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 Assertive:為什麼國外學校教孩子從小學會為自己說話?

2021-03-02 小花生網

檁子:國慶前的那一期「思維和方法"專欄文章,我們談了孩子情感教育中的一個重要方面:Anger Management - 怎麼幫助孩子認識、理解自己的憤怒情緒,培養應對這種情緒的能力。

假期裡,一位網友數次留言,分享了他孩子的情況,他說他們家小孩的情況正好相反:

我女兒從小性格溫順,很聽話,帶她真的很省心。現在小學二年級,成績也還好。但是,和你們說的「生氣情況」相反,她的問題是:太溫順了。舉些例子,班上有幾個同學老向她借書和文具,經常借了不還(或者忘了還),她不願意問別人要回;同桌小朋友上課弄出聲音,老師回頭把她連著一起批評,她也不為自己辯解,回來卻哭了 ...  這樣的事還有很多。我們很擔心孩子的溫順會成為她成長的阻礙,不會為自己說話,長大要吃虧的 ...

的確,有的人就是很牛,跟別人說 「我要什麼」 「我該得到什麼」,是世界上最簡單的事兒。別說,他們還真能經常達到自己的目的。中國老話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


但是對於在中國文化環境下長大的很多人來說,坦率地告訴別人「我有什麼權利,我需要什麼」,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我們的文化強調克己復禮,強調忍讓和含蓄;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溝通成本很高、自己的利益受損

所以,今天就著這位爸爸帶來的問題,我們來說說一個新概念:assertiveness;這個詞沒有現成的中文對應詞,我們來看看牛津詞典的解釋:

Being assertive or assertiveness means 「forthright, positive, insistence on the recognition of one's rights」 (坦率,正面,堅持讓對方承認自己的權利)

乾脆,我們就把它叫作「主張力」吧 - 主張自己權益的能力。具體來說,一個有主張力的人能:

在國外學校裡,這屬於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社會交往教育(social skills)、溝通教育(communication)的範疇,從幼兒園起就開始灌輸概念,在小學階段會讓孩子練習這方面的技能,而到了中學,這已經是一種習慣了。

我們小時候都沒接觸過這個概念,長大後開始慢慢有所領悟,然後發現這種態度和技巧在很多社會場景下(學校、工作、家庭 ...),其實都很有用。所以,很值得幫孩子從小培養這方面的認知和能力。

那麼,國外學校教孩子培養主張力的呢?

1、讓孩子學會捍衛自己的權益

這是一張小學教室裡的海報,告訴孩子們當自己的「權益」受到侵犯時,三步走:

第1步:告訴對方你的感受,比如:你的行為給我帶來困擾  ...

第2步:告訴你有這種感受的原因,比如:當你做這些事的時候,對我造成了什麼影響 ...

第3步:告訴對方你要什麼,這裡也分幾個層次:第一,告訴對方不要再這麼做了;第二,聽聽對方怎麼說;第三,提出積極的解決方案 ...

針對生活中的場景,老師可以帶著孩子舉很多身邊的例子,告訴孩子being assertive 是什麼意思?比如:

圖書館裡,一個孩子突然搶走了你的書,你告訴他:我正在讀這本書,請還給我,我讀完後你可以看。

一個同學老在學校裡叫你 「胖胖」,你不喜歡他這麼叫你,你告訴他:你這麼叫我讓我很不開心,你再這麼做,我不跟你玩了。

你忙著做作業,但你的朋友請你幫個不緊急的忙,你告訴他:對不起,今天我真的沒時間,明天可以麼?...

當然,遇到有些情況,即使完成了前三步,還是解決不了問題,這時候,孩子也會慢慢學著「審時度勢」,選擇第四步:Walk away,keep yourself safe (走開,自己的安全第一)

2、教孩子把握好度,不一味忍讓,也不憤怒攻擊

這一點,上次我們在 Anger Management 裡也曾談到過,意思是,為了有效地解決問題,我們在表達自己的意見和需求時,需要十分注意方式方法,表現要堅決 ,但不要激烈和過度。

Assertive (有主張力)的人在 passive(被動)和 aggressive(激烈,有攻擊性)之間,Passive 的人犧牲了自我需求,Aggressive 的人只看到自己的需求,而 Assertive 的人能既尊重自己的需求,也照顧到別人的需求。

這一點,是主張力教育中特別強調的一點。這是一張教學PPT,把這三種行為模式做了非常簡練的區分:

老師的教案裡還舉了個例子,假如班上一個愛欺負人的「熊孩子」(bully)拿走了你的零花錢,你的反應會是怎樣?

網上有很多 「我的孩子被別人家孩子欺負了,該怎麼辦」 之類的討論,不妨參考一下這個思路和方法。

有年輕的老師還專門為孩子總結了以「超酷姿態」對抗 bully 的 CALM 四部曲:

1、冷靜下來  2、說出自己的主張  

3、直視對方 4、讓對方知道你是認真的

他們還建議,如果學校裡這方面提的不多,爸爸媽媽們就應該把這四條做成海報貼在家裡,增強孩子的權利意識、自我保護意識。

3、怎麼培養孩子的主張力?

Assertiveness 在國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褒義詞」,當說一個人是 「assertive」 的時候,往往包含了好多意思:這個人比較自信,講道理,但不容侵犯,我們不能忽略他的存在 ... 

那麼,怎麼培養孩子的 assertiveness,這是一個很受歡迎的教學視頻,有四個tips:

(1)守住你的底線

N.U.T.s ,就是 non-negotiable, unalterable terms (不可商量,無法妥協)的意思。一個人需要知道自己的底線,界限,明白自己的哪些東西是不容侵犯的 ...

比如是我的健康,也可以是我特別在乎的一件事,比如這學期要在生物課上拿A ...

這些,必須要有勇氣,做出努力,去捍衛、去保護。

(2)簡單、坦率、直接地去溝通


別人不是你肚子裡的蛔蟲,當你感覺被冒犯了,有時候對方其實是無心的,或者根本沒有把這當回事。這時候,與其心有千千結,不如直接告訴對方,甚至越早越好,大量降低溝通成本


這一點,我們很多人做起來非常有心理障礙,非常擔心會得罪人。

舉個成人世界的例子,我的一個朋友在某個大城市郊區有處房子,她種了不少菜和果樹,還讓周邊農民幫助打理。到了收穫的季節,他們沒有時間經常去採摘;有時候去晚了一會兒,發現邊上的鄰居已經把果子、菜摘走了。問她怎麼解決的,她說:算了吧,怎麼辦呢?都是鄰居 ...


事實上,她的鄰居可能是這兩種情況:

1、的確人品有問題 - 我朋友的做法,就是典型的被動式;犧牲自己,成全一個不怎麼樣的人(這個人會對我朋友的「奉獻」表示感謝麼?很值得懷疑 ...)

2、看我朋友不常住那裡,以為這些果實是主人沒用的 - 這就是一種缺乏溝通造成誤解的情況。

不管是哪種情況,也許我朋友都可以考慮簡單、直接地告訴她的鄰居:我們家要用這些果實,如果你需要,可以和我聯繫;如果有多餘的,我也很樂意和你分享 ... 而不是心裡暗暗為這事感到不愉快,可對方一點感覺都沒有。

可以說,類似的情況我們很多人都會遇到 ... 可以考慮改變我們的行為方式了,也順便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認知和能力。

(3)身體語言要充滿信心

身體語言很重要,「談判」時,不能自己先氣短,哪怕害怕,也得表現得很有信心。

腰要挺直,站直,坐直 ...

直面對方 ... 如果盯著別人眼睛有困難,盯著額頭,或者注視鼻子,也管用。


(4)陳述自己,而不是指責別人


在溝通時,多說我 ...  少說你 ... 這種 I Statements 有三部分:

說自己怎樣,對方無法反駁;但是如果說對方怎樣怎樣,對方馬上就可能會開始反駁 ...

再舉個家庭裡的例子。比如,孩子爸下班回來後坐在沙發上看書,孩子媽看得胸悶,開始一連串以「你」開頭的指責:家裡的事你怎麼都不管啊 ... 孩子爸很沮喪,開始為自己辯駁,爭吵 ...



相反,如果孩子媽這麼說:我在做飯,今天晚上還要加一會兒班完成一個重要的project,你能看看孩子的功課做得怎麼樣了,陪他讀會兒書麼?

孩子爸,估計只能乖乖「就範」 😁😁

當然,的確有很多情況下,即使我們很恰當地表達了自己的需求,對方還是不予理睬,無法溝通。但是,我們還是要堅定地為自己說話,說了,不一定馬上奏效,不說,就是放棄自己的權益,一點機會都沒有了。

4、我們希望孩子有主張力,又希望他們溫順、聽話,這本身是有矛盾的

耶魯教授陳志武寫過不少「中國人在美國」的文章,他說:

中國學生的數理化知識、技巧等硬技能是不錯的,但是在表達能力、溝通能力上有欠缺,所以在學校和職場上都比較吃虧;而且我們文化中的名分等級秩序,使得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被持續不斷地壓抑,有個性的表達和質疑都會招致來自社會、學校和家庭的懲罰,以至於等我們長大成型時,我們每個人都成了只會做事、不會作聲的人 ...

一個孩子,在家裡對父母唯唯諾諾,在學校裡順從聽話;我們又怎麼指望他勇於而且善於維護自己的權益呢?

不過,事在人為。我們可以做的事,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多表達真實想法的機會,給他更多的寬容,幫他理解 being assertive 的重要性,也幫他理解現實世界的複雜性,懂得什麼時候去爭取,什麼時候該妥協 ...

希望這期的「思維和方法」,對你有用。我們下周再見。

本文故事和文字由小花生網編寫,圖片資料來自WellCast、Child Magazine等國外網站

你希望檁子在周二的「思維和方法」專欄裡和大家分享哪些方面的資料,請留言告知。如果你有相關的經歷和研究,歡迎到小花生網 www.xiaohuasheng.cn 發文分享(如果公眾號採用,會有感謝的哦!)

相關閱讀

歡迎訪問小花生網 www.xiaohuasheng.cn,

或下載「小花生」手機APP

和花粉們交流閱讀和成長經驗

感謝訂閱 「小花生網」

把世界上先進的教育帶到我們身邊

周一:原版新書開團

周二:實用的學習和教育方法

周三:英文閱讀和學習資源

周四:老師或家長的思考和實踐

周五:兒童電影/動畫片/紀錄片

周六:有趣的觀點和畫報

周日:有爭議帶來思考的文章

相關焦點

  • 擇由丨Be assertive and speak up,學會為自己說話!
    來源:Irfan Khan /《洛杉磯時報》相近的,中國留學生往往也給美國人留下「好學生」的印象,並且害羞,不愛說話,溫順脾氣好讀書用功,凡事不愛和人爭等特點。在美國的留學生活中,難免遇見各式各樣的困難時,很多中國學生第一反應是忍氣吞聲,並不會為自己說話,爭取自己的權益。
  • 歐美學校都教的 「 Being Assertive 」為什麼那麼重要
    歐美學校有專門的課程教孩子基本的社交能力,美國幼兒園、小學的 Social Skills( 社交教育 )裡有個重要知識點是 「 Being Assertive 」,就是培養孩子自信堅定地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
  • 為什麼從小教孩子學會賺錢很重要?
    但遺憾的是,生活中很少父母有從小就培養孩子學會賺錢、理財的意識。儘管我們身邊的許多人總是在為錢愁,在拼盡全力去賺錢,但,又有多少父母意識到應把這個生活中應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從小就列入到對孩子的培養、教育規劃中去呢?從小就教孩子學會賺錢,是為了我們深愛的孩子,將來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不管在什麼時候,什麼處境之下,都能過好自己的生活。
  • 千萬別幫你的孩子說話
    究其根本在於,家長沒有教會孩子這樣一個詞:「assertive」。它對應到中文,比較貼切的詮釋應該是「果敢而堅定」,也可以更通俗地被理解為「為自己說話」。在國外的教育中,這是從幼兒園就開始灌輸的概念,在小學階段會讓孩子練習相關的技能,而到了中學,這已經是一種習慣了。你的孩子為什麼不會「為自己說話」在傳統中國文化中長大的孩子,坦率地告訴別人「我有什麼權利,我需要什麼」,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在西方人眼裡,中國的形象也多是被形容為「溫順的、忍讓的」。
  • 如何教孩子說話,不僅讓孩子學會說話,而且口音標準
    很多孩子學會說的第一句話,一般是爸媽或者父母長輩的名字。因為這些話,他們平時是聽得最多的,所以自然他們學習起來就比較容易了。寶寶一般在說話的時候,家長應該引導或者是教授他們說話。很多家長非常重視孩子說話的問題。因此,他們會親自教授孩子說話,平時也會讓孩子說一些簡單的詞語。慢慢的,隨著孩子說話能力的增強,而讓他們說一些連貫的話。
  • 英國的小學是如何幫孩子培養assertiveness(自信)的呢?
    有的孩子在學校學習成績很好,但是有時候也讓父母為之擔心,因為這些
  • 鄭強教授:國外的老百姓不划船的!中國的孩子從小就學會了享樂
    鄭強教授在一次採訪中針對目前孩子的教育又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值得所有家長好好學習。他說:國外的湖除了賽艇,老百姓是從來不划船的,沒有家長帶孩子在湖上划船遊玩。這說明一個現象,享樂主義在中國佔了很大的比例,我們的家長喜歡帶孩子過山車、碰碰車、划船,這些坐多了,就讓我們的孩子從小學會了享樂,認為不使力,我就可以很舒服。他舉了幾個例子。
  • 入園前國外父母用這些繪本,教3-7歲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意願
    但在美國老師眼裡,開學前還有最重要的一課,決定了孩子的學校生活。它就是: Be assertive and speak up.意思是,孩子要敢於為自己說話,坦率表達自己的主張,爭取自己的權利,這在美國屬於社交教育的範疇。
  • 孩子說話囉嗦結巴,因為父母不善引導,學會3點教孩子好好說話
    對於女兒的這種情況金女士很苦惱,女兒已經上幼兒園中班了,可是還像個才學會說話的小孩一樣本來以為自己慢慢教著,引導著女兒會慢慢變好,結果沒想到女兒說話更慢了,費好大的功夫才能說清一件很小的事。2.沒有給孩子緩衝的機會上了一趟幼兒園,小娟回家就對自己的孩子有點不滿意了,同樣是剛進幼兒園的小孩子,同班的一個小姑娘都會講故事了。說話頭頭是道,娓娓動聽,哄得老師開懷大笑,反觀自己的孩子木訥寡言,說一句話都要漲紅著臉憋老半天。同樣是孩子怎麼差距這麼大呢?
  • 注重教子學會說話
    孩子從小到大,能否學會說話,與母愛和母教關係甚為密切。人在自然意義上的學會說話,一般只需要兩年左右就足夠了;而在社會意義上的學會說話,則需要花費一輩子工夫!正如有人所言:「人用兩年學會說話,卻要用一輩子學會閉嘴。」可見,把話說對、說好,並非易事!
  • 孩子剛學會說話,先教方言還是普通話?
    西西媽媽表示:自己其實也向不少的兒童心理專家諮詢過,查閱過不少的資料,都說可以先教孩子說方言,因為學習方言的好處其實是非常多的。那麼,孩子剛學會說話,先教方言有什麼優勢呢? 和家人以及家鄉人的交流更流暢 其實在很多偏遠的小城鎮人們一般都是習慣性的說方言,包括學校、超市、醫院等這些公共場所,他們都能夠聽懂普通話,但都是以方言交流為主。所以家長在孩子剛會說話的時候就教普通話,可能會導致孩子聽不懂方言,到時候和家鄉人之間的交流可能就會出現問題。
  • 富蘭克林:教你的孩子緘默,他便很快就學會說話了
    ,他告訴我們,學會緘默自律的孩子,他們有教養地樣子簡直好看極了。讓孩子在浮躁喧鬧中,學會緘默,因為有時候沉默比說錯話更為嚴重。學會緘默是讓孩子在冷靜的心境中思考如何正確的說話,生活中不乏腦子一熱,話語便脫口而出的人,而這些人往往都沒有收到一個所求的好結果,從小幫助孩子養成平和冷靜的思考方式,是讓它受用一生的良好習慣,在小孩的成長當中不妨經常帶她做些小遊戲,比如碎片拼圖、素描彩繪上色等需要平心靜氣才能良好完成的小遊戲,節假日教他如何做個假日作息小計劃,都能很好的幫助她靜下心來思考,避免陷入浮躁心態。
  • 為什麼國外學校會給孩子上「生氣」課?因為學了Anger Management 的小孩情商不會低
    國外的學校,會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給孩子上一堂 Anger Management(生氣管理)的課,算是 Character Education(人格教育)的一部分。上課的目的,是幫助小孩認識、理解自己的「Anger」情緒,培養應對這種情緒的能力。
  • 堅定果敢自信地表達自我assertiveness ▎學會自我尊重
    「堅定果敢自信的表達assertiveness」允許個人以自己的最佳利益行事,為自己挺身而出,不會過度焦慮,自在誠實地表達自己感覺,並在不侵害他人權利的情況下表達個人權利。「堅定果敢自信的表達assertiveness」經常被看做是被動和攻擊性行為的平衡點,簡單來說就是三角形的三個頂點。
  • 馬伊琍的孩子也在國際學校,通過孩子學會了成長!
    尤其是馬伊俐曾發微博提到女兒的8歲生日當天做了蛋糕給同學們吃,除此之外馬伊琍曾在微博分享愛馬一個人帶領國外生存能力幾乎為零的外婆阿姨妹妹們從巴黎轉機飛上海的經歷,讓馬伊琍欣慰不已。答案似乎已經出來一部分了,國際學校可以更好的鍛鍊孩子獨立的性格,處理事情的能力以及親自動手、溝通交流等能力。國際學校不是一味地提升學生成績,而是促進學生全方位共同成長進步。
  • 為什麼國外孩子從小學習怎麼區分 Facts & Opinions?因為這就是培養批判性思維的起點
    幫小朋友學會區分 Facts and Opinions,是培養孩子批判性思維的起點。為什麼要區分呢?因為很多時候,觀點和事實很容易被混淆。國外學校在教學生閱讀理解和論文寫作的時候,特別要求學生能清楚區分文章中哪些是觀點哪些是事實。在我們的文化裡,也經常發生把觀點和事實攪在一起的問題。很多時候,大家爭論的其實是觀點,而不是事實。
  • 這四種孩子從小就不愛說話,該怎麼辦?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DSM4將選擇性默症的診斷定義為以下四個方面:1. 在預期應該說話的場合,一貫的表現出不說話,如學校或幼兒園。比如,剛入學的孩子可能面對陌生環境會不說話,但是選擇性緘默的孩子,一個月之後他仍然不說話。4. 緘默若僅僅是因為缺乏社交情境所需的知識,身體不舒服,或者是不適當的情境,這種情況就不能診斷為選擇性緘默。
  • 為什麼國外學校要教小孩Self-Esteem, 因為缺乏自我價值認同可能毀壞孩子的一生
    為這個孩子感到可惜。會有人說當今孩子心理脆弱,但回想自己18歲的時候,是不是也會很在意外界的評價、父母的責罵,偶爾也會產生「生無可戀」的情感衝動?最讓我觸動的是小斯說的這句話:我發現我活得沒有任何意義。我們不敢隨意揣測小斯的心思,但一個覺得「活得沒有意義」的孩子,很可能是在自我價值認同上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 教孩子學會「吃虧」,是一種教育智慧
    我們教孩子要學會排隊,然而當孩子排了很久的隊,還沒到自己的時候,卻被剛來的人插在前面,立馬買完走了;我們教孩子玩玩具要輪流,多半都有這樣的父母,他們不僅自己投機取巧,並教孩子投機取巧,已獲得看似更多的利。
  • 我的孩子在美國學校學會了頂嘴!
    其實,在美國,學校會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循序漸進地加入思維訓練,而他們的共同核心課程標準(Common Core Standard)提出的七項思維方式,排在首位的就是:批判性思維。所以,為什麼很多國內的孩子只會埋頭做卷子,一味地尋求那個所謂的標準答案,而國外的孩子則有很強的獨立思考能力,面對一個問題能給出多種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