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哥"王陽明:滁州講心學,賦詩抒豪情

2021-02-28 滁州文化旅遊
點擊「滁州微旅遊」免費訂閱我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多次引用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等觀點和思想,2015年更是明確指出,「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可見他對王陽明的哲學思想和歷史作用給予了充分肯定。一時間,「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成了熱門詞語。

王守仁(1472—1529),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紹興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王陽明的一生都是傳奇,年少叛逆卻成大器,一介書生卻能用兵,更能創立心學,影響直至五百年後。他是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徵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身為儒學大師,他將教化作為自己的人生使命,構建了心學體系,以「致良知」、「成聖」為目標,以「明倫」、「成德」為內容,無論是宦遊他鄉還是徵戰南北,他都隨地設壇講學,功勳卓著,成為明代「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的「三不朽」人物,被後人稱為「明朝一哥」、「明朝第一牛人」。

滁州有幸稱為王陽明人生中的重要驛站。他於正德八年(1513)升任南太僕寺(明朝在滁州設立的統一管理放牧繁殖軍馬的機構)少卿,官滁半載。馬政相對官閒,故經常聚徒講學於琅琊山下,吸引了大江南北數百王學門生遊學滁州。

滁州正在復建的太僕寺效果圖

王陽明又一生酷愛山水,有濃烈的山水情懷。琅琊天然好景,激發他的遊興,詩情一如萬斛泉湧,現存「滁州詩」近四十首,可謂滁人一筆珍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王陽明一生的主要活動則是做官與講學。他把治學、教學當成匡時濟世的事業。從弘治十八年(1505)開始專心授徒,講學二十五年,受教學子門人難以數計。在王陽明最著名弟子錢德洪所著的《王陽明年譜》中,有一段不長的文字,生動而又詳實地記錄了王陽明琅琊山畔集眾講學情景:「滁山水佳勝,先生督馬政,地僻官閒,日與門人遨遊琅琊、讓泉間。月夕則環龍潭而坐者數百人,歌聲震山谷。諸生隨地請正,踴躍歌舞,舊學之士,皆日來臻,於是從遊之眾自滁始。」

這段記述向我們展示了王陽明當時講學活動的空前盛況。講學形式不為傳統所囿,結合遨遊山水,覽幽探勝,吟詩歌舞,讓諸生在自覺與不自覺中把胸襟懷抱融入山水景物之中,體味人生意趣,擷取山水奇靈,領悟人生哲理。因此「滁州講學」不似前代朱熹講學遠離人情的「玄」味、說教,體現出陽明先生作為思想家的獨特的理念。

王陽明學說是非道非佛的學術屬性,他語言表達又美妙動人,講授「良知」曾有一段精彩表述,不妨錄下:「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真是與物無對,人若復得他完完全全,無少虧欠,自不覺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間更有何樂可代。」據記載,「諸生每聽講出門,未嘗不跳躍稱快。」

王陽明滁上講學時,強調自悟自得,最宜靜慮、自省、責善。滁人孟源(孟津之兄)曾就靜坐不得法問題請教陽明先生:「靜坐中思慮紛雜,不能強禁絕」如何?先生開示他「紛雜思慮,亦強禁絕不得,只就思慮萌動處,省察克治,到天理精明後,有個物各付物的意思,自然精專,無紛雜之念,《大學》所謂知之而後有定也。」孟源果然開悟,後來成為有成就的門人並影響其弟孟津對「心學」的崇信。孟津「心學」造詣和聲望頗高,曾於嘉靖年間為王門後學編輯的《良知同然錄》作序。

王陽明滁州講學雕塑

滁州講學活動,僅進行半年時間,陽明先生卻十分重視這一短暫歷程,其後多次憶及,也深刻總結過其中得失教訓。正德九年四月他升南京鴻臚寺卿,回南都不久的一天,徐愛、黃宗、薛侃、馬明等著名門徒幾十人同聚師門,客有道:「自滁遊學之士,多放言高論,亦有漸背師教者。」他答道:「吾年來欲懲末俗之卑汙,引接學者多就高明一路,以救時弊。今見學者漸有流入空虛,為脫落新奇之論,吾已悔之矣。」

晚年,他還曾對門人說道過:「吾昔居滁時,見諸生多務知解,口耳異同,無益於得;姑教之靜坐,一時窺見光景,頗收近效,久之漸有喜靜厭動,流入枯槁之病,或務為玄解妙覺,動人聽聞,故爾來只說致良知,良知明白,隨你去靜處體悟也好,隨你去事上磨鍊也好,良知本體,原是無動無靜的,此便是學問無頭腦。我這個話自滁州到今,已較過幾番,只是『致良知』三字無病;醫經折肱,方能察人病理。」

由上可知,陽明先生對於滁州講學後,諸生中出現部分領悟偏差的現狀,有些擔憂,流露些許傷感情調。故再三強調「良知」,天理(最高道理)固然不需外求,從自己心裡即可得到,但也不可流入空虛,墜入迷茫,空談心性,追求奇怪,要以超脫的胸懷直面現實,多方面體驗生活,多務實功,以良知本體觀察萬事萬物。他深入剖析良醫必經三次肱折的道理,闡明所知在行動,真正的「知」(或知識)是離不開實踐的,體現他的「知行合一」觀。

王陽明廣納弟子,講學於滁,「心學」在滁州境域得到廣泛傳播,滁人孟源、劉韶、石玉,椒人屠岐、魯機、吳枋、王賓、戚賢等數十人追隨,後來多成為節義文章之士。允稱高足者亦不下十人,其中成就與影響最大者,當數戚賢。

王陽明滁上講學時,戚賢還是未入仕的生員,後來通過與王陽明書函問學,接納為正式弟子。王陽明致戚賢書簡對戚的勤學與悟性交口稱讚:「此道之在人心,皎如白日,雖陰晴晦明,千態萬狀,而白日之光未嘗增減變動。足下以邁特之資,而能篤志問學,勤勤若是,其於此道真如掃雲霧而睹白日耳。」

戚賢,字秀夫,號南玄,嘉靖丙戍(1526)進士,初授歸安知縣,歷工部、刑部給事中。因上書斥郭勳、嚴嵩專權,謫貶山東都事,後尋歸故裡。回全椒後於嘉靖甲午(1534)改舊尼庵創「南譙書院」,倡導文化教育,發揚良知之旨。

又由於戚賢的學術聲望和辦院有方,南譙書院成為全國陽明弟子講學傳習九所名院之一。在南譙書院影響帶動下,全椒相繼建起「望陽」、「瑞泉」、「雙巖」等一批著名書院。戚賢被清代哲學家黃宗羲的《明儒學案》列為王陽明心學七大流派中「南中派王學 」代表人物,學術上以堅持「良知,」排斥佛老為基本觀點。

全椒的書院建設,還引來全國各地(各流派)著名王學弟子來這裡討論餘緒,發揚「心學」主旨。先後寓居全椒的著名王門弟子和學者有:「江右派」王學代表人物羅洪先(字達夫,號念庵,江西吉水人,嘉靖己丑狀元)、「南中派」王學主要學者唐順之(字應德,號荊川,常州人,嘉靖八年會元,「唐宋派文學」代表人物)、「浙中派」( 江左)王學代表人物錢德洪(名寬,字德洪,號緒山,嘉靖十一年進士,《陽明年譜》作者)、「泰州派」王學傳人周汝登(字繼元,號海門,曾任南京工部主事)等。

滁地以一偏狹簡陋之區,承納四方八處王門學者、文化名流開展學術活動,「心學」要旨首先在這裡得到了有效地傳揚,增進了地方文化氛圍,促進讀書重教的良好風氣的形成。明清以來,這裡的科第成就顯赫,無不昭示著「心學」的教化之功。

王陽明以思想家、哲學家和「心學」名世,他的文學成就,特別是詩歌成就總體被心學所遮掩,很少把他當作抒情詩人看待,長期沒有得到文學史的觀照。近年研究者發現,而在很多研究領域,如哲學、美學、史學研究中常藉助陽明詩歌生發議論,抑或直接作為論據而引用,可謂詩中寓理,理中寓趣,能引人思考。

王陽明詩歌創作大約從十多歲起至晚年,跨度四十多年,創作數量不可勝數,留存於世詩歌600多首。「滁州詩」在《王陽明全集》中專闢一章,收錄有37首。陽明先生居滁僅短暫六個月,從時間和數量上以及思想內容方面的分析,都足以看成是他詩路歷程的重要階段和文學創作旺盛期。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介王陽明的詩風特色,清新靈動,「秀逸有致」,而我們從「滁州詩」中可以窺見,作者縱遊琅琊山水,寄興野趣的人生情懷,以及與道友、門徒交流體悟,引導弟子對「良知」理想的探索、追求的軌跡。

王陽明書法

王陽明的「滁州詩」,亦大致可分為「登臨遊覽詩」、「迎送寄言詩」、「懷故思滁詩」以及「啟迪門生『良知』詩」四個方面思想內容。但不可截然分立,往往一首詩中不拘泥一景物一事體,敘事與抒情結合,寫景中包含哲理,融景、情、事、理於一爐,總體上體現他的「心學」思想。這也是陽明「滁州詩」一大特點。

琅琊山中三首

草堂寄放琅琊間,溪鹿巖僧且共閒。

冰雪能回草木死,春風不化山石頑。

六經散地莫收拾,叢棘被道誰刊刪?

已矣馳驅二三子,鳳圖不出吾將還。

狂歌莫笑酒杯增,異境人間得未曾。

絕壁倒翻銀海浪,遠山真作玉龍騰。

浮雲野思春前動,虛室清香靜後凝。

懶拙惟餘林壑計,伐檀長自愧無能。

風景山中雪後增,看山雪後亦誰曾?

隔溪巖犬迎人吠,飲澗飛猱踔樹騰。

歸騎林間燈火動,鳴鐘谷口暮光凝。

塵蹤正自韜籠在,一宿雲房尚未能。

《琅琊山中三首》這組詩,是作者琅琊山中即景抒懷佳作,筆觸細膩,詩境開闊,富含哲理,集中代表了「滁州詩」的典型特色。陽明先生抵滁已是初冬十月,踏雪賞景大約是到職不久的事。詩句「絕壁倒翻銀海浪,遠山真作玉龍騰」形象地描畫出琅琊雪景如玉龍騰飛,銀海翻騰般的壯觀。「風景山中雪後增,看山雪後亦誰曾?」這表明他以獨具的哲人眼光,發現了琅琊山水中蘊藏的美感。他對「草堂寄放」、「溪鹿巖僧」、「鳴鐘谷口」「隔溪巖犬」、「飲澗飛猱」等山中諸多景物觀察的那麼細膩,以及對「冰雪能回草木死,春風不化山石頑」物態變化的生動描述,都體現他對大自然的衷愛情懷和對山水自然的體道悟性,似乎也在激發他的「良知」。詩人以「六經散地」「叢棘被道」 「鳳圖不出「等句喻當時儒家學說的衰微不振,學術思想僵化,表示有振興儒學的信心。他還用「韜籠」表現對濁世的憤懣。而「林壑計」、「一宿雲房」兩句,則又流露出歸隱山林的意向。這首詩將意象和一時思緒交融,以情味和哲理互滲,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和很高的藝術審美。

鄭伯興謝病還鹿門,雪夜過別,賦贈三首

之子將遠去,雪夜來相尋。

秉燭耿無寐,憐此歲寒心。

歲寒豈徒爾,何以贈遠行?

聖路塞已久,千載無復尋。

豈無群儒跡,蹊徑榛茅深。

浚流須尋源,積土成高岑。

攬衣望遠道,請君從此徵。

浚流須有源,植木須有根。

根源未浚植,枝派寧先蕃?

謂勝通昔話,義利分毫間。

至理匪外得,譬猶鏡本明。

外塵蕩暇垢,鏡體自寂然。

孔訓示克己,孟子垂反身。

明明賢聖訓,請君勿與諼。

鹿門在何許?君今鹿門去。

千載龐德公,猶存棲隱處。

潔身非亂倫,其次乃避地。

世人失其心,顧瞻多外慕。

安宅舍弗居,狂馳驚奔鶩。

高言詆獨善,文非遂巧智。

瑣瑣功利儒,寧復知此意!

王陽明這些詩,幾近口語,以情入詩,情感馥鬱,苦心孤詣,感人肺腑。「滁州詩」中還有《贈熊彰歸》、《別易仲》、《送蔡希顏》、《送德觀歸省》等十幾首同類「迎送寄言詩」。這裡他以《鄭伯興謝病還鹿門雪夜過別賦贈三首》五言古詩,語重心長地反覆叮囑雪夜前來辭行的弟子鄭伯興。

第一首以「聖路塞已久,千載無復尋。豈無群儒跡,蹊徑榛茅深。浚流須尋源,積土成高岑。攬衣望遠道,請君從此徵」四句,勉勵弟子從此以後在聖學道路上破難而進,浚流尋源,積土成山。第二首以「孔訓示克己,孟子垂反身。明明賢聖訓,請君勿與諼。」等句,諄諄告誡門人要發揚和堅守孔孟先賢儒道經典。第三首則以「千載龐德公,猶存棲隱處。潔身非亂倫,其次乃避地」等句,寄望弟子學習先賢高尚品操,潔身自好,不被世俗所染。詩中還闡述「心學」中的「義利」、「獨善」、「至理」等基本理論問題,看出此時陽明「心學」理論體系已趨於成熟。 

滁陽別諸友

滁之水 ,入江流,

江潮日復來滁州。

相思若潮水,來往何時休?

空相思,亦何益?

欲慰相思情,不如崇令德。

掘地見泉水,隨處無復得。

何必驅馳為?千裡遠相即。

君不見堯羹與舜牆,

又不見孔與蹠,對面不相識。

逆旅主人多殷勤,

出門轉盼成路人。

此詩原有題序:「滁陽諸友從遊,送予至烏衣,不能別。及暮,王性甫汝德諸友送至江浦,必留居,俟予渡江。因書此促之歸,並寄諸賢,庶幾共進此學,以慰離索耳。」這首別滁詩及小序,字字句句飽含難捨深情,亦體現陽明先生對道友、門人的關懷和希望。同時還以歷史為鑑來告誡弟子,仰慕先哲,學習聖道,追求人格的完美,不以外在形式,要從心體著力,注重精神實踐(「心學」講究的日用工夫),否則,有可能轉化成道不相同的陌路之人。造語警策,引人深思。

山中示諸生五首

路絕春山久費尋,野人扶病強登臨。

同遊仙侶須乘興,共探花源莫厭深。

鳴鳥遊絲俱自得,閒雲流水亦何心?

從前卻恨牽文句,展轉支離嘆陸沉!

滁流亦沂水,童冠得幾人?

莫負詠歸興,溪山正暮春。

桃源在何許,西峰最深處。

不用問漁人,沿溪踏花去。

池上偶然到,紅花間白花。

小亭閒可坐,不必問誰家。

溪邊坐流水,水流心共閒。

不知山上月,松影落衣斑。

上錄的《山中示諸生五首》第一首是七言律詩,後四首是五言絕句,典型體現出王陽明的哲人情懷和灑脫心境,且又富含美學意蘊。陽明先生遊滁水即聯想到孔子與弟子的「沂水樂境」和陶淵明的「桃源世界」,表現詩人嚮往賞山樂水,吟風弄月,而又能從一般景物中悟出新意妙理,體驗出積極的生命意義來。

近年又有學者新發現的兩首散佚《滁州詩》(亦名《思滁詩》),是他離滁兩載後所作,淋漓盡致地抒發了他對滁山的思念之情,讀來感人。

思滁詩

一別滁山便兩年,夢魂常是到山前。

依稀山路還如舊,只奈迷茫草樹煙。

歸去滁山好寄聲,滁山與我最多情。

而今山下諸溪水,還有當時幾派情。

明清以來,滁人對王陽明這位雄視千古的大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尊崇有加。據《江南通志》記載,嘉靖後「在州城內保豐堂右祀王守仁,全椒縣亦有祠」。醉翁亭側《馮公德政碑記》則稱,明代在滁「涖斯職者(指太僕官),實多名卿,若最者如宗朝陽明先生,以名儒名臣貳千太僕當為此官本朝第一。」

王陽明先生墓在紹興蘭亭鎮仙暇山莊

近五百年來,豐樂亭畔,陽明祠下,歷代憑弔和拜謁的文人學者如織,亦留下無數虔敬詩文、碑刻,正所謂——

桃李有情需化雨,江山無語證良知。

作者:介夫  /  來源:新浪博客  /  編輯:詩耕

「王陽明與滁州」學術研討會預通知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極有作為的名宦。陽明學說與滁州有著五百年歷史淵源。正德八年至九年間(1513—1514),王陽明在滁州任南京太僕寺少卿, 督馬政之餘,在豐山下聚徒講學,教以「致良知」之道,「英才雲集,盡乎南北東西,環滁諸勝,隨處從遊,歌詠答問,濟濟洋洋,」滁人戚賢等數十名學子追隨,多成為名儒名宦。王門學派也從這裡走向大江南北。王陽明酷愛琅琊山水,與滁人結下了深厚情誼,他寫下數篇文章和近40首詩詞,如《琅琊題名》《坐龍潭梧桐岡用韻》《琅琊山中書示從遊者》《龍蟠山中》《滁陽別諸友》等。王陽明還在豐山下修建亭閣名曰「來遠」,召集民戶聚居於龍潭東南,漸成「馬政街」。

滁州仕民崇仰陽明先生鴻儒哲理,師從「王學」,承前啟後代代相襲。陽明思想對滁州後世影響深遠。自嘉靖十五年(1536)至清康熙十二年(1673),滁州先後五次修建陽明書院(祠)。晚清至民國,滁城東關曾置「陽明鎮」,街名曰「遵陽街」至今。 

近些年,國內外王陽明研究蓬勃開展,滁州對王陽明的研究剛剛起步。為發掘王陽明在滁講學的歷史文化遺產,豐富王陽明研究,推進地方文化傳承和實踐,滁州市政協文史委員會、市社科聯、市地情人文研究會、滁州學院皖東歷史研究中心聯合發起承辦「王陽明與滁州 」學術研討會,擬於2016年12月在滁州琅琊山下舉行,敬邀相關專家學者和有關部門人士參加。

研討以王陽明與滁州為主題,以下內容供參考:

1.王陽明在滁州的活動對於其思想學說形成的關係、意義。

2.王陽明在滁講學的思想方法,如「靜坐悟道」「歌詠問答」等等。 

3.王陽明在滁州的詩文賞析、事功遺存;王陽明與太僕寺;王陽明與滁州名勝古蹟,如豐樂亭、來遠亭、龍潭、梧桐岡等。

4.王陽明滁籍弟子的生平、學識、業績、文獻文物;王門學派的形成和建樹。如戚賢創建的南譙書院。

5.陽明學說對滁州後世的影響,明清滁州仕宦承襲和紀念王陽明。陽明書院(祠)的歷代修葺,原書院範式風格 。民國時期「遵陽街」的由來。

6.王陽明與歐陽修等先賢的比較研究;與明代在滁的名儒名宦的關係。

7.復新陽明書院,成為光耀古今滁州的又一座人文標識。

8.研究與紀念王陽明,溝通古今文脈,增添文化景觀,豐富旅遊項目,提升滁州城市人文品味。

9.以陽明學說融入滁州精神,引導人們正心養德,培育良知,敬畏向善;以「知行合一」的精神指導人們立身行事,建設美好滁州。

10.滁州如何加強與國內外王陽明研究的合作。

會議召開的具體時間、地點,以正式通知為準。出席研討會的專家學者,請於2016年12月1日前將論文稿、發言稿及有關資料電子檔發至會議材料組 。

聯繫人:張祥林

電    話:13905500590  05503820193

郵    箱:1330287075@qq.com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心學影響深遠,但他才是明朝「一哥」,貢獻和影響力巨大
    王陽明心學影響深遠,但他才是明朝「一哥」,貢獻和影響力巨大 在明朝276年的歷史中,出過許多偉大的人物。《永樂大典》的編撰者解縉、連中三元的奇才商洛、延續大明200年國祚的于謙等等,這些人都深深被刻在歷史功勞簿上。但是,當我們說到「大明第一人」時,總會想到這兩個名字:王陽明和張居正。
  • 遊陽明洞,學《陽明心學》,做內聖外王的校長
    這個環節持續了兩個小時,大家對這位傳奇聖人認識千差萬別:有的讀了幾十本關於王陽明的書的;有的知道個王陽明觀點--知行合一的;有的參加這次活動才第一次查了一下信息的;還有一位校長家屬以為王陽明是現在市場中的一位老師,他講的一個真實笑話:臨行前向朋友們說自己要去貴州的陽明洞遊學,答應給每位朋友帶一本王陽明的書回去,並且承諾,一定要找王陽明老師親筆籤名。
  • 明朝一哥王陽明到底有多牛?
    前些年,當年明月在暢銷書《明朝那些事兒》中對王陽明極力推崇,思想豐富、語言幽默的通俗版陽明傳記《明朝一哥王陽明》讓許多人知道了王陽明,浙江大學董平教授在央視「百家講壇」講述《傳奇王陽明》,更是將這位從前只有思想史研究者才熟知的先哲推到大眾面前,被他們所了解。王陽明就此火了。
  • 中國聖人榜的半壁江山——明朝一哥王陽明
    7.在十周年新版中,呂崢教授結合王陽明研究的新成果,對全書內容進行了精心修訂,全新修訂128處,新增注釋103條。8.《明朝一哥王陽明》的出版掀起了王陽明熱,學習王陽明及陽明心學必須從這本書開始。9.欲成大事者,必讀王陽明!王陽明是張居正、曾國藩、梁啓超、孫中山、蔣介石、胡適、蔡元培、錢穆、馮友蘭、餘秋雨、當年明月、伊藤博文、稻盛和夫、杜維明等中外名人一致推崇的精神導師。
  • 王陽明的心學是怎樣的?如何用思想平定明朝的宸濠之亂?
    王陽明創造的「心學」,不僅僅是一種學說,也包含了一種戰無不勝的法則。王陽明曾利用「心學」中的「心理學」思想平定了明朝宸濠之亂,並創下不世之功…… 1519年8月20日,明代大儒王陽明利用"心學"中的「心理學」思想平定了「宸濠之亂"。
  • 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明朝一哥王陽明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聖人,歷史上很多名人都在學王陽明,比如徐階、曾國藩、蔣介石……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那麼陽明心學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讓那麼多名人紛紛敬仰拜學。陽明心學粗略一看有點唯心主義又好像佛道儒都有關聯,可越是鑽研越感到博大精深,經天緯地,用白話解說可真是需要謹慎避免曲解!首先重溫下心學三大經典:把陽明心學比作一把長劍,那「心即理」就是陽明學的劍柄,「知行合一」就是陽明學的劍刃,「致良知」就是這把寶劍那個直指蒼穹的劍鋒,散發寒光凜冽的劍芒直指長空,所向披靡!
  • 了解王陽明心學,從這裡開始
    朝中有人好做官,楊一清有他師哥,前任內閣首輔李東陽提攜,而王陽明卻沒有。而且嚴格意義上講,王陽明雖然是文臣,但是他幹的卻是武將的事情,這就導致他使用沒能走文臣的路,也因此沒能進入翰林。7、王陽明為什麼沒有進內閣明朝建國之後,一直以來都堅持的是「以文馭武」,文治要比武功更有優勢。
  • 王陽明的心學流派為什麼走向沒落
    明朝中後期的哲學思想和學術以王陽明心學為代表,由此衍生出東林黨復社,明末實學,民主思想,工商皆本,非君浪潮,重視自然科學的科學精神(代表徐光啟宋應星朱載堉徐霞客方以智等),市民覺醒(對抗緹騎)的等等先進思想(他們大多是對被歪曲的心學進行了糾正和發展),到了滿清殖民統治時候,在文字獄文化專制中被扼殺
  • 一篇文章告訴你,王陽明心學多「兇猛」?日本軍神:只能俯首叩拜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一下王陽明,還有王陽明心學,看看這個讓日本軍神俯首叩拜的學說,究竟多「兇猛」?幾年前,火爆一時的暢銷書《明朝那些事》讓很多人都知道的了王陽明,另外,語言幽默的通俗版陽明傳記《明朝一哥王陽明》,也讓許多人知道了王陽明;「百家講壇」講述《傳奇王陽明》,更是讓他火了一把。
  • 四句話讀懂王陽明心學
    心學創始以來,影響至巨,古今中外都有精闢見解。然而,對心學最精闢的論述,莫過於王陽明自己的「四句教」。近代日本的強盛,始自明治維新。維新派中眾多重要人物,無不對我們中國明朝的大哲學家王陽明先生頂禮膜拜。陽明先生一生所創的心學,堪稱儒家在歷史長河中的新發展。心學博大,理論紛紜,卻有一個獨到的核心表述:「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是為陽明四句教。撇開陽明哲學的對與錯不論,這四句教在為人處世之上的教益,引人深思。
  • 王陽明的心學與維護自己的內心世界
    王陽明的心學,被譽為「夜裡的燭光」,是對「心」的探索最為深刻的學問,據學者評價稱「達到了空前的高度。「真三不朽」,為人們對其一生在立德、立功、立言三個方面的高度概括。那麼,他是怎樣維護自己的內心世界,並且得到後人如此高的讚譽,神聖如燈塔,這位聖賢高在何處!
  • 學陽明心學
    最近一直在研究陽明心學,說起王陽明,其實這個人我很多年以前就知道,拿今天的話來說那就是這個人名氣很大,被稱為明朝一哥。那咱來說說為啥說他的名氣很大:最開始看的是酈波老師百家講壇的《五百年來王陽明》,講的太好了,非常推薦大家去看一下,不管你是否對陽明心學有興趣,都非常值得去看一下,你肯定能被酈波老師幽默風趣的表達所吸引,也能對王陽明這個人的一生有個整體的認識。
  • 寫出不同人生階段的王陽明
    ■成長  近年來,社會上掀起一股「王陽明熱」,關於陽明心學的書籍層出不窮,但關於王陽明的小說卻付之闕如。誠然,對於這樣一個以思想傳世的哲學家而言,想要以小說的形式記敘其一生,對作者有著極高的挑戰。
  • 明朝滅亡,王陽明要負什麼責任
    王陽明的「陽明之學」對於明朝理學的衝擊是有的,「心學」對於個人主義的推崇也是顯而易見的。那麼,王陽明是否真的具有「滅明」的責任嗎? 顯然不行。除了一個思想、學問的形成與發展乃至壯大並非一人或一個學派之功外,王陽明如果真有滅明的能力,他就不會怕劉瑾暗害自己了。過高的看中了王陽明的作用,忽略了思想變化也要有物質變化作為前提。
  • 心學大師王陽明預言:說天下要害有四處,若失了一處,大明必亡
    王陽明,他是一個傳奇人物,在程朱理學佔據統治地位的重要階段,他卻破天荒的提出了陽明心學。中國儒家思想裡面,孔子是開山鼻祖,孟子是經世致用的集大成者,南宋的朱熹是理學思想的開端,而明朝的王陽明,不僅是心學的開端,他還將心學運用到了人際關係處理以及——帶兵打仗上!王陽明曾經說:「大明雖大,最為緊要之地四處(宣大薊遼)而已。若此四地失守,大明必亡。」
  • 王陽明心學:修煉強大的內心,讀懂人生慢慢順意
    明代王守仁,自號陽明子,因此被人稱為陽明先生,又稱王陽明。他是一位傳奇人物,在程朱理學佔據統治地位的時代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學說——陽明心學,深深地影響了後世。有人認為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有人說他是明朝風氣敗壞的根源,也有人說「一生伏首拜陽明」。
  • 王陽明的心學到底是怎樣的學說?為什麼有人說是亡國之說?
    「明朝中葉,自王陽明開始提倡『致良知』的學說.此學說的弊端,達到了攪亂禮法秩序的程度。」心外無物清朝康熙年間,被譽為「本朝理學儒臣第一」的程朱派大儒陸隴其如此說道。這是他在研究明朝滅亡而清朝興盛之後得出的結論,他指出:明朝的覆滅完全在於王陽明心學的流行,以及程朱理學的衰弱。
  • 王陽明: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我們可以看出,王陽明先生為什麼在中國歷史上這麼重要了。他已經把儒家、佛家、道家的所有思想精髓融會貫通於心學四句了。所以,後來人很多學習他的思想,人生感悟和改變就發生了,真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研究儒家思想繞不過去的大集成者。中國古代直至現在,一直有這個爭論有人說人性本善,有人說人性本惡。
  • 近代王陽明「心學」復活的背景及其實質
    本篇探討王陽明心學實質之前,先大體了解一下明代以前中國的經學。 中國的經學,從公元前2世紀算起,至晚清封建制度都解體,一度成為統治學說,成為上層建築維護封建王朝體制的工具,時間長達2、3千年,中華民族經歷了中世紀漫漫的黑暗長夜。
  • 王陽明的心學精髓是什麼一起領略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終極智慧
    很多人都是在明朝王陽明心學說裡顯淺的闡述,看似很專業其實很表層,雖你說過開悟的條件應是最佳時而不是挫敗低谷時期易跑偏悟錯。可不是天生就帶開竅人生的人不經歷惡錯敗永遠不會去想這些問題,所以想努力開竅的人必定正身陷逆境的,如何建議這些人在學習知行合一在開竅問題上有所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