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梧六堡茶、桂平西山茶、凌雲白毫茶、天峨堯山巖口茶……行走在八桂大地,不同地方的人都有自己的地方茶。
茶,是壯鄉兒女熱情待客的必備飲品,承載著他們對小康生活的美好憧憬。幾十年前,人們耳熟能詳的彩調劇《劉三姐》唱段:「我今沒有好茶飯,只有山歌敬親人」,如今已悄然被改為:「我今已有好茶飯,更有山歌敬親人。」
夏秋之交,我們走進深山幽谷,聆聽廣西山區茶農的「茶故事」。
養茶
彎彎曲曲的山路盡頭,便是廣西賀州市平桂區沙田鎮獅東村大衝瑤寨。這裡地形險峻,雲霧繚繞。
2018年,修路隊開進村裡,獅東村村民盼望的「絕壁路」修好了,村子也變樣了。泥土路成了石板路,河岸護堤、親水平臺相繼搭建,在保留村莊原有模樣的基礎上把傳承、旅遊結合起來。獨特的瑤族風情,吸引更多的人走進獅東村,也為獅東村打開了一扇窗。
「人均1畝茶、戶均2畝姜、村均萬畝杉是我們的產業發展目標。」村支部書記趙萬興說。
走進大衝瑤寨黑茶養護農戶盤觀桂的泥坯木屋,映入眼帘的是一串串、一排排各種形態的竹製包裹,有類似粽子狀的,也有常見方形的,還有類似大煙囪高高大大立在屋子裡的。
「這是瑤鄉黑茶養護的一種方式。」村民盤觀桂告訴記者。
品嘗古樸的味道成為人們的一種追尋。經過改良,形成了大衝瑤寨「存茶於民」模式。
對屋子加以適當修整,同時達到茶廠要求的衛生、溫度、溼度、通風要求,就可以將茶放在自家老屋了。聽著講述,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盤觀桂家的土屋牆上會掛著溫溼計了,這是與時俱進呀。存茶於民,農戶們每年也可獲得一筆養護費。
不光種茶,養茶也成為這裡的一景。婦女們一邊生火燻茶葉,一邊編織竹簍,養茶房呈現出一幅溫馨幸福的喜人景象。目前,獅東村大衝瑤寨12戶貧困戶參與黑茶養護,共6000件2萬多斤,每戶貧困戶每年養護茶葉總收入預計達1.2萬元。
清苦的生活迎來轉機。年輕的鳳求姑和村裡婦女們一起忙活著,開起「長桌宴」,跳起「竹竿舞」,唱起「敬茶歌」,大衝瑤寨在傳承中獲取了新生的力量。
炒茶
「南方有嘉木,香茗出蒼梧。」1500年的歷史,讓廣西梧州蒼梧縣六堡鎮六堡茶成為「可以喝的古董」,從「茶船古道」走出深山,漂洋過海,成為著名的僑銷黑茶。
進入六堡鎮塘平村,蒼山碧翠,溪流縱橫,真是種養茶樹的適宜之地。在六堡茶文化展示館裡,國家級六堡茶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韋潔群的女兒石濡菲在現場給人們展示捻揉生茶的手工技藝。
「下面位置很燙,我們可以在邊邊的位置揉。揉的時候不用太快,慢慢地。水汽一會兒出來,這就需要攤開烘一下。如果感覺水汽被吸收了,我們再接著揉,這是一個反覆的操作過程。」石濡菲不時擦拭汗水。從小跟著母親學習傳統制茶技藝,採摘、攤晾、殺青、揉捻、漚堆、發酵、烘焙、略置、加壓、陳化……每一個環節,她都熟記於心。
傳統的制茶工藝,保留了六堡茶的自然品味。喝過了茶,人們還想知道茶葉生長的地方怎樣、茶如何製作出來。於是,在六堡鎮漸漸有了客棧,有了製作技藝展示館。母女二人一起收集、整理了六堡茶的歷史和古時一直以來製作六堡茶的工具,各種陳年六堡茶和茶化石,專門建成了一個純手工作坊與文化旅遊一體化的六堡茶文化展示館。
六堡茶以其純正的口感和正宗的六堡風味而廣受青睞。
石濡菲定期在茶廠開設培訓班,向村民傳授種植、採茶、茶園管理、制茶技藝等知識,培訓30戶農戶成為傳統制茶能手,並把發展六堡茶傳統產業和當地特色鄉村生態旅遊結合起來,建立了一個3000多平方米的綜合性純手工六堡茶區域,建成六堡茶生態旅遊示範基地,帶動當地農戶脫貧致富。
「炒茶咯!」村子裡和技校的學生會來到這裡,石濡菲操作,講解,學生們嘗試。熱火朝天之時,在烘焙翻炒中感知冷暖;冥思靜想之時,拿起放下後品味人生。
一片茶園,一杯好茶,帶給人們無限可能。
賣茶
茶,正改變著越來越多山裡人的生活。
「茶葉每公斤500塊,我家種了11畝,每年收入幾萬元,茶樹成了搖錢樹!」一張張鈔票從指尖飛過,天峨縣坡結鄉堯山村脫貧戶王統貴臉上綻放出欣慰的笑容。
巖口名茶出堯山。在堯山村,種茶成了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渠道。
「我們村和周邊村有600多戶種巖口茶有168戶,貧困戶靠賣茶葉脫貧,大夥都過上了小康生活。」堯山茶廠老闆夏龍輝說。
堯山村位於天峨縣坡結鄉北部,距縣城50餘公裡。堯山巖口茶生長在平均海拔600多米高的半山腰上,山上常年濃霧瀰漫,叢林茂密,空氣清幽,雨水充沛孕育出巖口茶獨特的品質,深受市場歡迎。站在山巔,放眼望去,一座座茶山成了群眾的「金山銀山」。
「2017年8月,巖口茶在第十一屆廣西名特優農產品交易會上獲得銀獎;當年11月,坡結鄉堯山巖口茶示範園被評為廣西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園。這幾年,區外的廣東、深圳,區內南寧、柳州都有老闆下訂單,我們產茶葉不愁銷路呢!」夏龍輝掰著指頭如數家珍。
為做好巖口茶的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讓「小茶葉」變成「大產業」,助農致富奔小康,2014年,夏龍輝創立茶葉公司。他決心要把堯山巖口茶產業做大做強,讓大夥都能記住「家鄉的味道」,同時帶領茶農一起致富。
為保證茶葉生產質量,夏龍輝到廣東、浙江、福建等地考察先進的制茶工序。每到春冬之時,夏龍輝就深入田間地頭,指導群眾進行茶樹管護、茶葉採摘、保管運輸,並承諾保價回收,讓茶農少了後顧之憂。
夏龍輝還組織茶農赴貴州、南寧、百色、凌雲等地學習,累計參加培訓1005人次,發放技術管護資料2000多份,受益群眾3100餘人次,培養茶葉產品加工能手12人,通過網絡電商等,拓寬茶葉銷售渠道。
目前,堯山村已組建種植、加工和銷售3支茶產業隊伍;全村種植茶葉3800多畝,覆蓋16個村民小組,種植農戶達687戶1840人。今年截至目前,全村已銷售優質巖口茶1.8萬公斤,收入400多萬元,「預計到年底,銷售額會有新的突破。」夏龍輝滿懷希望地說。(原載8月20日《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