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贖人」引發的討論

2020-12-25 人民政協網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9日電(記者 孫萌萌)在全國政協共青團、青聯組的小組討論中,全國政協委員宋華英說了這樣一段話:「昨天馮藝東委員講的子貢贖人的故事,我特意回去查了一下,覺得很有意思。但是,我也想對這個故事說一點自己的看法。我理解孔子對子貢的批評的核心,是不提倡超出自己能力的範圍,將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做的好事作為一種道德標準進行普遍化的推廣與要求。子貢用自己的錢去贖人而沒有要報酬,受到了孔子的批評。那麼試想如果子貢是用自己的錢為一個飢餓的魯國人買了一個饅頭,孔子還會批評他嗎?我認為不會。孔子所倡導的,是仁者都要熱愛普通民眾,必定不會批評普通民眾之間的舉手之勞。所以我們現在倡導每天都是雷鋒日,就是倡導'人人可為、人人能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團結、友愛、互助的志願精神。」


網絡圖

原來,在前一天的討論中,委員們就雷鋒精神展開了討論。我們的社會需要什麼樣的價值觀?飛速發展的新時代,到底還需要不需要雷鋒精神?來自山東的全國政協委員馮藝東用《呂氏春秋》中「子貢贖人」的故事,闡述了自己對雷鋒精神的看法。而這個故事該如何理解,也引發了委員們的思考。今天,宋華英就特意又提到了這個故事,用她自己的話說,「補補課」。

面對這個不同意見,馮藝東坐不住了,在宋華英發言結束前,就早早把話筒扒拉到自己面前。待宋華英話音一落,便忙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道:「宋委員,我要解釋一下啊,我可不是反對雷鋒精神!這個帽子扣的有點大!」

這話一出,在場的委員們紛紛笑了起來。

馮藝東接著說:「我說這個故事,就是想說明我們現在的宣傳不能搞道德綁架。一旦你設立一個沒有人能企及的標杆,那麼人們就會放棄嘗試了。」

馮藝東表示,這種道德綁架現象,在網上十分常見,在地方工作中有時也會出現。例如不少地方會大力宣傳勞動者「五加二」、「白加黑」。在他看來,這些宣傳都有不當之處:「一個人能夠做好本職的工作,就已經很好了。不能強求別人超負荷地工作。」

「不搞道德綁架,這一點兩位委員是一致的嘛。」看著形勢有點「僵」,全國政協委員鄭建邦趕忙出來打圓場。「學雷鋒、倡導雷鋒精神,咱們界別的委員都很關注。總的來說,我們還是倡導、鼓勵青少年,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學習雷鋒精神,互幫互助,建設和諧社會。」


相關焦點

  • 從「子貢贖人」看商人的行善之道
    《呂氏春秋·察微篇》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 由「炎黃」捐款想到「子貢贖人」
    不過毋庸諱言,像張紀清這樣把慈善做到「極端」的地步,一般人又是學不來的,很多人對他只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而一般人最學不來的,還有他27年來始終隱瞞自己的身份,從不因自己的捐款引起巨大社會反響,而把自己當成個什麼「人物」,更不會通過捐款沽名釣譽,為自己謀取私利。做英雄難,做無名英雄更難,像張紀清那樣主動而固執地選擇做無名英雄,可謂難上加難。
  • 子貢贖奴——聽溫先生講有趣的成語故事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能有贖之者,取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而讓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夫聖人之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導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多,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 子貢:老師,我做了件好事,孔子聽完:無知,你害了多少人啊!
    子貢:老師,我做了件好事,孔子聽完:無知,你害了多少人啊!《莊子》一書中,有寫到過老子和孔子兩人討論學術。當時因連年徵戰,百廢待興,中國作為禮儀之邦的禮儀也受到了衝擊,二人討論的就是如何重振禮儀。孔子認為應該實行「仁治」,既用道德規範來約束人們的行為,而老子則提出了「無為而治」,利用人的天性來管理人們的行為。兩人的討論都使自己的學術體系更加完整,也更加系統化。二人學派開始逐漸壯大,廣收門徒。
  • 疫情下,新時代的子貢贖人,變形的道德綁架
    但是,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盈盈眾生,皆是凡人,作為凡人,凡人的道德必然符合正態分布規律,精緻到極致的自私者,跟聖人一樣的無私者必然只是少數,大部分只是一般人,奉行著一般的道德觀。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會自私到跟某些人借疫情騙錢,也不可能無私到放棄自己的利益,家破人亡把全部家產捐出去。
  • 子貢贖人子路受牛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子貢贖人、子路受牛」的故事,出自《呂氏春秋》:魯國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如果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可以到國庫報銷贖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在國外贖了一個魯國人,回國後拒絕收下國家賠償金。孔子知道後說:「子貢做錯了。從今以後,魯國人將不會從別國贖回奴僕了。
  • 古聖今賢丨子貢在孔門弟子中的特殊地位
    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曾說:「從有關的記載看,孔子能夠與子貢討論各種各樣的問題,也對任何事情、對任何人進行評論。在眾弟子中,子貢與孔子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子貢格外佩服和崇敬孔子,他對孔子的稱讚簡直無以復加。……種種材料顯示,孔子晚年在魯國的數年中,他與子貢是經常接觸的。」
  • 子貢之境界(《論語》心得)
    子貢曾說:「我憎恨偷襲別人的成績卻作為自己的聰明的人,憎恨毫不謙虛卻自以為勇敢的人,憎恨揭發別人陰私卻自以為直率的人。」《史記》中記載子貢「喜揚人之美,不能匿人之過」。(11)他認為商紂的壞,不像後來傳說的那麼厲害。所以君子憎恨居於下流,一居下流,天下什麼壞名聲都會集中到他身上了。(12)子貢能相時而動,善於見機行事。
  • 春秋故事,子貢的生財有道,孔聖人也只是個普通人
    有一天,子貢與老師孔子在一起討論一些問題,談得非常熱烈,子貢假設道:「如果這裡有一塊美玉,您說我是把它放在盒子裡藏起來好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賣個好價?」孔子立刻回答說:「當然是賣掉它,我這裡正等著人來買呢!有美玉不應該藏起來,而應該等個好價錢賣出去,老師也有這樣的看法,子宮很高興。後來形容商業交換的一個成語叫做待價而沽,就是出自這個典故。
  • 子貢與顏回——孔子的富學生與窮學生
    這種矛盾和衝突在孔子自己身上就有所體現,在孔門弟子身上則體現得尤為明顯——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有的學生比較理想——其典型代表就是顏回,有的學生則比較現實——其典型代表就是子貢。孔門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這七十二人中,子貢與顏回自又屬最優秀者之列。在《論語》中,孔子對顏回評價最高,褒獎最多。比如,孔子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 孔子為什麼不同意子貢的「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的話
    春秋戰國時期魯國的太宰問子貢:「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答「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但是孔子聽說這件事後表示,「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與子貢的對話,是在回答子貢認為自己的老師是:「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告知子貢不管是什麼人,都能學到文化知識,而且人的學問是學而知之的。你看我,青少年時期做過許多雜事,但那是因為生活所迫:吾少也賤,固能多鄙事。孔子接著又說:「君子多乎哉,不多。」
  •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說:"人雖然貧窮,卻不去巴結奉承.雖然富有,卻不傲慢自大.怎麼樣?"子貢的心得很了不起.但孔子並沒有打高分,只是說:"還可以,比不上貧窮的人樂於道德的自我完善.富有卻有崇尚禮節的了".通過這番問答,可見孔子的高明.也正是通過這番問答,給我們學人當頭棒喝.有的人常說:"你有錢,我不羨慕.你有地位,我不巴結.我比你強也不瞧不起你".說這話的人似乎很清高.實際上很可能不是這麼回事.
  • 即便是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有厭倦學習的時候
    即便是孔子的學生子貢也不例外。孔子說:「《詩經》上說『早晚溫和又恭敬,做事認真又謹慎。』侍奉君主不容易,侍奉君主怎麼可以停止學習呢?」子貢說:「這樣的話,那麼我希望停止學習去侍奉父母。」子貢說:「這樣的話,那麼我希望停止學習去娶妻生子。」孔子說:「《詩經》上說『先給妻子作榜樣,然後影響到兄弟,以此治理家和邦。』養育妻兒不容易,養育妻兒怎麼可以停止學習呢?」子貢說:「這樣的話,那麼我希望停止學習去結交朋友。」
  • 經商不讓陶朱富,貨殖當屬子貢賢
    端木生涯,指的是孔子的學生子貢。  這兩個人是中國儒商最早的傑出代表,是儒商的老祖宗。        子貢是衛國人,複姓端木,名賜,端木賜,子貢是他的字。子貢比孔子小31歲,《禮記》裡說,男子「二十而冠,始學禮」,是說,那個時代男子20歲成年,才可以學習禮儀。
  • 子貢?
    孔子是最偉大的教育家,他一生弟子很多,在中國歷史上留下輝煌的名字的就有七十二賢人,總人數據說超過三千多人,這些弟子,是中國文化的種子,是儒家學說的薪火,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孔子成就了他的弟子們,他的弟子們也反過來成就了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