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怒症是全球性的精神疾患 需要專業應對

2020-12-17 交通言究社

導 語

路怒行為在日常駕駛中十分常見,已成為全球性的精神疾患和安全威脅。路怒症的主要表現有哪些?駕駛人為什麼會路怒?應採取哪些專業的應對措施來避免和減少路怒?

由路怒引發的交通事故和治安案件時常成為新聞熱點的「常客」,但路怒症不僅包括這些,其涵蓋範圍要更加廣泛。實際上,我們在日常駕駛中遇到的很多小摩擦,如刻意提速阻擋他人超車併線、超車後有意降低車速阻擋後車、鳴笛或閃遠光燈催促前方車輛,都是十分常見的路怒行為。隨著機動車的快速普及,人們生活節奏大幅加快,路怒症已成為全球性的精神疾患和安全威脅需要交管部門採取更為專業系統的措施加以應對

一、路怒行為普遍存在 嚴重危害道路交通安全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曾在2015年隨機抽取北京、上海、廣州三個城市900位駕駛人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約35%的駕駛人承認自己屬於「路怒族」。如果按照這個比例來推算,全國4億多駕駛人中路怒人群數量可能超過1億。

美國的路怒駕駛比例遠高於我國。據美國汽車協會(American Automobile Association,簡稱AAA)交通安全基金會2016年的統計數據,近80%受訪駕駛人在過去一年內至少有一次是在憤怒中開車或有過攻擊性駕駛行為或在駕駛過程中爆發了路怒症

另據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數據,與攻擊性駕駛相關的致命車禍從2006年的80起上升到2015年的467起,增速近500%。美國一個追蹤槍枝暴力的非營利性新聞機構「追蹤」(The Trace)通過調查發現駕駛人以揮舞槍枝形式表達威脅或向另一名駕駛人或乘客開槍的事件數量也從2014年的247起上升到2016年的620起。該機構在2017年上半年就追蹤到了325起類似事件,換句話說,幾乎每天都會發生兩起。

據美國有線電視網(CNN)2019年9月初的一則報導,威斯康星州一位正教孩子開車的母親因為與一輛路過的車發生了輕微碰撞而與對方駕駛人激烈爭執,最終學習開車的孩子被開槍打死。這類事件幾乎每個月都在上演。

二、暴力行為與危險駕駛 是常見的路怒症表現形式

通過美國汽車協會交通安全基金會的調查數據可以看到,路怒症經常表現為帶有暴力傾向的行為

●51%受訪駕駛人曾故意尾隨、緊逼前方車輛。按照這個比例來算,全美有1.04億駕駛人曾開車撞擊其他車輛的保險槓。

47%受訪駕駛人曾對其他駕駛人大喊大叫。換句話說,9500萬名駕駛人曾對他人咆哮並口出穢語。

45%駕駛人曾在憤怒或煩惱中鳴笛。這意味著有9100萬駕駛人曾使用喇叭表達憤怒。

33%駕駛人,即6700萬駕駛人曾對路人做出過下流手勢,其中還包括兒童。

除此以外,有些路怒症還表現為危險駕駛行為

24%駕駛人,即4900萬駕駛人,曾試圖阻止另一輛車改變車道,其中一半駕駛人實際上故意切斷了另一駕駛人的路線。

4%駕駛人,即800萬駕駛人,會出於憤怒走出自己的汽車與其他駕駛人對抗。

大約3%,即600萬駕駛人會故意去撞擊另一輛車。

三、駕駛人路怒的原因

駕駛人開車時產生路怒行為的原因十分複雜,有些是駕駛人自身的原因,有些是道路或管理的原因。

(一)情緒壓力過大

美國相關研究發現憤怒的駕駛人往往平常就很衝動易怒習慣用攻擊性方式表達感情。這種情緒大多來自生活或工作,會導致駕駛人在開車時喜歡超速、近距離尾隨前方車輛、快速變更車道、插隊,進而引發交通事故。易憤怒的駕駛人往往更傾向於把錯誤歸結於他人,而不是檢討自己的行為。

還有一部分駕駛人經常處在情緒失控邊緣,因為一些不幸的生活遭遇,像失業、人際關係、金錢問題、脾氣、藥物導致的辨別能力下降等,導致駕駛人心理失衡、情緒失控。處在情緒失控邊緣的駕駛人在車廂這樣一個相對封閉的隔離空間裡開車,與外人保持著一種天然的距離,一旦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更容易做出一些平常與他人面對面時不會做出的行為。

(二)睡眠嚴重不足

路怒症的另一個誘因是睡眠不足,這與現在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所帶來的壓力有很大關係。有統計發現三分之一的美國人睡眠不足,當他們在睡眠不足時開車上路,其結果往往是災難性的。根據美國汽車協會交通安全基金會的研究,當駕駛人睡眠時間比正常少1到2小時的時候,其風險控制水平竟與血液裡酒精含量剛超過法定限值的駕駛人一樣,這會導致事故發生風險增加一倍。

該項研究還發現睏倦導致的交通事故數量比美國聯邦公路管理局的估計高8倍,因此他們的研究結論是:保證睡眠充足是一項保障安全駕駛的重要手段

聯想到我國,即便在經濟困難時期,仍然給司機班專門準備了供睡覺休息的宿舍,這其實是一項重要的安全措施。隨著汽車的普及,駕駛早已經不再是一種高級技能,於是為職業駕駛人提供良好休息條件的好傳統也丟失了,甚至為駕駛人提供條件和制度以防疲勞駕駛的重要性也連帶被忽略。

(三)其他原因

駕駛人開車時獨處於封閉空間,這也容易導致路怒行為。當人們面對面相處時,很多粗魯行為並不容易出現,但許多駕駛人在開車時會下意識覺得是車輛而非自己在做這些粗魯行為,並不需要因為自己的魯莽行為而尷尬地面對對方的目光,所以在行為約束意識上少了一層禁忌。

此外,從道路和交通管理角度講,長時間等待信號燈,擁堵導致失去耐心而侵犯他人路權,缺乏有效預告、解釋和疏導手段的臨時交通管制措施等都可能會刺激情緒不穩定的駕駛人,進而引發路怒症。

四、避免路怒症發生的幾點建議

研究發現,路怒症是一種突發性精神疾患,需要更專業的應對。對駕駛人來說避免路怒的最佳方式是在第一現場就避免它的發生,具體做法很多,限於篇幅,只列出幾點較為專業的建議:

保障充足的睡眠。

減少自己的緊張情緒,比如在出行前留出充裕的時間。

做有禮貌的駕駛人,不要忽視其他駕駛人的存在和需要。

再著急也不要強行插隊。

開車時永遠不要分心,即使遭遇堵車和非常低的車速。

在夜間尾隨車輛和會車時不要使用遠光燈。

不要讓路怒衝突升級,退一步海闊天空。

如果遇到對方的激烈威脅,最好的方法是把車開到慢車道上讓對方通過,不要搖下車窗或下車與對方爭執。

對交管部門而言,不應只想到路怒是由於駕駛人的法律意識淡薄造成的,而應從更專業的角度去審視導致路怒的原因並採取相應措施

採取措施減少由於道路或管理原因造成的駕駛人路怒情緒。進一步完善交通法規,比如禁止被超車輛突然加速阻礙他人的超車行為;臨時交通管制時進行更積極的引導和互動勸解;優化信號燈配時;利用更加完善的標誌標線進行交通流控制等。

利用新科技和專業手段發現並治療路怒人群。人工智慧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已使捕捉路怒症和發現其規律的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因此,應利用新科技手段發現路怒症人群,將課堂教育與網絡教育相結合,用更專業的手段去幹預路怒易發人群的心理行為。例如,美國汽車協會交通安全基金會通過研究發現,讓高危路怒症駕駛人重新接受認知行為訓練(cognitive behavior retraining,一種心理幹預療法),比如重塑負面場景,再輔以減壓工具等訓練手段,可以讓人改變因感到無助而絕望的心理狀態,有效改善易怒人群的行為模式,降低路怒症的發生機會。

(文 /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特約專家、3M交通安全系統部首席交通安全教育與政策聯絡官 官陽)

相關焦點

  • 美國新冠失控|紐約心理學家擔憂:疫情引發心理疾患將提升自殺率
    ,從客觀、專業的角度為讀者剖析籠罩在新冠疫情失控陰影下美國人民的真實心理狀況。Leo Sher教授客觀表達了對美國民眾心理、精神健康狀況的擔憂,並指出新冠大流行引起的心理後遺症將持續多年,引發民眾心理疾患的發病率,最終導致未來幾年美國的自殺率將顯著升高[2]。
  • 美國新冠失控|紐約心理學家擔憂:疫情引發心理疾患將提升自殺率
    相比中國應對新冠疫情嚴陣以待的態度,美國似乎從政府到民眾對疫情的防範都較為鬆懈,難道美國人不怕病毒嗎?在日趨嚴重的疫情中美國人還能穩如泰山嗎?為了回答上述問題,本期《心理學簡報》將為讀者分享美國知名心理學家Leo Sher教授在近期研究疫情中美國民眾心理、精神健康狀況的研究成果,從客觀、專業的角度為讀者剖析籠罩在新冠疫情失控陰影下美國人民的真實心理狀況。
  • 捍衛聯合國權威 應對全球性挑戰(環球熱點)
    與會人士一致呼籲,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的當下,各類全球性挑戰愈加突出,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嚴重衝擊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國際社會應堅定捍衛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多邊治理體系,加強團結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風險挑戰,共創人類美好未來。
  • 應對全球性挑戰,我們命運與共
    應對全球性挑戰,我們命運與共——訪巴基斯坦全球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哈立德·阿克拉姆光明日報駐伊斯蘭瑪巴德記者 張任重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成為全世界必須共同面對的嚴峻挑戰。近日,巴基斯坦全球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哈立德·阿克拉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充滿智慧、高瞻遠矚,推動構建更加緊密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是各國應對當下疫情挑戰的必然選擇,更是增進集體福祉、保障人類未來的必由之路。  阿克拉姆認為,當今世界面臨著區域衝突、恐怖主義、經濟社會發展危機、氣候變化以及疫情等挑戰,這些全球性問題需要國家間合作來共同解決。
  • 從心理學角度聊聊「路怒症」
    心理專家指出,這是一種心理問題——「路怒症」。「路躁」情緒如果長期被忽視,就會對司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駕駛帶來不良後果。針對以上現象,心理專家指出,路怒症,顧名思義就是帶著憤怒去開車,是指汽車或其他機動車的駕駛人員有攻擊性或憤怒的行為。「路怒症」在醫學上被歸類為「陣髮型暴怒障礙」。對開車族來說,在連續較長時間的駕駛後,司機往往處於精神緊張、情緒壓抑的狀態,一旦遇到紅燈或與其他車輛發生爭執,被壓抑的情緒便極易爆發出來。路怒症發作的人經常會口出威脅、動粗甚至毀損他人財物,也就是攻擊性駕駛。
  • 別讓「路怒症」害了你
    現在,「路怒症」的概念已經普及了。路怒症是在20世紀代由美國心理學家提出來的。這個心理症狀描述的是那些帶著情緒緒開車的人,那些在駕駛中爆粗口,砸方向盤,或是採用威脅方式駕駛車輛的行為都可以歸入其中:具體表現有違規變線、強行加塞,故意放慢行駛速度、開窗罵人,攔車辱罵、粗鄙的手勢、言語侮辱、故意用不安全或威脅安全的方式駕駛車輛,或實施威脅。
  • 有這幾種狀態就已經是路怒症了,學會這幾招降服它
    /不是病也得治,路怒預兆你中招了嗎被我們稱呼了那麼久的路怒症到底是不是病。其實心理專家已經明確表示過,「路怒症」是一種隱形的心理問題。由此看來,衝動型人格障礙(路怒症)似乎還算不上心理疾病,但是長此以往很容易養成習慣,極有可能在關鍵時刻激化矛盾造成衝突。關於路怒症你中招了嗎?如果開車時出現下面的情況,就已經是路怒症爆發的前兆了。
  • 過程工程所提出變革科學範式與應對全球性挑戰相結合策略
    為回答這一問題,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對科學範式變革的本質內涵、全球性重大挑戰背後的核心科學問題進行了剖析,提出了將適應和推動科學範式變革與應對全球性挑戰相結合的策略,近期以Paradigm shift in science with tackling global challenges 為題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 怒潑咖啡的北京路怒症小夥被刑拘,司機該如何避免路怒症行為?
    >在行車過程中,每個人都是交通安全參與者,那麼為何有那麼多的路怒症呢其實路怒症也是汽車時代以來,形成的一個世界性通病,也是一種心理的疾病。造成路怒症的心理疾病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門的,當然,堵車也是最大的問題之一。一些司機趕時間去辦事,一旦遇到堵車的情況,急於變道時別的車又沒有及時避讓,很容易就觸發了情緒的不滿和暴躁。
  • 流行語:路怒症 Road rage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流行語:路怒症 Road rage 2013-03-28 12:54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 怎麼用英語表達「路怒症」?
    怎麼用英語表達「路怒症」?一說到「路怒症」,多說人第一個反應就是「哪個英語單詞不是什麼什麼嗎?」,或者是「路怒症的英語單詞怎麼寫來著?」你當然可以直接用英語單詞road rage,可是你總有「忘記」road rage的時候,這時,「路怒症」英語怎麼說?
  • 吳海濤:本屆聯大應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來應對全球性挑戰
    中方建議,本屆聯大應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出發,採取協調一致行動,共同妥善應對全球性挑戰。 吳海濤說,過去一年,面對複雜國際形勢和全球性挑戰,聯合國倡導多邊主義,推進多邊合作,在和平與安全、發展、婦女賦權、氣候變化、難移民、公共衛生和反恐等領域取得突出成績。聯合國過去一年工作順應時代潮流,符合廣大會員國共同利益,進一步強化了聯合國在多邊體系中的核心地位。
  • 「因為「路怒症」,我被判刑了!」
    作者|八兩最近,那個路怒症車主,判了。危險駕駛罪名,刑拘3個月。話說回來,路怒症有多可怕?它讓熟悉的自己,變得突然陌生又可怕,讓一個文明人,變得歇斯底裡、面目猙獰。路怒症不只是素質修養的問題,它是一種病,心理病。
  • 心理影視 | 從電影看心理疾患(IV)─解離性人格疾患
    多重性人格疾患,又名多重人格,是心理疾病的一種,常與精神分裂搞混,較早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版本將其命名為多重人格障礙(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混淆,解離性人格疾患的報告在二十世紀很少見,只有幾個個案出現在文獻裡。
  • 對於「路怒症」你了解多少?
    「路怒症」我想你們都聽說過,說到這裡有人就笑了,都說這稱呼不就是個玩笑嗎?專門為技術差脾氣大的駕駛人設定的稱號!然而並不是,路怒症如今的普遍程度相當高,道路的擁堵,心情的壓抑,長時間處於駕駛狀態,城市生活壓力,受到不守規則的駕駛人影響,這些都是導致路怒症的原因!
  • 如何雅致地治癒「路怒症」?
    《莊子》裡的行舟人場景也許就是如今被現代文明定義為路怒症的最早版本,所以說路怒症並非現代交通發達的產物,本質上都是一種人們在擁擠、狹窄空間中的厭惡、不安、煩躁、疲倦等惡劣情緒的外洩。用大空間拓寬心靈居所國外學者託瑞和楊肯通過「擁擠對行為的影響」實驗,研究檢驗了在擁擠條件下成長與精神分裂症和雙向型情感障礙(躁狂一抑鬱)之間的關係。結果表明,在高密度都市環境下成長的人在今後生活中患心理疾病的危險性較高。可以說,擁擠的環境對人們心理健康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 一文了解:社會工作專業的全球性定義
    社會工作專業的全球性定義社會工作專業的全球性定義由2014年7月召開的國際社會工作教育聯盟(IASSW)大會和國際社會工作者聯合會(IFSW)大會通過發布。社會工作是促進社會變革和發展,提高社會凝聚力,賦權和推動人類進步的一門實踐性職業和學科。維護社會公正、保障人權和集體責任,尊重多元化是社會工作的核心原則。
  • 【崔天凱:中美應重拾二戰中的合作精神 應對新時代共同的敵人...
    【崔天凱:中美應重拾二戰中的合作精神 應對新時代共同的敵人】當地時間9月3日,為紀念二戰勝利75周年,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發表致辭。在致辭中,崔天凱表示,在二戰亞洲戰場,中美兩國曾為和平和正義並肩而戰,在中美交往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35%司機稱自己是路怒族 你有路怒症嗎?
    類似「路怒族」爆發傷人的報導還有《男子因搶行遭「批評」當街脫褲子掄包打人被拘留》、《不爽男"因爭道搶行心生不滿別停公交"槍戳"司機腦袋》、《計程車與公交車爭道搶行被撞上人行道》、《兩司機爭道搶行發生口角女司機情緒失控辱罵撕扯交警》等,這再次讓網友開始關注「路怒症」這個群體。
  • 東京大學法律與政治學研究生院教授小原雅博:全球性的危機需要全球...
    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既是一場健康危機,也是一場經濟危機,中日韓都面臨應對疫情和推進經濟正常化的「兩難」。如果將健康放在首位,則勢必會帶來更大的經濟損失,但如果將恢復經濟放在首位,則民眾健康將處於危險之中。因此,各國在採取諸如隔離、旅行禁令等措施的同時,還應採取一系列措施來減輕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