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科技,一面宗教,西方發達如斯,為何無法跳出宗教思維?

2020-12-13 猴軍集

一千多年來,支配西方國家的力量有兩股:一股是科學,一股是宗教。即使進入現代,宗教在西方的力量依然強大。根據2017年數據,美國無宗教信仰者僅佔總人口的24%,其它76%的人多數信仰新教和天主教,猶太教和摩門教信徒也不少。在歐洲,基督教、東正教人口的比例也非常高。宗教在西方社會仍然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對民眾有巨大影響力。

西方是現代科技的開創者和引領者,是人類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但在科學背後,西方多數國家仍然是宗教國家。這種獨特的社會結構對西方造成什麼影響?

1、社會矛盾

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之間有無形的隔閡,弱勢宗教群體為了獲得安全感,一般會聚居生活,有更強的凝聚力和互助精神。不同宗教的人對異教徒有天然的不信任,在和平時期還好,一旦動蕩,很容易就成為矛盾導火索。

西方國家雖然名為一個國家,但更像是由不同群體拼湊而成的拼圖,宗教、種族、膚色將全體國民劃分成幾十幾百個大大小小的群體。不同的群體有不同的訴求,一個處理不好,就會地動山搖,不可收拾。只要宗教、種族、膚色存在,西方很多深層次矛盾就不會終結。

2、影響科學發展

有人說宗教和科學並不衝突,信仰上帝的牛頓照樣成為偉大的科學家。但事實是,牛頓年輕的時候並沒有明顯的宗教傾向,是在晚年才皈依天主教的,而信仰天主後,他的研究就轉向了神秘學,在科學上再無建樹。

科學和信仰在某種意義上是對立和互相衝突的,在歷史上,宗教曾對科學人士進行過長達數百年的殘酷迫害。科學本質上是對「主」的否定,是對信仰的動搖。在人類科學史上,那些有巨大貢獻的科學家90%都是無宗教信仰者。說信仰和科學不衝突完全是自欺欺人,當你心中相信上帝創造了一切,創造了宇宙,你進行科學研究就如同在窺視上帝的秘密,這難道不是褻瀆嗎?科學家中的宗教徒本質上只是把宗教當作道德準則和傳統文化而已,並非真正意義上的信仰者。

宗教氛圍越濃,相信科學的人自然就越少,投身科學研究的人就越少,科學發展自然越遲緩。東亞在古代雖然沒能進化出科學,但近代的迅猛發展,正是因為無神論者比例較高,社會世俗氛圍較濃,科學發展沒有太多社會阻力。

3、反智主義盛行

西方反智主義比中國要嚴重得多:新冠疫情蔓延如此嚴重,西方竟然還有接近一半的人拒絕戴口罩;英國有人認為5G基站會散播病毒;美國有數百萬人固執地認為地球是平的;全球有上億人仍然堅信上帝是真實存在的;很多難民受救助後,不是感謝救助者,而是感謝上帝賜予了食物。在西方,反智主義是如此普遍,讓人很難相信這是科技如此發達國家的國民。

4、意識形態之源

意識形態問題是當今世界對立最嚴重的問題,是很多衝突矛盾之源,意識形態源自哪裡?

意識形態本質上是宗教信仰的變種,是西方將宗教思維引入到哲學、社會學領域的結果,是用宗教思維定義社會人文思潮。因此,西方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懼怕、打壓和宗教對異教徒的打壓、迫害如出一轍。

西方是典型的二元思維,不是好人就是壞蛋,缺少中庸精神。而中國有中庸傳統,對事物往往有更全面的看法,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壞,世人大多數是有小善小惡的普通人。在中國歷史上,宗教和意識形態從沒有成為太嚴重的社會問題,這是中國文化比西方先進的地方。

西方很多深層次問題都是源於宗教和意識形態,人類發展到今天,對世界,對宇宙,已經有了非常清晰的認識,何為真,何為假,早有定論。如果說一千年前宗教信仰造成不同人群廝殺衝突還可以理解,但科學如此發達的今天,大家還斤斤計較於虛無縹緲的東西,那就不可原諒了!

中國人對待宗教的態度值得西方借鑑。中國把宗教看作一種文化和傳統,而不是非黑即白的對錯,我尊重你的宗教,更多是出於尊重你的文化傳統,而非是非對錯。這樣就淡化了對立,求得了共生。這種態度就像有人喜歡吃甜食,有人喜歡吃辣的,有人喜歡吃鹹的,這有對錯嗎?沒有!

西方人就缺乏中國這種寬容、超脫的精神!如果世界之人,全如中國人這樣,那這個世界會比現在和平的多,和諧的多!

歡迎關注猴軍集,一個只會瞎掰虎的人!

相關焦點

  • 道教為何無法成為世界性宗教
    眾所周知,世界三大公認的普世宗教為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那為何在中華大地流傳生息的道教,沒有成長為世界性宗教呢?所謂的普世宗教的形成,它離不開世界帝國的存在,但這個只是必要條件,還不是足夠的條件。是一種對神的強制,無法提供保護的神就會隨時被拋棄。換句話說,神即是契約,當一個國家、部落、氏族被打敗,那麼他們的神,要麼隨之被拋棄,被新神取代,要麼被勝利者放置到自己的「萬神殿」中。這個過程就是契約的重新籤訂。從這個視角來看,我們就不會去探究和假設「龍」是否就是真實存在的生物,因為龍圖騰即是華夏各部族的契約合體。
  • 為何中國在世界的出路是輸入宗教?
    為何中國在世界的出路是輸入宗教?是因為我們與西方的文化,科學,宇宙學,自然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和現代文明進行比較,西方摘取了上述方面內容的金字塔頭把轎椅,你在怎麼努力都成不了世界的領袖,領袖的椅子被人搶完了。
  • 挑戰土耳其世俗化的不是宗教,而是利用了宗教的政治
    實際上穆斯林世界裡,土耳其還是被認為建設得比較好的,冷戰期間也被說成是繼日本之後出現了現代化的第二個非西方國家。類似的評價無非都是西方標準下的,無論是日本還是在民主化程度比較早的印度,傳統的影響依然是很強的,穆斯林的土耳其更是如此。現代化程度高不高,傳統要負很大責任,我覺得這是一個偽命題。
  • 「宗教」與「科學」
    既有可能導致宗教勢力對科學行為的禁錮和迫害,又有可能誘發科學成果對宗教信仰的顛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為工具來追求信仰的話,就會在追求的動力和方法上與科學相聯繫。這種聯繫。既有可能促成科學的發生,又有可能促進科學的發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們常常只注意到宗教與科學之間相互衝突的一面,忽視了二者之問彼此聯繫的一面。
  • 科學,宗教,與信仰
    我個人覺得,宗教來自於古人對世界的解讀,在科學和知識不完備的時候,古人先哲們試圖解釋世界的緣由,並為苦難的人生帶來慰藉,從某種意義來說,宗教本身就有安撫情緒和治療抑鬱的功效,從古至今,很多人在塵世中走投無路,或者感到疲憊和厭倦的時候,往往會選擇宗教作為最後的情感庇護。
  • 宗教學是一種人文科學,包含著學術性,宗教現象具有藝術性
    宗教學從其發展的進路來說,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大一統的體系,而是從方法論的角度入手的,有宗教人類學、宗教社會學、宗教現象學、宗教心理學等。馬克思對宗教的研究採用的就是種比較典型的宗教社會學的研究方法,較多地關注宗教的社會功能、作用。在西方宗教學史上,馬克思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 儒家是不是宗教?宗教與非宗教的本質區別—兩種看世界的眼光
    這個話題不是中國人首先探討的,因為宗教這個詞和哲學這個詞一樣,是當時日本翻譯西方文化引入的詞彙,所以第一個產生該疑問的是外國人。咱們從國家宗教談起:你看宗法性宗教與孔孟儒學,它既有區別,又有密切的聯繫。
  • 西方宗教,何以席捲中國農村?
    也就是說目前還無法確認疫情傳播和宗教活動有直接關係。據我不完全的專門登記材料為64萬多(臨清教區在河北省境內的各分堂和支堂及察省新劃歸河北省地區的10萬多均未統計在內),現仍有公開宗教活動的19萬多人,秘密活動的無法計算。「據天主教內統計,河北省(包括察哈爾部分)共有神甫683名,我處現有數字為210人,另已查明的秘密神甫40來人(實際上不止此數)。」
  • 西方思想與宗教的歷史結構
    西方的思想與宗教的歷史結構基本可以分為01雅典的希臘神話時代這一時代除了希臘神話的體現更加有亞里斯多德03基督教時代看了之前的也許你會問如果論起西方思想和宗教還有埃及的影響呢,沒錯,不過其實埃及的影響不只是埃及的主流文化、思想、宗教對西方與世界的影響
  • 族群宗教多元主義與西方民主政體的結構性矛盾
    在自由原則與平等觀念驅動的文化多元主義背景下,如果西方國家及其現有的政治秩序無法得到國內少數族群宗教群體和移民的政治認同,那麼西方國家的自由民主政體就會被削弱。所以,西方國家能否在政治上同化異質性較高的少數族群宗教群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西方的政治前景。
  • 【宗教社會學】渡邊浩:從「Religion」到「宗教」
    基於江戶時代的傳統以及當時追求「文明」的需求,明治知識分子將「宗教」視作維持臣民道德的工具而加以特別重視,出現了有關日本應當採納何種宗教的種種討論。這些探索最終導致了明治天皇制國家的成立。這一體制是擁有中國思維模式的明治知識分子以西方為榜樣構造出來的,是一種將中國與西方風格折衷而形成的奇特的「教育·宗教」國家。
  • 宗教是科學發展的社會背景
    其實,與他相反的意見,即認為科學和宗教之間存在著一致性的觀點,在看待問題的角度上也與羅素是一樣的,即認為科學和宗教是兩個處在同一層次的現象,屬於同一個類別的現象。然而,從這個視角出發,還有許多問題無法獲得合理的解釋:宗教與科學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宗教裡的什麼東西與科學發生衝突?是什麼東西與科學一致?科學能否離開宗教?宗教能否離開科學?如果科學與宗教對立,那麼為什麼絕大多數科學家都是信徒?
  • 【獨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對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的繼承與發展
    神創造世界,是西方傳統基督宗教的一個基本教義,與唯物主義相對。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的唯物主義原則,突出地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馬克思主義及其宗教理論的唯物主義總原則,是從現實世界本身出發,拒絕從「神」出發進行理解。唯物主義的總原則即按世界的本來面目理解世界。
  • 哲學與宗教究竟什麼關係?
    哲學與宗教都是社會的產物,都源於社會、自然以及人本身的認識。宗教是一種帶有普遍法則的精神活動。哲學是一種依靠觀察、推理、歸納等思維活動得出的理性認識。本人認為哲學與宗教脫離不開,但是二者又有著很大的區別。宗教認識通過直覺或偶然事件受到影響和推動,它存在於人的潛意識中,現在普遍認為,在人的意識領域,宗教先於哲學,宗教具有先天性。對此,愛因斯坦曾說:宇宙間的一切,都受著同一自然規律的支配,日月星辰的運行多麼莊嚴。
  • 宗教英語:宗教常見的有關習語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行業英語>旅遊英語>正文宗教英語:宗教常見的有關習語 2011-07-12 16:12 來源:英語世界 作者:
  • 從「Religion」到「宗教」
    他們大概認為,將religion譯為「教」的話,就能理解religion為何會在「文明國家」中興盛了。那麼,什麼是「教」?我想,這裡的「教」指的是儒學之中的「教」,因為儒學是當時多數知識分子擁有的基本修養。眾所周知,在《中庸》一開始有這樣一段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據朱熹的《中庸章句》,可作如下解釋:產生出一切的「天」(大自然),將人之為人的本性賦予給了人。
  • 對宗教與科學的思考
    習大大似乎把宗教與科學看成是對立的(但願我的理解是錯誤的)。習大大講宗教問題時說:要加強對青少年的科學世界觀宣傳教育,引導他們相信科學、學習科學、傳播科學,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習大大為何如此強調科學問題?因為,在馬列主義或者我黨的一貫理論裡,科學和宗教是對立的。
  • 盤點2015年:民族宗教權威媒體眼中的十大宗教學觀點
    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徐以驊在《從「正定教堂慘案」談基督宗教的中國化》一文中指出,在我國,基督宗教實際上需要經歷兩個中國化:一是教會管理權或主權的中國化,這在上世紀50年代初已經基本完成;二是基督宗教教義、神學和禮儀等的中國化,而這是更為漫長和艱巨的過程。實際上,時至今日,我國不少教會信徒還在抱殘守缺,言必稱西方教會,甚至把西方教會也早已拋棄的一些教義教規和神學思想視為金科玉律。
  • 作家與宗教:作家們的宗教信仰
    眾所周知,世界三大宗教為基督教、佛教和伊斯蘭教。同樣,眾所周知,中國古代主要有「儒、釋、道」三種思想,按宗教的說法,有佛教和道教,關於儒家是否屬於宗教則是學者們爭論的話題。這三家的鬥爭和融合可以說對中國歷史的影響無遠弗屆,也是學者研究的重要課題。這裡就不贅論了。
  • 西方傳統中法宗教學的興起(上)
    這一法律傳統,在4世紀到6世紀羅馬帝國歸信基督教、11世紀晚期到13世紀的教宗革命、16世紀的新教改革以及18世紀和19世紀的啟蒙運動時期,因西方宗教傳統的重大轉變而發生了最大規模的轉型,並永久性地改變了自己的發展方向。在任何一個時期,西方法律傳統的確切樣式和均勢都部分取決於西方的宗教傳統。而每當西方宗教傳統中佔主導地位的思想、官員、符號和方法發生變化時,西方法律傳統的樣式和均勢也會隨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