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有意思,說說識字的那些事兒

2021-02-19 嗷嗷君的樂園

                                                 ——陳寅恪

寫在前面:應部分焦慮的家長之需,談談識字的那些事兒。全篇沒有廣告,所提及的書籍可以在各大電商找到。全文5800餘字,閱讀時間約15分鐘。

幾乎所有跟我探討識字啟蒙的朋友都會關心嗷嗷君的識字量。嗷嗷君的閱讀量很大,但識字量我沒有測過,也不關注。我一直主張不以識字為目的的親子閱讀。無論是嗷嗷君還是我,享受的都是閱讀本身,而不是認識多少字。上了小學的嗷嗷君也常常「認白字」。一度把「紀曉嵐」認成「紀曉風」。然而,「白字」並不限制嗷嗷君閱讀。前幾天我買了一套臺版的《包姆與凱羅》,嗷嗷君說,媽媽,這套書是繁體字呀,我怎麼看得懂?過了一會兒,拿著其中的一本來跟我說,繁體字不複雜,根據圖和上下文自己能夠猜出來很多字怎麼讀。嗷嗷君從4歲開始獨立閱讀,閱讀的內容既有繪本,也有橋梁書和純文字的散文、小說。閱讀過程中,他從不停下來問不認識的字。閱讀材料中不認識的字並不影響他理解。

(某個晚上嗷嗷君一邊看繪本《幼三國》,一邊讀人民文學出版社的《三國演義》)

很多朋友關心拼音的問題。問我有沒有在幼兒園階段教嗷嗷君拼音。嗷嗷君上小學才開始學習拼音。在學拼音前,他已經認識了很多字不提前教拼音和寫字,是我有意而為之的。一方面,按照幼兒身心發展過程,我認為學齡前階段不屬於讀寫階段。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嗷嗷君上小學後能夠坐在教室裡聽老師講課,而不是因為會了便「騎著思想的小馬出去玩」。教育部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學齡前階段為「閱讀與書寫準備」階段,建議為幼兒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和條件,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引導幼兒體會標識、文字符號的用途。通過這個階段,幼兒具有初步的閱讀理解能力,具有書面表達的願望和初步技能。我個人是非常認可《指南》的,因為符合幼兒的認知發育過程。「學齡前兒童該不該提前認字」一直是教育界的一大爭論。不少家長因為幼兒園去小學化而焦慮,擔心孩子進小學後跟不上教學進度。於是乎,各種培訓班應運而生,有拼音教學班、識字班、寫字班等等。有的家長則認為過早地教孩子拼音、識字會抹殺孩子的創造力。

某字卡品牌的創始人,自己是科班出生的老師。孩子4歲左右開始在父母指導下系統地識字。6歲時識字量達到1800字左右。孩子8歲讀小學二年級,非常排斥閱讀。

 

這個例子反應了一個普遍的現象——將漢字教育簡單粗暴地等同於識字教育。漢字從古老的象形符號發展至今,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的演變,每一個漢字都有濃厚的文化色彩。正如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所言,「凡解釋一字即作一部文學史」。每每看到一些識字班廣告,都會發現它們強調的是短時間內讓孩子認識數千字。

(各種識字班的廣告,關鍵詞無非是「短期」、「快速認識」、「數千字」,圖片源自網際網路)

識字量是家長們喜聞樂見的指標,但這麼短平快地識字難道不是機械記憶的結果嗎?孩子識字了就能閱讀了嗎?很顯然,突擊式的識字是不能夠讓孩子慢慢揣摩體會漢字背後的歷史,以及漢字獨有的審美的。如何教孩子識字?有沒有想對快捷的方式?我一直認為孩子識字是水到渠成的慢功夫,急不得。但是,孩子識字的過程非常有意思,把握住孩子的認知節奏,適當地互動,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兒在以正規方式學習讀寫之前,就已經對書面語言有了很多認識,積累了非正式讀寫的經驗。非正式讀寫的經驗對於孩子將來的自發讀寫有積極的作用。敏感期是個很模糊的概念。有的專家說識字敏感期在3歲左右,有的說1.5歲左右。事實上,我們大可不必拿敏感期做標尺。

(據說是比較權威的敏感期示意圖,圖片源自網際網路)

漢字是象形文字,一般說來,孩子對圖形感興趣的時候,識字敏感期也就到了。當孩子對商標、廣告牌、車牌、路牌等感興趣,並指問,希望大人告訴他/她「這是什麼」的時候,便意味著他們想知道書面符號是怎樣傳達意義的。有的家長發現孩子識字的敏感期到了,迫不及待地拿出字卡來教孩子識字。這種做法往往會受功利心的影響,打亂孩子觀察和建立抽象符號與具體事物聯繫的節奏。非正式讀寫階段應當讓孩子在生活中識字,幫助他們建立「從文字符號中可以得到各種信息」的概念。他們會發現這些文字符號和我們吃飯、喝水一樣,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孩子的好奇心一旦被激發就如同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一樣,他們會從日曆、廣告牌、路牌、菜單、小票……中去尋找可以發現的文字符號,並一一解鎖,無形之中便會「認識」很多字。

(2歲的嗷嗷君對路牌特別感興趣,每看到一個路牌或標識都會停下來指認)

回憶起嗷嗷君不到一歲的某一天,他坐在餐椅中被外婆「投餵」。小傢伙用力地去扯外婆的衣袖,咿咿呀呀地提示外婆。外婆便跟他說,這是外婆的新衣服,衣服上有字母,寶寶發現有字母了,對不對?嗷嗷君發現外婆讀懂了他的意思,高興地咧嘴笑。嗷嗷君扒拉著外婆的胳膊,反覆去指,指一個字母外婆便告訴他這是什麼。沒過幾天外出穿鞋,嗷嗷君指著褐色的鞋子示意他要穿這一雙。穿好後,跑到外婆身邊很驕傲地抬著腳給外婆看,大聲地喊,「A, A」。算起來「A」是嗷嗷君認識並說出來的第一個字。彼時的嗷嗷君還不會叫媽媽。接下來大概有三周左右的時間,嗷嗷君的小眼睛總在搜索字母A,每找到一個都興奮地指給身邊的人看。

 

嗷嗷君的非正式讀寫期外婆在日常生活中對他進行了大量的識字輸入。外婆帶著嗷嗷君在小區裡散步、去商場購物的過程中都會用很明確地告訴他「這是什麼字」。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文字符號,小朋友還可以從繪本閱讀中接觸到大量的文字。

 

小朋友剛開始對閱讀感興趣的時候,會要求大人反覆讀一本書。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經歷。兩歲左右的嗷嗷君讓我們把一本《賽車總動員》讀了上千次。不知道哪一天,奶奶把「水箱溫泉鎮」讀成了「冰箱溫泉鎮」,嗷嗷君說,「奶奶讀錯了,這是水字,它邊上沒有兩個點點,有兩個點點才是冰字」。
仔細觀察3-4歲的小朋友識字,你會發現他們非常善於把漢字聯想或者拆解成不同的形狀。這個特點和他們對圖形的敏感性分不開。嗷嗷君從幼兒園回來,在紙上畫了兩筆,告訴我,這是「力氣的力」字。他說力表示力氣,就像胳膊一樣,可以舉起來東西。力字的橫折鉤代表胳膊,撇代表是舉起來的東西。嗷嗷君畫下「力氣」兩個字,還說了個句子「我爸爸可以用很大的力氣舉起一個啞鈴」。這是個很完整的句子。

(嗷嗷君畫的「力」字,非常形象,像一個粗壯的手臂持物的樣子)

我問老師得知嗷嗷君那段時間特別喜歡玩文字多米諾,拿著一個字反反覆覆看很久。嗷嗷君對文字感興趣的那段時間說了不少字、詞、句,我們訂了好幾本「漢字小書」。

(嗷嗷君3歲半時製作的漢字小書,仔細看不難發現很多字都畫的是鏡像)

毫無疑問,小朋友在非正式讀寫期是靠反覆的聽覺輸入(聽)和視覺刺激(看)來對應讀音和字形的非正式讀寫期的漢字啟蒙應當遵循孩子的認知節奏,不能夠用填鴨的方式逼迫孩子記憶漢字,用對待小學生的方法來要求孩子。打破教條的框框,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輸入性非正式讀寫環境,讓孩子去調動視覺、聽覺、觸覺,甚至味覺去觀察、體驗、感受生活中的漢字符號。從兒童發育的角度看,多元化的接觸,給孩子帶來的是多元化的認知刺激,這樣對他們的理解和表達能力都是非常有意義的。總結一下,非正式讀寫期漢字啟蒙性價比最高的方式就是陪孩子說話,和孩子一起做遊戲。這樣的方法是絕對的因材施教,而且,相信我,這個過程中會收穫很多美好的記憶。非正式讀寫期的工具,我推薦大小星球的《漢字奇遇》。這是具有多重審美的識字卡片,既體現了漢字的結構之美,又用水墨畫的鬧鬧、跳跳、小七、靈靈龜將中國畫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配上音頻的漢字故事,可以說是全方位刺激。《漢字奇遇》還有配套的APP。嗷嗷君沒有玩過,看介紹似乎還不錯。

(《漢字奇遇》字卡,非硬廣)

劉墉的《漢字有意思》是一本匠心獨具的家長指南。仔細閱讀,家長一定可以獲得和孩子互動的靈感。

(《漢字有意思》部分內容,非硬廣,僅作展示)

 

 

很多朋友說不知道怎麼和孩子玩識字遊戲,回憶了一下,把和嗷嗷君玩的遊戲寫下來,或許有助於朋友們去創造更多的親子遊戲。孩子在認識了某個字之後會在生活中去尋找這個字。根據這個特點,利用身邊可及之物便可以和孩子玩很多遊戲。在遊戲中孩子會認識很多字,而且還會自主發現很多規律。嗷嗷君小時我們時常玩的和識字有關的遊戲包括:生字大偵探詞語接龍生字大偵探是我隨便取的名字,靈感來源於嗷嗷君小時候玩的eye spy(視覺大發現)遊戲。2、3歲的小朋友對在一幅圖中找物品的活動十分著迷。把圖換成字,就可以玩生字大偵探了。

(小朋友們都喜歡的eye spy遊戲)

某次我們去吃烤魚,嗷嗷君很認真地看菜單。我順勢遞了一支筆給他,讓他把認識的字圈出來。他圈出了不少個字,連複雜的「雞」、「鰾」、「黑」都認識。我們收集了一些廣告紙、宣傳冊,給他做「生字大偵探」的練習。這是一個性價比很高的親子遊戲,隨時隨地都可以玩,不枯燥,且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很有成就感。

(嗷嗷君用菜單玩的「生字大偵探」,圖中紅色圈出的是嗷嗷君認得的字)

我們還常常玩詞語接龍遊戲。這個簡單的遊戲既能鍛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促進親子交流。最重要的是不需要任何工具,利用一些零碎的時間(例如外出、等候的時間)便可以完成。

小朋友玩詞語接龍的時候注意他們的詞彙量有限,不要太注重首尾字的完全一致。讓孩子用同音字組詞即可。比如前一個人說了「院子」,孩子想不出「子女」,說「紫色」也是可以的。遊戲過後視孩子的狀態,可以告訴孩子哪些字有相同讀音,引入「同音字」的概念。嗷嗷君4歲左右詞語接龍已經玩得非常熟練,我們便開始玩「時間、地點、人物、做什麼」的遊戲。一家人分配任務,分別說出時間、地點、人物、做什麼,連起來組成一個句子,特別有意思。嗷嗷君四歲半的時候我帶他和表姐、外婆一起旅行。因為天氣原因滯留機場,我們玩這個遊戲度過了很焦躁的候機時間,說的句子也特別好玩。例如,侏羅紀晚期奧特曼在土衛二上找媽媽。

 

5、6歲的孩子從生理和心理上都已經做好了識字、寫字的準備工作,進入正式讀寫期。到了這個階段的小朋友對於抽象的文字符號有了更多的認識。他們會在學習和生活中將音、形、意結合起來。如果單純追求認字、寫字,用力過猛便會把很有趣的探索活動變成枯燥的填鴨。我一直認為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是學習語言的基本方法。剝離了上下文的字是沒有太多意義的。讓孩子死記硬背一些抽象的文字符號不僅丟失了漢字的審美,更可能消磨孩子對語文學習的熱情。嗷嗷君上小學以後開始學習寫字和拼音。我們的互動多了一些類似於「生字寶寶歸類」、「猜字謎」、「編故事」的遊戲。「生字寶寶歸類」是嗷嗷君想出來的遊戲。嗷嗷君的幼兒園是蒙氏園。三年的幼兒園生活將感官課程的方法植入孩子的思維體系。嗷嗷君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常常用到蒙氏感官分類、排序、比較的方法。剛開始學拼音的時候嗷嗷君發不出m的音,有點著急。過了一會兒他笑嘻嘻地跟我說m看起來像學校的門洞,m開頭的字他還想到了「悶」和「燜」。「門」、「悶」、「燜」是一家的,都是聲母m和韻母en組成的,不同的是音調和形狀。門字最簡單,是基本骨架。把孩子關在門裡面出不去,孩子不開心,就悶悶不樂。孩子覺得很無聊,踮起腳看外面,看到隔壁的阿婆在爐火上做飯,做燜排骨。嗷嗷君從拼音和字形的角度給「門」、「悶」、「燜」找出了規律。有天的飯菜有「苦瓜燜鴨」這道菜,嗷嗷君還即興創作,講了幾個故事。

(嗷嗷君吃著苦瓜燜鴨即興創作的小故事)

「猜字謎」是語文課上老師教孩子們識字的常用方法。例如,一年級下冊語文教材上有《猜字謎》「左邊綠,右邊紅,左右相遇起涼風,綠的喜歡及時雨,紅的最怕水來攻」,還有《姓氏歌》,都通過簡單的字謎教孩子漢字的構成方法之一,象形。孩子則可以通過拆分的方法,如耳東陳、口天吳等,記住結構稍微複雜的字。幾乎沒有孩子會排斥猜字謎的遊戲。嗷嗷君很喜歡《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系列叢書,其中也有很多字謎漢字遊戲。嗷嗷君經常拿了書上的謎語來讓我猜,我們也一起玩漢字遊戲,比如易錯字辨析、成語填空等。通過這樣的遊戲孩子對漢字的興趣更濃厚了,他會很主動地去看小時候的字卡,了解從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到楷書的字形變化。對字後面的故事也有興趣,了解了很多傳統文化知識和歷史故事。

(《漢字聽寫大會》(幼兒彩繪版部分內容),非硬廣)

除了遊戲,最能促進孩子識字的方法無疑是閱讀。紙質圖書的閱讀是擴充詞彙量,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不二法寶。我認為閱讀的技巧概括起來不過是這樣幾個字:循序漸進、由畫入文、化簡為繁。這個階段家長除了堅持親子共讀以外,還要給孩子選擇適當的閱讀材料。有很多家長會給低年級的孩子選擇帶拼音的書。比起帶拼音的童書,我更推薦繪本。對於剛剛開始獨立閱讀的孩子而言,在學習了拼音之後,他們會下意識地去拼讀生字。孩子「讀」書沒有問題,但並不是所有的書都需要朗讀
嗷嗷君現在看很多大部頭書,可以整本閱讀純文字版的小說。但是繪本仍是他閱讀的重要材料。大概每天閱讀時間有一半是在讀繪本。前些天嗷嗷君睡前趴在床上,正在讀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旁邊攤了好幾本繪本:《荷塘月色》、《和莫奈一起野餐》。我問他,他說上學的時候看到池塘裡荷花開了,翻書看看,感受書裡的荷塘之美。

例如,小學一年級下冊課文有《吃水不忘挖井人》,嗷嗷君在學習這篇課文的同時閱讀了《毛澤東的故事》、《毛澤東詩詞》、《長徵》。

又如,課本中《月色》講了小朋友從害怕黑夜到學會欣賞夜色之美的過程。嗷嗷君從書架上找了《貘先生》和《媽媽,有怪獸》一起看。

漢字是世界上現存的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文字,它用來記錄漢語。

每一個漢字都是音、形、義的結合體,我們利用這一個個「結合體」為符號,表徵生活中的事物。

兒童接觸漢字的過程,是大腦高速運轉重塑認知的過程。跟著孩子的認知節奏,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輸入環境,讓他們調動視覺、聽覺、觸覺,甚至味覺去觀察、體驗、感受生活中的漢字符號。

從象形符號發展而來的漢字不是簡單的符號,本來就具有圖畫性質。日月山川、飛禽走獸、花鳥樹木、衣食住行、口目手足……漢字真的有意思。

和孩子一起在生活中認識、理解漢字符號的意義,我們也能夠重新認識這門古老而又富有活力的文字。

相關焦點

  • 讓日本人放棄漢字到底有多難?| 漢字文化圈的那些事兒01
    但是,只要遇上莊重、正式的場合,比如年度字的評選、年號的頒布、護照甚至貨幣的設計等等,漢字永遠是他們的不二之選。日本人對漢字為什麼執著?日文為何總也離不開漢字?這事兒說來話長。故事開始的地方不在日本島,而在「樂浪」,今朝鮮半島。
  • 在遊戲中識字,讓識字變得有意思
    給孩子識字一是我覺得他對這方面感興趣,年齡也差不多了,二是不用天天等我給他讀繪本了,自己也能看出個七七八八。識字這件事光靠孩子自己肯定是不行的,如果沒有家長的陪伴與工具的輔助,那麼對認字的渴望就會慢慢消失。我一直想找一套可以讓他邊玩邊識字的書,單用識字卡片認字,除了乾巴巴的識字孩子沒興趣以外,還會扼殺了孩子對漢字的想像能力。
  • 漢字啟蒙≠識字,用象形文字打開漢字大門,這幾個方法用起來
    從那個時候我就開始思考,既然他已經對漢字產生了興趣,還會在我講繪本的時候,時不時地指著某個字問我:「這個念什麼?」。是不是就已經開始教他認字了?畢竟據我奶奶說,我2歲半就已經認識四十個漢字了。然而相信大家也都聽過「識字太早影響孩子想像力」這樣的說法。
  • 別用識字卡破壞孩子心中的漢字之美
    在這種環境下的家長對識字有很強的壓力感也很正常。但是如果必須在學齡前多識字,那就更需要注意識字的教育方式。那最差的方式之一,就是拿粗製濫造的「象形」識字卡,來毀滅孩子對於漢字的認知。讓孩子發覺生活中到處存在的漢字,尤其是那些他能經常看到的,比如井蓋上的 「電」 字、「水」 字。孩子對於自己喜歡的東西會更感興趣,這也是認字的契機,比如「肯」或者「麥」字。
  • 《漢字的由來》挺有意思
    孩子的閱讀能力在這裡拉開:一套教孩子認字、識字、讀懂漢字歷史的漢字書,培養孩子漢字思維。前幾天刷手機,看到一個特別可愛的微博,忍不住分享給大家。一個剛剛學寫字的小朋友把「足」字寫出了靈魂,每一個都像是要活生生走起來的小人。
  • 戲說漢字的那些事兒,讓漢字飛
    另外,有一個專有名詞——「贔屓」,讀作「必細」,是傳說中一種像龜的動物,「龍生九種」,其中一子。這傢伙不但有力氣,而且喜歡文字,正好跟石碑打交道。民間所謂「王八馱石碑」,多為「贔屓」。 換個角度說「品」字形字漢字是很有意思的。從結構上說,漢字可分為:獨體字與合體字,合體字可分為:左右結構/左中右結構、上下結構/上中下結構、半/全包圍結構、「品」字結構等。
  • 【科普貼】說說遞延所得稅那些事兒
    【科普貼】說說遞延所得稅那些事兒 2020-11-02 16: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鄭州婚紗攝影,說說婚紗照那些事兒
    鄭州婚紗攝影,說說婚紗照那些事兒。一.婚紗照是不是一定要拍?對於新郎新娘來說,婚紗照是非拍不可的。以上就是鄭州婚紗攝影,說說婚紗照那些事兒的全部內容。
  • 扔掉識字卡吧,快速識字的前提是讓孩子愛上漢字
    中國文化能夠綿延不絕地傳承下來,最主要得益於漢字的發明。漢字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主要起源於記事的象形性圖畫。漢字體系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是象形字,漢字的演變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
  • 教娃識字那些坑
    這樣不斷重複的結果是,慢慢我發現,孩子能認識一些字了,而且那段時間對數字也挺有興趣,帶他出去玩,路上看到公交車上面的數字,他會大聲的念出來……我原本想著,按照這樣的節奏,等到孩子上小學之前,可得認識不少漢字。但是三歲上幼兒園之前卻出現了新的狀況。
  • 紹興女孩的「中國積木」漢字拼寫遊戲:很有意思,挺有成就感
    36個相同大小的小方塊,可以拼成任意漢字,在5月8日晚上落幕的2018中國設計智造大獎頒獎典禮上,紹興女孩傅金萍設計的一款漢字拼寫遊戲——「中國積木」摘得大賽一等獎(詳見本報5月11日A04版)。此事經本報報導後,引來不少讀者的關注,「中國積木」怎麼玩?有啥益處?
  • 教幼兒識字,先學漢字還是拼音?
    提起教孩子識字,估計很多家長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要不要教娃學拼音。畢竟我們這一代人都是先學拼音,然後再用拼音去學認字。但其實教孩子認字的最簡單方法就是直接教,不用先學拼音。為了能讓大家明白這一點,我們需要先了解漢字和漢語拼音的一些基礎知識。
  • 洪恩識字、悟空識字、叫叫識字、熊貓博士識字,識字APP選哪個?
    這時候可以考慮給孩子安排識字課程,不僅是為幼升小積累識字量,也為以後的學習做準備。識字不僅是語文的基礎知識,也是自主閱讀的前提,更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今天為大家推薦幾款識字app,試用一段時間後,詳細說說它們的優缺點和使用感受。
  • 網紅識字APP評測 | 幾歲起步最好?漢字啟蒙時如何避坑?
    洪恩系列產品大家也非常熟悉了,洪恩識字是為2-8歲階段小朋友設計的產品,漢字學習分為3個階段共1300字。不過熊貓識字基本上是通過圖像的形式來幫小朋友記住漢字,對於字源的講解涉及不多。也會用象形識字、加減識字等多種識字法幫小朋友記憶漢字。
  • 演繹識字-孩子的啟蒙識字神器
    演繹識字是一款兒童識字產品,《演繹識字》從甲骨文、象形字入手,利用默劇動畫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呈現出字的來源及意義。並以遊戲作為輔助,加強組詞、造句的能力,讓孩子在快樂中學會使用漢字,幫助千千萬萬個3-8歲的孩子愛上漢字。
  • 七彩漢字別樣美 碩小學子巧識字
    漢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歷史的載體,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有著鮮活的生命和獨特的文化魅力。為了讓一年級學生愛上漢字,激發他們的識字興趣,2020年12月8日,高縣碩勳小學校一年級組全體師生在階梯教室舉行了「識字小報」展評活動。活動由語文學科組長解華琴老師主持。活動前,一年級組的全體語文教師提前給孩子們布置了製作「識字小報」的任務。
  • 說說支教那些事兒
    她想了想說說:「我為這一生不白活而活著。」2017級志願者教師,劉玉潔,當過兵,正在支教。本期文章,來看看她眼裡的支教生活。回顧這半年支教工作,雖有剛走上講臺時的稚嫩,卻也有在不斷努力與付出過程中的收穫和成長,並且充分感受著支教賦予我的生命的精彩。雖說畢業也就半年時間,但是在部隊期間這樣的工作總結、述職報告也寫過幾次,有點「食之無味」。
  • 漢字的識字方法和標音方法用什麼更科學?(拼音和音源字)
    尤其是那些來華留學的外國人,學了幾年的普通話,就認為是學好了漢語,離開北京到了中國的某些偏僻的地方,什麼也聽不懂,發出了強烈的懷疑聲:「地方話是不是漢語?」。有種被騙的感覺,認為自己白學了漢語。漢語是建立在漢字的基礎上的。漢語系中地方話的紐帶是漢字,離開漢字就沒法把不同區域的地方話聯繫起來。
  • 說說《多功能漢字卡》
    漢字卡是識字的重要工具之一。如果只是靠指讀書上的字來識字,難免粗疏,孩子出現離開書就不識字的情況就是這種粗疏造成的。用漢字卡識字可以彌補這種粗疏。我兒子小的時候除了指讀識字外,我們還常常一起玩漢字卡。我把字寫在5公分見方的紙上,攤在床上,給兒子一根小棍,我說一個字,他就用小棍去打,打對了,我鼓掌,他大笑,其樂融融。「學傳統文化的」又該批評我這樣做是對漢字不恭敬了,恭敬的或許會吧字卡供起來,說一個字,就讓孩子朝著字拜一下,磕個頭。我是沒文化的,當時兒子還不怎麼會說話,只能用這個辦法。開心地把字認識了就好。
  • 溫故|京城掃盲識字那些事兒
    那時候,北京有很多識字班,有單位辦的,有學校辦的,也有文化館辦的。1952年,北京市識字運動委員會辦公室還與北京人民廣播電臺聯合舉辦「速成識字法廣播講座」,每周日晚上6時30分到8時播講,次日下午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