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基金
作者:編小Q
博時基金首席宏觀策略分析師魏鳳春:內需為主
上周,歐美疫情與油價大跌衝擊國際市場,包括美股在內的多個股市觸發熔斷,市場進入流動性衝擊模式,周五因美國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美聯儲及其他央行幹預市場,市場危機略有緩解。上周,MSCI全球股指下跌12.39%,發達市場的歐盟日本股市跌幅達-15%以上,新興市場的俄羅斯、巴西股市跌幅-18%以上,A股港股相對抗跌。境外債市受流動性衝擊而顯著回調,美債市場代表性ETF下跌約5%,美10年期國債收益率反彈20bps至0.94%。國內國常會強化降準預期,資金利率維持在近期低位,債市受寬鬆預期支撐而繼續上漲,利率債表現強於信用債,銀行間10年期國債收益率收報2.68%。商品方面,OPEC+減產談判破裂,布倫特原油期貨下跌21.7%,創2016年2月以來新低。基本金屬因中國需求支撐而相對抗跌,黑色商品在需求預期與海外礦石運輸調降支撐下小幅反彈。美豆受疫情和中國訂單削減影響大跌5%,油脂棉花繼續下挫。美元因流動性危機意外上漲,非美貨幣同步貶值,金價下跌超8%。
展望本周,海外經濟方面,上周海外疫情加劇但多個國家承諾採取更嚴格防控措施。雖然疫情拐點仍難預測,但全球多家央行聯手穩定市場流動性,或終結近期市場出現的流動性困局。國內經濟方面,目前國內疫情緩解,生產復工加速,但對經濟的制約從供給轉向需求、從國內轉向國外。2月通脹較高但邊際上行動力弱化,需求拖累下PPI無抬頭跡象。國內流動性維持寬裕,海外疫情發酵和主要央行降息進一步打開國內貨幣寬鬆空間。
具體來看,A股方面,國內流動性環境積極,境外市場有望結束恐慌下跌,或會吸引北上資金重新流入A股。國內穩增長政策雖不明朗但值得期待,外需因疫情升級而難以預測,配置或可考慮以內需為主。結構相對偏地產、汽車產業鏈和高股息的金融及公用事業。
港股方面,政策環境與資金環境將有積極改善,盈利預期短期偏弱,但中期有上調的空間,海外市場恐慌拋售模式有望結束,或將支撐港股市場的修復性反彈。結構相對偏金融地產、原材料與必需消費。
債券方面,海外需求因疫情升級而成為新的衝擊,國內增長面臨變數。海外央行普遍選擇貨幣寬鬆以紓解疫情衝擊,這將打開國內貨幣政策進一步寬鬆的空間,定向降準落地將穩定寬鬆的流動性預期。但利率債收益率下行空間有限,中高等級信用債在低利率環境下相對有利。結構或可考慮以中高等級信用債為主。
原油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升級,同時OPEC+會議減產談判失敗,油價在供需兩端承壓,預計短期仍有下行壓力。後續或可關注全球疫情發展以及俄羅斯、沙特後續的產量情況。
黃金方面,近期受流動性衝擊而回調,但流動性與基本面仍將正面支撐金價,在主要疫情國家採取強力措施來控制疫情,以及確診人數下降之前,或可保持對黃金的超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