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維與思維基本功

2020-12-12 光明數字報

    演講人:谷振詣

    時間:2月20日

    地點: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職業棋手與業餘棋手有一個重要的差別:職業棋手非常注重基本功訓練,要花大量時間對基本功進行高強度和系統性的訓練,因而都有過硬的基本功;業餘棋手通常不注重基本功訓練,偶爾練一練,訓練的強度和系統性也不夠,因而總是不能與職業棋手相匹敵。大學生是職業的學習者,職業的學習者不是知識的儲存者和複述者,而是積極主動的思考者。職業的思考者必須練好思維基本功,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就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思維基本功。

    寬容原則 中立原則

    十七世紀法國文學家布魯葉說:「世界上最稀有的東西,除了好的判斷外,便是鑽石和珠寶了。」

    談到批判,總要有一個批判的對象,也就是批判什麼;還要有一個批判的標準,也就是依據什麼來批判;當然,批判是有目的的。

    如果對批判的對象一無所知或一知半解,那就不具有批判的資格。因而,批判首先意味著準確和充分地理解批判的對象。在這方面,批判性思維堅持理解的寬容原則,也就是以合理性的最大限度理解批判的對象。寬容原則限制批判者對所批判的對象進行歪曲的或者片面的理解,要求批判者具有公正、準確的理解能力。

    任何批判都會預設一個或多個標準。批判的標準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立場性標準;另一類是中立的標準。

    《孟子·滕文公下》說:「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楊朱「為我」的觀點,主張尊重個體生命,不做自傷其生的事情,也反對他人對自己的傷害和侵奪。墨翟「兼愛」的觀點,主張普遍平等地愛人,不受等級貴賤和血緣親疏的局限。孟子對楊、墨的批判,依據的標準是立場性的,以儒家有差等的人倫之愛為標準,對楊、墨的觀點進行批判。立場性批判通常不能解決爭議,易於陷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境地。

    蘇格拉底在臨終前面臨三項指控:腐蝕青年;崇拜新神;不崇拜城邦諸神。蘇格拉底不清楚第三項指控的確切意思,請法官美勒託為他澄清一下,美勒託說:這項指控意為蘇格拉底是徹底的無神論者。蘇格拉底說:倘若如此,那第二項指控就不能成立。由於「蘇格拉底是徹底的無神論者」與「蘇格拉底崇拜新神」相互矛盾,其中必有一個不能成立。蘇格拉底對美勒託的批判,以邏輯學的矛盾律為標準,這種標準是中立的,也就是控辯雙方都認同的標準。

    批判性思維堅持批判的中立原則,也就是以雙方無爭議的或者絕大多數人認同的準則作為批判的標準。寬容原則和中立原則是確保思維公正性的原則,違背其中之一就會傷害思維的公正性。

    批判性思維的目的是得出好的判斷。十七世紀法國文學家布魯葉說:「世界上最稀有的東西,除了好的判斷外,便是鑽石和珠寶了。」愛因斯坦說:「應該把獨立思考和綜合判斷能力放在首位,而不是獲得特定知識的能力。」若要得出好的判斷,非竭盡全力、勞心苦思不可。據此,恩尼斯將批判性思維定義為:「針對相信什麼或做什麼的決斷而進行的言之有據的反省思維。」

    獨立思考 嚴謹審慎

    閱讀是職業學習者的一項重要工作,如果我們只是把所讀到的東西機械地轉錄到腦子裡,這種閱讀就不是批判性的。

    在恩尼斯的定義中,既把批判用於思維的產品,也將其用於思維的過程。用於思維產品最常見的批判形式是批判性閱讀。閱讀是職業學習者的一項重要工作,如果我們只是把所讀到的東西機械地轉錄到腦子裡,這種閱讀就不是批判性的。批判性閱讀意味著積極主動的思考,既不抗拒作者的觀點,也不是不加思考地對作者的觀點加以接受,而是積極地參與作者的思考,在不遺漏作者表述的細節、不曲解作者觀點的基礎上,對所讀到的東西進行理解、分析、比較、核對、質疑和反思等思考性工作,依據無爭議的標準對所讀到的東西進行權衡和評估,然後,再得出觀點對錯或作品好壞的判斷。

    讓我們來看一則小測驗。我讓大學一年級剛入學的新生重讀魯迅的《孔乙己》,要求回答的問題是:在魯迅筆下,孔乙己是什麼樣的人?幾乎所有同學都認同:「孔乙己是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人,是一位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人。」當我進一步質問:得出這一結論的根據是什麼?有些學生茫然無語,有些學生說:「老師這樣教的。」

    學生的回答讓我感到無奈。首先,「孔乙己是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人」不是對「孔乙己是什麼樣的人」的直接回答,而是對「什麼原因使孔乙己成為那樣一個人」的直接回答。其次,「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是讀者對孔乙己發表的看法和評論,仍然不是對「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是什麼樣的人」的直接回答。在沒弄清楚孔乙己是什麼樣人的前提下,就去推測他何以成為這樣的原因,作出孔乙己讓人感到悲哀或憤怒的評論,這是不合理的。最後,「老師這樣教的」是一種推卸責任的回答,是不獨立思考的表現。

    接著,我把「孔乙己是什麼樣的人」這個問題細化,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孔乙己有真才實學嗎?

    孔乙己有沒有一技之長?

    文中幾次寫到孔乙己挨打?

    為什麼挨打?

    孔乙己有什麼嗜好?

    顯然,孔乙己沒什麼真才實學,有真才實學的人不會向飯店的小夥計賣弄「回」字有四種寫法;孔乙己有一技之長,寫得一筆好字;文中六次描寫孔乙己挨打,兩次間接描寫:「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孔乙己,你臉上又添新傷疤了!」四次直接描寫:「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他怎麼會來?……他打折了腿了。」「竟偷到丁舉人家裡去了,……先寫服辯,後來是打。」「要不是偷,怎麼會打斷腿?」凡寫挨打之處都提到偷,因為偷人家東西挨打;孔乙己是一個酒徒。「幸而寫得一筆好字,便替人家鈔鈔書,換一碗飯吃。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如是幾次,叫他鈔書的人也沒有了。」

    沒有真才實學卻自以為有學問,身著髒破的長衫、滿口之乎者也,虛榮到了死要面子的地步;有一技之長卻不好好發揮,一邊幹活一邊偷人家東西,屢打不改,而且偷竊的膽子越來越大(舉人家的筆書紙硯通常比一般人家的更貴重、更值錢);嗜酒如命,即使被打折了腿,僅有四文大錢,還要爬到酒店去喝。虛榮、懶做、偷竊、嗜酒之人,在我們身邊,這樣的人難道沒有嗎?如今,哪個單位敢僱用這樣的人?什麼樣制度的國家能養得起這樣的人?這種人的出現與封建科舉制度有多大的相關性?怒其不爭氣尚可,哀其不幸則未必。若是在今天,因屢次偷竊被抓,會被關進監獄,對這種「不幸」,何哀之有?

    批判性思維首先倡導的是獨立思考的精神和嚴謹審慎的思考態度。現在的學生,尤其是學文科的,這種態度和精神的匱乏,到了讓人悲傷的地步。懶得獨立思考,喜歡簡單和模仿,動不動就找模板,或者上網搜查現成答案。思考問題缺乏耐心,在沒有對結論賴以成立的根據進行深思熟慮的情況下,便匆忙得出結論,下判斷時膽大、草率而任性。

    杜威在《我們如何思維》中說:「如果勉強讓我們做選擇,一個是個人的態度,另一個是關於邏輯原則的知識,也就是能順利處理問題的邏輯方法和技術,我將選擇前者。幸好,我們不必作出這樣的選擇,因為個人態度與邏輯方法並不是對立的。」確實,有了獨立思考的精神和嚴謹審慎的思考態度,才會產生使用方法和技術的願望和意志。否則,即使掌握了方法和技術,也不會不辭辛苦地使用它。

    學好邏輯 用好邏輯

    很遺憾,我國的邏輯和批判性思維教育很薄弱,很多教師和學生沒有學過邏輯,缺乏邏輯觀念,不懂得評估論證好壞的邏輯標準和方法。

    當然,思維方法和技術很重要,邏輯的方法和技術就是批判性思維最重要的方法和技術。柯匹在《邏輯學導論》中說:「邏輯學是研究用於區分正確推理與不正確推理的方法和原理的學問」。「在那些必須依靠下判斷的地方,正確推理終究是其最堅實的基礎。運用邏輯學的方法與技術,人們可以有效地區分正確的推理和不正確的推理。」赫爾利在《簡明邏輯學導論》中說:「邏輯的目標是研發一種方法和原則的體系,可供我們用作評價他人論證的準則,以及構造我們自己的論證的指導。」「邏輯作為評價論證的科學,其目的就是開發供我們區別好論證與壞論證的方法和技術。」

    很遺憾,我國的邏輯和批判性思維教育很薄弱,很多教師和學生沒有學過邏輯,缺乏邏輯觀念,不懂得評估論證好壞的邏輯標準和方法。何以見得呢?給出支持主張的理由和根據叫論證。表達主張的陳述叫結論,表達理由和根據的陳述叫前提,由前提得出結論的推導過程叫推理。無論是表達主張,還是陳述理由,都要使用概念。

    針對論證的主張、理由、推理和概念的運用,至少有32種常見的邏輯錯誤,諸如含糊不清、混淆概念、絕對判斷、不一致或自相矛盾、非黑即白、輕率概括、不當類比、燻鯡、稻草人、假因果等等,這些邏輯錯誤違背的都是邏輯的基本規律和準則。與錯別字和語法錯誤相比,在論文或論著中出現邏輯錯誤是更加不能允許的。我們以邏輯錯誤為例,檢閱一下論證性的思維產品,看一看我們的思維素質和思維質量如何。

    先看某家報紙上的一段論證:

    「唐山大地震30周年,就是10950個日子。每一個日子,都伴隨和意味著數十個靈魂在逐漸遠去。但是他們的名字,卻應該和必須永遠留下來。因為沒有這些真實的名字,那場災難就是不完整的。甚至可以說,失去了這些真實的名字,也就失去了唐山大地震的歷史。其實每一場災難都是如此。」

    「30周年」應該是第30年這一年,怎麼會有10950個日子?這是誤用概念。很滑稽,遇難同胞的靈魂沒有一起走,在這30年中,每天走數十個,一直走到現在。作者的主張是:遇難者的名字應該和必須永遠留下來。理由有兩個:其一,「沒有這些真實的名字,那場災難就是不完整的。」這個理由不成立,災難一旦發生都是完整的,其完整性不取決於遇難者的名字。其二,「失去了這些真實的名字,也就失去了唐山大地震的歷史。」這個理由也不成立,因為即使我們失去了遇難者的名字,也不會失去唐山大地震的歷史。這個論證是無效的,可作者卻在此基礎上大膽地概括說:「其實每一場災難都是如此。」這樣的概括叫絕對判斷。

    再看某家名牌出版社出版的一本面向21世紀的大學教材中的論證:

    「因此,一篇文章可以沒有對比性的寫作賦形思維操作,但絕對不可以沒有重複性的寫作賦形思維操作……但是,並非每一篇文章的寫作中都必須運用『重複』與『對比』賦形思維的操作模型,這要看具體情況靈活而定。有時只用『重複』,有時只用『對比』,有時二者兼而有之。」 

    其中的自相矛盾是明顯的。這本教材的邏輯錯誤很多,再看一例:

    「對寫作思維操作模型的建構,首先是對寫作思維原理——三種寫作思維操作模型——的理解,主要是認真閱讀教材,認真聽老師的知識闡述、舉例分析、操作演示。然後是對這些理論的思考、驗證,看是否能推翻這些結論。如果不能推翻,就只有深信它,迷戀它,實踐它,運用它。」

    「思維原理」與「思維操作模型」不是同一檔次的概念,不可等量齊觀;最後一句假設:「對於一種理論,要麼推翻它,要麼深信它,迷戀它,實踐它,運用它。」在此假設之下,「如果不能推翻,就只有深信它,迷戀它,實踐它,運用它」才能成立。這一假設犯了非黑即白的錯誤。反例是存在的,即使是不能推翻的科學理論,也沒有必要「深信它,迷戀它」,否則,科學就會停止不前。

    學術專著中的情況又如何呢?一本研究音樂文化的著作中有如下論述:

    「王光祈曾把世界音樂分為三大體系,即:華夏樂系、希臘樂系和波斯——阿拉伯樂系。杜亞雄繼承了這一體系劃分,但將華夏樂系改為中國樂系,希臘樂系改為歐洲樂系,並進一步闡釋了這幾個樂系的特徵。我接受這一划分,但仍願意把中國樂系叫做華夏樂系。否則,我認為會有把使用歐洲樂系和波斯——阿拉伯樂系的少數民族排斥在中國以外之嫌。」

    王光祈對樂系的分類依據的是文化標準;杜亞雄對樂系的分類依據的是區域標準。這是兩種獨立的劃分,沒有什麼繼承關係。作者將這兩種分類摻和在一起:「華夏樂系、歐洲樂系和波斯——阿拉伯樂系。」在一次分類中使用了兩種標準,導致分類的混亂。「否則,我認為會有……之嫌。」事實上,「華夏樂系」的外延不包括使用歐洲樂系和波斯——阿拉伯樂系的少數民族音樂,而「中國樂系」則能將它們包括其中,真是事與願違。「我接受這一划分,但仍願意……」,對樂系進行分類屬於事實性問題,應當遵循科學和邏輯的標準,不取決於作者願不願意的情感偏好。在需要做出理性判斷的時候,任憑情感和願望的參與並受其左右,這種現象很普遍。

    俗話說:不知者無畏。邏輯觀念淡薄,缺乏邏輯方法和技術方面的基本訓練,恐怕是出現這類不合格的思維產品的一個原因。講究學術規範,最起碼要符合理性的標準,而邏輯的準則是理性標準的底線。學好邏輯,用好邏輯,這是職業學習者必備的思維基本功。

    創造性思維與批判性思維

    懷特海說:科學研究的概率是999個想法會沒有任何結果,可是,第1000個想法也許會改變世界。

    就思維過程而言,我們把思考分為兩個階段:產生想法的創造性思維和判斷想法的批判性思維。這兩個階段是互相交織的,在處理實際問題的思考過程中,思考會在這兩者之間互動。每個人都會產生想法和判斷想法,但思考質量卻千差萬別。面對問題或挑戰,有的人只會產生簡單或膚淺的想法,而且不加批判地予以認可;有些人則會產生很多想法,其中包括有原創性的和有深度的想法,他們會對這些想法進行質疑、評估、審驗等批判性思考,挑選出最好的想法,並對它進行驗證,以便得出經得住檢驗的知識和信念。

    我們以居裡夫人發現鐳的過程為例,看一看創造性思維與批判性思維的特徵和關係。

    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亨利·貝克勒爾發現含鈾的結晶體具有使感光底片曝光的力量。他從這一現象得出的結論是:結晶體放射某種射線,它穿透了覆蓋在感光底片上的不透明顏料,與位於下面的光敏物質發生反應。進一步的研究表明,這些射線不及用做胸透的X射線強烈,所以,貝克勒爾減弱了對它們的研究興趣。

    一年後,巴黎大學的瑪麗·居裡選取它作為博士論文題目。她用更適合測量射線強度的靜電計替換了感光底片,為了確定射線的來源,她依然使用純鈾進行各種實驗。當這些實驗毫無成果後,她把注意力轉向其他的金屬或礦物質。為此,她測試了成百上千種金屬、化合物和礦石,最後她將注意力集中到瀝青鈾礦上。瀝青鈾礦中有鈾,她估計這種鈾礦會放射射線,由於礦石中含有許多雜質,這些射線應當弱於純鈾的強度,事實的情況卻相反,這些射線的力量更強。這一現象引起了居裡夫人的注意,成為她接下來研究的核心問題。

    作為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居裡夫人產生了瀝青鈾礦中的雜質以某種方式增強了鈾的放射量的想法。由這一想法得出的一個推論是:將純鈾與瀝青鈾礦中的雜質混合,會使鈾的放射量增加。為了驗證這一推論,居裡夫人用各種元素與鈾混合,然後測量其射線的強度。然而,混合後的放射量總是比純鈾的放射量少。因此,她放棄了這種想法。

    爾後,她又提出第二個想法:較強的射線是由瀝青鈾礦中的其他雜質引起的。可是,除了鈾之外,釷是當時唯一已知的放射性元素,而在已經檢測的瀝青鈾礦中絕對沒有釷。由此得出的推論是:某種新的未知元素增加了放射的強度。從這一想法得出的另一個推論是:通過提煉可以從瀝青鈾礦中分離出該元素。

    她與丈夫皮埃爾一起進行元素的分離工作。由於這種元素的量異常地小,從餘下的雜質中分離出可計量的量,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居裡夫婦先把瀝青鈾礦磨碎,放入酸中溶解,再經過多步的過濾和添加其他化學物質後,他們獲取了一小撮白色的粉末,發現這種粉末的放射性是純鈾的900倍。但是,由於白色粉末中的主要元素是鋇,這種未知元素仍然未被分離出來。

    至此,居裡夫婦決定不再進行提煉工作,而是對白色粉末進行光譜分析,希望通過這種分析能揭示出未知元素的光譜特徵。當白色粉末在光譜儀中燃燒時,在紫外線區域出現了一條不同於其他成分的放射線。根據光譜的複合圖像和放射強度,居裡夫婦於1898年宣布發現了新元素鐳,並經過多步提煉,獲得足夠量的鐳,從而確定了它的原子量。

    科學研究主要包括四個步驟:發現問題;產生想法;從想法中得出推論;驗證推論。前兩個步驟主要是產生想法的階段;後兩個步驟主要是判斷想法的階段。邏輯學把科學研究中產生的想法稱為假說。

    好想法的產生,必須以發現一個好問題為前提。不像教師指定作業中的問題,科學研究中的好問題不是現成的,而是在富有創造性的調查研究基礎上發現的。調研不只是簡單地收集常規信息,而是以很強的好奇心和富有想像力的行動去探究常人想不到的問題。居裡夫人測試了幾百種金屬、化合物和礦石,才找到了她所研究的核心問題。

    好想法的產生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初的想法通常是不正確的,創造性思維的成功取決於持續地產生想法,直到將慣常的想法掃蕩乾淨,才會產生富有想像力的與眾不同的想法。居裡夫人的第一個想法被證明是不正確的,於是她又產生了第二個想法。愛迪生說:天才是99%的努力加上1%的靈感。懷特海說:科學研究的概率是999個想法會沒有任何結果,可是,第1000個想法也許會改變世界。

    想法或假說的產生,來源於研究者自由的思想,用來解釋事物的成因,尋找或構造相關的證據,以便揭示所觀察到的事實的真相。因而,假說完全有可能是錯誤的。知道這一點,養成產生想法時保留判斷的習慣就非常重要。

    想法或假說與推論和證明息息相關。從居裡夫人的事例中可見,每一個想法或假說的產生,都意味著一個或更多的推論,推論的目的在於形成可用觀察和實驗檢驗的結論。因而,假說是搜集證據的指南,告訴研究者尋找什麼,忽略什麼。推理是我們不但要懂而且要做的事情。如果實驗的結果與推論相一致,而且有理由相信唯有被探究的這些條件才會產生這樣的結果,那麼這種證實就足夠有力地支持了所推出的結論,至少在與結論相反的事實被發現之前,它是可信的。

    在發現問題和產生想法的創造性階段,好奇心和想像力是重要的,但是,二者必須在獨立思考、勤奮辛勞和勇於承受困惑和失敗的基礎上,才能開出美麗的花朵。在得出推論和驗證推論的批判性階段,搜集證據和給出證明是重要的,沒有經過嚴格證明和檢驗的假說只是一種臆測或猜想。儘管搜集證據和給出證明也需要發揮想像力,只有合乎邏輯的推論和經得住檢驗的證明,才能使好奇心和想像力開放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

    胡適將這兩個階段概括為:「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杜威把這兩個階段的思維叫做反省思維。「對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識形式,按著支持它的根據以及由它進一步導出的結論,去進行主動的、持續的和縝密的思考,就形成了反省思維。」恩尼斯對批判性思維的定義使用了「反省思維」這個詞,吸收了杜威的思想。

    批判性思維是教育的使命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驗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批判性思維是我們清除錯覺、識破欺騙、破除迷信、澄清誤解和做出好的判斷、邁向成功人生的工具。

    批判性思維倡導獨立思考的精神和嚴謹審慎的思考態度;主張使用邏輯的方法和技術對思維產品和思維過程進行合理的質疑和反思,做出恰當的評估和判斷;注重培養清晰性、準確性、一致性、合理性以及理性的公正、謙遜、真誠和執著等思維品質和習慣。批判性思維是教育的使命,是職業學習者必須進行強化訓練的思維基本功。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驗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人們按著他們所確信的「真理」來生活和工作,這不意味著他們一定依據真正的真理而行動。當我們面對相信什麼或做什麼的決斷時,每做出一次好的判斷,就使我們向真理或成功邁進了一步;每做出一次壞的判斷,就使我們向謬誤或失敗邁進了一步。

    《禮記·中庸》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批判性思維是我們清除錯覺、識破欺騙、破除迷信、澄清誤解和做出好的判斷、邁向成功人生的工具。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如何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是指對他人或自己的觀點、做法或思維過程進行評價、質疑、矯正,並通過分析、比較、綜合,進而達到對事物本質更為準確和全面認識的一種思維活動。人是很容易受暗示,受誘惑的一種生物,沒有批判性思維的人,會任憑各種誘惑的擺布,輕易受情感、貪慾、無關考慮、愚蠢偏見等的幹擾。而有批判性思維的人善於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尋找解答方法,形成自己的意見、做出決定、形成結論。如何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
  • 批判性思維修煉書籍2-《批判性思維工具》
    我讀過的第二本批判性思維方面的書是《批判性思維工具》,這本書的作者是理察·保羅和琳達·埃爾德。《批判性思維工具》一書的核心內容,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要成為一名批判性的思考者,就需要將9個思維標準,應用到8個思維元素中,發展出特定的7個思維特質,從而讓自己成為一名高級的思考者,甚至是完善的思考者。這是一個高度概括的總結。
  • 批判性思維教學
    會議第一天,由南京市學科帶頭人、江蘇省特級教師,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高中生批判性思維培養研究》主持人,中華中學教師徐飛老師為學員們作了《普通高中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 》的課題報告。對於絕大多數高中政治教師而言,對「批判性思維」這一概念並不會覺得陌生,但是對這一概念有如此全面的理解並把它作為學生的一種能力和素養,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時刻有意識的去培養,卻不是每個政治課教師都能夠做得到的。這一講座,讓我受益匪淺。最大的益,便是讓我深刻認識到,學校教育,無論是從個體還是從社會出發,都必須把批判性思維作為重要的培養目標。
  • 圖解:批判性思維
    本書從批判性思維的角度講述提問技能,讓你換個思維方式,找到你真正需要的東西。十大關鍵問題分別解釋:精彩書評★這本《學會提問》是一本非常經典的批判性思維讀物,很出色地完成了傳授批判性提問的技能這一目標,既簡潔又全面,實踐指導性強,會對同學們提供很大的幫助。
  • 《走出思維的誤區》批判性思維指南
    批判性思維包括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學會運用批判性思維有哪些好處,我們又該通過怎樣的練習來學會掌握批判性思維。現在都說我們當下生活的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信息都非常豐富。但是同時這麼多的信息也導致了我們的意識經常陷於專家、政客、媒體還有公眾號的圍攻之中,稍不留神就可能被欺騙、被洗腦、被操縱。
  • 批判性思維專題|張建軍:批判性思維培育的演繹邏輯之根
    然而,在當前關於批判性思維培育的討論中,卻出現了一種「淡化邏輯教育」的趨向,其表述方式是如下「兩個反對」:一是反對批判性思維培育中的「邏輯主義觀念」,二是反對批判性思維培育的「邏輯取向」。在此影響下,出現了批判性思維課程衝擊邏輯基礎教育的奇怪現象。我對此的憂慮是基於對形式理性在當代社會文化發展中的基礎地位和我國邏輯基礎教學仍然十分薄弱之現實的認識。
  • 創新離不開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可以理解為,為決定信什麼或做什麼而進行正確決策的思維。一般認為,批判性思維由認知技能和情感意向構成。前者包括解釋、分析、評估、推論、說明和自我調控;後者又稱批判精神,包括求真、思想開放、分析性、系統性、質疑、自信和好奇等。面對日常生活中五花八門的問題,人們時時需要進行正確思考並作出行動。
  •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這篇文章主要講的就是什麼是批判性思維,這個名字可能大家都聽說過,但是準確來說的話,沒有很多人去了解。>在這裡的話,批判性思維最重要的就是,現在做個網際網路,我們很難分清楚什麼東西是真的,什麼東西是假的,眾說紛壇我們需要探索的是,要形成一個對現象獨立判斷的能力,在這個真假不分的時代。
  • 批判性思維的教學轉化
    批判性思維的目的不是「否定」許多人認為,批判性思維的根本取向是「批判」,最終目的是「否定」,這是對批判性思維最嚴重的誤解,客觀上限制了批判性思維在國內被接受和推廣。
  • 錢穎一:批判性思維的真諦
    批判性思維是人的思維發展的高級階段,它有兩個特徵:第一,批判性思維首先善於對通常被接受的結論提出疑問和挑戰,而不是無條件地接受專家和權威的結論;第二,批判性思維又是用分析性和建設性的論理方式對疑問和挑戰提出解釋並做出判斷,而不是同樣接受不同解釋和判斷。這兩個特徵正是分別針對「無知的確定性」和「有知的混亂性」的,因此批判性思維不同於這兩種思維方式。
  •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上)
    或許你可以了解一下「CriticalThinking" —— [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是以一種合理的、反思的、心靈開放的方式進行思考,從而能夠清晰準確地表達、邏輯嚴謹地推理、合理地論證,以及培養思辨精神。
  • 批判性思維:給孩子打上創新的底色
    為了培育大批創新人才,我們需要重新認識批判性思維,並且讓它成為一種社會風氣和人們的日常性思維。在家庭中,父母發掘和呵護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對孩子來講意味深遠。   為什麼提倡批判性思維   「孔融讓梨」的故事,是中國千百年來道德教育的典範,這個故事在美國小學課堂上已被小朋友們批判得體無完膚。
  • 批判性思維到底是什麼?
    如果說我們的腦海中存在一種思維,它讓我們形成意見、做出判斷、做出決定、形成結論。那麼同時,我們還存在另一種思維——批判性思維 (Critical Thinking):它批判前一種思維,讓前面的思考接受理性評估。
  • 課堂教學呼喚批判性思維
    其次,批判性思維是創新的動力和源泉。批判性思維對於創新的支撐作用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批判性思維精神可以產生創新內驅力,促使創新活動的發生,保障創新活動繼續發展直至取得創新成果。批判性思維技能幫助主體疏通思維渠道、拓展思維空間、提供思維方法及其檢驗標準和方法,從而提高主體思維的效率,進而作出明智的決策。再次,批判性思維是理性和民主社會的基礎。
  • 《批判性思維》5個步驟養成批判性思維,洞察一切問題的真相
    因為思維質量決定解決問題的能力,能解決多少問題,多大的問題,就意味著有多少價值,而價值最終體現一定會落在價格上。所以,提升思維是每個人的人生必修課,那要怎麼才能提升思維質量呢?批判性思維的3個基本要素,9個衡量標準我們為什麼一定要讓自己具備批判性思維呢?
  • 「深度思考」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如何培養一個人的批判性思維?
    那麼尋根本源,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呢?在我看來,批判性思維是一種質疑和求證的能力,進行過批判性思維訓練的人在面對問題時不會輕易接受既有結論,而是會進一步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評估問題的深度、廣度以及邏輯性,從而得出自己的見解。
  • 是時候聊聊批判性思維了(1)
    我現在要說的是,如何了解,並掌握一些批判性思維的技巧,在大時代裡能夠自處。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在開始說大道理前,先做個小測驗:  1. 耶魯法學院畢業的Amanda根據她的專業判斷認為:卡瓦納就是色情狂,他歧視女性,物化女性,卡瓦納是有罪的。  2.  馬雲說:如果行業風氣了沒有改變,該騙點擊還是得騙,該打擦邊還是得打。
  • 批判性思維是邏輯學的日常應用
    那麼,批判性思維和邏輯學到底是什麼關係?提出「應用假說」關於批判性思維和邏輯學的關係,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觀點。有觀點認為,邏輯學是一個成熟的學科,邏輯學課則是有針對性的專業課,而批判性思維只是一種教育理念。根據這種認識,邏輯學和批判性思維分屬不同範疇,邏輯學課當然不能更名為批判性思維。
  • 批判性思維(69/99個思維模型)
    理察.保羅,是批判性思維領域的國際知名專家,他所著作的《思辨與立場》是一本非常好的批判性思維書籍。這本書顛覆我之前對批判性思維的認識,我一直認為批判性思維是要批判別人的觀點,但是這本書提出,我們更應該批判的是自己。|  批判性思維有何要求?
  • 批判性思維是邏輯學的日常應用
    近年來,許多高校開設了批判性思維課程。批判性思維正受到越來越多學生的歡迎,也受到不少邏輯學教師的青睞,甚至有的高校把邏輯學課程改名為批判性思維。此種易幟的效果可謂「皆大歡喜」——學生覺得所學有用、有趣,教師也不必苦於講授許多學生不感興趣的邏輯推理和演算。那麼,批判性思維和邏輯學到底是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