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歷史,就是明朝不斷衰弱,清朝不斷興起的歷史。女真人在東北的崛起,給內憂不斷的大明王朝又增加了外患。為了解決問題,明朝走馬燈似的更換遼東的最高指揮者,總寄希望於某位督師能夠靈光一現,建立衛青、霍去病一般的不世之功。
但這些督師們都失敗了,沒有挽救明朝這個龐然大物。在《明史》中對於絕大部分督師都不屑一顧,但對於孫承宗卻是讚美有加,甚至認為他的能力平定遼東很難,但堅守不讓清軍打過來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夫攻不足者守有餘,度彼之才,恢復固未易言,令專任之,猶足以慎固封守)孫承宗(1563一1638年),字稚繩,號愷陽,河北高陽人,他是明末最重要的軍事領袖之一。包括袁崇煥在內的大批將領都是經他一手提拔而成長起來的。孫承宗長相奇特,「鐵面劍眉,須髯戟張」,明萬曆六年(1578年)中秀才,年僅16歲。
明朝「九千歲」魏忠賢魏無惡不作、結黨營私甚至都敢覬覦皇位,但他也有怕的人,魏忠賢不但怕此人,而且得知此人要到京城時,他嚇得跪在皇上床邊大哭,這個人就是孫承宗。1620年,以左庶子充日講官,進入詹事府做事,輔導當時的皇太子朱常洛學習,即後來的明泰昌皇帝。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泰昌帝繼位僅一個月,就駕崩了。
因此,泰昌帝年僅16歲的兒子明天啟皇帝朱由校繼位。孫承宗繼而就做了天啟帝的老師。這樣,年近花甲的孫承宗,依借帝師的地位,逐漸地進入了明朝後期政治權力的中心。孫承宗自己則坐守山海關,並備前屯,充當其後盾。在袁崇煥的精心治理下,寧遠「商旅輻輳,流移駢集,遠近望為樂土」,成為一座進可攻、退可守的軍事重鎮。隨著寧遠城守的日漸鞏固,明軍防線不斷延伸。1625年夏,孫承宗遣將分據錦州、松山、杏山、石屯及大小凌河各城。這樣,自寧遠又向前推進二百裡,從而形成了以寧遠為中心的寧錦防線。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孫承宗到北京入國子監學習,次年中舉。後隨大同巡撫房守士隨行赴任,得以一窺邊疆形勢。大同是當時明朝的邊城重鎮,孫承宗 「杖劍遊塞下,從飛狐(河北淶源北飛狐關)、拒馬間直走白登(山西大同東)。又從紇幹(山西大同東紇真山)、青波(河北清河)故道南下,結納其豪傑,與戍將老卒,周行邊壘,訪問要害阨塞,相與解裘馬,貰酒高歌。用是以曉暢虜情,通知邊事本末」。為日後的成長打下堅實基礎。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孫承宗中進士第二名,入翰林十年。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充日講官,輔導太子朱常洛學習,即後來的明泰昌皇帝。泰昌帝繼位僅一月而亡。泰昌帝年僅16歲的兒子明天啟皇帝朱由校繼位,孫承宗繼而就做天啟帝的老師。憑藉帝師之尊位,孫承宗進入了明朝後期政治權力的中心。天啟二年(1622年),孫承宗升任為禮部右侍郎。後廣寧丟失,遼東經略熊廷弼被撤職,孫承宗以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上任。因與遼東新經略王在晉意見不同,孫承宗既因此自請行邊,提出了堅守寧遠,以與覺華島守軍互為犄角、遙相呼應的戰略計劃,即「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戰略方針。
孫承宗還招募組訓十幾萬遼軍,選拔培養了如袁崇煥、馬世龍等一批優秀文武將領,恢復失地四百餘裡,修築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餘座,屯田五千多頃,安置戰爭難民近百萬,逼迫努爾哈赤後退七百裡。這道堅固的關(山海關)寧(遠)錦(州)防線,成為後金騎兵不可逾越的障礙。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始終都沒能完全打破這道防線。在屢次碰壁之後,迫使他們望寧遠而卻步。這道防線不僅確保了山海關免受攻擊,而且在此後的二十餘年間,基本上穩定了遼西走廊的戰局,為後來的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奠定了基礎。
天啟五年,孫承宗鎮守遼東時,發生了柳河之敗。這雖然是一場規模不大的戰役,但卻被魏忠賢所利用。此時,由於孫承宗的方案太過於勞民傷財了,大明實在承擔不起,於是皇帝和朝臣在孫承宗提出辭職後,馬上答應。崇禎繼位後,魏忠賢一黨被清算,孫承宗也得以啟用,並在己巳之變為明朝立下了赫赫戰功。不過因為大凌河之役的失敗,朝廷大臣們紛紛指責是因為延續了孫承宗修築舊城的方案,才有此次大敗,這逼得這位老臣再一次告老。孫承宗退休之後,就隱居在老家高陽。他就是從這裡考上進士,並且榮登榜眼,從而拉開了波瀾壯闊的人生。他也是在這裡,寫就了《督師全書》《古今中官志》、《高陽集》等書籍。
崇禎九年,清軍準備偷襲高陽城。這個消息被孫承宗獲知了,他召集鄉勇,合力守城。當清軍來到高陽城下時,已經知道明軍有所防備。為了恐嚇高陽城,清軍在城下大聲喊門以示威。然而,清軍喊一聲,高陽城內應一聲,就這樣持續了三次,清軍終於明白高陽城的勇氣和決心,不戰而退。時隔兩年之後,清軍再次南下圍困高陽。這一次,他們的人手眾多,攻城器械精銳,是有備而來。孫承宗率領親族子弟在北城奮戰,奈何高陽城畢竟太小。最終城破之日,孫承宗也被清軍俘虜。
1624年十一月,孫承宗西巡至薊、昌,報請以十一月十四日入朝賀萬壽節,並面奏機宜。魏忠賢得知,恐其擁兵「清君側」,大懼,「繞御床哭,上亦為心動」,當即命內閣擬旨,以「無旨擅離信地,非祖宗法」為名,令其返關。孫承宗無奈,只好返回。1625年魏忠賢派太監劉應坤到山海關,藉口馬世龍損失馬匹六百七十匹、甲冑等軍用物資,圍攻馬世龍,並參劾孫承宗。孫承宗氣極,連上二疏,自請罷官。九月,返鄉。但就這樣孫承宗歸隱,但魏忠賢依然不敢動他,就這樣過了幾年,直到崇禎即位,這位朝廷重臣毅然決然的重入仕途,與清軍作戰。
在清兵向高陽進攻的時候,孫承宗以76歲的高齡,率領全家及高陽民眾奮起抵抗,由於兵力相差過於懸殊,高陽城很快就被攻破了,孫承宗被清兵抓獲。多爾袞聽說抓到了孫承宗,非常高興,親自來勸降,孫承宗嚴詞拒絕!有軍官向孫承宗勒索金銀,孫承宗大罵:「狗臊奴,不知道天朝有個沒有金銀的孫閣老?」清兵無奈,鑑於對其敬重,應允孫承宗可自盡而亡;看守的清兵不忍孫承宗自盡,從梁上救下三次。到傍晚,清兵換防,孫承宗坐在一張椅子上,令兩個清兵用白綾將自己勒死,從容而又壯烈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