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老師家長問自己長大以後想做什麼的時候,大多數人的答案異常的相似,想成為一名科學家。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總會有一種對勵志故事的崇拜油然而生的情感。或許是因為當時愛迪生的故事太多的緣故吧。
於是,我們在各種勵志故事中成長起來,自然而然的,勵志故事經常成為自己失落或者無所適從的時候的一劑強有力的雞血,後來發現,原來這些故事只成為了一碗一碗的毒雞湯而已,我們看了也照做了,卻發現,自己依然還是自己。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我們看了那麼多「毒雞湯」,卻依然做不好自己呢?
從小學的時候,每逢寫作文的時候,總用名人名言湊字數,作為老師,也很贊同學生們用這些名人名言出現在那些作文之中,最常用的一句莫非就是,愛迪生曾經說過,成功就是百分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然後就是一句話從開始寫作文一直用到初中畢業,然後還用這句話一直激勵自己「走向成功」。
最終走向成功的分水嶺在初中升高中的那場考試中把大部分人都擋在了牆外。於是勵志高中要繼續努力學習,雖然起點不高,但是也要在終點實現邁向成功的第一步。然而高考結束之後,自己雖然用了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是隔壁那個天天喊著考的不好,天天只看他在玩的人考上了好大學,自己卻差一點連專科院校都無緣。
工作了,才發現,原來自己高考的那一刻,未來已經被明確的界限了。進入職場的第一節課就告訴我們,進門靠學歷,進了靠能力。身邊看似不如自己的人多了去了,卻發現自己的能力完全沒空間去施展,因為學歷第一關自己已經被「Game Over」了。
於是,有那麼幾個「名人」跳出來說,那些上本科研究生的人在上學的時候努力學習了,現在上班了就有正當的理由找一份更好的工作。於是,只剩下一幫思考人生的「被淘汰者」想自己是不是真的沒有用功學習呢?那為什麼古時候還有人說「英雄不問出身低呢」?誰知道命運跳出來說,英雄還無用武之地呢。
於是,在這種無用武之地的大環境裡,我們需要用雞湯來武裝自己,雞湯喝的比狗糧都多,然後發現自己的路越走越窄,成功的希望越來越渺茫,於是有人開始自暴自棄,然後勵志的歌重新跳出來,告訴我們,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原來聽這首歌的時候覺得沒什麼感覺,只有自己到了這個時候才發現,原來還有天註定的一部分丫,同樣打拼了,卻打拼到希望都快沒了,難道自己之前的勵志故事真的沒有讀懂麼?
大部分勵志故事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只有「成功」人士才能在這些故事中出現,失敗的人士沒有機會上榜的,就算有這部分人的故事,也都是失敗典型。故事中失敗的人士和成功人士的努力過程都是一樣一樣的,卻在某一件事之後和成功分道揚鑣,走在正確路上的人成功了,反之,他們則失敗了。
而讀者能看到的只有成功的過程,卻沒有成功的方法,於是,我們也努力,也加油奮鬥,也希望能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卻發現自己雖然努力了,奮鬥了,卻距離正確的方向越來越遠,因為中間並沒有走向正確的方法,這樣的方法只有少數人掌握而已。
勵志故事雖然能看到有人走向成功,卻並不能指引你如何成功,這或許才是那些「毒雞湯」的本質吧。而大部分能成功的人,他們做的事兒恰好是找出那些獨特的地方,不效仿,做自己,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更重要的是行動。成功的繁華背後是更多的努力,還有不可或缺的方式方法。邯鄲學步,最終結果就是自己連路都不會走了。
故而,不必羨慕那些成功的人,也不用羨慕他人的眼光,行動,做自己,超越自己,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