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塘鄉龔家坪村天生橋組,村民譚家國致富不忘鄉鄰,無償捐款近300萬元,修路、發展葡萄產業、扶助教育衛生公益事業,用濃濃桑梓情懷贏得群眾的信賴和稱道。
恩施市新塘鄉龔家坪村天生橋組,以天生石橋而得名。群峰連綿,滿坡蔥綠,村民們在大山深處世代耕作,卻始終難掙脫望天吃飯的貧困枷鎖。
2000年,16歲的譚家國初中畢業,看慣了肩挑背馱、爬坡過坎,初長成的少年「立志出鄉關」,用稚嫩的肩膀扛起責任,改變命運。
啟程,出山!從踏出第一步,譚家國便與這條崎嶇小路有了牽腸掛肚的不解情緣。
譚家國:這就是一條毛路 機耕路 是天生橋唯一一條生命路 小車根本走不了 就是農用車 三輪摩託能走
大山的兒子不服輸!譚家國從家電維修學徒起步,如饑似渴地學技術,學管理,跑市場,通過十多年磨礪,在州城開起了自己的空調專賣店,年盈利過百萬元,成為聞名新塘的「譚老闆」。
2012年冬天,闊別家鄉多年的譚家國帶著欣喜回到村裡,卻被眼前的一切深深震撼!
譚家國:年輕人都出去打工 都不願回來 伯伯叔叔(街坊)都老了 餵頭肥豬過年都沒人殺 房子老的老 破的破 這種情況下 我就想回來帶動一下當地的老百姓
改變家鄉面貌,從修路開始。譚家國帶領鄉親們,在6公裡的出山公路上擺開戰線,決戰寒冬。
譚家國:一起整了48天 三九天的天氣不好 下雨 路越整越壞 乾脆把這條路好好整一下 整到最後拉了三千多方石頭 五百多方石子 把路整得能跑車了
第一次修路花了21萬多元。隨後的2014、2015年,譚家國又自掏腰包70萬元,將公路加寬到6米,重新鋪設碎石,為周邊4各組、千餘名群眾打通了生命路、發展路。
譚家國:請了兩臺挖機 挖了兩個月差十天 又拖了幾千方石頭 把路擴展到現在的六米 農村公路沒有邊溝 水不暢通 將路衝得稀爛 我就想把堡坎 路肩全部做了 因為這路遲早是硬化 不如自己掏錢先把基礎做到底
路通了,拿什麼送出大山換回財富,擺脫貧困?譚家國思考著整個村子的未來。
譚家國:餵兩三頭豬自己吃 種苞谷又怕風吹 苞谷收成了也沒地方曬 遇到下雨就爛掉了 根本沒什麼收入
經過認真比對,譚家國發現村裡的海拔、溼度、溫度、水分和建始關口極其相似,當即決定引進葡萄,將天生橋村發展成生態葡萄莊園……主意拿定,譚家國毅然捨棄豐厚的薪水回鄉創業,帶領村民闖出一條致富路。
兩年來,譚家國投資200多萬元,承擔種苗、肥料、基地建設等所有前期費用,發展500多畝生態葡萄園,並組建專業合作社,通過流轉土地,讓村民獲得租金、勞務用工、效益分成等諸多收益,為45戶貧困鄉親點燃致富的綠色希望。
譚家國:今年基本看到了希望,現有的面積,明年掛果50萬金,按5元一斤,我一年收入也是幾百萬。後年我的產值至少是150萬斤。
譚登柱 新塘鄉龔家坪村村民:比原先強多了,朝前看,跟著他走,我們也不拖後腿。
黃永桃 新塘鄉龔家坪村村民:一畝多地賣葡萄就有5000元,算起來相當於我種三年的包穀的收入,種植葡萄,我有信心。
有了公路,有了致富的門路,譚家國還默默關注著鄉裡的教育、醫療等公益事業。先後捐資15萬元,為新塘鄉民族中學、中心幼兒園、龔家村衛生室捐贈空調、辦公椅,維修大門。
譚家國:我回家時有一百八十萬現金 這兩年至少賺了一百萬 這些錢全部投去了 這次我沒錢了想去貸款 想把家裡房產證拿去抵押……
反哺鄉土寫大義,傾情奉獻見情懷!
當人們追問譚家國,為何執著於這份「傻勁」,他用最樸素的語言回答了「友善互助」的美好人性!用最樸實的行動詮釋著「扶貧濟困」的公民擔當!
譚家國:這是我的家 我的根 我的根在這裡 錢掙得再多有什麼用呢 不如為家鄉辦點實事 帶領老百姓致富 有首歌唱得好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 世界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假如我們都努點力 每個村都有人發揮帶頭作用 革命(脫貧)就能成功
讓弱者有前行的力量、讓貧困的人有振作的希望。在今天,譚家國捐款300萬元惠及鄉鄰,為社會扶貧作出最鮮活的示範。
人人皆願為、人人皆可為。廣泛激活社會力量參與扶貧,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大扶貧格局,是「10.17扶貧日」的真正要義。
「幹部職工結對幫扶、專業合作社帶動幫扶、外援單位對口幫扶、市場主體結對幫扶、社會人士認領幫扶、外地商會投資幫扶、親戚鄰裡互助幫扶、公益機構資助幫扶。」當我們每個人都成為社會扶貧的參與者,將飽含愛心的涓涓細流匯集成扶貧濟困的浩瀚江河,用情寄家鄉的拳拳之心凝聚起扶貧攻堅的強大合力,貧困的標籤必將在2019年前撕去,恩施必將在和衷共濟中崛起,與全國同步小康的「恩施夢」必將在共同奮鬥中實現。
編審:楊承佳
編輯:徐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