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紅軍標語背後的故事

2020-12-27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福州6月20日電 題:(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一條紅軍標語背後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 陳弘毅、劉羽佳、李松

在閩西大地,當年紅軍隊伍留下的痕跡經過烽火歲月的磨蝕,已經不多。然而,紅軍標語卻以一種無言的形式,向後人傳遞著革命年代的信息。

「紅軍是工農自己的軍隊,農民起來打土豪,分田地,打倒勾結童子軍的刀團匪。」

走進位於福建清流縣林畲鎮的毛澤東舊居,在東廂房板壁的白牆上,一條用黑墨書寫的紅軍標語引起了參觀者的注意。

在這條標語下面,「紅軍七師一團」的落款清晰可見。據當地黨史部門考證,這條標語寫於1932年下半年。紅軍七師一團當時屬於福建省軍區獨立七師。在長徵前,福建省軍區獨立七師、八師整編為紅五軍團34師,其中大多數是閩西子弟兵,也就是後來為人熟知的湘江戰役「絕命後衛師」。

在長徵途中,紅五軍團34師為了掩護紅軍主力部隊突圍,被國民黨軍隊重重包圍,6000餘名戰士幾乎全部犧牲,師長陳樹湘突圍不成,受傷被敵人俘獲,他斷腸明志,壯烈犧牲,為蘇維埃流盡最後一滴血。清流縣革命歷史紀念館館長劉光軍說,這條標語也被視為紅五軍團34師現存的唯一一處紅色文物,十分珍貴。

開國中將、紅34師100團團長韓偉的兒子韓京京不久前來到閩西,探訪父親當年戰鬥的地方。當他來到林畲毛澤東舊居,目光落在這條標語上時,難掩內心的激動。他說:「父親在湘江戰役中彈盡糧絕,跳崖後被當地黨組織和群眾救起,成為全師為數寥寥的倖存者之一。父親去世前,兩次提及要把自己的骨灰埋葬在閩西,他是想永遠回到自己當年戰友的身邊。而這條標語,正是父親的部隊當年在閩西留下的珍貴物證。」

劉光軍告訴記者,紅軍向來重視宣傳工作。每到一個地方,紅軍宣傳員都要走村入戶,用接地氣的宣傳標語,直指勞苦大眾最關心的問題,讓廣大群眾了解紅軍是什麼樣的部隊,對推動革命形勢的發展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

當年紅軍主力部隊長徵後,為了防止敵人發現並破壞標語,當地老百姓用草木灰、招財年畫、稻草等把紅軍標語遮擋起來,不少標語才得以留存至今。

在閩西大地,紅軍標語隨處可見。這些標語多書寫在祖祠或古厝的內外牆壁等處,表現形式和主題多種多樣,時間跨度長達10年。劉光軍說,由於時間久遠,不少標語的保存狀況不甚理想,已經風化,變得模糊不清,加上不少土木結構的宗祠、宅院破損甚至瀕臨倒塌,紅軍標語正在加速消失。這種珍貴的紅色遺蹟亟待加強保護。

責任編輯: 王頔

相關焦點

  • 紅軍標語中敘說故事 紅軍是窮人的隊伍 軍民團結
    看見有兩個兵正在田家祠堂的牆上寫標語,問識字的才知道,標語上寫的是:「打倒土豪分田地,窮人不還富人錢。」「紅軍是窮人的隊伍。」大家覺得這話說到自己的心坎上了。    「現在,老百姓都稱這一壩田叫『紅軍田』」,田才發老人說。
  • 永不遲到的祭奠——追尋1343座無名紅軍墓背後的故事
    新華社福州4月4日電題:永不遲到的祭奠——追尋1343座無名紅軍墓背後的故事新華社記者樊永強福建,武夷山市張山頭。方圓1000多畝的茂密竹林,散落著1000餘座無名紅軍墳塋。三塊青磚,一個編號,一根紅飄帶,標記著一座紅軍墓。
  • 一個碗櫃讓遵義老人周顯明和紅軍結下80載不解之緣
    「周顯明同志:您長期保管的有紅軍標語碗櫃,捐獻給我館收藏。為文博工作作出了積極貢獻,特發此證,以資表彰。」短短45個字,記錄著老人和紅軍的不解之緣。周顯明老人接受聯合報導組記者採訪。長城網 李全 攝  8月7日,「從偉大轉折到偉大勝利——從遵義走到西柏坡」紀念建黨95周年暨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大型主題報導活動聯合採訪組記者在遵義桐梓的九壩鎮找到了已經82歲高齡的周顯明老人。因為老人雙耳失聰,採訪只好在聯合採訪組記者的字條「提問」和老人的講述間展開,一段長徵故事穿越時空而來。
  • 長徵標語:「大眾傳播」的歷史樣本
    紅軍長徵標語,在這一路徑推陳出新、因地制宜,創設內容、面向群眾、廣泛傳播,把黨和紅軍的重要信息、堅定目標化為生動直接的口號,于田間地頭、屋宇牆壁、街頭巷尾,給群眾以影響、動員和鼓舞,給紅軍將士以激勵和振奮。紅軍長徵標語宣傳,是對這一燦爛圖景的廣為傳播,是如號角與鼓點一樣宣示這一奮鬥理想的紅色傳播。
  • 三個女紅軍與「半條被子」的故事
    早在2016年10月21日,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在談到「弘揚偉大長徵精神,走好今天的長徵路,必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為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奮鬥」時,引用了「半條被子」的故事。習近平指出: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3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老人說,什麼是共產黨?
  • 紅軍長徵用了哪些宣傳方式?
    紅軍長徵橫跨14個省份,沿途走走停停,不僅要與敵交戰,還要在路過的村莊做好宣傳工作,讓民眾了解紅軍、接納紅軍。如果說戰火為紅軍的勝利增添了一絲英雄色彩,那麼如今留下的那些標語,廣為傳唱的革命歌曲,倒是把紅軍溫情脈脈,體恤百姓的核心表現的淋漓盡致。
  • 廈門街巷「土味」標語 來看看標語原創者的創作故事
    連日來,本報記者在街頭走訪,發現這些「硬核」標語,並聯繫部分原創作者,了解標語背後的故事。 這些橫幅中,有的文藝範十足。例如,萬貿悅城物業貼出的標語是「帶病入園非英雄,發熱隔離真好漢」。再如,建發物業旗下怡家園物業貼出的標語為「不串門,福氣臨門;戴口罩,福星高照」。此類標語講究對仗平仄,讀來朗朗上口。 還有的橫幅走草根路線。
  • 軍旗背後的這些感人故事,也許你從不知道……
    >愛護和保衛軍旗的使命感、榮譽感加強我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軍旗是軍隊靈魂和精神所在在歷史長河中那些軍旗的故事旗底為紅色,象徵革命事業;旗幟中央縫著一個大五角星,象徵中國共產黨;五角星內是鐮刀和斧頭圖案,代表工農;靠旗杆處鑲有一條10釐米寬的白色布條,上面寫著「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番號。整面旗幟的寓意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革命武裝。
  • 井岡山行洲紅軍標語群
    井岡山行洲紅軍標語群舊址位於井岡山市茨坪鎮南邊約13公裡處的行洲村。行洲村地方不大,但全國聞名,因為這裡有至今保存最原始、最完整和內容最為豐富的井岡山鬥爭時期的紅軍標語群。從1928年至今,這些標語是如何保留下來的呢?在敵人「石頭要過刀,茅草要過火,人要換種」的滅絕人性政策下,井岡山的許多村莊被燒毀。
  • 再走紅軍路 | 南江縣長赤鎮:紅軍文化 凝聚城鄉...
    而這裡的人也從未忘記紅軍。走在街上,幾乎隨便找一位年齡稍大的老百姓,都能講出紅軍當年在長赤戰鬥的故事。對他們而言,紅軍故事早已在這裡世代相傳,紅軍精神早已浸透到骨肉裡。從長池到長赤紅軍和這裡結下不解情緣「九十九包掛浮雲,百條溝壑匯沙溪。」這是形容長赤地勢的一句歌謠。據當地史料記載,在南北朝時期,就曾在這裡設置曲細縣,隋朝時期更名為「長池」。
  • 歷盡苦難而淬火成鋼——紅軍為什麼能衝出絕境?
    灌陽縣史志辦主任史秋瑩說,擔任阻擊任務的紅軍指戰員心裡很清楚,他們背後就是中央軍委第一、第二縱隊,哪怕犧牲再大也決不後退一步。「紅軍將士顧全大局、服從命令、嚴守紀律,他們用理想信念和英雄氣概粉碎了困難。」她說。
  • 紅軍之鄉,大美通江
    通江銀耳博物館紅軍故事小編只略懂一些不足之處望諒解!接下來就說說通江的紅色旅遊, 大家可以去走一走看一看,緬懷革命先烈!紅軍石刻標語赤化全川鐫刻在高25.9米的沙溪鎮紅雲崖上,單字高5.9米,寬4.9米;筆劃深0.35米,寬0.9米,大的筆劃裡能躺臥一個成人;字據7.1米,整個字幅面積為300平方米,據地高15米。
  • 「土門戰役」紅軍殲滅守敵萬餘人
    四川在線消息(趙榮美 記者 郝勇)在茂縣土門鄉,有三座年代久遠的石橋——三元橋,現已經被修葺一新,橋上80年前刻下的若干標語清晰可辨。這裡就是紅軍長徵時期著名的「土門戰役」發生地。省委黨史研究室黨史軍史專家龔自德站在石橋邊向記者介紹,當時,紅軍在三元橋附近與敵展開激烈戰鬥,其後各過路部隊又在橋身、橋欄、橋柱等處刻了大量標語,這些標語是阿壩州保存完好、數量最多的紅軍石刻標語群。隨著龔自德的講述,80年前那場著名的「土門戰役」好是又展現在記者的面前。
  • 習水土城古鎮裡的「女紅軍街」,中國唯一的一條女紅軍街
    接著分享我的土城古鎮行,上文已經介紹了從土城景區的西北門鹽老街一路走向東北門,在靠近東北門,有一條小小的女紅軍街,我們去看看。為了方便介紹,我們從古鎮景區的東北門進景區吧。檢票口外,有塊上書「歲月土城」的石碑。
  • 一條漏字的勵志標語
    為了營造畢業班拼搏奮進的學習氛圍,我在學校的文印室訂製了一些勵志標語並張貼到教室裡。其中有一條標語漏了一個字,有同學發現並指給我看。但是我並沒有在全班同學面前訂正這個錯誤,而是讓同學們針對這些標語寫一篇感悟日記。我也想看看同學們對這條漏字的標語有怎樣的理解。
  • 藍山:《紅軍長徵在藍山》舉行首發式
    紅網時刻11月24日訊(通訊員 楊雄春)「這本書寫的是紅軍在藍山組織老百姓鬧革命的故事,我要仔細讀一讀,向大夥講一講紅軍的故事。」拿到剛印刷出版的《紅軍長徵在藍山》,湖南省藍山縣土市鎮幹部雷淵進激動地說。11月23日,《紅軍長徵在藍山》首發式在藍山縣舉行,近200名黨員幹部參加首發式。
  • 瑞士傳教士被紅軍俘虜:他筆下的紅軍啥樣?
    勃沙特說,對於缺乏補給的紅軍來說,能夠在富裕的地方進行補給和休整對官兵來說是很吸引人的。官兵們都非常高興。隨後,紅軍領導就帶領大家喊口號,比如「打倒帝國主義」「打土豪分田地」「打倒國民黨反動派」「蘇維埃萬歲,萬歲,萬萬歲!」等等。部隊立即士氣大振。第二種方法是部隊政工人員的拿手好戲。紅軍的政工人員時常會在部隊經過的地方早早地用粉筆寫上標語。用標語激勵紅軍官兵奮勇向前。
  • 實拍毛坦廠中學教室背後的標語,每一條都面對現實,刺痛人心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點擊視頻,看毛坦廠中學教室背後的標語還有十多天就將迎來一年一度的高考,氣氛越來越緊張。毛坦廠中學被譽為「高考工廠」,其氣氛有多緊張,看看教室後的標語和考生課桌上的留言,以及貼在教室裡的檢討書就可以知道。幾天前,小編深入毛坦廠中學教室,拍下了教室裡的這些標語。圖為教室後的「培養一個孩子,振興一個家庭。」標語。據悉,毛坦廠中學自1999年以復讀而名聲鵲起,特別是最近幾年,幾乎成為網紅學校,每年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復讀生前來復讀。
  • 高校「迎新」標語背後 去功利化的祈求
    這是吉林大學廣播站貼出的迎新標語。今年的大學迎新,各大高校都掛出了給力的標語,勵志版的有「天行健,學長以實力打倒高富帥;地勢坤,學姐憑智慧戰勝白富美」。當然也不乏「學妹,快到我們碗裡來!」這樣簡單直接版。   隨著高校陸續開學,各種「創意迎新標語」也成了網友關注的焦點。
  • 【回望初心——紅色檔案背後的故事】最年輕的紅軍軍團長尋淮洲...
    (資料圖片)通訊員 攝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蘇莉 通訊員 顏文展 黃震宇 【檔案故事】 「我們生在世界上,假使和那寄生蟲一樣,春來也好,秋去也好,一味甘食美衣,玩日愒歲,徒然食息於天地之間;由幼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空空過此一生,豈不是太無意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