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希媽在歐洲
關注中德教育資源、海外中文學習、推廣親子共讀
研究歐洲⇌中國子女教育,點擊上方藍字關注
希望每一個傳統節日都能過得有儀式感,希望我們和孩子們度過的所有節日成為彼此生命中共同的美好回憶和文化記憶,都能用漢語留下真實的文字記錄。昨天的中文故事會,孩子們反饋都還挺棒的!也特別感謝樂樂趣趣的故事姐姐海海姐姐,為我們海外的孩子們帶來了精彩的元宵節主題故事會。
今天下午5點,我們還有德語故事會哦,和Frau C不見不散呀!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另一位在美國的中文老師Wandi老師的文章。
我們經常討論中文學習的各種方法,卻忽略了孩子中文學習的長期規劃。當朋友給我推薦Wandi老師的這篇文章的時候,
我是認同的。
可能在孩子幼兒園期間,三到五歲之間,是我們媽媽群裡,大家討論中文如何啟蒙,如何讓孩子的中文能達到國內孩子的差不多的水平,大家都是對孩子的中文抱有很大期望值的。所以,大家總在討論,如何有趣的啟蒙,哪種方法識字效率更高。
但是進入小學後,中文學習的時間驟減,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依然堅持在中文一線學習的孩子們人數也漸少。常聽到這樣的說法:「反正孩子在國外,德語/英語夠用就好了」。
確實,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大家都會根據各自的情況做減法,中文是不是可以減去的那一項,每個家庭的情況都不一樣。
學習的長期規劃和短期方法,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幫孩子未雨綢繆的,但是說到底,脫離不了「堅持」二字。
今天分享wandi老師這篇文章,提醒媽媽們,中文學習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年兩年,做好長期的規劃很有必要。但是規劃,也會有變化,因時制宜,取法上得乎中。在困難重重的中文學習之路上,我們還可以攜手並進。
Wandi老師:
我個人並不認為親子學習需要很強的計劃性,因此不建議家長要求孩子在家學中文時依照一份每天定量的時間進度表。但是可以設計一份長遠規劃書,裡面包括家長對孩子語言學習長遠規劃,階段性目標和重要裡程碑(milestone),其實家庭中的語言文化薰陶不必對一時得失錙銖必較,下面就和大家講一講這幾個需要抓住的關鍵點。
1. 長遠規劃:
2.習慣養成:
3. 重要的裡程碑
在接觸了成百上千的海外中國家長後,作為一個在美國大學教中國語言文化類課程的老師,
一個明顯的感受就是大家對短期中文學習的表現非常在意,但長遠的中文學習規劃非常模糊。當家長問到我「該怎麼教孩子中文」的時候,我經常會反問他們——「希望孩子的中文在進入大學的時候達到一個什麼水平?」
99%的家長的回答是:「還沒有考慮過這件事「和」越好越好(the better, the best)「,大家似乎沒有興趣討論這個問題,只是急於知道現在該給孩子用哪個學中文APP、怎麼能儘快多認幾個漢字。
殊不知把過度目光聚焦在眼前的(如此時的中文水平)、最容易完成的事情上,也是拖延症的一種。就像一句諺語說的,如果船不知道往哪走,什麼風向都不可能是順風,
只有長期目標越清晰,短期行為才越高效。為什麼我認為進入大學(18歲左右)和開始上學(6歲左右)是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呢?因為長期規劃的規律是從最遠的關鍵點往前推,下面就
從遠到近給大家解釋一下。進入大學的學生,是開始自主人生規劃的第一步,大學的水平、地理位置、所選專業等開始讓一個學習者
有了比較明確的人生目標,另外他們的
興趣和特長開始趨於明晰和穩定,雖然不乏變數,但
已經可以開始判斷「我需要學什麼」和「我想要學什麼」。像我在大學裡教的學生,有對中文特別感興趣但一句話不會的、也有在高中時候就開始選修中文課的,還有小時候頑抗去中文學校的華裔,他們到這個課堂裡都是自願的,並且都有一個共同的點,覺得自己
現在需要或者想要學漢語。所以家長在孩子上大學之前所能做的,就是為他們
儘可能配備一門技能。如果他們以後的人生職業發展和漢語有關,基礎越好,他們就越有可能在日後節省學習的時間並保有優勢地位,如果他們未來走向和漢語無關,漢語至少是一個bonus和一個聯繫親子的除血緣紐帶外的另一紐帶。有了這個原則以後,我們就會清楚,比眼下的水平更重要的,是
保留未來的可能:首先學的要
實用(不用花太多心思追求艱深),其次要能保護
興趣(讓他們失去家長的強制力以後還願意繼續),最好有
持續性(從未放下過,隨時可以撿起來),另外就是
能和高等教育接軌(避免聽說讀寫嚴重發展不均衡),這些內容在我的系統課「激發興趣」課裡有詳細講解。中國的俗話說藝不壓身,會一些中文總比不會好,但其中的歧途也很多。很多家長費了大量的精力讓孩子學習《詩經》和甲骨文,背誦《論語》和古文,但如果孩子以後不打算從事中國文學文化相關類職業,這樣的知識作為入門類並不夠實用,
也極可能因為不實用而很快被放棄;更要引以為戒的是把學中文變成了孩子一個童年不愉快的經歷或是親子關係的傷害因素,
讓孩子在贏得自由後對中文避之不及,那更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另外有些華裔學生會背古詩古文,日常聽說卻很一般,寫的字也歪歪扭扭最多小學二年級水平,放在哪個年級和哪個班都不合適,
很難適應大學中文教育。我在這裡列出了三種美國大學中文常用入門級教材,如果家長有興趣,可以看一看,然後問問自己,
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上大學的時候,到達什麼水平?是和國內同年齡水平的孩子找齊,還是遠遠超出這些對外漢語教材的水平?是要求這些內容全會了,還是這些內容雖然不會但可以順暢的開始學?這其中並沒有優劣之分,而是根據每個孩子的背景和需求進行的規劃,例如混血家庭的孩子對中文的平均要求可能比中中家庭低一點,又或者以後有回中國短期或者長期生活工作的家長對孩子的中文水平要求高一些,等等。
美國大學常用的幾種中文教材:
(1) Oh, China!: An Elementary Reader of Modern Chinese for Advanced Beginners
(2) Chinese Link: Beginning Chinese, Simplified Character Version, Level 1
(3) Integrated Chinese: Simplified Characters Textbook, Level 1
有了定位以後,對每一個年齡段達到什麼水平,單位時間要花多少時間和精力,也就自然而然的心中有數了,另外家長也會很清楚需要學什麼,不需要學什麼,而不用一直糾結:我的孩子還用不用學《詩經》、《論語》、唐詩、宋詞?其他家長都在做XX事,我的孩子是否需要做?第二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就是孩子開始系統的學校教育的時刻。作為學齡前孩子的家長,我們必須要考慮的是,孩子在上學以後,是否還能將中文作為長期系統學習的一部分。這個時間點重要的原因,是在海外的孩子開始上學後,
強勢語言會有突飛猛進的發展,而可以自由利用的課後學習時間卻銳減。在可以學習的諸多科目和技能中,中文是否是最值得堅持,性價比最高的那一個?而投入多少時間,能達到投入和產出的最大化?這些也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每個家長對孩子中文水平的預期(expectation)可以有所區別,也應該有所區別,而根據不同的預期,需要分配的時間精力也會不同。在我看來,理想的狀態是在學齡前,即進入十幾年的學校教育前,
養成良好的中文學習習慣,可以將學中文細水長流的堅持下來,而在進度和難度上沒有一定之規,切實可行最重要。而如何養成習慣,我在系統課裡給大家做了分門別類的詳細講解,在這裡僅從制定計劃的角度舉兩個例子:我曾經有一個非常尊敬的語文老師,他告訴我,自己幾十年的教育經驗可以總結成兩個詞,只要做到了就一定能學好語文,做不到就一定學不好,那兩個詞就是
「專時專用」和
「趁熱打鐵」,而這兩個詞一直陪伴我到博士學習階段,都仍然是保證學習效率和效果的利器。
作為一個老師,最怕的不是記性不好、理解慢、或者沒有興趣的學生,最怕的是不專時專用的學生。之前我們班有一個中文水平很靠後的女孩,上課點她回答問題,她總是不在狀態,課後作業和考試也一塌糊塗,但1:1口語練習的時候總能提出很好的問題,讓人覺得她其實挺聰明。於是我專門和她談了一次,發現她除了選修中文還選修了韓語和大量專業課,因此不得不用上中文課的時間寫其他課的作業,又在中文考試和作業快到期的時候用其他課的時間拼命趕中文,結果所有科目都一塌糊塗。於是我坦誠地告訴她,之前看過一個研究成果,對於基礎課程,
一個學生上課沒有聽講,課後要花平均5倍的時間才能達到認真聽課的水平,專時專用才是提高效率的最好方法,從那以後,她中文有了很大的改觀。如果想讓學齡的孩子學中文,一定要預留出專門的時間,比如睡前的一個小時,又或是周末固定的一個下午,如果覺得孩子負擔重,
這個時間可以縮短,哪怕每天十五分鐘都可以,
但是一旦決定了,就要堅持執行,儘量不要中斷,並且在做的時候要投入,不要心有旁騖,除此之外零碎時間也可以抓起來,比如坐車、吃飯、洗澡的時間等,雖然是零散的,但是每天都要抓,也有集腋成裘的效果。
趁熱打鐵的意思是
一但有了興趣和進步,要窮追猛打、乘勝追擊,最大限度的擴大勝果,很多家長問我,孩子喜歡聽書不喜歡讀書怎麼辦,喜歡兒歌不喜歡古詩怎麼辦?這種時刻,
我們要做的不是把孩子硬拉到我們設計的軌道上來,而是利用這個良好狀態,極可能多的多積累和提高現階段最感興趣的內容,隨著興趣減弱轉移和水平的提高,再找到新的興奮點趁熱打鐵,切忌平均使力,機械計劃。「木桶原理」更適用於performing zone而非learning zone(激發興趣課對這一理論在中文學習中的應用也詳細講解)。當然,語言學習的好習慣並不只上面的兩個,但上面所說的兩個是我認為最能帶給語言學習以長遠良性發展的,這樣的習慣培養比一時具體知識的掌握更重要,更多中文學習的良好習慣,在我的「習慣培養」課程中有詳細介紹。
在上一篇分享中我提到過,海外的孩子中文水平參差不齊,
年齡根本不具有參考價值,比如父母都是華人的孩子,和混血家庭並且住在父母母語以外第三國的孩子,怎麼可能使用同一份計劃表呢?像我在大學裡教的中文一年級,班裡從大一到研究生的學生都有,年級只反映他們現階段的中文水平,和他們的年齡毫不相關。
每個孩子停留在每個學習階段的時長不同,因此我並不贊成用年齡作為制定計劃的依據,如到了某歲就要會寫字,又到了某歲就要開始學某教材。
我推薦的方法是抓住重要的「裡程碑」,根據孩子的水平,判斷他們是否「ready」了,能否進入下一個進程。在這裡用兩個常用的「裡程碑事件」為例,家長最常問我的一個問題就是——孩子幾歲開始學拼音比較合適?
其實重要的是不是生理年齡,而是語言學習的實際需要。海外的孩子學拼音至少需要考慮兩點,第一點,也是家長最擔憂的一點,就是拼音是否會和別的語言混淆。因此我的建議是
把拼音的學習和學習其他語言拼讀的時間錯開,如最近孩子準備進入幼兒園或者上學,會學習英語或者其他拼音語言的字母和拼讀,那麼
最好在這之前或者之後的半年和一年學習漢語拼音。混淆的原因往往是對兩者的熟悉程度相近。國內的小學生即使同時上語文和英語課,也很少有混淆漢語拼音和英文字母的,因為對英語的熟悉程度和漢語根本沒有可比性。第二點,
就是對漢語的正音需求。在北京許多孩子在學齡前識字400左右才開始學拼音,原因是因為普通話使用者並不需要特別依賴拼音正音。但是海外的孩子很多時候依賴家庭的輸入,如果家庭成員來自於方言區,發音不是很標準(比如n,l部分,前後鼻音不分等),就可以考慮早點引入拼音,規範孩子的發音。查字典也是一樣的,之前我在識字課和讀寫課裡給大家詳細講解過查字典的諸多好處,也有很多家長詢問幾歲應該開始查字典,其實重要的不是幾歲,而是應該根據拼音和漢字的掌握程度來決定,我諮詢過北京重點小學的語文老師,國內的孩子是二年級的時候開始查字典,
但其實只要認識字就可以嘗試部首查字法、只要學會拼了就可以嘗試音序查字法(讀不懂字意可以查字音),老師還叮囑我,這些訓練需要循序漸進,不要急於求成。這和我們在美國大學使用的方法是一樣的,查字典是自主學習中文的一個重要裡程碑,比一時學會幾個漢字更重要,但並非要在一個機械決定的時間點掌握。很多家長特別關心的某個年齡做某事問題,其實都是
階段性的問題,是必經的過程,也是一定會過去的過程,不必過於糾結,重要的是保持持續的進步。就好像每個孩子potty training和戒掉奶嘴的時長不同,但並沒有正常的成人是離不開尿布和奶嘴的,
因此不需要糾結一時的困難和進度,而應該針對孩子的不同情況量體裁衣。我在之前的另一篇文章《在三所美國高校教了八年中文後,聊聊海外中文老師怎麼教自己的娃》提到過,孩子終將長大,成為一個成熟學習者,相對於人生中任何一位只負責某一階段的老師,家長要陪他們走完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學習進程,因此最需要的是長遠的規劃和有遠見的目標。在教孩子的時候,應當根據他/她(至少18歲以前)的人生規劃,來為其學習的優先級進行排序,合理分配時間和精力,而不是用眼下的課程、考試、家長的意願和喜好作為標準。只要抓住長遠規劃、習慣養成和重要裡程碑這三點,在具體的進度和難度上,家長可以靈活把握,隨機應變,而孩子的中文水平,也一定可以穩紮穩打、突飛猛進。
史丹福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碩士,加州大學文學博士生。在美國多所大學有八年中國語言文化教學經驗,同時,Wandi老師是《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澎湃新聞」專欄作家。
擁有豐富理論知識和教學經驗的婉迪老師,同時是一名三歲小男孩的媽媽。
Wandi老師的公眾號和微信群裡定期用文章和講座的方式分享中文學習中的乾貨,也有線上課以及每周在線互動課幫家長們答疑解惑。
歡迎關注~
最近和一些媽媽聊天才發現有點不對勁,有的媽媽好像看不到我的推文!後知後覺的我才發現原來微信改變推送規則了!我的內心是崩潰的
感謝大家在這段特殊時期的相互陪伴,希望各位朋友們可以動動手指點擊我們公號右上角彈出菜單,把我們設為星標。
喜歡希希媽,喜歡我們的內容,想和更多歐洲媽媽做朋友的話,平時可以給我點讚和在看,這樣我以後推送更多服務歐洲華人媽媽的內容大家都能及時看到哦!愛大家
家有兩小書蟲,生活在德國
愛繪本愛生活,愛中國傳統文化
致力親子共讀推廣,研究子女教育
嚴選歐洲⇌中國兩地優品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掃描二維碼
添加小助手為好友
申請入群,和上萬歐洲華人媽媽
成為育兒同盟軍
最貼心的歐洲華人媽媽微信群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用,
記得點個「贊」和「在看」雙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