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孩子走自己的人生路

2020-12-14 騰訊網

一切教育都可以歸結為自我教育。學歷和課堂知識都是暫時的,自我教育的能力才是不可或缺的終身財富。

是麼是教育?教育究竟是為了什麼?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則又是什麼?古今中外無數的優秀頭腦對此進行了許多思考,發表了許多言論。但是我們最後可以發現,對教育評判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話往往出自哲學家之口。

作為一個教育家和教育學家,倘若其自身不具備洞察人性的智慧,說出的話就容易局限於經驗的總結,或拘泥於心理學的細節,繼而顯得膚淺、瑣細和平庸。

現在我把我最欣賞的六條教育理念列舉出來,不妨稱之為教育的六條箴言。

它們的確具有箴言的特徵:直指事物的本質,既簡明如神諭,又樸素如常識。可嘆的是,人們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寧願相信各種艱深複雜的謬誤,忘掉了簡單的常識。然而,依然樸實的心靈一定會感到,這些箴言多麼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們的教育多麼需要回到常識,回到教育之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1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

這個論點由盧梭提出,而後杜威作了進一步闡發。教育即生長言簡意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義,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灌輸進一個容器。

懂得了教育即生長的道理,我們也就清楚了教育應該做什麼事。

比如說——

智育是要發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

德育是要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輸規範;

美育是要培育靈動又豐富的靈魂,而不是灌輸技藝。

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 ,這是特別反對用狹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從整個社會的狀況來看,正如羅素所指出的,一個由本性優秀的男女所組成的社會,肯定會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

人們即使似乎承認了教育即生長,也一定要給生長設定一個外部的目的,比如將來適應社會、謀求職業、做出成就之類,仿佛不朝著這類目的努力,生長就沒有了任何價值似的。生長本身沒有價值嗎?一個天性得到健康發展的人難道不是既優秀又幸福的嗎?

用功利目標規範生長,結果必然是壓制生長,實際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長。

2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

如果用外部功利目的來規範教育,無視生長本身的價值,一個最直接的負面影響就是否定兒童期的內在價值。這會把兒童看作一個未來的存在,一個尚未長成的大人,在長大成人之前似乎無甚價值。於是教育的目標就變成了使兒童為未來的成人生活做好準備。這種荒謬錯誤觀念由來已久,而且流傳極廣。

長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愚蠢透頂,仿佛在長大之前兒童不是人似的!蒙臺梭利首先明確地批判這種觀念,在確定兒童的人格價值的基礎上建立了他的兒童教育理論。杜威也指出,兒童期生活有其內在的品質和意義,不可把它當作人生中一個未成熟階段,只想讓它快快地過去。

人生的各個階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價值,尤其是兒童期。兒童階段是身心生長最重要的階段,也應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給孩子一個幸福而有意義的童年,以此為他們幸福而有意義的一生創造良好的基礎。

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個成人世界紛紛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標強加給孩子,驅趕他們到功利戰場上拼搏。而實際上,在若干年後的社會中,童年價值被野蠻剝奪的惡果就會以可怕的方式顯現出來。

3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

這是西塞羅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適應現實為目標塑造學生。人在社會上生活,當然有適應現實的必要,但這不該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蒙田說:學習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豐富自己。孔子也主張,學習是為己而非為人的事情。古往今來的哲人都強調,學習是為了發展個人內在的精神能力,從而在外部現實面前獲得自由。

當然,這只是一種內在自由。但是,正是憑藉這種內在自由,這種獨立人格和獨立思考能力,那些優秀的靈魂和頭腦對於改變人類社會的現實發生了偉大的作用。教育就應該為促進內在自由、產生優秀的靈魂和頭腦創造條件。如果只是適應現實,只要把孩子當成動物一樣訓練就好了。

4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不要愛惜時間,要浪費時間

這句話出自盧梭之口,由我們今天的許多人聽來簡直是謬論。如果說教育即生長,那麼教育的使命就應該是為生長提供最好的環境。什麼是最好的環境?第一是自由時間,第二是好的老師。

在希臘文中,學校一詞的意思就是閒暇。在希臘人看來,學生必須有充裕的時間體驗和沉思,才能自由地發展其心智能力。盧梭為其驚世駭俗之論辯護說: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

今天許多家長和老師唯恐孩子虛度光陰,驅迫著他們做無窮的功課,不給他們留出一點兒玩耍的時間,自以為這就是盡了做家長和老師的責任。盧梭卻問你:什麼叫虛度?快樂不算什麼嗎?整日跳跑不算什麼嗎?

到了大學階段,自由時間就更重要了。依我之見,可以沒有好老師,不可沒有自由時間。說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學習都是自學。就精神能力的生長而言,更是如此。我贊成約翰·亨利的看法:對於受過基礎教育的聰明學生來說,大學裡不妨既無老師也不考試,任他們在圖書館裡自由地涉獵。我要和蕭伯納一起嘆息:全世界的書架上擺滿了精神的美味佳餚,可是學生們卻被迫去啃那些毫無營養的乏味的教科書。

5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我最早在愛因斯坦的文章中看到這句話,是他未指名引用的一句俏皮話。隨後我發現,它很可能脫胎於懷特海的一段論述,大意是:拋開了教科書和聽課筆記,忘記了為考試背的細節,剩下的東西才有價值。

知識的細節是很容易忘記的,一旦需要它們,又是很容易在書中查到的。所以,把精力放在記住知識的細節,既吃力又無價值。假定你把課堂上所學的這些東西全忘記了,如果結果是什麼也沒有剩下,那就意味著你是白受了教育。

用懷特海的話說,那個應該剩下的配稱為教育的東西,就是完全滲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

一種智力活動的習慣

一種充滿學問和想像力的生活方式

用愛因斯坦的話說,就是獨立思考和判斷的總體能力。按照我的理解,通俗地說,一個人從此成了不可救藥的思想者、學者,不管今後從事什麼職業,再也改不掉學習、思考、研究的習慣和愛好了,方可承認他是受過了大學教育。

相關焦點

  • 自己的路自己走,正確培養孩子自主的好習慣!
    從謝軍母親的這一做法中,做父母的可以得到以下的深思:第一,父母儘管有很高的文化,見識也廣,但並不強迫孩子一定要走自己為她設計的路,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於孩子,在父母看來,孩子學棋或者繼續學習都是成才之路,無論做出怎樣的選擇,他們都對孩子充滿信心;第二,在謝軍的家庭中
  • 培養孩子的「生存力」,才是教育最大的目的
    這背後,是大前在對國際趨勢專業研判的基礎上,形成的獨特的教養思維——培養孩子的「生存力」才是教育的最大目的。在大前看來,現在時代變化速度極快,新資訊革命,已經完全破壞了原本的秩序。透過考試所認定的優秀,在接下來的社會幾乎完全排不上用場。
  • 東西方教育利弊的探討:教育,是讓孩子找到自己的路
    基於教育,我們似乎一直對他存在著誤解,總是以為只有進入學校讀書、被老師灌輸知識才是教育。而對於讀書,每個家長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誤解,總是認為這是孩子唯一獲得自己人生的機會,拼命在乎孩子的考分,更是把高考看得重於一切,以為這是人生唯一一次可以改變自己、證明自己的機會。其實,對於許多大學生來說,畢業才是自己人生的真正開始,他們在擁擠的人才市場並不比尋常人具備更多的優勢。
  • 清華附中校長王殿軍: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養孩子的能力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孩子的能力我們的教育到今天,讓有的家長都很揪心,都很焦心,都很焦慮,總擔心自己起跑線上輸掉,在跑的途中掉隊,方向跑錯了跑偏了,因為教育和孩子的成長是唯一一個不可重來的過程,一旦選擇錯誤就非常的危險。
  • 愛孩子先教會他走「五條路」,論教育的重要,莫讓孩子成井底之蛙
    天下沒有一對父母不愛孩子,就連老母雞也是,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將來能夠超過自己,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所以讓他們努力學習,將來成為「棟梁之才」想要孩子擁有美好的明天,和自己的細心教育脫不開干係,但教育孩子這條路上就想通往花園裡的小路,布滿了荊棘切蜿蜒,只要咬緊牙關就能嗅到花園裡的香氣
  • 大前研一:培養孩子的「生存力」,才是教育最大的目的
    這背後,是大前在對國際趨勢專業研判的基礎上,形成的獨特的教養思維——培養孩子的「生存力」才是教育的最大目的。兩人雖然在學生時代繞了不少遠路,但看來似乎都堅強地在這個嚴苛的時代生存下來了。 不管把他們丟到世界哪一個角落,都活得下去。就算是赤手空拳,也能靠自己掙一口飯吃——我認為培養孩子這樣的「生存力」,才是教育最大的目的。
  • 「走孩子的路,讓孩子無路可走!」90後家長提倡新型教育,很有趣
    拍攝的寶媽笑壞了,我也看得忍俊不禁,感慨現在的90後真了不得,難怪都說年輕家長們不一樣了,現在都流行「走孩子的路,讓孩子無路可走!」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新型教育方法,比起孩子鬧人撒潑,家長們已經開始「先哭為敬」了。雖然也有老一輩站出來表示反對,認為這種父不父子不子的教育模式就是在胡鬧,年輕家長應當反省。但作為養兒十幾年的過來人,我卻看到了這種新型教育的優點,很有趣。
  • 教育的終極目的——培養獨立自主的孩子
    崔璀說的很對,我是Mom,我更是我自己。我們在培養孩子的同時,不能放棄自我的成長,這樣才能給孩子一個好榜樣。每當我想到爸爸七十多歲了,還在工作,我就覺得沒有任何理由放棄工作,當然了,全職媽媽也是工作的一種,最辛苦的那種!
  • 不可不知道的教育理論: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如何培養孩子的思維?
    追求理解的教育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是教育始終關注的核心問題。託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指出當今時代正從工業時代轉向資訊時代。身處第三次浪潮,對人的培養提出了嶄新的要求。為未知而教,為未知而學。按照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理論,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從低到高,可以分為六個層次: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對於知識的記憶處於認知的低階。學校教育的重點不是知識的記憶,而是培育孩子的思維能力。如何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這要求我們必須著眼於追求理解的教育。
  • 讓孩子自己做選擇,走自己的路
    最近一段時間,高考已經落下帷幕,有的孩子成績不錯可以走一本二本;有的孩子發揮失常,只能走三本、專科。不管孩子考的怎麼樣,在我看來,選專業勝過選學校。作為家長一定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讓孩子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專業。有的家長,思想比較封建。認為自己的孩子應該選一些熱門的,畢業就能分配正式工的。有這種想法是有的很大問題的。要知道現在已經是網際網路的時代。
  • 人生路自己走,難聽的話別在意,活得輕鬆是目的,過得自在才開心
    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碰見最好的別人。眼是一把尺,看人先看己;心是一桿秤,稱人也稱己,心中有德,是慈悲;口中有德,是善良,一個人的涵養來自大度,來自寬容;一個人的修為,是懂得包容,懂得尊重,目中有人,才有路可走;心中有愛,才有事所為,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
  • 自己的路只有靠自己去走 人生只能靠自己的經典語錄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自己的路只有靠自己去走 人生只能靠自己的經典語錄 從出生到成年,我們有父母的幫助。但是成年之後,我們的人生就需要自己去拼搏了。我們只有努力奮鬥,才能夠回報那些對我們好的人。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人生只能靠自己的句子,一起來看看吧!
  • 孩子學會「試錯」,人生才能走對
    記者了解到,在關於學生是否「聽話」的調查中,超過五成家長認為孩子「不聽話」,但超過七成孩子卻認為自己「聽話」,在親子溝通的有效性上出現了較大偏差。(12月8日 《武漢晚報》)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家長的人生經歷比孩子豐富一些,在育兒道路上,自然希望將自己的經驗灌輸給孩子,讓孩子少走「彎路」。然而,「聽話的孩子」往往難成為「成功的孩子」。
  • 教育孩子的目的 就是培養他的習慣
    孩子在小學階段就會顯現出成績差異,並不是說成績好的孩子就更聰明,而是成績好的孩子有更好的習慣。小學階段,既是孩子打好學習基礎的關鍵期,也是養成良好習慣的黃金期。因此,父母一定要督促孩子養成以下三個好習慣!1、認真學習的習慣認真聽老師講課、認真做筆記、認真寫作業,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專注,切莫三心二意。
  • 人生,從來不完美,走自己的路,過自己的生活!
    生命只有一次,或長或短 感情只有一回,或喜或悲 誰都無法預知 每一步路都需要自己去體會 不要整天憂慮了 你永遠不會知道 後面的生活會給你 留下多大的驚喜 明天還有好多路要走
  • 你的孩子敢走泥巴路嗎?
    可是剛下車時,兒子就要抱,我很吃驚,問為什麼不自己走,又沒有下雨。兒子說「爸爸,地上有泥巴」。惹得爺爺奶奶大笑不已,我卻內心有一種不安。 兒子從出生到現在,一直在城裡長大,習慣了出門柏油馬路,回家電梯地板的生活,認為那才正常。「有泥巴」在他心裡認為是不正常的,泥巴路是不能走的。
  • 小學生研究癌症被撤獎,你替孩子多走的路,是為孩子人生挖下的坑
    作為父母,深慮孩子的人生和未來,既是愛的本能,也是育的職責,但究其根底,孩子的人生需要由他自己來過,父母不能因為自身的過度期望值、控制欲、責任感就來包辦和操縱孩子的人生。用自己的人生經歷作指導,為孩子掃清成長障礙,讓孩子少走彎路是很多父母的養育信條。
  • 第五講 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
    區別;教育方針所含的內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為誰培養人。培養了什麼樣的人」的問題;而教育方針除此之外,還含有「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和教育事業發展的基本原則教育目的在對人培養的質量規格方面要求較為明確,而教育方針則在「辦什麼樣的教育」「怎樣辦教育」方面顯得更為突出。
  • 王俊凱|18歲人生路 自己走
    可能現在的我還是不成熟的,沒關係,人生的路,自己走,才更有意思不是嗎?小凱即將成年了,如果我是他的話,我會告訴自己,不要著急,慢慢來,一點一點增加自己的核心優勢,時間花在什麼地方是可以通過你的作品看得見的。祝18歲的小凱勇敢而堅定地做自己,不被外界影響,培養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成為一個有豐富、獨立人格的王俊凱。
  • 教育 |《路要自己走》——頂崗教育實習總結
    在以後無論是繼續當學生,還是成為一名人民教師,我都會把師生關係放在需要細緻處理的首位,時刻銘記:教育要關心學生整個人生價值的實現,要為學生一生的幸福做準備!,送給他們一首一首《小幸運》,表達我對這一學期人生奇遇的慶幸和感恩;我在學校特色的「梨園春進校園」戲曲文化藝術節上,混在學生堆裡,陪著兩個班一起唱了京戲選段和河南曲調;我給2個學生寫過3封長信,利用午休的時間給學生補課,認真批閱他們每天的成長記錄……我借著這次實習的機會,努力地全方位提升著自己,也儘可能多地跟學生們進行課上課下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