的際遇相對照。
(3)詩歌寓情於景,字面雖全是客觀寫景,卻把憂危愁苦、急劇跳動的憂國之心寓於景中,含蓄深婉,耐人尋味。
(6分,每點2分,言之成理即可)
(五)
15.C 【解析】「都重在表現民眾麻木不仁」錯。
16.這三句層層推進,「輦下風光」是對過去的懷念,指故都臨安曾經的美麗繁華景象;「山中歲月」是現實的處境,指自己隱居之後寂寞而漫長的時光;「海上心情」是氣節的體現,指自己在宋亡之後忠心不二、矢志守節的民族氣節。「輦下」承接上文,從「輦下」到「山中」,既有空間上的轉換,又有從過去到現實的今昔比照,以「海上心情」作結,不僅點出了「輦下風光」「山中歲月」的實質是故國淪亡,還是對全詞思想感情的總括。
【白話譯文】到處都是披著毛氈的蒙古騎兵,亡國後人們去觀看上元燈市,花燈好像也伴人灑淚。春天來到這座悲慘的城市,元軍在街頭打著鼓耍把戲,橫笛吹奏起蒙古的腔調,哪裡有一點兒春天的光景?
在微弱的燈光下嘆息,悲傷無聊的生活把人折磨,在這明月高懸的上元燈市,我十分留戀淪陷的樓臺房舍。那令人眷戀的臨安都城的風景,那隱居山林的寂寞歲月,那逃往海上的君臣,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賞析】「鐵馬蒙氈,銀花灑淚,春入愁城。」三句,寫元統治下的臨安一片悽涼悲愁的氣氛。頭一句「鐵馬蒙氈」,不僅點明整個臨安已經處於元軍鐵蹄的蹂躪之下,而且渲染出一種悽慘陰森,與元宵燈節的喜慶氣氛形成大相逕庭的氛圍。開篇就揭示出了全篇的時代特徵。元宵佳節,原是最熱鬧而且最富國泰民安氣氛的,而現實的景象卻將種種承平氣象一掃而光。在元軍的鐵馬踐踏之下,廣大人民心情悽慘悲涼。加之陰冷森嚴氣氛的包圍,竟連往常那火樹銀花不夜天的光也灑淚了。這一句將客觀景象的主觀化、擬人化,使銀燈似有人的形象和感情。這種想像看似無理,實則入情。「銀花灑淚」的形象給這座曾經是繁華熱鬧的城市帶來了一種哀傷而肅穆的悽涼氛圍。緊接著,又用「春入愁城」對上兩句作一形象的概括。「愁城」一詞,源出「攻許愁城終不破」一句,出自庾信《愁賦》,本指人內心深處的憂悶愁思,此時借指充滿哀愁的臨安城。春天不管興亡,依然來到人間,但它所進入的竟是這樣一座「鐵馬蒙氈,銀花灑淚」,充滿人間哀愁的愁城。「春」與「愁」,自然與人間的鮮明對照,給人以強烈感受。
「笛裡番腔,街頭戲鼓,不是歌聲。」三句接著寫想像中臨安元宵鼓吹彈唱的情景:橫笛中吹奏出來的不是漢家的故音,而是帶有北方遊牧民族情調的「番腔」,街頭上演出的也不再是熟悉的故國戲鼓,而是是異族的鼓吹雜戲,一片嘔啞之聲,身為忠於故國的南宋遺民,聽來根本不能稱為「歌聲」。這幾句對元統治者表現了義憤,感情由前面的悲鬱蒼涼轉為激烈高亢,筆勢勁直,激憤直率,可以想見作者其時填膺的義憤。
「那堪獨坐青燈,想故國高臺月明。」這兩句承上啟下,用「想故國」三字點明上片所寫都是自己對故都臨安的遙想。「故國高臺月明」化用南唐後主李煜《虞美人》詞「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情境,表達了作者對故都臨安和南宋故國的深沉懷念和無限眷戀之情。故國舊都、高臺宮殿,如今都籠罩在一片慘澹的明月之下,繁華散盡,都已化成無邊的寂寞與悲涼,這本已使人不能忍受。更何況獨又居於寂寞的深山,夜闌人靜,遙想淪亡之故都,不但無力恢復故國,連再見到故都臨安的機會也很難有,苦悶之情不堪禁受。熒熒青燈與故國蒼涼明月,相互映照,更顯出情深摯無比悽涼。這兩句文勢由陡急轉為舒緩,而感情則變得更加沉鬱。
「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輦下風光」,指故都臨安的美麗風光。作者所指的「風光」應是宋亡前臨安城元宵節的繁鬧場景,以及亡國前的昇平歲月。因為這首詞作於歸隱「山中」的時期,那時離宋室徹底覆亡已不遠了,但依然存在「海上」的抗元鬥爭。這三句思維極為跳躍,內涵頓為豐富,聯想的餘地也更大。全詞到此收束,但言有盡而意無窮。如果說上片的結句乾脆利落,聲如鼓板,這下片的結句卻如弦索之聲,幽怨宛曲,餘音嫋嫋不絕。這樣結尾,與詩人不盡的國恨家痛和遺民隱居的悠悠歲月十分相合,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詩人的愛國情懷也得到延展。
從想像落筆,虛中見真意,正是這首詞在藝術表現上一個顯著的特點。詞的上片,全是想像故都元宵節的悽涼景象,詞中的「鐵馬」、「銀花」、「笛裡番腔」、「街頭戲鼓」都不是具體細緻也可以說並不是真實情狀的描繪,而是著重於表露主觀感情,如「春入愁城」這樣的敘寫則更完全是虛空涵蓋。下片則更盡虛涵概括之意,「想故國、高臺月明」,只表現出故都臨安的宮殿樓臺在淡淡月光照射下的暗影,其中蘊含了作者的種種感慨結尾三句作者只是用虛筆輕輕帶過,而並細細描寫其中的景象和內容,留給讀者想像和體味的空間。這種想像落筆,虛處見意的寫法更有欲說還休之意。全詞節奏明快,更加強了作者的蒼涼悲鬱之情。
(六)
15. A【解析】「儒雅謙恭」是錯誤的。「當年書劍揖三公,談舌如雲氣吐虹。」寫到年輕時的豪邁灑脫。
【解析】這是一道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題目,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
16. ①壯志難酬。詩人年輕時豪邁灑脫,如今仍渴望建功報國,卻無奈在「桑村麥野中」中老去。②遲暮悲傷。頷聯以「一簪華發醉秋風」描寫白髮蕭疏的垂垂老態,寫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獨寂寞。尾聯直接抒發對故去的友人強烈的思念,表達了苦無知音的寂寞心境。
【解析】本題考查賞析人物形象特徵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①抓顯情語。②分析景語。③結合註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創作風格。④了解古代詩歌類別和常見的內容,把握詩歌的思想情感。⑤注意積累古詩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詞語。本題中寫到「當年書劍揖三公,談舌如雲氣吐虹。」自己年輕時豪邁灑脫,然後回想了戰場上的情形,但現實卻是「身老桑村麥野中」,生活在鄉野居中與田地山野為伴,所以體現了作者的壯志難酬的情感。頷聯以「一簪華發醉秋風」描寫白髮蕭疏的垂垂老態,寫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
「奇士久埋巴峽骨,燈前慷慨與誰同?」寫到自己的好友獨孤策已經埋骨在遠方,自己也想與他一樣,可是誰能和自己一同前往?寫出了自己家的孤獨寂寞之情。
【白話譯文】當年文武雙全、能與貴族和大臣們平起平坐,談吐間壯志凌雲、氣勢如虹。
戰場上戰鼓雷鳴、煙塵遮天也毫不畏懼,現卻因時光流逝,自己也漸漸年邁,白髮叢生。
夢中回到了當年守護的邊疆戰場,實際上自己現實卻生活在鄉野居中與田地山野為伴。
我的好友獨孤策已經埋骨在遠方,我也想與他一樣,可是誰能和我一同前往?
【賞析】《感舊》全詩七言八句,詩人回憶了詩人當年文武雙全、壯志凌雲、慷慨激昂的形象和戰鼓雷鳴、煙塵遮天的戰爭場面,感嘆時光流逝,自己也漸漸年邁,理想抱負卻難以實現,曾經的好友也已經死去,知音難覓,表現了詩人孤單悽苦的處境。詩人抒發了壯志未酬的悲壯,渴望為國建功立業卻身老鄉村的憤恨,時光流逝的無奈和孤獨寂寞的傷感。
(七)
15.D(3分)【解析】「悲憤無奈」和「心灰意冷」錯,本詩表現了詩人遇赦的喜悅心情和曠達樂觀的生活態度。
16.(6分)①熱愛生活,堅強勇敢,面對厄運和挫折,不消極不屈服,充滿信心和希望。(2分)②品性清明高潔,受盡磨難,依舊保持。(2分)。③樂觀豁達,超然豪邁,把九死一生的貶謫經歷當做一次奇妙的遠遊。(2分)
【白話譯文】參星橫北鬥轉已經快到三更時分,雨綿綿風不停老天爺也應該放睛。
雲忽散月兒明用不著誰人來點綴,長空淨滄海色本來就是澄澈清明。
雖乘船渡大海空懷孔子救世之志,仿佛聽到了黃帝成池優美的樂聲。
被貶南荒雖然九死一生吾不悔恨,這次遠遊是我平生最奇絕的經歷。
【賞析】「參橫鬥轉」,是夜間渡海時所見;「欲三更」,則是據此所作的判斷。曹植《善哉行》:「月沒參橫,北鬥闌幹。」這說明「參橫鬥轉」,在中原是指天快黎明之時的景象。而在海南,則與此不同,王文誥指出:「六月二十日海外之二、三鼓時,則參已早見矣。」這句詩寫了景,更寫了人。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過去了一大半;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難走。因此,這句詩調子明朗,可見當時詩人的心境。而在此之前,還是「苦雨終風」,一片漆黑。這一句緊承上句而來。詩人在「苦雨終風」的黑夜裡不時仰首看天,終於看見了「參橫鬥轉」,於是不勝驚喜地說:「苦雨終風也解晴。」
三、四兩句看似寫景,而詩人意在抒情,抒情中又含議論。就客觀景物說,雨止風息,雲散月明,寫景如繪。就主觀情懷說,始而說「欲三更」,繼而說「也解晴」;然後又發一問:「雲散月明」,還有「誰點綴」,又意味深長地說:「天容海色」,本來是「澄清」的。而這些抒情或評論,都緊扣客觀景物,貼切而自然。僅就這一點說,已經是很有藝術魅力的好詩了。
然而上乘之作,還應有言外之意。三、四兩句,寫的是眼前景,語言明淨,不會讓讀者直接覺得得用了典故。但仔細尋味,又「字字有來歷」。《晉書·謝重傳》載:謝重陪會稽王司馬道子夜坐,「於時月夜明淨,道子嘆以為佳。重率爾曰:『意謂乃不如微雲點綴。』道子戲曰:『卿居心不淨,乃復強欲滓穢太清耶?』」(參看《世說新語·言語》)「雲散月明誰點綴」一句中的「點綴」一詞,即來自謝重的議論和道子的戲語,而「天容海色本澄清」則與「月夜明淨,道子嘆以為佳」契合。這兩句詩,境界開闊,意蘊深遠,已經能給讀者以美的感受和哲理的啟迪;再和這個故事聯繫起來,就更能讓人多一層聯想。從這裡可以看出,如果用典貼切就可以豐富詩的內涵,提高語言的表現力。
五、六兩句,轉入寫「海」。三、四句上下交錯,合用一個典故;這兩句則顯得有變化。詩人使用這個典故,以黃帝奏鹹池之樂形容大海波濤之聲,與「乘桴」渡海的情境很合拍。但不說「如聽軒轅奏樂聲」,卻說「粗識軒轅奏樂聲」,就又使人聯想到蘇軾的種種遭遇及其由此引起的心理活動。
尾聯推開一步,收束全詩。「茲遊」首先是照應詩題,指代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但又不僅指這次渡海,還推而廣之,指自惠州貶儋縣的全過程。下句的「茲遊」與上句的「九死南荒」並不是互不相承的兩個概念,那「九死南荒」,即包含於「茲遊」之中。不過「茲遊」的內容更大一些,它還包含此詩前六句所寫的一切。
弄清了「茲遊」的內容及其與「九死南荒」的關係,就可品出尾聯的韻味。「九死南荒」而「吾不恨」,是由於「茲遊奇絕冠平生」,看到了海內看不到的「奇絕」景色。然而「九死南荒」,全出於政敵的迫害;詩人固然達觀,但也不可能毫無恨意。因此,「吾不恨」畢竟是詩的語言,不宜呆看。這句既含蓄,又幽默,對政敵的調侃之意,也見於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