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
(某個晚上嗷嗷君一邊看繪本《幼三國》,一邊讀人民文學出版社的《三國演義》)
某字卡品牌的創始人,自己是科班出生的老師。孩子4歲左右開始在父母指導下系統地識字。6歲時識字量達到1800字左右。孩子8歲讀小學二年級,非常排斥閱讀。
這個例子反應了一個普遍的現象——將漢字教育簡單粗暴地等同於識字教育。漢字從古老的象形符號發展至今,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的演變,每一個漢字都有濃厚的文化色彩。正如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所言,「凡解釋一字即作一部文學史」。每每看到一些識字班廣告,都會發現它們強調的是短時間內讓孩子認識數千字。
(各種識字班的廣告,關鍵詞無非是「短期」、「快速認識」、「數千字」,圖片源自網際網路)
識字量是家長們喜聞樂見的指標,但這麼短平快地識字難道不是機械記憶的結果嗎?孩子識字了就能閱讀了嗎?很顯然,突擊式的識字是不能夠讓孩子慢慢揣摩體會漢字背後的歷史,以及漢字獨有的審美的。如何教孩子識字?有沒有想對快捷的方式?我一直認為孩子識字是水到渠成的慢功夫,急不得。但是,孩子識字的過程非常有意思,把握住孩子的認知節奏,適當地互動,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兒在以正規方式學習讀寫之前,就已經對書面語言有了很多認識,積累了非正式讀寫的經驗。非正式讀寫的經驗對於孩子將來的自發讀寫有積極的作用。敏感期是個很模糊的概念。有的專家說識字敏感期在3歲左右,有的說1.5歲左右。事實上,我們大可不必拿敏感期做標尺。(據說是比較權威的敏感期示意圖,圖片源自網際網路)
漢字是象形文字,一般說來,孩子對圖形感興趣的時候,識字敏感期也就到了。當孩子對商標、廣告牌、車牌、路牌等感興趣,並指問,希望大人告訴他/她「這是什麼」的時候,便意味著他們想知道書面符號是怎樣傳達意義的。有的家長發現孩子識字的敏感期到了,迫不及待地拿出字卡來教孩子識字。這種做法往往會受功利心的影響,打亂孩子觀察和建立抽象符號與具體事物聯繫的節奏。非正式讀寫階段應當讓孩子在生活中識字,幫助他們建立「從文字符號中可以得到各種信息」的概念。他們會發現這些文字符號和我們吃飯、喝水一樣,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孩子的好奇心一旦被激發就如同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一樣,他們會從日曆、廣告牌、路牌、菜單、小票……中去尋找可以發現的文字符號,並一一解鎖,無形之中便會「認識」很多字。(2歲的嗷嗷君對路牌特別感興趣,每看到一個路牌或標識都會停下來指認)
回憶起嗷嗷君不到一歲的某一天,他坐在餐椅中被外婆「投餵」。小傢伙用力地去扯外婆的衣袖,咿咿呀呀地提示外婆。外婆便跟他說,這是外婆的新衣服,衣服上有字母,寶寶發現有字母了,對不對?嗷嗷君發現外婆讀懂了他的意思,高興地咧嘴笑。嗷嗷君扒拉著外婆的胳膊,反覆去指,指一個字母外婆便告訴他這是什麼。沒過幾天外出穿鞋,嗷嗷君指著褐色的鞋子示意他要穿這一雙。穿好後,跑到外婆身邊很驕傲地抬著腳給外婆看,大聲地喊,「A, A」。算起來「A」是嗷嗷君認識並說出來的第一個字。彼時的嗷嗷君還不會叫媽媽。接下來大概有三周左右的時間,嗷嗷君的小眼睛總在搜索字母A,每找到一個都興奮地指給身邊的人看。
嗷嗷君的非正式讀寫期外婆在日常生活中對他進行了大量的識字輸入。外婆帶著嗷嗷君在小區裡散步、去商場購物的過程中都會用很明確地告訴他「這是什麼字」。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文字符號,小朋友還可以從繪本閱讀中接觸到大量的文字。
(嗷嗷君畫的「力」字,非常形象,像一個粗壯的手臂持物的樣子)
我問老師得知嗷嗷君那段時間特別喜歡玩文字多米諾,拿著一個字反反覆覆看很久。嗷嗷君對文字感興趣的那段時間說了不少字、詞、句,我們訂了好幾本「漢字小書」。(嗷嗷君3歲半時製作的漢字小書,仔細看不難發現很多字都畫的是鏡像)
毫無疑問,小朋友在非正式讀寫期是靠反覆的聽覺輸入(聽)和視覺刺激(看)來對應讀音和字形的。非正式讀寫期的漢字啟蒙應當遵循孩子的認知節奏,不能夠用填鴨的方式逼迫孩子記憶漢字,用對待小學生的方法來要求孩子。打破教條的框框,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輸入性非正式讀寫環境,讓孩子去調動視覺、聽覺、觸覺,甚至味覺去觀察、體驗、感受生活中的漢字符號。從兒童發育的角度看,多元化的接觸,給孩子帶來的是多元化的認知刺激,這樣對他們的理解和表達能力都是非常有意義的。總結一下,非正式讀寫期漢字啟蒙性價比最高的方式就是陪孩子說話,和孩子一起做遊戲。這樣的方法是絕對的因材施教,而且,相信我,這個過程中會收穫很多美好的記憶。非正式讀寫期的工具,我推薦大小星球的《漢字奇遇》。這是具有多重審美的識字卡片,既體現了漢字的結構之美,又用水墨畫的鬧鬧、跳跳、小七、靈靈龜將中國畫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配上音頻的漢字故事,可以說是全方位刺激。《漢字奇遇》還有配套的APP。嗷嗷君沒有玩過,看介紹似乎還不錯。(《漢字奇遇》字卡,非硬廣)
(《漢字有意思》部分內容,非硬廣,僅作展示)
很多朋友說不知道怎麼和孩子玩識字遊戲,回憶了一下,把和嗷嗷君玩的遊戲寫下來,或許有助於朋友們去創造更多的親子遊戲。孩子在認識了某個字之後會在生活中去尋找這個字。根據這個特點,利用身邊可及之物便可以和孩子玩很多遊戲。在遊戲中孩子會認識很多字,而且還會自主發現很多規律。嗷嗷君小時我們時常玩的和識字有關的遊戲包括:生字大偵探和詞語接龍。生字大偵探是我隨便取的名字,靈感來源於嗷嗷君小時候玩的eye spy(視覺大發現)遊戲。2、3歲的小朋友對在一幅圖中找物品的活動十分著迷。把圖換成字,就可以玩生字大偵探了。
(小朋友們都喜歡的eye spy遊戲)
某次我們去吃烤魚,嗷嗷君很認真地看菜單。我順勢遞了一支筆給他,讓他把認識的字圈出來。他圈出了不少個字,連複雜的「雞」、「鰾」、「黑」都認識。我們收集了一些廣告紙、宣傳冊,給他做「生字大偵探」的練習。這是一個性價比很高的親子遊戲,隨時隨地都可以玩,不枯燥,且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很有成就感。(嗷嗷君用菜單玩的「生字大偵探」,圖中紅色圈出的是嗷嗷君認得的字)
5、6歲的孩子從生理和心理上都已經做好了識字、寫字的準備工作,進入正式讀寫期。到了這個階段的小朋友對於抽象的文字符號有了更多的認識。他們會在學習和生活中將音、形、意結合起來。如果單純追求認字、寫字,用力過猛便會把很有趣的探索活動變成枯燥的填鴨。我一直認為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是學習語言的基本方法。剝離了上下文的字是沒有太多意義的。讓孩子死記硬背一些抽象的文字符號不僅丟失了漢字的審美,更可能消磨孩子對語文學習的熱情。嗷嗷君上小學以後開始學習寫字和拼音。我們的互動多了一些類似於「生字寶寶歸類」、「猜字謎」、「編故事」的遊戲。「生字寶寶歸類」是嗷嗷君想出來的遊戲。嗷嗷君的幼兒園是蒙氏園。三年的幼兒園生活將感官課程的方法植入孩子的思維體系。嗷嗷君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常常用到蒙氏感官分類、排序、比較的方法。剛開始學拼音的時候嗷嗷君發不出m的音,有點著急。過了一會兒他笑嘻嘻地跟我說m看起來像學校的門洞,m開頭的字他還想到了「悶」和「燜」。「門」、「悶」、「燜」是一家的,都是聲母m和韻母en組成的,不同的是音調和形狀。門字最簡單,是基本骨架。把孩子關在門裡面出不去,孩子不開心,就悶悶不樂。孩子覺得很無聊,踮起腳看外面,看到隔壁的阿婆在爐火上做飯,做燜排骨。嗷嗷君從拼音和字形的角度給「門」、「悶」、「燜」找出了規律。有天的飯菜有「苦瓜燜鴨」這道菜,嗷嗷君還即興創作,講了幾個故事。
(嗷嗷君吃著苦瓜燜鴨即興創作的小故事)
(《漢字聽寫大會》(幼兒彩繪版部分內容),非硬廣)
除了遊戲,最能促進孩子識字的方法無疑是閱讀。紙質圖書的閱讀是擴充詞彙量,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不二法寶。我認為閱讀的技巧概括起來不過是這樣幾個字:循序漸進、由畫入文、化簡為繁。這個階段家長除了堅持親子共讀以外,還要給孩子選擇適當的閱讀材料。有很多家長會給低年級的孩子選擇帶拼音的書。比起帶拼音的童書,我更推薦繪本。對於剛剛開始獨立閱讀的孩子而言,在學習了拼音之後,他們會下意識地去拼讀生字。孩子「讀」書沒有問題,但並不是所有的書都需要朗讀。漢字是世界上現存的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文字,它用來記錄漢語。
每一個漢字都是音、形、義的結合體,我們利用這一個個「結合體」為符號,表徵生活中的事物。
兒童接觸漢字的過程,是大腦高速運轉重塑認知的過程。跟著孩子的認知節奏,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輸入環境,讓他們調動視覺、聽覺、觸覺,甚至味覺去觀察、體驗、感受生活中的漢字符號。
從象形符號發展而來的漢字不是簡單的符號,本來就具有圖畫性質。日月山川、飛禽走獸、花鳥樹木、衣食住行、口目手足……漢字真的有意思。
和孩子一起在生活中認識、理解漢字符號的意義,我們也能夠重新認識這門古老而又富有活力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