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陵渡是古代黃河上最大的渡口,位於黃河在山西東轉處,是山西、陝西、河南三省的交界點(今山西省芮城縣風陵渡鎮)。距離東北方的芮城縣約30公裡。其名字是因附近的風后陵而取。相傳黃帝六相之一的風後,與蚩尤作戰被殺,埋葬於此,後建有風后陵。金人趙子貞《題風陵渡》有一句:「一水分南北,中原氣自全。雲山連晉壤,煙樹入秦川。」
著名金庸武俠小說《神鵰俠侶》第三十三回「風陵夜話」,講述女角色郭襄的出場,位置就是風陵渡。郭襄與姐郭芙及弟郭破虜離開襄陽,欲到終南山邀請全真教掌教丘處機到襄陽主持英雄大會,行經風陵渡,聽人談起「神鵰大俠」,不禁悠然神往。
機緣巧合下,在萬獸山莊遇見戴上人皮面具的「神鵰俠」楊過,看他如何從中作梗,擺平山莊主人史氏兄弟和西山一窟鬼之間的紛爭。隨楊過一起到黑龍潭捕捉九尾靈狐時遇上已屆暮年的瑛姑、正前來拜訪的一燈大師和性命垂危的慈恩。慈恩望死前得到瑛姑的原諒,瑛姑卻要「老頑童」周伯通到來相陪才肯答應。於是楊過便偕同郭襄和神鵰到百花谷找來周伯通,最終化解瑛姑、一燈大師、周伯通和慈恩四人之間的宿怨。楊過與周伯通在百花谷交手時,雙方均使出精湛的上乘武學,令初出茅蘆的郭襄大開眼界……
風陵渡名稱由來
傳說一
以女媧的陵墓命名,由於女媧為風姓,故稱風陵。在風陵渡附近趙村東南方,有一座女媧墓,冢高2米,周邊30米。墓前原有明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重建風后祠及碑記,惜已毀。
傳說二
名字是因附近的風后陵而取。相傳軒轅黃帝和蚩尤大戰於涿鹿,蚩尤作大霧,黃帝部落的將士頓時東西不辨,迷失四方,不能作戰。這時候,黃帝的臣子風后(也稱風伯),獻上他製作的指南車,給大軍指明方向,擺脫困境,終於戰勝蚩尤。可惜風伯在這場戰爭中被殺,埋葬在這裡,後來建有風后陵。風后關,位於趙村東南,高二米餘,周圍30米。因武周聖曆元年(公元689年)在此置關,又稱風陵津,是黃河南洩轉而東流之地。津即渡口,所以後來稱風陵渡。
風陵渡自古以來就是河東、河南、關中咽喉要道,為兵家必爭之地。在戰國時代,魏國與秦國的歷次大戰,古戰場都在這裡附近,東漢時的曹操討伐韓遂、馬超,西魏的宇文泰破高歡等著名戰爭,均發生在風陵渡。明清時在此設巡檢司和船政司,管理防守和運輸事宜。這處渡口,歷史上一直以擺船渡河來連接陝豫二省。抗日戰爭時的中條山戰役,風陵渡也是戰略要地和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