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2021-02-08 佳誠集團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說:"人雖然貧窮,卻不去巴結奉承.雖然富有,卻不傲慢自大.怎麼樣?"子貢的心得很了不起.但孔子並沒有打高分,只是說:

"還可以,比不上貧窮的人樂於道德的自我完善.富有卻有崇尚禮節的了".通過這番問答,可見孔子的高明.也正是通過這番問答,給我們學人當頭棒喝.

有的人常說:"你有錢,我不羨慕.你有地位,我不巴結.我比你強也不瞧不起你".說這話的人似乎很清高.實際上很可能不是這麼回事.

不如人時做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其實滿肚子不滿與想不開.當自己有錢有地位時,覺得我要以禮待人,其他人不如我,用不著與他們計較.有一種優越感,高高在上的感覺.

心裡其實並沒有真正的恭敬心.也就是孔子說的"巧言令色".前者是自卑的體現,後者是傲慢的表露.無論自卑還是傲慢都是錯誤的.因為有一個比較的心在作怪.處處分別比較,

做不到直心真心.不能做一個平凡真實的人.子貢聽了大有收穫.於是有匯報說:"<<詩經>>上說:君子的自我修養就象加工骨器,切了還要磋,琢了還得磨.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孔子說:"賜啊,現在可以與你談<<詩>>了.因為告訴你這一點,你就有所領悟而知道另一點".這次的打分很高,為什麼呢?子貢第一次心得是把道德修養的所得說了出來.

他已經住到了"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上如果不是孔子一語點破,子貢以後不會再有進步的.子貢第一次是境界有所得.第二次境界是無所得.只是老實做而已.

那兩句詩正是深深的契合了孔子教導弟子的目的與方法.切磋琢蘑之時,正是"學而時習之''之時.做人的學問在於時時刻刻警惕,在在處處小心.不要得少為足.應該勇敢前進,無有止息.

要時時處處認清自己,告誡自己-作學問是不能知足的,正所謂-學無止境.

關注佳誠集團微信號,旗下:七夕時尚賓館(站前店,凱瑪店)、好樂匯自助烤肉餐廳、家儉誠廚酒店各店消費享受8折優惠。

關注佳城集團微信號:jiachengjituanly

相關焦點

  • 《論語·學而篇》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賜:端木賜,複姓端木,字子貢,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之一,孔子稱其為「瑚璉之器」。 子貢遺留下來經商要講誠信的風氣,被後世商界所推崇,後人稱為「端木遺風」。【譯文】子貢問:「貧窮而不諂媚,富有而不驕奢,怎麼樣?」孔子回答說:「還算可以吧。
  •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
    摘自:《論語·學而第一·第十八章》 原文: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 富而無驕與富而好禮
    《論語·學而》載: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如何?」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 一起學《論語》14.11憲問篇——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李炳南曰:怨驕二字都是煩惱,一個人如不願為煩惱所苦,那就要無怨無驕,但貧而無怨比較難,富而無驕比較易。既知難易之後,就要在貧時勉為其難,至於富貴,當然更不可驕傲。鄭汝諧曰:貧而無怨,樂天之事;富而無驕,自守者能之。
  • 富而無驕,富而好禮 | 儒商鼻祖的謙遜修養
    豪富之人能富而無驕,富而好禮,乃難能可貴。孔子弟子、儒商鼻祖子貢(端木賜,孔門十哲之一)在這方面堪稱典範。 司馬遷的推崇 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龍虎風雲,人才濟濟,貫通政界、學界、商界。
  • 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2孔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馬斯洛不也說人的需求存在五個層次嘛。人的基本的需求滿足後,才可以談更高的追求。富貴無驕態,不嘚瑟,不橫著膀子走,在現在一些有修養的富人來說,也不算啥難事。貧而無怨——對於那些辛苦搵食甚至吃飯都有問題的貧困者來講,你讓他對生活沒點兒抱怨,甚至聽你大談精神、文明、夢想,不僅有些難,還有點兒扯。
  • 【論語1·15】孔子對子貢最高的評價是「告諸往而知來者」
    每天聽王宏傑老師講解《復活論語》: 學而篇第15章      【原文】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3)富,《說文》:「富,備也。一曰厚也。」即完備。另一義說:富是多、厚。本義是富有,古與「貧」相對,今與「窮」相對。本章指富有。(4)驕,《說文》:「驕,馬高六尺為驕。《詩》曰:我馬唯驕。一曰『野馬』。」 馬高六尺叫做驕。如《詩》說:我的馬兒是驕馬。另一說:驕是野馬。本義是雄壯的大馬。引申指馬高大雄壯的樣子。又指馬奔逸不受控制。進而引申指傲慢、放縱。本章指傲慢、放縱。
  • 《論語》解讀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論語》解讀11 今天解讀: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撥亂反正,還原《論語》
  • 論語|學而 貧而樂道,富而好禮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先解釋一下字面的意思:「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貢講的這段話特別有意思:如果一個人雖然窮,但他人窮志不短,不去阿諛奉承,也不去巴結別人;如果富有,他也不會驕奢淫逸,這會怎麼樣呢?(子貢,端木賜,是孔子最有錢的一個學生,也是孔子眾多學生裡面最會做生意的。他問孔子這句話時可能知道自己會變得有錢,也可能他當時就已經比較有錢了。)
  • 窮時不諂,富時不驕;石不打磨何來玉?玉不雕琢何成器?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子貢這個人,很有本事,賺了很多錢,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富人。有一天,子貢就去問孔子。我窮的時候不諂媚,富的時候也沒有驕傲,這樣就很好了吧,我這樣做人,就到位了吧?子貢這樣說自己,大概是想得到老師的表揚,其實有點得意的。子貢作為一個商人,白手起家,一路從窮走到富,故而有這一問。接著孔夫子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子曰:「可也」。
  • 子貢之境界(《論語》心得)
    子貢請求出行時,孔子答應了。孔子知道,此時此事除子貢外別無他人可勝任。自古弱國無外交,子貢此時連是弱小魯國的使者身份都不是,他充其量只能算是孔子的私人代表或是遊說的「士」而已,但國難當頭義無反顧,何況他已是成竹在胸呢。子貢展開的是一連串精彩卓絕的外交活動。他先後拜見了齊國田常,吳王夫差,越王勾踐,晉國國君,最後回到魯國。
  • 子貢與顏回——孔子的富學生與窮學生
    他有時像個官迷,「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公山弗擾、佛肸這種不靠譜的人召他去,他都想去試試;有時又像個隱士,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相比之下,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等,雖然各自觀點不同,但每個人的形象是比較鮮明的,觀點大體是一以貫之的。為什麼孔子比其他人複雜多變?我覺得,這是由於孔門教義在許多方面本身就是相矛盾、相衝突的。
  • 古聖今賢丨子貢在孔門弟子中的特殊地位
    謂子貢曰:「吾以為夫子無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子貢曰:「女何問哉?」子路曰:「由問:『魯大夫練而床,禮也?』夫子曰:『吾不知也。』」子貢曰:「吾將為女問之。」子貢問曰:「練而床,禮也?」孔子曰:「非禮也。」子貢出,謂子路曰:「女謂夫子為有所不知乎?夫子徒無所不知。女問,非也。禮,居是邑,不非其大夫。」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 355.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今天學習新的經文: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詳解:上面兩章都說到面對「貧富」的「不相」問題,不過都是從「安貧」而「樂道」這個角度說的。但並不是說貧窮就是好的,富就是不好的。「貧富」都是「相」,對於行「聖人之道」的君子來說,對於「貧富」只存在一個如何面對的問題,而不存在好和不好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