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7月3日訊(記者 張浩然)近日,廣東丸美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丸美生物)公布了招股書,預披露稿顯示,丸美生物計劃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擬發行不超過6000萬股,約佔發行後總股本的25%,計劃募資約14.04億元,保薦機構為國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招股書顯示,丸美生物報告期內負債居高不下,其中2011年負債合計約為4.49億元,2012年約為4.70億元,2013年約為4.86億元,資產負債率分別為75.21%、66.67%、51.76%。
此外,丸美生物報告期內期間費用高企,其中銷售費用從2011年的8595.16萬元增至2013年的1.36億元;管理費用從2011年的2869.12萬元增至2013年的4753.59萬元。報告期內,期間費用率分別為44.32%、47.16%、49.19%。
招股書提示,丸美生物可能面臨競爭對手通過價格戰、廣告戰等競爭手段,擠佔公司的市場份額。
中國經濟網記者就此致電丸美生物董秘辦,截至發稿,電話無人接聽。
負債和期間費用居高不下
中國經濟網記者查閱招股書得知,丸美生物成立於2002年4月,註冊資本1.8億元。截至該招股書籤署日,CEO孫懷慶為丸美生物的控股股東,孫懷慶和王曉蒲夫婦分別持有公司81%、9%的股份,是公司實際控制人。
招股書顯示,丸美生物主要從事各類型護膚品的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及服務,先後開發出「丸美」系列護膚產品和「春紀」系列護膚產品,按產品特性可分膏霜類(含眼部護理產品)和面膜類兩大產品系列。
丸美生物計劃募資約14.04億元,其中約2.84億元用於化妝品生產建設項目,9.77億元用於營銷網絡建設項目,8141.18萬元用於研發中心技術改造項目,6129.71萬元用於信息網絡技術改造項目。
招股書顯示,丸美生物報告期內負債居高不下,其中2011年負債合計約4.49億元,2012年約4.70億元,2013年約4.86億元,資產負債率分別為75.21%、66.67%、51.76%。
對此,丸美生物表示,公司不存在重大償債風險。由於公司銷售多採用經銷模式,一般先收款後發貨,隨著銷售規模增長,預收帳款也出現了較快增長。同時,為滿足生產需求,公司加大了原材料採購規模,使得應付帳款相應增加。
招股書顯示,丸美生物報告期內期間費用高企,其中銷售費用從2011年的8595.16萬元增至2013年的1.36億元,增幅達58.38%;管理費用從2011年的2869.12萬元增至2013年的4753.59萬元,增幅達65.68%。報告期內,期間費用率分別為44.32%、47.16%、49.19%。
對此,丸美生物解釋稱,報告期內銷售費用增幅較大,主要系公司加大了媒體廣告投入,聘請知名藝人擔任品牌代言人,並加大對銷售渠道的開發力度,同時公司的銷售業績增加,銷售人員和提成增幅較大。而報告期內管理費用增幅較大,主要系公司加大自主研發力度,不斷推出新產品,同時增加管理人員數量、提升管理人員工資水平所致。
競爭趨緊市場份額恐被擠佔
護膚品行業是一個市場競爭較為充分的行業,隨著世界知名品牌的全面進入,我國的護膚品市場環境越發開放,競爭也日趨激烈。
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到,丸美生物面臨著來自行業內諸多品牌企業的競爭,尤其是來自品牌定位相同或者相似的競爭對手的競爭,主要包括歐萊雅、資生堂、寶潔、伽藍集團、上海家化、相宜本草、珀萊雅、歐舒丹等。
來自權威市場調查機構歐睿國際(Euromonitor)的數據顯示,2011年、2012年中國護膚品市場規模分別約為731.65億元和804.79億元,其中歐萊雅佔有率最高,超過了16%。
招股書顯示,丸美生物2011年、2012年的銷售收入分別為6.18億元、8.15億元,據此計算,丸美生物2011年、2012年的市場佔有率分別為0.84%、1.01%,低於其大部分主要競爭對手。
招股書提示,近年來護膚品市場流行趨勢變化速度不斷加快,同時我國不同地區的護膚品消費市場也差異較大。如果公司對護膚品流行元素和目標消費者需求判斷失誤或把握不準,未能及時開發出適銷對路的產品,將會對公司的業績產生不良影響。
對此,丸美生物表示,公司需要不斷強化品牌形象和豐富品牌內容,以及採用新的產品配方、包裝設計、流程工藝來生產符合目標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從而維持、甚至擴張市場份額。
招股書顯示,2011年到2013年,丸美生物用於廣告宣傳類的費用金額較大且持續增長,分別約為2.16億元、2.92億元、3.49億元,佔公司銷售費用的比例分別為89.71%、84.40%、82.37%。
對此,招股書提示,公司需要持續投入較大金額的廣告宣傳費用來發展公司的產品品牌。如果公司無法持續獲取有效的廣告資源,或者公司的廣告投放無法取得預期的營銷效果,廣告宣傳費用的持續投入不能帶動公司營收增長,可能導致公司業績大幅下滑。
招股書提示,丸美生物的營銷網絡仍需進一步擴大、升級,此外,公司的信息化系統也有待升級。公司可能面臨競爭對手通過價格戰、廣告戰等競爭手段,擠佔公司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