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8月1日報導 美媒稱,中國的中小學常常被視為嚴酷的、考試驅動的機構,並因此遭到詬病——這些機構培養出大量能夠複述基本事實卻幾乎沒有深度推理能力的學生。不過,一項新研究表明,中國培養出的學生擁有全世界最強大的某些批判性思維。
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7月30日報導,這一意料之外的結果可能改變有關中國學校的辦學成績是否比美國學校更為出色的辯論,從而補充以往表明中國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方面的表現超過全球同齡人的研究。
報導稱,不過,由美國史丹福大學進行的這項新研究還發現,中國學生在進入大學後卻失去了他們在批判性思維方面的優勢。這是中國迅速擴大的大學系統內部存在麻煩的一個徵兆。隨著經濟的走弱,中國政府正指望依靠其大學系統促進經濟增長。
將於明年發表的這項研究發現,學習計算機科學和工程專業的中國大一學生在剛入學時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比美國和俄羅斯的同齡人領先兩到三年。這些能力包括識別假定、驗證假設和提取變量間關係的能力。
但根據這項研究,在上大學兩年之後,中國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幾乎沒有表現出任何提高,儘管他們的美國和俄羅斯同齡人取得了明顯進步。論文作者之一普拉尚特·洛亞爾卡說:「令人吃驚的是,中國培養的學生在剛上大學時領先旁人很多。但他們進入大學時已經精疲力竭,沒有了刻苦學習的動力。」
報導稱,這一研究成果是初步性的。但是,由於中國領導人正在催促大學培養新一代擁有熟練技能的勞動者並提供科技創新以作為化解經濟增長放緩的解藥,中國高等教育系統的不力顯得尤其明顯。
中國當局已經興建了數百所大學以滿足對高等教育的需求,許多家庭認為大學教育是進入不斷擴大的中產階級的途徑。
但是,許多陷入官僚主義和鬆懈的學術標準泥潭的大學卻舉步維艱。學生們稱,在進入大學後,他們原先在中小學裡習慣的那種充滿活力和要求嚴格的教學幾乎蕩然無存。22歲的天津城建大學學生王春偉(音)說:「教師不知道該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聽他們的課就像是在聽人照本宣科。」
報導稱,史丹福大學的這項研究部分依據了中國11所大學的2700名學生所參加的考試。該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並沒有考慮那些沒有進入大學學習的人,而這部分人在中國青年中佔相當大的比例。研究只考察了學習計算機科學和工程專業的學生。而且該研究在衡量批判性思維的同時,並沒有提出有關創造性能力的見解。創造性能力是在討論中國教育系統時經常被熱烈爭論的一個話題。
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懷疑,許多中國大學教學質量的低下是造成該結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中國的大學傾向於獎勵教授們在研究上取得的成就,而不是獎勵他們的教學能力。此外,根據官方統計數字,幾乎所有學生都能在四年內畢業,這削弱了學生刻苦學習的動機。
論文的共同作者之一、研究中國教育達30年的斯科特·羅澤爾說:「他們事實上不會讓任何學生不及格。合約是這樣的:如果你進來了,你就能出去。」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大學生開學返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