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國慶期間離岸人民幣大漲影響,9日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補漲近1100點,離岸人民幣盤中一度漲破6.7關口,刷新去年4月以來的高點。
總體來看,除去經濟基本面、中美利差走闊、貿易形勢、聯儲貨幣政策等前期已存在的因素以外,近期人民幣繼續上漲的背後可能主要有兩個邏輯:1、疫情之下中美資產吸引力產生了動態變化;2、美國大選形勢波動。
一、已經存在的因素持續產生影響
1、長期根本邏輯:中美息差
長期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變化最根本的邏輯還是中美息差。一國的利率水平反映了其經濟、貨幣政策和通脹等的綜合反映,因此中美息差已經反映了中美之間在經濟、政策等方面的區別。儘管偶爾會出現匯率波動影響利率變動,但長期看利率是因,匯率是果。同時,
當前中國利率水平顯著高於美國。從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來看,中美利差5月以來開始擴大,至今達到了2.4個百分點,創歷史新高,支撐了6月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
4月以來中美息差持續擴大
資料來源:Wind
2、中美經濟基本面
IMF預測2020年全球GDP將萎縮4.9%。同時IMF強調,在主要經濟體中,印度和歐元區是下調幅度最大的地區,美國經濟也將萎縮8%。而中國應對疫情「先進先出」,經濟早已走在復甦道路上,將是今年唯一實現經濟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3、貿易形勢
受到疫情的影響,中國出口增加疊加進口收縮,中國經常項目順差反而增加了。今年前8個月,中國出口11.05萬億元,增長0.8%;進口9萬億元,下降2.3%;貿易順差2.05萬億元,增加17.2%。全球疫情之下,中國的供給優勢已經被全球所見。
4、預期和幹預
外匯市場存在一定的順周期性,市場主體容易受到非理性預期的影響,忽視宏觀經濟等基本面對匯率的決定性作用,放大單邊市場預期並自我強化,增大市場匯率超調的風險。
而同時,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目標明確包括了匯率穩定,因此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波動是「法定」的任務。2017年5月人民銀行在美國兌人民幣中間價定價機制中引入了逆周期因子,以減緩這種預期的自我強化現象,央行對人民幣匯率的浮動有了一定的控制。本輪美元貶值過程中,人民幣的升值幅度便小於美元貶值幅度(這也是一部分觀點認為人民幣還會繼續升值的原因,因為人民幣升值幅度尚未完全反映市場預期)。美元自7月份進入緩慢貶值區間,而人民幣則繼續穩步升值。
二、新產生因素持續發酵
1、疫情之下中美資產吸引力產生了動態變化
全球範圍看,低利率甚至負利率的資產越來越多,全球資產配置的趨勢也在此趨勢下發生適應性調整。在此背景下,中國資本市場也成為全球資金避風港,今年1-6月,北上資金累計淨流入規模1182億元,同比增加約23%。不僅是股市,在債券市場,外資也連續18個月增持,並創下多項歷史記錄。資本流入使得人民幣兌換需求增加,人民幣升值。
2、美國大選選情波動,預期產生調整
第一輪美國總統辯論後,拜登在民調中的支持率上升,中美關係改善的預期悄然上升,市場對中美在政治經濟領域對抗的擔憂至少在短期內有所減弱。當然,此因素最終取決於美國大選的走勢。
三、長期中人民幣升值是確定性事件,短期不可能單邊上漲
由於疫情、全球經濟復甦、中美貿易摩擦等不確定性,當前市場並未形成人民幣升值的一致預期,因此人民幣短期內單邊升值的概率很低。也就是說,不能簡單認為美元就會一貶再貶,美元的避險屬性、流動性工具屬性都可能會在未來對其匯率有所支撐。
長期中,人民幣匯率主要取決於中國的經濟增長情況,或者說基本面。我們面對疫情「先進先出」,成為全球第一實現經濟明顯復甦的國家,也可能是2020年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相對高的長期增長收益、對應的相對高利率以及穩健的營商環境等因素,都會吸引全球資金兌換人民幣,以分享中國增長的紅利,人民幣長期中升值的趨勢是比較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