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塘鄉「譚老闆」,不當老闆回家鄉,無償出資300萬修路、興產業···帶領鄉親奔小康!

2021-03-01 硒都發布

在新塘鄉龔家坪村天生橋組,村民譚家國致富不忘鄉鄰,無償捐款近300萬元,修路、發展葡萄產業、扶助教育衛生公益事業,用濃濃桑梓情懷贏得群眾的信賴和稱道。

恩施市新塘鄉龔家坪村天生橋組,以天生石橋而得名。群峰連綿,滿坡蔥綠,村民們在大山深處世代耕作,卻始終難掙脫望天吃飯的貧困枷鎖。

2000年,16歲的譚家國初中畢業,看慣了肩挑背馱、爬坡過坎,初長成的少年「立志出鄉關」,用稚嫩的肩膀扛起責任,改變命運。

啟程,出山!從踏出第一步,譚家國便與這條崎嶇小路有了牽腸掛肚的不解情緣。

譚家國:這就是一條毛路 機耕路 是天生橋唯一一條生命路 小車根本走不了 就是農用車 三輪摩託能走

大山的兒子不服輸!譚家國從家電維修學徒起步,如饑似渴地學技術,學管理,跑市場,通過十多年磨礪,在州城開起了自己的空調專賣店,年盈利過百萬元,成為聞名新塘的「譚老闆」。

2012年冬天,闊別家鄉多年的譚家國帶著欣喜回到村裡,卻被眼前的一切深深震撼!

譚家國:年輕人都出去打工 都不願回來 伯伯叔叔(街坊)都老了 餵頭肥豬過年都沒人殺 房子老的老 破的破 這種情況下 我就想回來帶動一下當地的老百姓

改變家鄉面貌,從修路開始。譚家國帶領鄉親們,在6公裡的出山公路上擺開戰線,決戰寒冬。

譚家國:一起整了48天 三九天的天氣不好 下雨 路越整越壞 乾脆把這條路好好整一下 整到最後拉了三千多方石頭 五百多方石子 把路整得能跑車了

第一次修路花了21萬多元。隨後的2014、2015年,譚家國又自掏腰包70萬元,將公路加寬到6米,重新鋪設碎石,為周邊4各組、千餘名群眾打通了生命路、發展路。

譚家國:請了兩臺挖機 挖了兩個月差十天 又拖了幾千方石頭 把路擴展到現在的六米 農村公路沒有邊溝 水不暢通 將路衝得稀爛 我就想把堡坎 路肩全部做了 因為這路遲早是硬化 不如自己掏錢先把基礎做到底

路通了,拿什麼送出大山換回財富,擺脫貧困?譚家國思考著整個村子的未來。

譚家國:餵兩三頭豬自己吃 種苞谷又怕風吹 苞谷收成了也沒地方曬 遇到下雨就爛掉了 根本沒什麼收入

經過認真比對,譚家國發現村裡的海拔、溼度、溫度、水分和建始關口極其相似,當即決定引進葡萄,將天生橋村發展成生態葡萄莊園……主意拿定,譚家國毅然捨棄豐厚的薪水回鄉創業,帶領村民闖出一條致富路。

兩年來,譚家國投資200多萬元,承擔種苗、肥料、基地建設等所有前期費用,發展500多畝生態葡萄園,並組建專業合作社,通過流轉土地,讓村民獲得租金、勞務用工、效益分成等諸多收益,為45戶貧困鄉親點燃致富的綠色希望。

譚家國:今年基本看到了希望,現有的面積,明年掛果50萬金,按5元一斤,我一年收入也是幾百萬。後年我的產值至少是150萬斤。

譚登柱 新塘鄉龔家坪村村民:比原先強多了,朝前看,跟著他走,我們也不拖後腿。

黃永桃 新塘鄉龔家坪村村民:一畝多地賣葡萄就有5000元,算起來相當於我種三年的包穀的收入,種植葡萄,我有信心。

有了公路,有了致富的門路,譚家國還默默關注著鄉裡的教育、醫療等公益事業。先後捐資15萬元,為新塘鄉民族中學、中心幼兒園、龔家村衛生室捐贈空調、辦公椅,維修大門。

譚家國:我回家時有一百八十萬現金 這兩年至少賺了一百萬 這些錢全部投去了 這次我沒錢了想去貸款 想把家裡房產證拿去抵押……

反哺鄉土寫大義,傾情奉獻見情懷!

當人們追問譚家國,為何執著於這份「傻勁」,他用最樸素的語言回答了「友善互助」的美好人性!用最樸實的行動詮釋著「扶貧濟困」的公民擔當!

譚家國:這是我的家 我的根 我的根在這裡 錢掙得再多有什麼用呢 不如為家鄉辦點實事 帶領老百姓致富 有首歌唱得好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 世界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假如我們都努點力 每個村都有人發揮帶頭作用 革命(脫貧)就能成功

讓弱者有前行的力量、讓貧困的人有振作的希望。在今天,譚家國捐款300萬元惠及鄉鄰,為社會扶貧作出最鮮活的示範。

人人皆願為、人人皆可為。廣泛激活社會力量參與扶貧,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大扶貧格局,是「10.17扶貧日」的真正要義。

「幹部職工結對幫扶、專業合作社帶動幫扶、外援單位對口幫扶、市場主體結對幫扶、社會人士認領幫扶、外地商會投資幫扶、親戚鄰裡互助幫扶、公益機構資助幫扶。」當我們每個人都成為社會扶貧的參與者,將飽含愛心的涓涓細流匯集成扶貧濟困的浩瀚江河,用情寄家鄉的拳拳之心凝聚起扶貧攻堅的強大合力,貧困的標籤必將在2019年前撕去,恩施必將在和衷共濟中崛起,與全國同步小康的「恩施夢」必將在共同奮鬥中實現。

編審:楊承佳

編輯:徐 瑞


相關焦點

  • 奮鬥的我 最美的國|90後雞老闆帶領鄉親們奔小康
    奮鬥的我 最美的國|90後雞老闆帶領鄉親們奔小康 2020-12-04 12: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村支書墊支百萬家產助修路 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
    原標題:村支書墊支百萬家產助修路 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中國文明網 51歲的伍錫品任支書6年,為改變村裡的落後面貌,他跑項目、搶機遇,組織修建村屯道路,先後賣掉自己的卡車、挖掘機,自辦的加工廠也無暇顧及,墊付各項資金200多萬元用於村屯道路硬化建設。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養雞能手」帶領鄉親脫貧奔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養雞能手」帶領鄉親脫貧奔康 2020-09-09 18:3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祁陽:詩詞之鄉人文明 產業興旺奔小康
    正在油菜地裡幹活的合興村貧困戶鄧玉蓮一邊除草,一邊吟起了感謝詩:「新型農民蔣輝光,齊心協力辦農莊;瓜甜果優稻花香,耕出田園好風光;勤勞致富有門路,帶領我們奔小康。」大忠橋鎮黨委書記莊小敬介紹說,大忠橋鎮的農民,喜歡吟詩作賦、出口成詩。 2002年,二十幾位農民詩友倡導成立黃花詩協,每年出版一本《黃花詩詞》,至今已經出版18集,詩作1萬5千多首。
  • 阜城王集鄉張家莊村黨支部書記張玉軍帶領鄉親脫貧奔小康
    響應號召,滿懷熱情回鄉創業「跟鄉裡其他村相比,原來張家莊村兩委班子有些軟弱,發展緩慢,我們在挑選村幹部人選的時候,有人提到了張玉軍,他在外創業有成,而且關心家鄉發展,我把玉軍從內蒙古叫回來,深談了一次,感覺這個小夥子有思路,有想法,試探著建議他回村任職,帶領全村群眾發展產業擺脫貧困,他回內蒙古後,做通了家人的工作,回到了家鄉
  • 李樹祥:德馬社區帶領群眾奔小康的「千裡馬」
    圖為李樹祥在群眾家中,左一為李樹祥據了解,李樹祥今年53歲,這位有著21年黨齡的「老黨員」,從2006年至今,已連續四屆擔任德馬社區黨總支書記兼主任,他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一心一意謀發展,當地老百姓都稱讚他是帶領德馬社區群眾奔跑在全民小康大道上的「千裡馬」。
  • 江華:80後「鴿王」返鄉創業 帶領鄉親抱團養鴿共致富
    紅網時刻12月25日訊(江華融媒記者 李江輝 蔣林鋒)江華瑤族自治縣80後「鴿王」唐喜忠在廣東養鴿17年後,回到家鄉創業,打造鴿子產業鏈,帶著鄉親們一同抱團養鴿致富。在江華沱江鎮大幹村的種鴿養殖示範基地,五個鴿棚裡養滿了雪白的鴿子。
  • 和她一起奔小康 | 做鄉親們的貼心「梁掌柜」
    2020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女性之聲推出「和她一起奔小康」欄目,講述那些走向小康生活的她故事~梁倩娟回家鄉也可以陪伴照顧父母。當時,隴南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電子商務的發展。梁倩娟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她希望乘著電商發展的東風,通過開設網上商店的方式,將家鄉的農產品銷售出去。梁倩娟先是在一家淘寶店打工,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後,她自己的淘寶店正式開業,取名「隴上莊園」,專門銷售家鄉的土蜂蜜、核桃、木耳等土特產品。剛開始做電商的時候,村子裡的人都覺得「不可思議」。
  • 蘭州市永登縣中堡鎮農民「老闆」張勇——退伍不褪色帶領鄉親齊致富
    原標題:永登縣中堡鎮農民「老闆」張勇——退伍不褪色帶領鄉親齊致富  張勇學習大型機械駕駛、種植養殖技術,7年間,除了農民工的工資支出,他把掙來的錢都投資到了合作社的發展上。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周樹林:退役不褪色帶領村民奔小康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周樹林:退役不褪色帶領村民奔小康 2020-12-14 16: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劉寧:帶領鄉親走橘紅致富路
    這些橘紅,也因此成為新山村乃至馬坡鎮群眾致富奔小康的「致富果」。在綠豐橘紅產業示範區,齊人高的橘紅樹隨著小山丘連綿起伏,橘紅的核心區種植面積達200多公頃,示範帶動了周圍群眾種植。這一切,主要由一人力促而成,他,就是玉林市第五屆人大代表、陸川縣第十六屆人大代表,陸川縣君豐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寧。
  • 產業強起來 精神富起來——廣東潢湧「落後地」變「明星村」的小康...
    新華社廣州11月28日電題:產業強起來 精神富起來——廣東潢湧「落後地」變「明星村」的小康之路新華社記者黃浩苑、鄧瑞璇臨近傍晚,廣東省東莞市中堂鎮潢湧村變得熱鬧起來,河邊的十裡榕堤上有不少人在散步,居民在廣場上跳廣場舞
  • 時代楷模 「拐杖支書」楊彬:25年堅守大山帶領群眾致富
    為了帶領大家修路,他把自己攢下的1.5萬元現金全部墊上,又在親戚家借款2萬多元,帶領大家用鋤頭、鐵鍬挖出了一條通向山外的3.5公裡泥結石村道路,就此結束了枇杷村肩挑背磨不通村道路的歷史。住院期間,很多鄉親含著淚水,帶著雞蛋、豬肉去看望他,希望他能重新振作起來,帶領大家繼續幹下去。就連當初因修公路、建學校籌款等工作原因不理解他,一直沒與他說話的老支部書記也捎話給他:「枇杷村不能沒有你」。鄉親們一句句叮囑,一次次握手,一趟趟看望,滋潤、激勵著楊彬,讓他很快重新振作起來。不到一個月,他就提前出院。回村那天,大家紛紛主動前來輪番抬起他的擔架護送他回家。
  • 保康縣馬良鎮:「能人治村」奔小康
    保康縣馬良鎮:「能人治村」奔小康發布時間:2019年12月08日 15:29 來源:中新網湖北   2018年年初,鎮黨委邀請該村在廣東開辦公司的個體老闆韓飛回村任職。上任後,韓飛充分利用本地資源發展柿子產業,成立保康縣天之露種植專業合作社,搭載馬良鎮電商平臺,將千百年來無人問津的小柿子送上了全國大市場,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夯實了村集體經濟基礎。  今年3月,合作社引進陝西富平尖柿優良樹種3萬棵,免費發給全村群眾種植,預計三年後全村柿子產值可達1000萬元以上。
  • 通訊:海南黎村苗寨美 鄉親奮力奔小康
    中新網海口1月7日電 題:海南黎村苗寨美 鄉親奮力奔小康記者 張茜翼大山之間,一條條道路連接大山內外,一排排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房,安住著萬千民眾;農業基地裡,生產的農副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現代化的校園裡,書聲琅琅……這一幅幅美麗的畫卷,記錄著海南各族同胞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軌跡。
  • 高明這個「花男子」,帶領村民奔小康!
    十多年過去了,羅紀鋒不僅克服了重重困難在事業上站穩了腳跟,還通過僱傭就業、技術培訓等方法帶領家鄉人民共同勞動致富,成為梧桐村走向小康的帶路人。 如今, 作為村黨支部書記的他,推動黨建全面引領家鄉的鄉村振興工作,讓梧桐村走上振興發展的高速路。
  • 我在廣東奔小康│「蒸籠姑娘」帶領村民致富奔康
    《我在廣東奔小康》 讓我們一起聆聽奮鬥者的心聲! 在這位「蒸籠姑娘」的帶領下,當地村民通過加入她成立的合作社,重新拾起竹編非遺技藝,靠著這項傳統技藝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 帶領全縣上萬養殖戶一起奔小康——記黨的十九大代表、遼寧彰武縣...
    原標題:帶領全縣上萬養殖戶一起奔小康 「一戶一群牛,致富不用愁」,說起黨的十九大代表、彰武縣興隆山鎮老虎村養牛大戶張旭,當地村民無不豎起大拇指。在他們心中,張旭創建的遼寧偉佳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就是「財富基地」,演繹出眾多佳話。 1990年,憑著年輕人一股不服輸的幹勁,張旭把家裡全部積蓄投入到綿羊養殖上。
  • 精準扶貧路·攜手奔小康——河北海事局交出脫貧攻堅滿意答卷
    在河北海事人的努力下,一條條致富路修到了大山深處、修到了鄉親們的家門口,讓鄉村因路而興、因路更美,為老鄉們鋪就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康莊大道。精準脫貧·凝聚致富合力道路興,百業興。持續改善的交通條件,就像一把把打開山門的「金鑰匙」,為鄉村帶來了人氣、財氣,也帶來了富足與希望。
  • 種茶已成脫貧奔小康重要渠道,廣西山區茶農的茶故事速來聽……
    茶,是壯鄉兒女熱情待客的必備飲品,承載著他們對小康生活的美好憧憬。幾十年前,人們耳熟能詳的彩調劇《劉三姐》唱段:「我今沒有好茶飯,只有山歌敬親人」,如今已悄然被改為:「我今已有好茶飯,更有山歌敬親人。」夏秋之交,我們走進深山幽谷,聆聽廣西山區茶農的「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