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茶已成脫貧奔小康重要渠道,廣西山區茶農的茶故事速來聽……

2020-12-20 南國早報

蒼梧六堡茶、桂平西山茶、凌雲白毫茶、天峨堯山巖口茶……行走在八桂大地,不同地方的人都有自己的地方茶。

茶,是壯鄉兒女熱情待客的必備飲品,承載著他們對小康生活的美好憧憬。幾十年前,人們耳熟能詳的彩調劇《劉三姐》唱段:「我今沒有好茶飯,只有山歌敬親人」,如今已悄然被改為:「我今已有好茶飯,更有山歌敬親人。」

夏秋之交,我們走進深山幽谷,聆聽廣西山區茶農的「茶故事」。

養茶

彎彎曲曲的山路盡頭,便是廣西賀州市平桂區沙田鎮獅東村大衝瑤寨。這裡地形險峻,雲霧繚繞。

2018年,修路隊開進村裡,獅東村村民盼望的「絕壁路」修好了,村子也變樣了。泥土路成了石板路,河岸護堤、親水平臺相繼搭建,在保留村莊原有模樣的基礎上把傳承、旅遊結合起來。獨特的瑤族風情,吸引更多的人走進獅東村,也為獅東村打開了一扇窗。

「人均1畝茶、戶均2畝姜、村均萬畝杉是我們的產業發展目標。」村支部書記趙萬興說。

走進大衝瑤寨黑茶養護農戶盤觀桂的泥坯木屋,映入眼帘的是一串串、一排排各種形態的竹製包裹,有類似粽子狀的,也有常見方形的,還有類似大煙囪高高大大立在屋子裡的。

「這是瑤鄉黑茶養護的一種方式。」村民盤觀桂告訴記者。

品嘗古樸的味道成為人們的一種追尋。經過改良,形成了大衝瑤寨「存茶於民」模式。

對屋子加以適當修整,同時達到茶廠要求的衛生、溫度、溼度、通風要求,就可以將茶放在自家老屋了。聽著講述,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盤觀桂家的土屋牆上會掛著溫溼計了,這是與時俱進呀。存茶於民,農戶們每年也可獲得一筆養護費。

不光種茶,養茶也成為這裡的一景。婦女們一邊生火燻茶葉,一邊編織竹簍,養茶房呈現出一幅溫馨幸福的喜人景象。目前,獅東村大衝瑤寨12戶貧困戶參與黑茶養護,共6000件2萬多斤,每戶貧困戶每年養護茶葉總收入預計達1.2萬元。

清苦的生活迎來轉機。年輕的鳳求姑和村裡婦女們一起忙活著,開起「長桌宴」,跳起「竹竿舞」,唱起「敬茶歌」,大衝瑤寨在傳承中獲取了新生的力量。

炒茶

「南方有嘉木,香茗出蒼梧。」1500年的歷史,讓廣西梧州蒼梧縣六堡鎮六堡茶成為「可以喝的古董」,從「茶船古道」走出深山,漂洋過海,成為著名的僑銷黑茶。

進入六堡鎮塘平村,蒼山碧翠,溪流縱橫,真是種養茶樹的適宜之地。在六堡茶文化展示館裡,國家級六堡茶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韋潔群的女兒石濡菲在現場給人們展示捻揉生茶的手工技藝。

「下面位置很燙,我們可以在邊邊的位置揉。揉的時候不用太快,慢慢地。水汽一會兒出來,這就需要攤開烘一下。如果感覺水汽被吸收了,我們再接著揉,這是一個反覆的操作過程。」石濡菲不時擦拭汗水。從小跟著母親學習傳統制茶技藝,採摘、攤晾、殺青、揉捻、漚堆、發酵、烘焙、略置、加壓、陳化……每一個環節,她都熟記於心。

傳統的制茶工藝,保留了六堡茶的自然品味。喝過了茶,人們還想知道茶葉生長的地方怎樣、茶如何製作出來。於是,在六堡鎮漸漸有了客棧,有了製作技藝展示館。母女二人一起收集、整理了六堡茶的歷史和古時一直以來製作六堡茶的工具,各種陳年六堡茶和茶化石,專門建成了一個純手工作坊與文化旅遊一體化的六堡茶文化展示館。

六堡茶以其純正的口感和正宗的六堡風味而廣受青睞。

石濡菲定期在茶廠開設培訓班,向村民傳授種植、採茶、茶園管理、制茶技藝等知識,培訓30戶農戶成為傳統制茶能手,並把發展六堡茶傳統產業和當地特色鄉村生態旅遊結合起來,建立了一個3000多平方米的綜合性純手工六堡茶區域,建成六堡茶生態旅遊示範基地,帶動當地農戶脫貧致富。

「炒茶咯!」村子裡和技校的學生會來到這裡,石濡菲操作,講解,學生們嘗試。熱火朝天之時,在烘焙翻炒中感知冷暖;冥思靜想之時,拿起放下後品味人生。

一片茶園,一杯好茶,帶給人們無限可能。

賣茶

茶,正改變著越來越多山裡人的生活。

「茶葉每公斤500塊,我家種了11畝,每年收入幾萬元,茶樹成了搖錢樹!」一張張鈔票從指尖飛過,天峨縣坡結鄉堯山村脫貧戶王統貴臉上綻放出欣慰的笑容。

巖口名茶出堯山。在堯山村,種茶成了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渠道。

「我們村和周邊村有600多戶種巖口茶有168戶,貧困戶靠賣茶葉脫貧,大夥都過上了小康生活。」堯山茶廠老闆夏龍輝說。

堯山村位於天峨縣坡結鄉北部,距縣城50餘公裡。堯山巖口茶生長在平均海拔600多米高的半山腰上,山上常年濃霧瀰漫,叢林茂密,空氣清幽,雨水充沛孕育出巖口茶獨特的品質,深受市場歡迎。站在山巔,放眼望去,一座座茶山成了群眾的「金山銀山」。

「2017年8月,巖口茶在第十一屆廣西名特優農產品交易會上獲得銀獎;當年11月,坡結鄉堯山巖口茶示範園被評為廣西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園。這幾年,區外的廣東、深圳,區內南寧、柳州都有老闆下訂單,我們產茶葉不愁銷路呢!」夏龍輝掰著指頭如數家珍。

為做好巖口茶的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讓「小茶葉」變成「大產業」,助農致富奔小康,2014年,夏龍輝創立茶葉公司。他決心要把堯山巖口茶產業做大做強,讓大夥都能記住「家鄉的味道」,同時帶領茶農一起致富。

為保證茶葉生產質量,夏龍輝到廣東、浙江、福建等地考察先進的制茶工序。每到春冬之時,夏龍輝就深入田間地頭,指導群眾進行茶樹管護、茶葉採摘、保管運輸,並承諾保價回收,讓茶農少了後顧之憂。

夏龍輝還組織茶農赴貴州、南寧、百色、凌雲等地學習,累計參加培訓1005人次,發放技術管護資料2000多份,受益群眾3100餘人次,培養茶葉產品加工能手12人,通過網絡電商等,拓寬茶葉銷售渠道。

目前,堯山村已組建種植、加工和銷售3支茶產業隊伍;全村種植茶葉3800多畝,覆蓋16個村民小組,種植農戶達687戶1840人。今年截至目前,全村已銷售優質巖口茶1.8萬公斤,收入400多萬元,「預計到年底,銷售額會有新的突破。」夏龍輝滿懷希望地說。(原載8月20日《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脫貧奔康·粵來粵好】潮州:泡在茶杯裡的「超級產業」
    「脫貧奔康 粵來粵好」網絡主題宣傳活動5日來到潮州,一起探尋精準扶貧如何讓泡在茶杯裡的「超級產業」越來越香。  走進叫水坑村,茶香撲面而來。每當客人來到,村裡人總會拿出好茶待客。近幾年,叫水坑村的整體茶葉品質有了質的提升,而這與潮州市府辦駐叫水坑村扶貧工作隊的扶貧工作關係密切。
  • 湖南華萊:茶香飄出好日子 茶農闊步奔小康
    直接收購鮮茶,只是華萊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的其中一種方式。黑茶產業鏈的每個環節,都活躍著安化當地制茶「匠人」的身影。 茶農重回茶園 家門口就能致富 「種了幾畝茶,還不夠餬口。」提起以前的日子,湖南省安化縣冷市鎮高橋村村民黃方困頗有些唏噓。因為缺乏培管技術,茶葉賣不出好價錢,黃方困不但沒攢下積蓄,還戴上了貧困戶的帽子。
  • 她從桐柏來,帶著家鄉茶
    這是我從家鄉帶來的特產茶,全是我手工自製的。來,快嘗嘗!」日前,大河報記者在鄭州市黃河飯店見到了來自南陽的省人大代表、桐柏縣固縣鎮魏崗村的茶農張海青。一杯一壺一洗,茶條索緊細勻整,色澤烏潤且金毫顯露,沏85℃水入杯,頃刻間茶香瀰漫了滿屋。「這是我們的『扶貧茶』『致富茶』。」張海青說。
  • 潮州潮安區鳳凰鎮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助力群眾增收
    8月28日至31日期間,在2020年「廣東脫貧攻堅展」的「潮州館」內,單叢茶葉飄香,天池茶業、南馥茶葉、霧崬茶業等鳳凰茶企在此展銷,引得茶客點讚。茶藝表演賞心悅目、品茶環節回味無窮,茶葉展示琳琅滿目,鳳凰單叢茶走俏展館。一頭牽著鳳凰貧困茶農群眾,一頭接上廣闊市場,通過幫扶單位引領帶動、展銷平臺推薦等模式,鳳凰鎮拓展貧困戶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幫助貧困群眾增收。
  • 單叢茶飄香 升起致富希望
    8月28日至31日期間,在2020年「廣東脫貧攻堅展」的「潮州館」內,單叢茶葉飄香,天池茶業、南馥茶葉、霧崬茶業等鳳凰茶企在此展銷,引得茶客點讚。茶藝表演賞心悅目、品茶環節回味無窮,茶葉展示琳琅滿目,鳳凰單叢茶走俏展館。一頭牽著鳳凰貧困茶農群眾,一頭接上廣闊市場,通過幫扶單位引領帶動、展銷平臺推薦等模式,鳳凰鎮拓展貧困戶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幫助貧困群眾增收。
  • 「我家的故事——脫貧攻堅奔小康」短視頻徵集展示活動成果交流會...
    「我家的故事——脫貧攻堅奔小康」短視頻徵集展示活動成果交流會現場。中國網信網 李曉尹 攝12月23日,「我家的故事——脫貧攻堅奔小康」短視頻徵集展示活動成果交流會在京舉行。活動緊緊圍繞「我家的故事」這一主題,通過短視頻的形式,從網民視角講述個人、家庭、身邊扶貧脫貧奔小康的鮮活故事,以小切口反映新時代,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充分展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扶貧事業取得的新進展和新成就。楊小偉指出,隨著媒體融合發展和移動網際網路普及,短視頻在網絡傳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漢中牟家壩茶農開啟「新茶道」
    ,如何把這自古傳承的茶葉優勢變為脫貧產業,當地在優化品種、註冊商標、打造品牌上下足了功夫,越來越多「茶馬古道」上的茶農們正在開啟增收的「新茶道」。譚紅和蔣鳳琴的煩惱也是當地大多數茶農面臨的新問題。目前大多數茶園都是上世紀80年代栽植的,一些老品種已經跟不上市場的新需求。面對這一實際困難,駐村工作隊和社區幹部經過調研,採取「社區扶貧互助合作社+產業帶頭人+貧困戶示範」的模式,決定引進優質茶苗,改良老化茶園。
  • 這種"神奇"茶葉竟讓茶農收入翻番...
    這種"神奇"茶葉竟讓茶農收入翻番...   從2014年開始,國務院把每一年的10月17日設定為扶貧日,「扶貧日」的設立是我國繼續向貧困宣戰的一個重要舉措。再有兩天,就是我國的第四個扶貧日,前不久,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多路記者奔赴全國各地進行了走訪探看,第一站在陝西省漢中市的西鄉縣文溪村。
  • 「一兩黃金一兩茶」 保靖茶農捧上脫貧「金飯碗」
    地處武陵山脈腹地的湘西保靖縣,高山重重,雲霧繚繞,其生長的黃金茶素有「一兩黃金一兩茶」的說法,也被國內茶葉專家譽為「中國最好的綠茶」。近年來,當地政府大力大展茶產業,「保靖黃金茶」品牌知名度不斷提高,成為農民脫貧的「金飯碗」。   身價尊貴,名譽頗多   「一兩黃金一兩茶」是保靖黃金茶最為尊貴的口碑。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鎮江丹陽:「茶旅融合」融出全國「一村一品...
    依託優良的生態環境,屯甸村大力發展茶產業,發揮「合作社」龍頭引領作用,用合作社的「大手」,拉起貧困戶的「小手」,抱起團來興產業、謀增收,成為農村精準扶貧的「主力軍」,這幾年更是榮獲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省級生態文明村、鎮江市產業結構調整先進村等榮譽稱號。   2019年底,屯甸村全村已實現脫貧,「茶旅融合」也步入正軌。
  • 「窗口」看小康⑱|畲家茶香飄千裡 聆聽景寧茶農的小康故事
    浙報集團縣級融媒體中心共享聯盟「大潮起之江 『窗口』看小康」大型移動視頻新聞行動,8月31日在學習強國浙江平臺、浙江新聞客戶端、天目新聞客戶端、小時新聞客戶端以及有關縣級融媒體平臺推出第18期報導《畲家茶香飄千裡》——   景寧惠明茶自唐代開始種植,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
  • 邊檢民警當起熱心「代購」,幫貧困山區好茶走出大山
    不久前,深圳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皇崗邊檢站的民警們得知,國家移民管理局定點幫扶的廣西三江縣剛摘下「貧困帽」,便帶著當地特有的三江茶葉來參展了。於是,一些民警們不約而同來到展會現場,參加三江縣的茶葉推介會,幫助貧困山區的好茶走出大山。
  • 【決戰脫貧攻堅】萬眾一心奔小康——寫在人民法院助力決戰決勝...
    《中國審判》特別策劃報導(下)奔向小康目錄脫貧攻堅倒計時·綜述萬眾一心奔小康脫貧攻堅倒計時·幫扶智力援建 法治致遠浙江高院 萬裡路援建邊疆情湖州兩級法院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指出,人民法院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充分認識推進脫貧攻堅的重大意義,堅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切實找準工作著力點和落腳點,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保康縣馬良鎮:「能人治村」奔小康
    保康縣馬良鎮:「能人治村」奔小康發布時間:2019年12月08日 15:29 來源:中新網湖北   中新網湖北新聞12月8日電  (汪興根 覃峰)「今年秋冬天氣晴好,目前村裡的柿餅已全部晾曬完畢,只等包裝盒運到就可發貨銷售了,僅這一項預計可實現銷售收入20萬元!」
  • 沿河:種下「感恩茶」 收穫「致富寶」
    在中寨鎮志強村「白葉一號」茶產業基地裡,茶苗蔥翠欲滴、長勢正旺。管護茶園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廖廷洋說,以前種莊稼,一年苦到頭最多也只有3000多元錢的收入,如今在基地務工,每月工資至少2000多元。距中寨鎮約20公裡的志強村,過去受交通、氣候等因素制約,農作物產量不高,加之沒有產業支撐,當地百姓日子過得十分清苦。
  • 「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廣西女性書畫攝影作品展開展啦!
    「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廣西女性書畫攝影作品展開展啦!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2020年12月8日上午,由自治區婦聯、自治區文聯、自治區扶貧辦聯合舉辦的「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廣西女性書畫攝影作品展將在廣西美術出版社美術館展出。
  • 龍巖三位基層負責人講述組織和推進脫貧攻堅奔小康故事
    東南網12月31日訊(本網記者 張立慶)在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福建省「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十一場·龍巖專場)上,中共長汀縣委書記廖深洪;連城縣宣和鄉黨委書記羅煇群;連城縣羅坊鄉邱賴村駐村第一書記王長城3位基層一線負責人也來到發布會現場,各自講述組織和推進脫貧攻堅奔小康的故事
  • 文旅融合 「巴中模式」助推老區脫貧奔小康
    依託富集的文化旅遊資源,深入實施文旅融合發展戰略,推進精品景區、魅力城區、美麗鄉村同建,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紅色旅遊、森林康養、鄉村旅遊,構建功能完備的現代旅遊服務體系,加快成為聞者嚮往、遊者留戀、居者愉悅的成渝地區休閒度假後花園,探索出了文旅融合發展的「巴中模式」,助推老區脫貧奔小康。
  • 【脫貧故事】李永會:養殖摘「窮帽」 致富奔小康
    【脫貧故事】李永會:養殖摘「窮帽」 致富奔小康 2020-11-24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八馬茶業:一片小葉子託起萬千茶農的脫貧致富夢
    八馬茶業深知,好山好水出好茶,但「這山、這水」同時也意味著不太便利的交通和不甚富裕的環境,只有以產業帶動當地發展,積極推動茶葉種植、採摘、初加工以及茶類延生品、茶旅融合新經濟,才能更有效提高茶農增收,讓貧困茶農實現脫貧致富。  早在2016年,八馬茶業就走進大別山,「弘揚長徵精神,助力老區脫貧」,帶著安徽好茶越過萬裡山河,香飄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