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耀在沃野中的青春」李會平:紮根家鄉搞種養 帶領鄉鄰奔小康

2020-12-11 法制現場

五年前,茶陵縣棗市鎮海潭村李會平和妻子離開深圳回到家鄉,從零開始,學習和發展種養業,在廣袤的田野裡追逐創業夢想。五年過去了,李會平夫妻倆從都市白領變成地道的農民,家鄉沃土的饋贈讓他們無比滿足。

2015年之前李會平和妻子一直在深圳辛勤打拼,且都成為了待遇豐厚的企業中層骨幹。2015年,李會平看到家鄉大力扶持農業產業的大好形勢,便說服妻子辭職回到了家鄉。這一年11月,李會平在棗市成立了株洲海潭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正式從白領變成了農民。一個企業管理人員去種田,種什麼?怎麼種?這些都要從零開始,李會平一邊學一邊試,花了不少時間,也栽了不少跟頭,但是他的決心從來沒有改變,四處拜師、八方學藝,他的農業種植技術越來越成熟。

2017年,學有所成的李會平在當地政府和幹部的支持下,選址管塘村新建100多畝的蔬菜大棚種植基地,種植西瓜、草莓、芥菜和果樹。通過採取「合作社+種植農戶+分工種植+收入分成」的模式,帶動周邊農戶一起創業發展。在參與種植的農戶中,有許多都是當地的貧困戶。

管塘村黨總支書記唐安紅介紹,」把李會平同志引回來,就是希望通過他的技術,在管塘村發展產業,為集中安置點的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同時帶動周邊的老百姓共同發展產業。現在他做得很成功,不僅為我們村的脫貧攻堅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而且也帶動了全村的產業全面發展。「

李淼是洞頭村的一名普通農民,一直從事傳統農業,李會平的成功,給他帶來了不一樣的衝擊。

李淼告訴記者,」以前在家就是種點田、種點菸,一年的收入就是兩三萬塊錢,看到李會平建大棚種菜、種草莓,就跟著他一起幹。今年的效益還可以,達到了五六萬,比以前翻番了。「

在棗市,還有不少留在家鄉的年輕人,和李淼一樣經常向李會平取經。對於這些人,李會平真心歡迎,耐心傳授。

李會平說,「棗市的氣候和土質都非常適合發展農業,但單打獨鬥永遠形成不了規模,所以想通過現有的技術,帶動吸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整合資源,抱團發展,走精細化道路。「

通過李會平的帶動,棗市鎮的草莓、蔬菜種植規模逐年增加,這些優質的農產品通過多種銷售渠道發往全國各地。現在,農業種植不僅是當地農民的溫飽保障,更是將當地農民帶上了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光明大道。在搞好農業種植的基礎上,李會平的海潭生態種養合作社計劃將在養殖上下功夫,帶領更多的當地農民發家致富,闊步前行。

【來源:茶陵縣人民政府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我在廣東奔小康│「蒸籠姑娘」帶領村民致富奔康
    《我在廣東奔小康》 讓我們一起聆聽奮鬥者的心聲! 沈美娟的家鄉位於羅定市西部的雲開大山,當地人們多有種植羅竹和蒸籠加工的傳統。在這位「蒸籠姑娘」的帶領下,當地村民通過加入她成立的合作社,重新拾起竹編非遺技藝,靠著這項傳統技藝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 村支書墊支百萬家產助修路 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
    原標題:村支書墊支百萬家產助修路 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中國文明網 51歲的伍錫品任支書6年,為改變村裡的落後面貌,他跑項目、搶機遇,組織修建村屯道路,先後賣掉自己的卡車、挖掘機,自辦的加工廠也無暇顧及,墊付各項資金200多萬元用於村屯道路硬化建設。
  • 「年終策劃·守初心 奔小康」「大別山為什麼這樣紅」系列報導之三...
    從2017年大學畢業放棄大城市工作的機會,選擇回到家鄉,紮根農村,3年間,陳洋成為這個貧窮破舊的小山村蛻變為美麗宜居風景村最直接的見證者。陳洋正在觀察記錄油茶生長情況紅色精神感召毅然紮根農村為什麼回紅安?為什麼願意在農村紮根?這曾是陳洋反覆被問到的問題。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周樹林:退役不褪色帶領村民奔小康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周樹林:退役不褪色帶領村民奔小康 2020-12-14 16: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李樹祥:德馬社區帶領群眾奔小康的「千裡馬」
    圖為李樹祥在群眾家中,左一為李樹祥據了解,李樹祥今年53歲,這位有著21年黨齡的「老黨員」,從2006年至今,已連續四屆擔任德馬社區黨總支書記兼主任,他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一心一意謀發展,當地老百姓都稱讚他是帶領德馬社區群眾奔跑在全民小康大道上的「千裡馬」。
  • 祁陽:詩詞之鄉人文明 產業興旺奔小康
    新型職業農民蔣輝光、鄧海雲夫婦在合興村租地1100畝,投資500餘萬元,帶領貧困群眾,種植有機蔬菜、優質水果、七彩稻米,通過依山種果、傍水養魚、沿路栽花、特色種養,打造集觀光旅遊、休閒垂釣、餐飲住宿、採摘休閒於一體的新型生態農莊,莊園裡四季瓜果飄香、遊客如織。
  • 海陵谷寮村:共建家鄉美 村民奔小康
    這樣美好的願景,就在海陵島谷寮村中實現了。今天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和大家一起,走近谷寮村村民的幸福生活。谷寮村位於海陵島西南部,是歸屬海陵島南村的一條自然村。這裡三面環山,毗鄰十裡銀灘,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十分適合發展旅遊業。村民郭業圍和往常一樣,在谷寮藝術度假村的工場中忙碌著。
  • 扔掉「金飯碗」 變身「梨博士」 大學講師夫妻助農奔小康
    都是以俺種的有機黃金梨為主要原料精心製作的……」寒冬季節,走進方城縣博望鎮王崗村何永健、張豔夫婦家裡,一場直播正在進行中。  走出直播室的張豔介紹道:「拉長產業鏈條才能應對現在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為鄉鄰們生產的黃金梨開出一條就地轉化增值的新路子!」
  • 扔掉「金飯碗」變身「梨博士」 大學講師夫妻助農奔小康
    都是以俺種的有機黃金梨為主要原料精心製作的……」12月4日,走進方城縣博望鎮王崗村何永健、張豔夫婦家裡,一場直播正在進行中。  結束直播的張豔對記者說:「拉長產業鏈條才能應對現在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為鄉鄰們生產的黃金梨開出一條就地轉化增值的新路子!」  告別繁華都市,回到田野鄉村,從大學講師到黃金梨種植帶頭人,何永健、張豔作出親友無法理解的選擇。
  • 扔掉「金飯碗」變身「梨博士」大學講師夫妻助農奔小康
    都是以俺種的有機黃金梨為主要原料精心製作的……」12月4日,走進方城縣博望鎮王崗村何永健、張豔夫婦家裡,一場直播正在進行中。結束直播的張豔對記者說:「拉長產業鏈條才能應對現在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為鄉鄰們生產的黃金梨開出一條就地轉化增值的新路子!」
  • 朱正廷帶領成員奔小康,成為花錢擔當,粉絲表示早就看出來了
    點擊右上角「關注」,了解更多明星資訊在3月25日,有網友分享出了一則《青春的花路》的專訪視頻的片段,在片段中,我們的人間仙子朱正廷成為了成員們調侃的對象,而且成員們也是有著那種給個甜棗然後再給個「巴掌」的感覺,在成員們調侃的過程中,也分分鐘透露出了金錢的味道,艾福傑尼更是透露說朱正廷是七位成員中的「花錢擔當」,說到這裡,各位網友粉絲們是不是也非常好奇成員們究竟在這場旅行中粉絲了什麼呢?
  • 青春商院 | 百年逐夢奔小康,華夏共築新輝煌——桂林理工大學商...
    2020·商學院百年逐夢奔小康華夏共築新輝煌秋季學期主題大型團日活動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凝心聚力築根基,全面小康當可期;雙百宏圖當可現,夢圓華夏譜新篇。為了提高同學思想政治意識,將國家發展與個人追求相結合,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我院於12月15日下午在雁山校區圖書館報告廳舉行了2020年秋季學期主題大型團日活動,學生會指導老師劉筱丹、岑甜甜,2020級輔導員雷麗欽、胡嘉議老師出席了本次活動。
  • 新塘鄉「譚老闆」,不當老闆回家鄉,無償出資300萬修路、興產業···帶領鄉親奔小康!
    在新塘鄉龔家坪村天生橋組,村民譚家國致富不忘鄉鄰,無償捐款近300萬元,修路、發展葡萄產業、扶助教育衛生公益事業,用濃濃桑梓情懷贏得群眾的信賴和稱道
  • 【勞模風採】王躍龍:帶著農民兄弟致富奔小康
    王躍龍積極聯繫村民入社,帶領村民不斷擴規模、調結構、學技術、拓市場,加快農業提質增效,先後成立了犇旺肉牛養殖、哈屯天馬種植、興旺牧草種植、躍龍魚類養殖、建設現代農機等5個專業合作社,初步形成集農產品種植、水產養殖、糧食倉儲、農產品加工、產品營銷多元化發展模式。截至目前,哈屯現代玉米農機專業合作社總資產達到了5200萬元,土地規模經營面積6萬畝,入社成員214戶。
  • 阜城王集鄉張家莊村黨支部書記張玉軍帶領鄉親脫貧奔小康
    響應號召,滿懷熱情回鄉創業「跟鄉裡其他村相比,原來張家莊村兩委班子有些軟弱,發展緩慢,我們在挑選村幹部人選的時候,有人提到了張玉軍,他在外創業有成,而且關心家鄉發展,我把玉軍從內蒙古叫回來,深談了一次,感覺這個小夥子有思路,有想法,試探著建議他回村任職,帶領全村群眾發展產業擺脫貧困,他回內蒙古後,做通了家人的工作,回到了家鄉
  • 【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那派村「小妹」書記:帶領群眾努力...
    2019年5月,縣扶貧辦幹部李靜忻來到這裡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後,帶領村民建魚塘、蓋養殖場、種果樹等,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那派村的村集體經濟收入不僅實現從無到有,而且超過了十萬元。2019年底,那派村順利實現整村脫貧摘帽,群眾的生活也越過越好。
  • 從兩權分離到三權分置 中國農民奔小康底氣越來越足
    從上層結構不斷調整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到政策落地、越來越多農民奔小康,無不體現著「務農重本,國之大綱」。在視察的過程中習近平不停地細問蜜柚的生產情況和市場的歡迎程度。他十分關心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情況,並要求立足平和縣資源特色,做強做大蜜柚產業,從而帶動農民發家致富。  2007年,習近平作為浙江省委書記,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走高效生態的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文章立足浙江省農業實踐,對農業大發展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設性意見。
  • 【淨美臨潭奔小康 重拳出擊破堅冰】沉痾一朝除 古鎮氣象新
    自「淨美臨潭奔小康 重拳出擊破堅冰」大整治行動開展以來,新城鎮以拆違治亂為重點、城區環境治理為抓手,徹底清理「牛皮癬」,從根本上改變了鎮區範圍髒亂差的城鎮面貌,拆出了千年古鎮的發展新氣象。
  • 「走進我們的幸福小康」開辦家庭農場 身殘志堅創業人走出貧困奔小康
    由於經濟來源和農戶消費觀念有限,油坊的運轉在走走停停中走進了2018年。隨著國家對大豆種植補貼的不斷加大,村民對種植大豆的積極性也不斷提高,文君家庭農場的種植面積也增加到了3300多畝。「村鎮領導推薦我去農科院學習,在學習期間,各位農業專家手把手的傳授尖端的種植模式,田間管理與增收相結合的綠色種養加模式。
  • 高明這個「花男子」,帶領村民奔小康!
    2008年,懷揣著育苗技術和家鄉情懷的羅紀鋒和妻子毅然放棄在廣州穩定的技術員工作,回到家鄉梧桐村創辦了自己的農業企業。十多年過去了,羅紀鋒不僅克服了重重困難在事業上站穩了腳跟,還通過僱傭就業、技術培訓等方法帶領家鄉人民共同勞動致富,成為梧桐村走向小康的帶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