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上海,記者 韓理)訊,3月3日,美聯儲宣布緊急降息50個基點。這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聯儲首次緊急降息。然而降息並沒有挽回美股的頹勢,美國三大股指在短暫拉升之後重回下跌趨勢,截至收盤均下跌近3%。不過,3月4日A股的表現展現了自身在全球市場波動中的「抗跌性」,上證指數最終收漲0.63%,創業板指也僅僅收跌0.18%。
對於海外疫情持續發酵、全球降息潮開啟下的A股走勢,基金經理們大多認為,隨著海外疫情持續發酵,全球降息潮開啟,中國政策寬鬆的空間也進一步打開,而在「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復工有序推進」的背景之下,預期A股的吸引力有望進一步提升,整體A股流動性寬鬆驅動以及內需主導的邏輯有望得到強化。
"以未來一個季度的維度看,中國股票市場表現或將強於境外歐美日股市。"博時基金分析指出,對股票、商品等風險資產而言,儘管降息和貨幣寬鬆也會提振風險偏好與增長前景的預期,但正在發展的疫情及其尚未完全展現的經濟衝擊,仍將制約海外權益、商品表現。由於中國採取嚴厲防控措施,社會生產生活逐漸恢復正常秩序,而且已出臺對實體經濟頗為有利的金融、財稅政策和投資拉動舉措。
A股成資金「避風港」
受美股隔夜行情映射,A股早盤再現震蕩格局,避險情緒自北上資金流出開始傳導至題材股與科技股,並導致創業板午後深度下探,最大跌幅達到2.27%。不過,隨著美股股指期貨回升,北上資金臨近尾盤再度回流,創業板指接近平收。根據東方財富數據,北上資金最終淨流入15.78億元。
被稱為「聰明資金」的北向資金動向在某些時候總是與A股走勢「不謀而合」。而北向資金的「抉擇」似乎也印證了外資對於A股的信心。
3月1日,摩根史坦利調高了中國、新加坡和澳大利亞的股市評級,中國股市的評級由持有上調至增持,並表示中國、新加坡和澳大利亞股市將成為投資者的「避風港」,理由是在公共衛生緊急狀況不斷擴大和相對估值下降的情況下,市場預期將進一步刺激政策。
在諸多外資機構將A股視作「避風港」的同時,在美聯儲緊急降息之後,國內各大機構也紛紛發聲表示「A股的配置吸引力正在增強」。
中融基金認為,美聯儲此次降息會對人民幣資產形成利好。首先,中國利率相較其他國家仍處於較高水平,對資金吸引力高。其次,國內肺炎疫情防控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而其他各主要經濟體仍處在發展初期,避險情緒也將提升人民幣資產的價格。
朱雀基金亦表示,A股市場無論橫向還是縱向比較,都在趨勢向好或顯露相對優勢,美聯儲降息有利於提升A股的配置價值。3月份,由於流動性消耗較大,以及海外疫情和經濟層面的不確定性,預計大盤還是以調整格局為主。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考慮政策組合的變化,全年A股震蕩上行的趨勢不變。
在美聯儲降息之後,全球有望迎來新一輪降息潮。對國內貨幣政策而言,當前中美利差再度回到歷史高位,進行進一步寬鬆的環境已經具備,央行會跟隨全球的步伐嗎?
財富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認為短期內概率低,前期中國央行針對疫情影響,在流動性供給和利率水平等方面出臺了不少政策措施,當前要做的是讓政策落實到位,並觀察政策效果如何,等3月份數據出來後再評估能否完成年內統籌目標,再決定是否降息,所以3月份降息可能性較低,除非有特殊情況。
不過中融基金表示,全球市場常態化低利率運行給中國央行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間。近期包括美聯儲在內的多家海外央行宣布降息,與中國穩增長、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貨幣政策方向一致,國內貨幣政策空間進一步打開。
內需主導邏輯將得到強化
在繼續看好A股後市的同時,多家基金公司亦對後市演繹的邏輯和主線進行了分析。
「我們認為整體A股流動性寬鬆驅動以及內需主導的邏輯有望得到強化。」招商基金表示,「一方面,外需若因疫情影響繼續走弱,國內逆周期調節政策出臺的必要性也將進一步強化;另一方面,國內的疫情高峰期已過,目前市場估值仍處於歷史中樞以下,市場整體不存在大幅調整的空間。」
招商基金還表示,板塊上,純主題性炒作的個股仍應逢高減持,同時部分海外營收佔比較高的公司也需適度迴避,而受益於逆周期政策加碼以及趕工需求的周期性板塊的估值修復機會值得重點關注,同時對於回調之後估值趨於合理、行業景氣度確定性向上的成長板塊我們將精選個股、積極參與。
「中長期而言,此輪調整有望帶來中長期的布局良機,因估值吸引力將在調整後更加明顯,且央行政策往往『易放難收』,建議投資者著眼於長遠,逢低擇優布局那些有較大政策空間和受疫情影響有限的地區、有長期成長空間與潛力的行業與龍頭,例如有較大政策空間的亞洲的科技股、高品質股票,A股中的醫藥、消費以及5G、新能源為代表的科技行業等。」上投摩根表示。
鑑於近期基建大漲和前期科技股的下跌,已有觀點認為市場即將出現「風格切換」,科技股會否就此「偃旗息鼓」?
安信策略陳果認為,當前的風格並不會切換。市場線索變化,是一種主線休整,輔線表現,適度拉近相對收益和估值,當它以輔線上漲形式出現,那麼本質是使市場主線走得更遠。而未來能代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方向的,中國未來產業發展的核心邏輯依然是科技升級製造升級帶動消費升級。
粵開策略亦提及,科技板塊短期快速上漲後面臨分化,但頭部的科技細分龍頭品種仍屬於核心資產,機構配置需求仍然較高。「我們回溯了歷次2008年以來央行的三輪降息周期,中小創明顯佔優,尤其是以成長股為主的創業板表現更為顯著。數據顯示,在歷年首次降息落地的前三個月和前六個月內,創業板指相對上證綜指超額收益率的均值分別為3.78%、29.37%。以成長股為代表的中小創公司對流動性寬鬆更為敏感,其基本面復甦和景氣度上行的趨勢亦得到年報的檢驗,在再融資政策鬆綁以及新興產業政策的加持下,科技股有望進一步延續其前期的景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