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職場媽媽育兒路
有一位做心理諮詢師的朋友曾跟我說:斷奶是影響寶寶心理髮育的關鍵大事,方法不當會對孩子有重大影響。
這句話說得並無道理,對於寶寶來說,吃到媽媽的母乳,不僅是獲取生命成長所必要的營養,更是為了感受來自媽媽的愛、體會這個新新世界帶給自己的第一份美好。
因此,媽媽的母乳對寶寶來說,更像是幫助寶寶去適應這個世界的開端,而正確的斷奶方式則是為寶寶邁出通向獨立的第一小步打下堅實的基礎。
溫柔、成功的斷奶體驗對寶寶的心理髮育是意義非凡的。這次經歷於他們而言,是真正意義的發展出了擺脫事物的能力。斷奶看似是一個終點,其實恰恰是寶寶獨立的探索更廣闊空間的一個起點。
斷奶的直觀體驗更是會對寶寶今後的心理髮育和情緒發展打下一個基調,如果媽媽們沒有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幫助寶寶溫柔斷奶,寶寶很可能會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裡情緒暴躁,產生抗拒媽媽的心理,不妥善處理,甚至會對寶寶今後的心理成長帶來弊端。
①一切都準備好時,選擇斷奶時機
作為職場媽媽,我堅持母乳餵養到孩子1歲,在繁忙的工作壓力和家人的勸說下,我選擇了在春意尚濃的5月給寶寶斷奶。
和很多年輕父母一樣,我也喜歡按照科學的方式育兒,斷奶也不例外。因為工作原因,我已經提前把十七的夜奶戒斷,全天親餵的次數也就只有早晨、傍晚下班、以及晚睡前三次。
②從最容易斷的一餐開始著手
為了實現溫柔離乳,我用了15天左右給寶寶徹底戒斷母乳。首先選定自己每天下班回家後,傍晚那頓寶寶需求欲最小一餐的著手,這頓最輕鬆,寶寶幾乎沒有痛感。
5天後,停餵晨奶,這餐會稍微有些難度,但我用原先儲存的母乳加以輔助,先由自己瓶喂,過兩天再轉換成家人瓶喂,寶寶很容易就接受了。
③巧用方法減少寶寶心理的落差
高質量陪伴
難度係數最高的就屬晚睡前的一餐,為了不讓寶寶誤會自己失去了媽媽的關愛,只要是在家的時間,我都會進行高質量陪伴。
讀繪本、遊戲互動、外出散步等等,就為讓寶寶在晚上得以平衡。
心理暗示
因為17已滿一周歲,添加了輔食也戒斷了夜奶,睡覺前的那一餐更多的只是一種撫慰。從準備斷奶開始,我每晚都會告訴他:
「十七長大了,就算不喝媽媽的neinei也不會餓啦,這是十七長大的標誌,寶寶肯定也想快點成長起來。」
家人輔助
當然,提前預告也只是一個心理暗示,真到了徹底戒斷的那一刻,寶寶依然會痛苦。如果寶寶鬧得太兇,可以讓其他家人們短暫安撫。
在停餵時十七最後一頓奶的第1天晚上,孩子爸爸擔任了哄娃主力軍。寶寶並沒有哭的撕心裂肺,但也斷斷續續纏鬧了近40分鐘才睡覺。
我的斷奶經歷並不完美,在徹底戒斷母乳的第2天,我就因為公司安排出差3天,回來後寶寶對我的態度就有了巨大的轉變。
三天的分離,幾乎把我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化為泡影。寶寶在內心認為是媽媽把他拋棄了,抗拒我的觸碰。我想,這一幕不管是哪位母親遇到,都會心碎不已。
但是寶寶越是抗拒我的觸碰,就越需要改變這種情況。如果放任不理,這將會對親子關係造成巨大的傷害,孩子的心理髮育也將受到重要影響。
不能讓這次不好的體驗給寶寶的情緒發展定下負面基調,媽媽的愛,寶寶必須要感受到。
1)高質量陪伴
想讓寶寶重新接納自己,其實沒有任何捷徑,高質量的陪伴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
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十七都是只願意在白天和我玩、讓我抱,但只要一到晚上,就哭著鬧著找爸爸。
那段時光我也暗自抹過眼淚,這可能就是寶寶對自己離開的懲罰吧,為了補救親子關係,就算是工作再忙也一定要抽時間多陪陪孩子。
2)帶著寶寶一起睡覺
很多人都說,寶寶和誰一起睡就跟誰最親,這句話一點沒錯。孩子在晚上想和誰一起睡覺,那一定是他最喜歡,最能帶來安全感的人。
在家人的極力配合下,白天上班,晚上帶娃,前後總共花了3個月的時間,寶寶才算重新接納我、依賴我。對我而言,重獲寶寶信任的感覺真的很妙。
①提前計劃
通過分享自己的斷奶經歷,想對各位準備斷奶或正在斷奶的媽媽們說,給寶寶斷奶是一項系統工程,一定要提前計劃,也切不可像我一樣,到了最後一步讓之前的努力前功盡棄。
②斷奶但不能失了陪伴
自己離開,委託家人全權照顧孩子的斷奶方式看似高效,實則對寶寶的內心傷害巨大。也要儘量避免因工作原因,在斷奶期對寶寶疏於照顧。
溫柔無痛的斷奶方式,既要循序漸進,又要得到好的結果。
③及時彌補
如果因為不恰當的斷奶方式造成親子關係緊張,一定不可放任不理。採取措施積極改善,才能讓寶寶的心理髮育更加健康。
今日話題:各位家人,你們家寶寶斷奶順利嗎?斷奶後出現過抗拒媽媽的情況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我是職場媽媽育兒路,一位學習型的90後職場媽媽,關注寶寶的健康成長,期待與您分享更多的孕育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