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學習計劃可能是學習路上的最大阻礙?這些是我的肺腑之言

2021-03-01 Wandi海外親子中文
這是「Wandi親子中文」公眾號的第5篇文章,先做個自我介紹:Wandi,史丹福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碩士,加州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研究系博士生,在史丹福大學等美國高校有教授漢語語言、中國文學文化課程的八年經驗,在斯坦福的時候曾經接受過學校OAE(Office of Accessible Education)的專門訓練,幫助有學習疑難的學生學中文。


中文學習計劃可能是中文學習路上的最大阻礙?

 

經常有家長問我這樣一個問題——怎麼制定學習計劃?也經常有家長把網上各種強調計劃重要性和事無巨細的中文學習計劃發給我詢問意見,很真誠地跟大家說,我並沒有給學生或自己的娃制定過中文學習計劃,在我之前的文章中(在三所美國高校教了八年中文後,聊聊海外中文老師怎麼教自己的娃)提到過,我特意詢問了很多國內語文老師和海外中文老師,也沒有一個人給自己的孩子這麼做。今天想和大家深入分析一下原因。

 

首先,我並非認為學習不需要有計劃,有了計劃性才能保證系統而又高效地學習,但是我個人並不認為親子學習需要很強的計劃性。因此我所不建議的是家長要求孩子在家學習語言時依照一份精確到天的、每天定量的時間進度表。但是家長對孩子語言學習長遠的規劃,設定目標、關注各個裡程碑(milestone),做到專時專用等都是需要的。在本周的下一篇推送中,我會和大家分享如何設計一份這樣的長遠規劃書。


現在比較火爆的時間表主要有兩個問題,一是以孩子的年齡作為做計劃的依據,二是把學習內容分配到每一天,下面說說為什麼不建議這樣做:

 

嚴格執行嚴謹的學習計劃是系統、專業的課堂學習所必須的。但在家庭環境裡,在親子關係中,孩子對於家長不可能也不應該達到學生對老師那種「依從性」。「依從性」 (Treatment compliance)是我從醫學引入到語言學習的一個概念,醫學上的依從性分為完全依從、部分依從和完全不依從,主要用來評估患者有多「合作」。

舉個簡單的例子,醫生開了藥以後,有的患者完全遵照醫囑服用,有的患者可能每次多吃或者少吃,早停藥或者晚停藥,而有的患者則根本就沒拿藥。其實學習也是一樣的,有些學習者會完全按要求去做,有些會部分照做加上自己的變通,有些則完全不會做。課堂環境(無論是一對一還是一對多)加上老師的權威,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約束和心理壓力,因此一般老師說的話,不需要過多的強制措施,學生就至少會部分地執行。但是親子關係則是完全不同的。孩子可以直接拒絕甚至強烈反抗來自父母的要求和指令,家庭也不是課堂,有來自氛圍和同伴的壓力,但這些都是必要的,如果我把家庭變成教室,把父母變成老師,孩子會長時間處在承壓狀態。想要達到等同於學生對老師的依從程度,往往需要父母採取極其強硬的態度,甚至需要打破孩子對父母的親近感和對真實自我無所顧忌的表達,這一點是可以做到的,但我認為弊大於利。

因為親子關係不單包括教和學知識這一部分,還對人格塑造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並且親子關係應該考慮長遠影響,而不應為了短期目標而過分透支。當然,我贊成家長在教孩子東西的時候,努力建立威信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但並非硬要在親子關係中插入像是「一劑藥方」這樣刻板的硬性要求,讓孩子像遵醫囑一樣去執行,像吃藥一樣去學習。

 

親子之間的教和學最珍貴的東西是什麼?是父母的教學水平高,教學時間長,還是父母教得最用心?可能都有,但我認為最珍貴的東西是對孩子個性的充分重視和尊重。在之前的文章裡我曾經寫過,學校教育的系統性計劃性和整齊劃一是必要,但每一個學習者同時也需要個性化的、適應自己能力和水平的學習體驗,在這一點可以在親子間的教和學中得到彌補。課堂教育雖然系統,但無法解決的問題是每個個體的需要是有差異的。我第一年在美國大學裡教中文課,期末教學評估的時候,有幾位同學說,老師說中文有點快,希望老師說慢一點,我們更能聽懂,還有幾個說老師說的中文有點慢,希望老師說快一點,讓我們體驗實際的中文對話,令我哭笑不得,左右為難,但這是學校教育中一定會有的問題,沒有辦法改變,因此不建議把家庭這塊個性教學的土壤也剝奪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並不是不能有計劃,而是不可能有一個計劃適合所有人,每個孩子的水平和背景不同、天資和興趣不同,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父母都是華人的孩子,和混血家庭並且住在父母母語以外第三國的孩子,學習中文語言的難度和時間精力分配完全不同,怎麼可能使用同一份計劃表呢?海外的孩子中文水平參差不齊,年齡根本不具有參考價值,像我在大學裡教的中文一年級,班裡從大一到研究生的學生都有,年級只反映他們現階段的中文水平,和他們的年齡毫不相關。而同一個孩子,隨著年齡增長,都會顯現出自己獨有的性格特徵、興奮點和興趣點、天賦上的優勢劣勢等,學習的內容、難度、進度等也都要做隨時的調整,因此計劃表體例越宏大,涵蓋的時間越長、每天的任務越細,就越有可能需要在日後進行修改,越有可能不適合絕大多數個體。


無論是正統的學校還是家長給孩子報的課程,都有比較嚴格的進度要求,即老師要把agenda走完。孩子需要這樣的訓練,但是在家裡學習也需要個性化的關懷。今天累了,只學一個字,明天狀態好,可能學了十個字還興致勃勃,這才是最符合學習規律的方式。如果一個孩子所有的學習體驗都是嚴苛的、無彈性的,他也不可能對學習產生豐富細膩的想法和濃厚持久的興趣。

 

過分推崇學習計劃還會讓我們模糊學習的重點。首先,過早引入學習計劃往往讓我們過於關注計劃的執行效果,而忽視計劃的執行質量。我們規定孩子一天要學十個字,如果孩子只學了八個,大人和孩子都會有程度不一的挫敗感,因為首要的感覺是沒有完成任務,這樣的事情多了,就挫傷興趣和積極性,也打擊自尊心。其實更重要的是,我們今天掌握了八個字,這八個字是否進入到了我們的語言儲備(記得牢、能運用、可以舉一反三)。換句話說,計劃讓我們更加注重「數量」而非「質量」,也更加容易把關注點徒勞地放在沒有做完的計劃上,平添焦慮,而事實上我們的關注點應該更多地放在已經收入囊中的「勝利果實」,想著如何進一步鞏固和擴大我們的勝果。

另外,計劃只能接納可以量化的內容,從而讓人忽視不可量化的內容,而語言學習中不可量化的內容佔有極高的比重。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每天學習多少個新的字詞,語法點,背多少首詩或者多少篇古文,這些是可以量化的,但絕非做到了這些,語言就掌握得好。家長如果願意陪著孩子看一個和中國文化有關的節目、參觀相關的展覽、用心地慶祝一個中國的節日、一起做一頓中餐、玩玩中文相關的遊戲或是和其他使用中文的朋友社交一下,可能上述那些硬性指標沒有增長,但是孩子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和認同感,對語言的使用熱情和語感增加了,又或者已經學到的語言知識可以在實踐中融會貫通、靈活運用了,這些其實都是難能可貴的進步,有時候比追趕進度要重要得多。

總結來說,制定學習計劃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習慣,也是人的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學習方法,但是使用這種方式,要明確其限制條件和利弊。在我看來,嚴格按照學習計劃表進行照表操課,是否適用於低年齡的孩子(尤其是學齡以前的)、是否適用於家庭環境和親子之間、是否適用於語言學習,都是存疑的。之所以現在精確的學習計劃受到青睞,不外乎兩個原因:

第一,已經擬定好的學習計劃給受眾的感覺是可以拿來就用,造成省時省力的錯覺,殊不知在這個環節圖省事,可能讓整個學習過程事半功倍;第二,已經設計好的時間表給人以秩序井然的美感和良好希望,富有感召力,雖然最後能夠執行下去的人微乎其微。

如果一定要使用學習計劃,那麼我有以下幾個建議:

1. 做好計劃隨時被調整和更新的準備。進度可以時快時慢,內容可以時增時減,甚至在必要的時候推翻重來,最好不要一盤大棋下三、五年。

2. 這個計劃可以存在於家長的心中,但是不需要過早地施加給孩子(尤其是學齡前的孩子),以免帶來不必要的壓力,把學習變成機械體驗。比如家長計算了一下,希望孩子每天學五個字,但是教你孩子的時候,不一定非要宣布「今天我們要學五個字」、「五個字學完才可以休息」,而是根據孩子的反饋靈活掌握。

3. 學習計劃最好配合官方的學習教材(如中國大陸的部編教科書)使用,因為這是給系統的學校教育設計的教學材料,最適合搭配學習計劃,建議家長就在原本部編教材的學習進度上適度放慢。家長自己選擇搭配的學習內容,很多時候並不合理,也不適合搭配嚴格的、自我規定的進度(我個人就很反對學習古詩古文按幾天一篇或者幾天一首計算,每一個材料需要的時間精力可以說有天壤之別,根本不適合平均使力)。

4. 比詳細的學習計劃更重要的,是詳細的學習筆記,認真記下孩子今天學了哪些東西,耗時多少,掌握情況如何,這些實際的反饋是語言學習的寶貴材料,也是為家長提供重要的判斷依據。

我們的海外親子中文群一直是大家分享學習經驗和資源的大本營,在過去的幾個月中,有很多群友分享了私藏的珍貴資源,現在我們已經將全部內容分門別類精心整理好。現在入群即可免費獲得250G且在不斷增加的Google Drive中文學習資源,讓海外家長無需國內手機號和網盤即可獲得。

更多文章:

「乾貨」在三所美國高校教了八年中文後,聊聊海外中文老師怎麼教自己的娃

「學習故事」滑雪和學中文有什麼共通之處——從What到How

「寶藏」「有文化」的漢英翻譯,離不開這兩個免費APP

「學中文笑話」我是美國大學中文老師,被學生叫海王……

「課程介紹」我們的海外親子中文家長課、介紹我們的親子中文系統課

「福利」我要出書啦(內含送書福利)

如果對親子中文教學的「How-to」有興趣,可以點擊文末「閱讀原文」(Read More)聽取免費講座。


歡迎加入我們的中文親子教學大家庭。

關注公眾號後回復「加群」,即可加入免費的中文親子教學探討群,250G的Google Drive加每日更新免費資源分享,不定期發布免費講座,回復「上課」,瀏覽親子中文家長課詳細介紹。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在課程平臺瀏覽已經發布的所有網課(含免費講座)。




相關焦點

  • 別再讓顏面阻礙你的英語口語學習了
    為了能夠迅速的趕上這一趟學習英語口語的末班車,很多人不惜想盡一切可以提升英語口語的辦法,更有甚者「病急亂投醫」選擇了一些非常偏激的方式來學習英語,例如二十四小時不停歇的「磨耳朵」,將這些英語強行灌輸到耳朵裡,其實這樣強迫式的將英語灌入到耳朵之中而沒有經過大腦的處理是白費功夫的。
  • 開啟絢爛人生,夢想揚帆啟航,在學習中文的路上他們收穫別樣精彩
    「我有很多夢想,都是與中文有關的,學習中文讓我的世界變得更加寬廣,也為我追逐夢想搭建了廣闊平臺。未來我會更加努力學習,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我都會堅持下去,一直向前。」4年時間了,與很多人一樣,回想剛開始學中文的經歷,田森表示,「剛開始學習中文的時候,我也遇到了很多難題,對我來說,那個時候最大的困難就是寫漢字,老師建議我勤學多練,每天早晚練習書寫生詞。
  • 制定中文學習計劃,最重要的幾個點卻是最常忽略的
    >(避免聽說讀寫嚴重發展不均衡),這些內容在我的系統課「激發興趣」課裡有詳細講解。我在這裡列出了三種美國大學中文常用入門級教材,如果家長有興趣,可以看一看,然後問問自己,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上大學的時候,到達什麼水平?是和國內同年齡水平的孩子找齊,還是遠遠超出這些對外漢語教材的水平?是要求這些內容全會了,還是這些內容雖然不會但可以順暢的開始學?
  • 小學生媽媽肺腑之言:這些大實話我想說很久了
    因為觀點不夠先進,人家不搭理我了。其實我真心話還沒說呢,如果孩子學英語,就是每天就放放英文歌和英文故事,那基本和白噪音差不多。我們家老大三年級了。有幾點體會,特別想分享給大家。算是一個小學生媽媽關於孩子教育的幾句肺腑之言。
  • 專訪:澳語言學家呼籲更多澳大利亞人學習中文
    中文作為澳當前使用頻繁的外語,與澳未來發展息息相關。  米奇利認為,對亞洲語言的陳舊觀念阻礙了澳大利亞人學習與其發展「更相關」的外語。因為那些曾認為很重要的語言,如希臘語和德語,現在只有相對較少的社區使用,但是澳教育制度沒有跟上全澳人口結構的變化。  「我們完全被過去束縛住了,要改變當前外語教育制度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其困難程度猶如讓遠洋郵輪調頭。
  • 路上的風景---我的英語學習心得
    沒有任何說教,看到我的故事,你再決定今後要如何學習英文和你需要為此付出的時間和努力。無論中文演講還是英文演講,我們這些年輕人,公司和社會的中流砥柱,站在任何演講臺上,或者面對聽眾和觀眾,不就應該有那樣堅定的語氣、淡定的語速,洪亮的聲音、大方得體的舉止,面對質疑和問題,不急不躁面帶微笑真誠的解答嗎?除此之外,這個組織每一次都真誠的張開懷抱迎接每一位到訪的客人,你都沒有時間緊張或者自卑,這個組織裡的每一個人就自然而然的變成了你似曾相識的老友。
  • 「我會盡最大的努力學習中文」(圖)
    事實上,在過去的二十年間,胡裡奧和中國的緣分沒有中斷,在郵件專訪中他向記者表示:「當我和第一任妻子結婚時,在香港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隨後到內地旅行了好幾次。我很喜歡你們的國家,很推崇你們的文化和生活哲學。」全家一起學習中文記者:今年4月將是您第三次來中國,能談談中國給你的印象嗎?胡裡奧:實際上我和中國之間的紐帶是非常緊密的。
  • 想要斷掉孩子玩手機、打遊戲的行為,最大的阻礙可能是老師本身
    想要斷掉孩子玩手機、打遊戲的行為,最大的阻礙可能是老師本身!孩子玩手機、打遊戲可以說是每一位家長都要頭疼的事情。我們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能夠有一個快樂健康的生活方式。經常玩手機、打遊戲的孩子不僅會對視力造成影響,而且也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狀況。那如何才能保證孩子回到家,不玩手機、打遊戲呢?很多家長對此都表示無可奈何。
  • 「學習中文改變了我的人生」
    南非約翰尼斯堡大學孔子學院學生費思·法富魯有個好聽的中文名字叫「維真」。學習中文兩年多的時間裡,維真不僅了解了中國、愛上了中國文化,還獲得了去中國攻讀碩士學位的機會。她感慨道:「學習中文改變了我的人生。」維真十分享受在孔院的學習時光。
  • 從猶豫到堅持,再到自主學習,我們經歷英語啟蒙路上的酸甜苦辣
    我們認識小朗英語剛一年,從起初的猶豫期,到嘗試期,過渡到肯定期,進入現在的堅持期,一路走來感受了酸甜苦辣,讓我可以與孩子一起一邊經歷,一邊學習,一邊成長。01】猶豫期:最大的阻礙是時間的有限。我開始自己在家執行小朗英語,每天保證他聽的時間4小時以上,同時還給他報了1對1的BJU外教課程,結果這1對1的外教課成了我和孩子之間的一場難以度過的灰色時光,基本上每次上課都是我陪著他,勉強上下來。後來我問他為什麼不想跟外教老師玩,他說:「不知道怎麼說,我說中文她又聽不懂。」
  • 「學習漢語是我的幸運」(學中文)
    圖片來自網絡我的中文名字是婷婷,來自埃及。4年前,我考上了開羅大學文學院中文系,親戚朋友問我:「你真的要學習中文嗎?好難呀!你能做到嗎?」面對親友們的質疑,我說:「中文是一門很有趣的語言,畢業學成後,我可以憑藉這門語言找到好的工作。為此,我會不懈努力。」在求學的第一年,隨著中文學習的不斷深入,我萌生了到中國留學的想法。
  • 我在清華等你來 |「史上最漂亮」的女狀元林中文:學習使我快樂
    探索自己的一切可能高考成績放榜後,林中文被當地媒體稱為「史上最漂亮」、「顏值高學習好」的女狀元。和大部分一心撲在學習上的還不太懂得美是什麼的高中女生相比,林中文在高中時就為學校足球隊設計隊服,看英文版時尚雜誌。
  • 每日英語學習:我是如何堅持每天用2個小時來學習英語的
    我的每日英語學習計劃的源動力是因為工作壓力,害怕平凡。2017年中旬的時候,當時我的工作處於極其被動的狀態,那一段時間我過得十分煎熬,睡眠質量差,心裡非常恐慌,我害怕以後的生活都是這樣平平淡淡,連一點漣漪都沒有,一眼就能看到頭,這不是我想要的!  所以我當時每天除了工作,更多的時間是考慮下一步該怎麼走?
  • 魅力中文 | 學習中文,讓我離夢想更近一步
    從兒時起,我就覺得學習別的語言很重要。後來上了大學,我學習了新聞專業,這讓我對學習其他語言更加感興趣。如今,巴西跟中國的合作越來越緊密,因此我覺得會說中文將來可以促進兩國之間的友誼。除此之外,中國文化也非常吸引我,所以我決定學習中文。
  • 制定一個合理的英語學習計劃,讓長期學習英語變得可行和有效!
    在制定任何學習計劃之前,都需要先評估一下現有的水平,規劃一下學習的目標,並預估好每周,甚至每天能投入的時間。這次的分享也是按照人群進行了一個區分。往下看,你會找到適合初學英語者的學習計劃建議;最後還有針對有了一定英語基礎的朋友,分享如何制定有效的英語學習計劃。
  • 教了10年英語,我給女兒制定了這樣的英語學習計劃
    收到你們的私信,說文章裡的建議很實際又可操作,我很開心。近十年一直教少兒英語,我了解你們在孩子學英語路上的所有擔心和疑問,寫得時候也會結合很多教學經驗來給你們可操作的解決方案。後來做了校長,又會把項目管理的經驗結合到教學裡,給我女兒一朵定學習計劃也是按照項目管理來定目標,選教材,定方法,定進度,可複製性強,語數英的學習計劃都在下面,直接點藍字就可以看了:
  • Kostas Polymeros:身為希臘人,我為什麼學習中文?
    漢語熱席捲全球,越來越多的希臘人也加入到了學習中文的行列中。關於中文,關於中國,希臘人有什麼想說的話?我們一起來聽一聽。你為什麼想學習中文?Kostas Polymeros學習中文的原因很多。「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為了找到好工作。」
  • 中文學習多樣化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3月13日起,斯裡蘭卡蘭比尼中學孔子課堂暫時關閉教學點,但學生們學習漢語的方式在疫情之下更加多元。  善真:凌晨四點上網課  自從在北京讀書後,善真沒有和家人慶祝過斯裡蘭卡新年。今年精心準備了全家出遊的驚喜,也因為斯裡蘭卡政府頒布了行動管制令而讓計劃全部泡湯。
  • 學習中文讓我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外國青年講述被「圈粉」經歷
    對於各國熱愛中文的青年來說,從好奇到喜歡,從了解到熱愛,學習中文不僅讓他們擁有了豐富的人生經歷和體驗,收穫了更好的自己,也看到了更加廣闊的世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些青年學子,聽一聽他們與中文的那些故事吧!
  • 窮人變富的過程中,最大的阻礙是什麼?
    最大的阻礙是:時間—環境—認知—自己時間一寸光陰一寸金,富人是花錢買時間,窮人是花時間買錢,這是兩者很大的一個區別。舉個例子,窮人下班上班會花很長的時間等公交車,會花很多的時間用在打遊戲,看電視,娛樂等這些能給自己帶來短期快樂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