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有這樣的困惑或吐槽
到底該選擇什麼學校什麼專業?是選自己感興趣的專業,還是便於找工作的?讀的書到底有沒有用?
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嗎?
導演鄭瓊用6年的時間拍攝了一本紀錄片,給出了她的答案。不過與其說是答案,更像是把這個問題具象化後丟給了大眾。
《出路》跟蹤拍攝了三位來自不同社會階層,歷時六年追隨三位主人公,記錄下他們的夢想與當代中國現實的碰撞,這是不同地區的中國年輕人從學校步入社會的成長故事。
北京學生袁晗寒從央美附中退學,在南鑼鼓巷開咖啡廳,同時準備申請國外的藝術學校。
湖北鹹寧的小鎮青年徐佳埋頭書海,帶著去世父親的遺願,備戰第三次高考。
甘肅會寧山區小女孩馬百娟,在只有五個學生、兩個老師的學校裡讀小學二年級,憧憬考大學,走出大山。下課後,她去餵豬,牽著毛驢去收糜谷。
6年後,袁晗寒實現夢想,在德國街頭和朋友參觀歌德和席勒的雕塑;徐佳在武漢找到工作,結婚生子;馬百娟幾年前已經輟學,之後嫁給了表哥,在她哥哥當年工作的陶瓷廠上班。
值得一提的是,這三個孩子中只有一個孩子通過自己的讀書實現了階層的跨越,上升到了城市的新中產階層,就是小鎮青年徐佳,經歷過3次高考的他終於如願考上了大學,雖然並沒有因此大富大貴,但是人生的底色已經被高等教育保住了,再落魄也不會跌倒山區女孩馬百娟的層次中。
可見,教育,經常被比喻為突破階級與原生家庭枷鎖的鑰匙。讀書或者說高考,不一定改變命運,但一定會提供給你更多的選擇。
家裡有傘的孩子,固然是幸運的,沒傘的孩子,也不用唏噓,畢竟大部分家庭即使沒有大傘,小傘還是有的;孩子只要願意努力奔跑,就算起點再低,總能過上有尊嚴的生活,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