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王五五的成長營】,我們一起向上成長
這是王五五的第69期思維模型分享
理察.保羅,是批判性思維領域的國際知名專家,他所著作的《思辨與立場》是一本非常好的批判性思維書籍。這本書,有教科書似的知識密度,但卻非常易讀。
人類以理性自居,並區別於其他動物,但是理性卻一直是人的稀缺之物,非理性才是常態。
但是非理性卻會給我們的工作、生活帶來較多負面影響,如何來突破非理性呢?作者指出批判性思維是良藥。
在《思辨與立場》一書中,作者不僅指出了理論框架,還給出了落地實操的辦法,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預警!本文篇幅較長!閱讀時間大約10分鐘。
| 批判性思維有6個層級,看看你在哪一層?
層級一:無思維反思意識者(我們注意不到自己思維中的問題)
層級二:有思維反思意識者(變得注意到自己思維中的問題)
層級三:起點上的思維提升者(我們試圖提高,但是缺乏定期的練習)
層級四:行進中的思維提升者(我們認識到定期練習的必要性)
層級五:有所成的思考者(隨著我們的練習而日益精進)
層級六:集大成的思考者(靈巧和具有深刻見解的思維成為我們的第二天性)
| 高境界的思考者有什麼特徵?
高境界的思考者是公允的思考者,即質疑自己如同質疑別人一樣。高境界的思考者或有良知的批判性思考者具有如下顯著的傾向:
他們從內心深處質疑自己的觀點;
他們能站在客觀的角度看待最優說服力的觀點及與他們視角不一致的觀點;
他們能用一種辯證的方式進行思考:什麼條件下他們的觀點最有可能是站不住腳的,而什麼條件下與自己對立者的觀點卻又是最有道理的;
當證據顯示他們自己的觀點站不住腳時,他們就改變自己的觀點,而不是考慮自己的利益或與之相關方的利益;
他們能做到不因自己的權利和需求而犧牲他人的權利和需求。
這本書顛覆我之前對批判性思維的認識,我一直認為批判性思維是要批判別人的觀點,但是這本書提出,我們更應該批判的是自己。
| 批判性思維有何要求?
批判思維的最高境界是公允思考,公允思考意味著用相同的方式對待所有的觀點,在思維中不考慮自身和群體的私利,滿足思維的各項認知標準。一般而言,它具備以下特質:認知謙遜、認知勇氣、換位思考、認知正直、認知堅毅、信賴推理以及思維自主。
1、認知謙遜:知道自己無知
認知謙遜是指我們能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對自我蒙蔽保持敏感,注意到自己觀點中的偏差、成見以及局限,不會無知卻假裝淵博。
認知謙遜的反面是認知自負,即把自己的一切信念、誤解、錯覺都當做顯而易見的事實,在受到挑戰時,惱羞成怒,拒絕承認思維中的瑕疵。比如,一個警察僅僅根據一個男人非主流的外表就斷定他最可疑。
2、具備認知勇氣:願意挑戰自己的信念
能夠面對並公正地對待那些我們有著強烈牴觸情緒或從來不願意傾聽的思想、信念和觀點。比如,堅持無神論的人,能夠真正去理解有信仰的人的思想,敢於研究神學的經典理論。
認知勇氣的反面是認知怯懦,即我們面對與自身不一致的觀點時會感到恐懼。
3、換位思考:擁抱對立的觀點
換位思考就是能注意到自己需要設身處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場考慮問題,從別人而不是自己的前提、假定和思想出發,準確地重構別人的觀點和推理過程。
換位思考的反面是思維的自我中心性。它會使我們從狹隘的角度出發了解世界,忽略他人觀點的必要性。
4、認識一致:對自己和別人持相同標準
認知一致最直白的意思就是不雙重標準。要求別人做到,自己也要做到。同時,誠實地承認我們思想和行動不一致的地方,並積極探尋解決之道。
認知一致的反面就是認知虛偽性,希望別人堅持標準,自己卻要豁免,而且不覺得有什麼不合理。
5、認知堅毅:消解複雜性和沮喪
有些問題很複雜,難以輕易解決。當複雜性深值於認知任務,而我們卻不放棄時,我們就具備認知堅毅。
認知堅毅的反面是認知惰性,即一旦面對有挑戰性的認知任務就迅速放棄,不能容忍認知上的痛苦和沮喪。
6、信賴推理:認識到自身推理的價值
信賴推理的人,不會認同任何信念的具體內容,敢於拋棄任何不能獲得證據和不能通過理性思考得到的信念。他們只認同推導出信念的方式,遵從證據和推理的指引。
它的反面是懷疑推理,將自己的觀點和信念視作唯一的真實和正確。
7、思維自主:成為一個獨立思考者
思維自主要求我們在思考時不依賴於他人,堅持自己的標準,有一套自我管理的方式,對自我思維擁有完全的訓導力。
思維自助者敢於拒絕不公正的權威,同時也能看到對方的貢獻。在形成思維原則時,他們十分慎重,時刻監控思維錯誤的傾向。與之相對的是思維從眾。
| 思維有哪些要素?
如果我們能將自己的思維看成一個個要素,並檢核自己是否具備批判性思維的認知特質,便能更好地發現思維中存在的問題。
我們大多數推理都是無意識的,只有在別人發起挑戰,我們捍衛它時,它才變得外顯可知。但是,無論是否被意識到,思維的過程都由八大要素所界定,它們分別是:目的、觀點、重要概念、關鍵問題、信息、解釋與推斷、假定、意涵和結果。
1.目的
目的是大腦裡一些理解某事物的理由。只是,我們思維中追求的目的大多數時候不夠明顯,而且,有些時候追求的目的之間還相互衝突而不自知。想成為有教養的人,又想避免挑戰任何有智力性的工作。希望別人愛自己,但卻偏偏做出破壞關係的行為。因此,把思維的目標提升到意識水平,是批判性思維能力很重要的一部分。
2.觀點
思維存在一些推斷的框架和聚焦的角度,人們稱之為政治的角度、科學的角度等等。一旦理解某人從哪個角度觸碰主題的,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其整體思路。
3.概念
概念是我們用來理解某事物的一些觀念。任何事物都必須由我們創造出概念,才能進入思維中來。我們通常在直覺狀態下運用概念,仿佛「樹木」「雲彩」「小孩」主動提供了固定在它們身上的名字一樣,但事實上它們都是大腦創造出的概念。
想要成為一個思考者,就必須通過所見所體驗去創造概念,成為賦予事物概念的主人。相對於很多規則,概念錯誤更難被發現。你會發現在對方行為舉止顯示他們不愛自己的情況下,很多人仍然會與對方結婚,這主要是因為對方的言行被語言表達所掩蓋,對方說了「我真的很愛你」。
像愛、友誼、正直、自由、民主以及道德等重要的概念,我們生活中常常發生曲解。這是因為,我們的潛意識的傾嚮往往就是提供自己想要的,而不是用一種真實的方式描述我們自己或這個世界。
4.關鍵問題
思維中的關鍵問題,是指我們思考時經常會遇到的需要解答、解決以及表決和討論的疑難、問題、議題。
5.信息
信息是某些我們需要理解的對象。思維推理不運用一些事實、數據或經驗作為個體思維的組成部分是不可能的。找出可靠的信息源,並批判性地提煉自己的經驗,對批判性思維者而言是極為重要的目標。
6.推斷
所有的推斷都是心智活動的一個步驟,通過它,人們可以根據某事項的真實性斷定另一事項的真實性。推斷可能準確,也可能不準,可能符合邏輯,也可能不符合邏輯,而你自己也知道這樣的可能性。
7.假定
假定是對對象的一些初步認識,被我們當成理所當然的東西。作為信念的一部分,我們認定它是正確的,並且以它為依據進行推斷。
假定也有可能是錯的,但是我們自己意識不到。比如,兩個人同時看到一個人躺在水溝裡,一個人可能推斷那是一個流浪漢,另一個人則可能推斷那人需要幫助。兩者的不同反應就是由於各自的假定不同,前者假定只有流浪漢才躺在水溝裡,後者則假定任何躺在水溝裡的人都需要幫助。
8.意涵
意涵是指跟隨在思維之後的東西,也即思維所引申的部分。如果你跟某個人說愛,你就在暗示,你關心他的幸福。如果你承諾,你就在暗示,你將信守它。注意不到某些情境中自己或別人的話語的意涵,就會發生解讀誤差。
思維的各個要素之間並非獨立存在,而是相互關聯,密切重疊。因此不要用絕對的眼光區分它們,因為區分永遠是在相互關聯的情況下進行的。
目的會影響提問方式,提問方式影響信息收集,信息影響著解釋,解釋的方式影響著概念,概念影響著假定,假定影響意涵,意涵則影響看問題的方式和觀點。
案例分析:
如果一個人有著如下的思維:
簡單的事情是快樂的關鍵,睡覺、剪草、親近自然、聽音樂、讀書。不要試圖讓世界發生變化,無論你做什麼,世界都不會改變太多。不要擔心不公正,不要牽扯到別人的事物中,那些行事不公的人最終自然會遭到報應。
逐一檢視思維的各個要素,我們會發現:
他的目的就是享受生活,避免捲入任何痛苦的抗爭中。
與他有關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事物,才能享受最大化?
他在追求目標時,使用的信息主要是和日常事物相關的信息。
他使用的主要假設是:簡單的快樂對所有人來說都可以得到。世界的權力從沒發生過實質的變化。
他使用的主要觀念是:最好的生活就是享受簡單的快樂。無論做什麼,都不會對領導產生影響。行事不道德的人自然而然會受到制裁。
他的主要結論是:通過做自己喜歡的事,通過維持現狀,能夠享受到最佳的生活。
他的主要意涵是,他將享受到生活中的很多快樂,但卻對人類生活沒有任何貢獻。
拆解思維的要素,是為了分析衡量思維的質量,但只是拆分仍然不夠,還需要引入思維的標準,相互對照,才能得出結論。
| 思維有哪些標準?
想要合理評估自己的推理能力,需要我們一直介入自己的思維,並以思維質量標準為參考,來考察思維的各個部分及推理的整個過程。通常我們要使用到的標準包括清晰性、準確性、精確性、關聯性以及深度、廣度、邏輯性、重要性和公平性。
1.清晰性
如果一個陳述不清晰,我們就無從展開討論。比如,「對美國教育體制能做些什麼」就是不清晰的問題,更清晰的問題可以是「為了讓學生學到勝任工作的技能,從事教育的人能做什麼」。
你可以問以下問題,來分析思維清晰與否:
你能就那一點作詳細闡述嗎?
你能換個方式來表達那一點嗎?
你能給我舉個例子嗎?
2.準確性
一個陳述可以清晰但不準確,比如「大多數狗都超過300斤」。人們經常錯誤地呈現或描述事情,特別是牽涉到他們的利益時。
你可以問以下問題,來分析闡述準確與否:
它是真實的嗎?
我們該如何檢查它是否準確?
我們該如何探尋它是否真實?
3.精確性
一個陳述可以既清楚又準確,但不夠精準,比如「小明超重了」就是如此。
你可以問以下問題,來分析陳述精確與否:
你能否提供進一步的細節?
你能否更具體一些?
4.關聯性
一個陳述可以清晰、準確且精確,但和議題無關。比如在討論學生成績時,因為努力程度不等同於學習質量,所以學生投入學習的時間和成績其實沒有關聯性。
你可以問以下問題,來分析問題是否具備關聯性:
那些問題如何與議題有關?
這一觀念如何與其他觀念相關?
5.深度
一個陳述可以清晰、準確、精確且具有關聯性,但是卻缺乏深度。比如,在討論美國毒品問題時,回答「唯有對其說不」,就是用一種極其膚淺的方式對待一個極其複雜的問題。它沒有深入到歷史、經濟、政治、心理、生理所有方面。
你可以問以下問題,讓思維更具深度:
你如何考慮問題中的各種難題?
你如何處理問題中最重要的各種因素?
6.廣度
一個推理可能清晰、準確、精確、有關聯切有深度,但缺乏廣度。比如,對於經濟改革,持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立場的人,對議題的探討都很深,但卻都只展示了問題中的一個立場。
你可以問以下問題,讓思維更具廣度:
我們是否需要考慮另一個觀點?
是否存在看待這一問題的不同方式?
從……立場看會怎麼樣?
7.邏輯性
思考需要將大量的思想按照某種秩序放在一起。如果這些思想組合相互支持有意義,思維就是合乎邏輯的,否則就是缺乏邏輯性。事實上,我們往往持有相互衝突的信念不自知。
你可以問以下問題,讓思維更具邏輯性:
這些放在一起符合邏輯嗎?
這些都能根據你所說的得出嗎?
這些東西如何根據證據推導得出?
之前你用的是這些,現在你說的是那些,我不能理解兩者何時為真。
8.重要性
當我們針對各種議題進行推理的時候,我們需要聚焦於推理中最重要的信息,並考慮最重要的觀念和概念。儘管很多觀念都與議題相關,但絕不是同樣重要,很多時候思考失敗就是由於把握不好輕重緩急。
你可以問以下問題,來分析問題是否重要:
針對這一議題,我們需要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什麼?
在某個背景中,為何那個事實很重要?
9.公平性
你可以問以下問題,來分析思維是否公平:
對於給出的證據,我的思維公平公正嗎?
這些預設公平嗎?
當我們運用思維標準分別檢查推理的九大要素,就能發現思維中現存的一系列問題。當完成了檢查清單,我們也就擁有了強大的思維工具。
| 如何養成批判性思維?
我們在第一部分已經提出了批判性思維分為6個層級,只有有到了第四個層級才會有系統的提升。那麼如何系統的提升批判思維,做一個進行中的思維提升者呢?
至此,我們了解了批判性思維的真諦和養成批判性思維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不過,所有問題的關鍵都在於「如何」,我們如何才能真正養成批判性思維呢?
提升的策略
1. 利用「浪費」的時間
我們無法高效愉悅地利用所有的時間,有時注意力在不同對象間來回跳轉,有時為了無法掌控的事煩惱,有時為過去的事而後悔,有時僅僅兩眼發呆。這些時間都被用掉了,但沒有任何產出。為什麼不利用這些時間,訓練下自己的思維呢?
問問自己:
今天我最糟糕、最棒的思維分別是什麼?
我弄懂了接觸到的事物了嗎?
我做了計劃要做的事嗎?為什麼沒有?
如果10年後再看今天的我,會後悔嗎?
花點時間思考,記錄下自己的觀察。
2. 將思維標準內化
每個星期關注一項思維標準。如果這周聚焦於清晰性,嘗試關注自己表述是否清晰,別人的闡述有何可借鑑之處。閱讀時,關注是否弄清楚了所看的內容。嘗試換一些詞表述自己的意思,舉一些例子,用類比、圖片或表格來表達你的意思。
3. 保留一份思維日誌
僅僅描述那種明顯激起你情緒的情境,一次只描述一個。講述你在這種情境中的反應,分析你寫下的東西,然後評估你從中學到了什麼,如果情境重現,你所做的將有什麼不同。
4. 訓練認知策略。
矯正自我中心性的即刻固化。通過分析積極事件和消極事件的真實影響,克服本性中喜歡將即時情感和經驗過度概括化的傾向,避免把一件事放大至終生影響的層面。
5. 重塑你的性格
每個月選取一個想為之奮鬥的認知特質,然後聚焦於養成這種特質的途徑。比如,聚焦於認知謙遜,關注你什麼時候承認自己錯了;什麼時候拒絕承認;關注別人指出你的缺點時,你如何產生自我防衛。
6. 面對你的自我
反省記錄自己的思維軌跡,然後設想更理性的人會如何應對。
7. 重新鑑別自己看待問題的方式
每一種情境都是被識別的結果。如何被識別決定了我們的情感和行動,事實上,每個情境被識別的方式都不止一種。我們可以通過重新識別,讓生活更接近自己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