檁子:國慶前的那一期「思維和方法"專欄文章,我們談了孩子情感教育中的一個重要方面:Anger Management - 怎麼幫助孩子認識、理解自己的憤怒情緒,培養應對這種情緒的能力。
假期裡,一位網友數次留言,分享了他孩子的情況,他說他們家小孩的情況正好相反:
我女兒從小性格溫順,很聽話,帶她真的很省心。現在小學二年級,成績也還好。但是,和你們說的「生氣情況」相反,她的問題是:太溫順了。舉些例子,班上有幾個同學老向她借書和文具,經常借了不還(或者忘了還),她不願意問別人要回;同桌小朋友上課弄出聲音,老師回頭把她連著一起批評,她也不為自己辯解,回來卻哭了 ... 這樣的事還有很多。我們很擔心孩子的溫順會成為她成長的阻礙,不會為自己說話,長大要吃虧的 ...
的確,有的人就是很牛,跟別人說 「我要什麼」 「我該得到什麼」,是世界上最簡單的事兒。別說,他們還真能經常達到自己的目的。中國老話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
但是對於在中國文化環境下長大的很多人來說,坦率地告訴別人「我有什麼權利,我需要什麼」,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我們的文化強調克己復禮,強調忍讓和含蓄;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溝通成本很高、自己的利益受損。
所以,今天就著這位爸爸帶來的問題,我們來說說一個新概念:assertiveness;這個詞沒有現成的中文對應詞,我們來看看牛津詞典的解釋:
Being assertive or assertiveness means 「forthright, positive, insistence on the recognition of one's rights」 (坦率,正面,堅持讓對方承認自己的權利)
乾脆,我們就把它叫作「主張力」吧 - 主張自己權益的能力。具體來說,一個有主張力的人能:
在國外學校裡,這屬於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社會交往教育(social skills)、溝通教育(communication)的範疇,從幼兒園起就開始灌輸概念,在小學階段會讓孩子練習這方面的技能,而到了中學,這已經是一種習慣了。
我們小時候都沒接觸過這個概念,長大後開始慢慢有所領悟,然後發現這種態度和技巧在很多社會場景下(學校、工作、家庭 ...),其實都很有用。所以,很值得幫孩子從小培養這方面的認知和能力。
那麼,國外學校教孩子培養主張力的呢?
1、讓孩子學會捍衛自己的權益
這是一張小學教室裡的海報,告訴孩子們當自己的「權益」受到侵犯時,三步走:
第1步:告訴對方你的感受,比如:你的行為給我帶來困擾 ...
第2步:告訴你有這種感受的原因,比如:當你做這些事的時候,對我造成了什麼影響 ...
第3步:告訴對方你要什麼,這裡也分幾個層次:第一,告訴對方不要再這麼做了;第二,聽聽對方怎麼說;第三,提出積極的解決方案 ...
針對生活中的場景,老師可以帶著孩子舉很多身邊的例子,告訴孩子being assertive 是什麼意思?比如:
圖書館裡,一個孩子突然搶走了你的書,你告訴他:我正在讀這本書,請還給我,我讀完後你可以看。
一個同學老在學校裡叫你 「胖胖」,你不喜歡他這麼叫你,你告訴他:你這麼叫我讓我很不開心,你再這麼做,我不跟你玩了。
你忙著做作業,但你的朋友請你幫個不緊急的忙,你告訴他:對不起,今天我真的沒時間,明天可以麼?...
當然,遇到有些情況,即使完成了前三步,還是解決不了問題,這時候,孩子也會慢慢學著「審時度勢」,選擇第四步:Walk away,keep yourself safe (走開,自己的安全第一)
2、教孩子把握好度,不一味忍讓,也不憤怒攻擊
這一點,上次我們在 Anger Management 裡也曾談到過,意思是,為了有效地解決問題,我們在表達自己的意見和需求時,需要十分注意方式方法,表現要堅決 ,但不要激烈和過度。
Assertive (有主張力)的人在 passive(被動)和 aggressive(激烈,有攻擊性)之間,Passive 的人犧牲了自我需求,Aggressive 的人只看到自己的需求,而 Assertive 的人能既尊重自己的需求,也照顧到別人的需求。
這一點,是主張力教育中特別強調的一點。這是一張教學PPT,把這三種行為模式做了非常簡練的區分:
老師的教案裡還舉了個例子,假如班上一個愛欺負人的「熊孩子」(bully)拿走了你的零花錢,你的反應會是怎樣?
網上有很多 「我的孩子被別人家孩子欺負了,該怎麼辦」 之類的討論,不妨參考一下這個思路和方法。
有年輕的老師還專門為孩子總結了以「超酷姿態」對抗 bully 的 CALM 四部曲:
1、冷靜下來 2、說出自己的主張
3、直視對方 4、讓對方知道你是認真的
他們還建議,如果學校裡這方面提的不多,爸爸媽媽們就應該把這四條做成海報貼在家裡,增強孩子的權利意識、自我保護意識。
3、怎麼培養孩子的主張力?
Assertiveness 在國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褒義詞」,當說一個人是 「assertive」 的時候,往往包含了好多意思:這個人比較自信,講道理,但不容侵犯,我們不能忽略他的存在 ...
那麼,怎麼培養孩子的 assertiveness,這是一個很受歡迎的教學視頻,有四個tips:
(1)守住你的底線
N.U.T.s ,就是 non-negotiable, unalterable terms (不可商量,無法妥協)的意思。一個人需要知道自己的底線,界限,明白自己的哪些東西是不容侵犯的 ...
比如是我的健康,也可以是我特別在乎的一件事,比如這學期要在生物課上拿A ...
這些,必須要有勇氣,做出努力,去捍衛、去保護。
(2)簡單、坦率、直接地去溝通
別人不是你肚子裡的蛔蟲,當你感覺被冒犯了,有時候對方其實是無心的,或者根本沒有把這當回事。這時候,與其心有千千結,不如直接告訴對方,甚至越早越好,大量降低溝通成本
這一點,我們很多人做起來非常有心理障礙,非常擔心會得罪人。
舉個成人世界的例子,我的一個朋友在某個大城市郊區有處房子,她種了不少菜和果樹,還讓周邊農民幫助打理。到了收穫的季節,他們沒有時間經常去採摘;有時候去晚了一會兒,發現邊上的鄰居已經把果子、菜摘走了。問她怎麼解決的,她說:算了吧,怎麼辦呢?都是鄰居 ...
事實上,她的鄰居可能是這兩種情況:
1、的確人品有問題 - 我朋友的做法,就是典型的被動式;犧牲自己,成全一個不怎麼樣的人(這個人會對我朋友的「奉獻」表示感謝麼?很值得懷疑 ...)
2、看我朋友不常住那裡,以為這些果實是主人沒用的 - 這就是一種缺乏溝通造成誤解的情況。
不管是哪種情況,也許我朋友都可以考慮簡單、直接地告訴她的鄰居:我們家要用這些果實,如果你需要,可以和我聯繫;如果有多餘的,我也很樂意和你分享 ... 而不是心裡暗暗為這事感到不愉快,可對方一點感覺都沒有。
可以說,類似的情況我們很多人都會遇到 ... 可以考慮改變我們的行為方式了,也順便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認知和能力。
(3)身體語言要充滿信心
身體語言很重要,「談判」時,不能自己先氣短,哪怕害怕,也得表現得很有信心。
腰要挺直,站直,坐直 ...
直面對方 ... 如果盯著別人眼睛有困難,盯著額頭,或者注視鼻子,也管用。
(4)陳述自己,而不是指責別人
在溝通時,多說我 ... 少說你 ... 這種 I Statements 有三部分:
說自己怎樣,對方無法反駁;但是如果說對方怎樣怎樣,對方馬上就可能會開始反駁 ...
再舉個家庭裡的例子。比如,孩子爸下班回來後坐在沙發上看書,孩子媽看得胸悶,開始一連串以「你」開頭的指責:家裡的事你怎麼都不管啊 ... 孩子爸很沮喪,開始為自己辯駁,爭吵 ...
相反,如果孩子媽這麼說:我在做飯,今天晚上還要加一會兒班完成一個重要的project,你能看看孩子的功課做得怎麼樣了,陪他讀會兒書麼?
孩子爸,估計只能乖乖「就範」 😁😁
當然,的確有很多情況下,即使我們很恰當地表達了自己的需求,對方還是不予理睬,無法溝通。但是,我們還是要堅定地為自己說話,說了,不一定馬上奏效,不說,就是放棄自己的權益,一點機會都沒有了。
4、我們希望孩子有主張力,又希望他們溫順、聽話,這本身是有矛盾的
耶魯教授陳志武寫過不少「中國人在美國」的文章,他說:
中國學生的數理化知識、技巧等硬技能是不錯的,但是在表達能力、溝通能力上有欠缺,所以在學校和職場上都比較吃虧;而且我們文化中的名分等級秩序,使得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被持續不斷地壓抑,有個性的表達和質疑都會招致來自社會、學校和家庭的懲罰,以至於等我們長大成型時,我們每個人都成了只會做事、不會作聲的人 ...
一個孩子,在家裡對父母唯唯諾諾,在學校裡順從聽話;我們又怎麼指望他勇於而且善於維護自己的權益呢?
不過,事在人為。我們可以做的事,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多表達真實想法的機會,給他更多的寬容,幫他理解 being assertive 的重要性,也幫他理解現實世界的複雜性,懂得什麼時候去爭取,什麼時候該妥協 ...
希望這期的「思維和方法」,對你有用。我們下周再見。
本文故事和文字由小花生網編寫,圖片資料來自WellCast、Child Magazine等國外網站
你希望檁子在周二的「思維和方法」專欄裡和大家分享哪些方面的資料,請留言告知。如果你有相關的經歷和研究,歡迎到小花生網 www.xiaohuasheng.cn 發文分享(如果公眾號採用,會有感謝的哦!)
相關閱讀
歡迎訪問小花生網 www.xiaohuasheng.cn,
或下載「小花生」手機APP
和花粉們交流閱讀和成長經驗
感謝訂閱 「小花生網」
把世界上先進的教育帶到我們身邊
周一:原版新書開團
周二:實用的學習和教育方法
周三:英文閱讀和學習資源
周四:老師或家長的思考和實踐
周五:兒童電影/動畫片/紀錄片
周六:有趣的觀點和畫報
周日:有爭議帶來思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