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三晉的山河最有詩意的都出自金庸小說,一個是喬峰和阿珠相約到雁門關外放羊,一個是郭襄和楊過在風陵渡口一見誤終生。 三晉的山很多,多到無法一一叫上名字。山的排列也比較複雜,橫七豎八的。東西兩座最著名,即太行和呂梁。這兩座,是山的輪廓,也可以稱為外山,頂多加一個中條。 所謂內山,是兩山之間比較獨立的,如太嶽山(霍山),五臺山,恆山等,它們是更世俗的山。
它們實際上是相連又相異的。在高度和地貌上可以模糊區別,比如太行山的縱向高聳(線狀),南北一線,很容易識別,而內山則溝壑縱橫,綿密不平(片狀)。
正是內山分割構成了幾個大盆地,如大同,太原,忻定,臨汾,運城(河東),長治(上黨)和陽泉,整個三晉,基本就幾個盆。
北方的山,若無樹木襯託,坐飛機上看下去,就像一坨坨屎粑粑。
韓石山說,他每次坐飛機進入山西,望下去就能感受到窮山惡水(和南方的山水湖泊相對比)。可當你在大興安嶺上空看到雪原或森林時,感覺一定是精神和溫暖的。
當然,如果你在汾河邊看西山,或路過太行山,也會覺得充滿風韻,山西的山也有壯美的,但不多。
這些盆地如同葉子連接,關鍵處便是關卡,如雁門關,石嶺關,平型關,娘子關,等等。皆為軍事要塞,打仗時是無法被忽略的。
以太原盆地為例,北有雲中和繫舟,兩者中間為石嶺關,南北兩側為忻定盆地和太原盆地,兩者東部為繫舟山(忻州的南山),所謂繫舟,傳說因大禹治水在此拴船休息而得名,我覺得理解為它系住兩個盆地(太原和忻定),類似於拴住兩條船更貼切。它在太原的位置,類似於密雲相對於北京。
「問世間情為何物」的作者元好問就是忻州人,讀書的地方就在繫舟山。這首詞叫《雁丘詞》,當年元好問路過太原,看見一個老翁射雁,射下來一隻,另一隻也撞在地上,元好問買下來兩隻大雁,埋了它們,寫下《雁丘詞》,供人思念: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當然,我覺得視覺上,太原西山更壯觀,這是因為它和太行一樣,是外山,線性縱行。
有些山名字很好聽,如臨汾的射姑山,大同的採涼山,太原的崛圍山(傅山出生地),天龍山,懸甕山,這些都屬於內山。
傅山是個傳奇人物,在并州多有足跡。生前聯絡各方義士,圖謀反清復明,也是梁羽生《七劍下天山》中的主角。他和顧炎武的交往堪稱交友典範,而據說流亡北方的崑山人顧炎武善於理財,他在山西的經商模式啟發了後來的晉商票號。
我對於太行山最好的想像,在於李白的「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還有《東郭先生和狼》裡晉大夫趙簡子在樹林裡追狼,狼祈求東郭先生讓它到口袋裡避難,完了又恩將仇報,最後被農民用計打死。我覺得趙簡子在密林追狼的場景很有畫面感。
唐朝時,晉陽被尊為北京,李白也形容它「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鎮,非賢莫居」。
當然,山多的壞處就是,一旦人長時間活在山中,容易把血液用在身體下方(走路),三晉缺乏休憩之地,沒有大水大湖,歷史上打仗極多,凡此地方容易氣氛緊張,如果有大湖平原就好了(比如最近很有口碑的貝加爾湖)。所說河,讓人想得起來的只有一個風陵渡了(並不是壺口瀑布)。
金庸小說裡,有郭襄「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身」的故事。
郭襄少女情懷,遇見傳說中的大英雄,一生心心念念。從此,她生命的主題就是等候和尋找。
激流桃花風陵渡,
一葉浮萍兩處愁。
已見雖憐今生誤,
何須廝守到白頭。
天其柔,
地其厚,
東西南北風中客,
一日風停花落處,
是非有無皆兩可。
換句話說,遇見你,我知足了,無論結果怎樣,都無所謂。
小說家鍾情雁門關和風陵渡,不光港臺如此,《楊家將》故事也是圍繞雁門關展開的。在雁門關和風陵渡,你可以不必是山西人,有朝一日,我們去雁門關外放羊的許諾,和風陵渡一生一次的相遇,都讓人感受到愛和永恆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