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對「適可而止」的解釋讓人茅塞頓開,看後恍然大悟

2020-12-27 百家號

《道德經》智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今天我們繼續參悟。

古語有云:「滿招損,謙受益」,凡事過猶不及。《道德經》在第九章中更是深刻地表達了適可而止的人生智慧。原文如下:「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如何深入理解這段話呢?它又給我們帶來哪些智慧呢?

第一,適可而止,把握分寸。「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持,執持;盈,滿;已,停止。與其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其實,自然界時時刻刻都在為我們揭示這個道理。日到正中復西斜,月到圓時方始缺,水至滿時必自溢,凡事適可而止。生活中,飲茶適量,可心情愉悅;喝酒適量,可疏通經絡;運動適量,可強身健體;吃飯適量,可健康長壽;午睡適量,可神清氣爽;反過來就容易出問題。比如:吃多傷胃,久坐傷腰。所以人生處處都需要把握分寸,不要過度。

第二,鋒芒畢露,必難長久。「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大家都用過鉛筆,是不是經常寫著寫著就斷了?家裡的切菜刀是不是用著用著就鈍了?鋒芒畢露,貌似所向披靡,但卻隱藏著脆弱之處。一個人,要讓別人知道你的能耐,不是不可以表現,是要適可而止。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人的書法很好,在單位裡數一數二,可以在一些大的場合接受領導指示去表演一番,以示助興,這是可以的。但是,時時刻刻在同事面前賣弄就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容易被別人說閒話。所以,懂得藏鋒才能得以長久。

第三,金玉滿堂,不能招搖。「金玉滿堂,莫之能守」。金玉滿堂,無法守藏。金玉滿堂很多時候會出現在對聯裡,這只能用來作為祝願。萬一哪天真有了很多金玉,奉勸您一句,千萬不要大肆置於大堂之上。萬事萬物,只要太過招搖,均易招來禍害。說句大白話,你家大堂堆滿黃金,如果賊人不惦記那賊人就是傻子。現實生活中,很多有錢人被人綁架就是因為把自己的財富公諸於世了。如果你有很多財富,有兩個建議:第一,通過捐贈、公益等形式把錢流向社會,這樣的話可以讓人心平衡,進而保全自己。第二,請你低調低調再低調。有些人深諳此道,平時衣著很低調,穿個拖鞋去銀行辦業務,細細一問才知道是億萬富翁。

第四,富貴之人,不得驕橫。「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人,如果能夠富貴,是好事,要麼是因為自己努力,要麼是因為祖宗積德,要麼是因為自己有福報,這是值得祝賀的。但是,千萬不要驕橫。一旦驕橫,就會後患無窮。你可看到有時會有豪華跑車在市區限速60公裡的馬路上呼嘯而過,時速達百公裡以上?這是展示財富還是目中無人?被罰款,他無所謂,一點錢而已;和別的車碰撞,他無所謂,頂多賠錢;撞壞了公共設施,他無所謂,覺得沒有錢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他沒想到,他自己在車上,隨時可能車毀人亡!這類新聞很多,這裡就不舉例了。更有些富貴之人,認為自己有通天本事,驕傲爆棚,幹起了偷稅漏稅等違法的事情,終究也是逃不過法律的準繩!

第五,功成身退,順應天道。「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一件事情做得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功成身退,是人生的大智慧。為什麼「功成」之後,要懂得往後退呢?想想看,有功之人,往往容易成為眾人的焦點,同時也自然而然成為帝王(領導)心目中的假想敵。不管你自己有多清白,也無法阻止別人為你染色。歷史上,韓信功高蓋主被漢高祖身邊的女人視為眼中釘,導致無法善終。文種是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得以成功的幕後功臣,因沒有聽範蠡的建議隱退,最後被勾踐隨便一個理由就處死了。韓信和文種都是冤枉的,但是人死不能復生,後人再多噓唏也是沒用。建功立業,是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但是,功成之後如何保全才是最大的學問。

看過人生繁華,懂得人生進退,歲月白駒過隙,應知適可而止。讀《道德經》,悟人生智慧。這期就談到這裡,下期我們不見不散,歡迎持續關注「安哥文史」。

相關焦點

  • 什麼是真正的財富,讀完洛克的名言,讓人恍然大悟,茅塞頓開!
    因為他的智慧,會被人寫成一本書,或是自己寫自傳,世代流傳,那麼別人讀了他的書,就領略到他的智慧,就會世代流傳下去。你看古代孔子、老子、孟子、荀子、墨子、韓非子、鬼谷子等等他們的智慧到現在還存在,可想這個價值是超越時空的,這才是真正的財富。
  • 《道德經》:聖人為腹不為目,何意?
    「聖人為腹不為目」出自《道德經》第十二章。《道德經》第十二章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這五種顏色五彩繽紛使人眼花繚亂。五音是指宮、商、角、徴及羽這五種聲音。這五種聲音餘音繞梁使耳朵沉溺於此。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及鹹這五種口味。用這五種口味做成的美味佳餚使人舌不變味。馳騁在田野間縱情打獵使人心發狂,稀有的奇珍異寶使人的行為離開正軌。
  • 「茅塞頓開」用英語怎麼說?
    中文中的成語在翻譯成英語時一直都是難點,今天就來考一考大家,你知道「茅塞頓開」用英語該怎麼說嗎?其實用一個高級詞彙就可以準確表達出這個意思:epiphany /ɪˈpɪfəni/我們來看一下權威的解釋「茅塞頓開」其實就是「頓悟」,突然領會到或者感悟到某些事情。一起來看兩個例句:After spending another Valentine&39;s a big deal, isn&39;ve got plenty of time left to be a kid.
  • 《道德經》名言精選——感悟豁達的人生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仁慈的人,在大義面前才會勇敢,小人只是內強中幹,色厲內荏;儉樸淡泊,才能心胸廣闊;不驕不滿,不敢為天下先,將來才會成為大器。二,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道德經.第七十九章》當和事老,用調解的方法來對治很大的怨恨,即使表面解決,必然還會留下殘餘的怨恨,這怎麼能算是妥善的辦法呢?俗話說「冤冤相報何時了,得饒人處且饒人。」只有懂得寬恕之道,才能放過別人,也放過自己。
  • 道德經;醍醐灌頂急開悟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道德經老子怕我們這些愚夫不懂,故馬上補充說明,那個玄之又玄,深之又深,無法說明的道!道之為物,千萬不可意會成,道就是物質的。在這裡可以解釋為疑問句,道為何物呢?
  • 學習道德經的心得體會
  • 《道德經》這三個字的古文解釋
    道多所通,人充滿其上如共期也。有九個方向的路口,叫做達。達的繁體字是逹,逹同馗。看完這個翻譯,你可能完全不了解什麼是「道」,但是《道德經》上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的含義你會有所領悟。但了解道之前,首先得了解什麼是達,了解「達」,「道」的玄妙不言自明。
  • 《道德經》中的十句經典名言,精闢透徹,誰看誰受益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是春秋時期老子創作的哲學作品,以無為、無我、自然之觀點,闡述了精深哲學的道家思想。《道德經》中的十句經典名言,精闢透徹,誰看誰受益。一、輕則失根,躁則失君。出自《道德經·第六十三章》。輕易許諾別人的人,一定是缺少信用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遇到的困難就一定多。四、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出自《道德經·第五十八章》。
  • 《道德經》名言賞析——生活中的智慧
    ——《道德經.第二十四章》想高人一等,腳跟離地,用腳尖站立的人,是站立不穩的;想邁開步子再大一點,把胯部打開的人,是無法走路的 。人生可以有夢想,但是不能超越現實,好高騖遠,否則貽害終身,寸步難行。四,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
  • 《道德經》裡所講的道究竟是什麼呢?
    現代語言中所說的「道」,指的是做人的一種境界,做人的一種品德;而《道德經》中的「道德」指的是《道經》和《德經》,它們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道德經》難以理解,但是,一旦讀懂了「道」和「德」,也就讀懂了一半的《道德經》。什麼是道呢?
  • 道德經,讀不懂也要讀
    包括距離老子時代近一些的人,對《道德經》的傳播和解讀,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在流傳過程中,因為書寫、解讀上的疏忽、訛誤,勢必讓原文原意出現不可避免的各種錯誤。 兩千多年過去,《道德經》自然也就有了各種各樣大同小異的版本流傳下來。好在萬變不離其宗,老子的觀點和思想還是在這與原文原意稍有出入的5000言中近乎完美的表達出來。
  • 想要讀懂晦澀深奧的《道德經》,推薦兩個公認好的解釋來輔助
    道德經不是一本普通的書籍,它是古聖先賢留給我們的宇宙人生的真理。真理是什麼?就是亙古不變的,三千年前是這樣,三千年後還是這樣。不需要任何的條件才成立,放之四海而皆準。但是《道德經》本是古文,又是至深的法理。現在人看起來一是晦澀難懂,二是難解真義。
  • 故事:櫻桃覺得史萊姆婚後變了,蘭花的一番話,櫻桃茅塞頓開
    然而當櫻桃看史萊姆的時候,發現史萊姆在工作,這時的櫻桃覺得特別的委屈,於是她就走到史萊姆面前「我都吐得一塌糊塗,你都不來看我一眼?」史萊姆卻說道「我看你一眼你就能好一點嗎?」櫻桃聽完史萊姆的回答後,眼淚瞬間奪眶而出,「就算是不能好一點,你就不能關心一下嗎?」
  • 《道德經》之問:什麼是「道」?看《道德經》到底是什麼
    一提到《道德經》,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就是那句循環洗腦的「道可道,非常道」。儘管《道德經》家喻戶曉,聞名中外,還被許多人稱作「萬經之首」,但是真正了解它的人卻很少,而理解甚至領悟它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這是很可惜的,《道德經》裡蘊藏著華夏民族的智慧精髓,這對於當下、未來的中國以及世界都是有必要意義的。
  • 《道德經》中名言名句,你了解多少?
    出自《道德經·第五十八章》。政治做到寬厚仁慈,人民就會變得純樸善良;政治做到猜忌多疑,他的人民就會恐慌,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 三、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 出自《道德經··第八章》。上善:指大善的人。大善的人好像是水,水總是有利於萬物的生長,卻不與萬物相爭而以平靜自持,甚至甘心處於眾人所不願處的低下地方。
  • 逆向思維可以啟發靈感的實例—《道德經》
    逆向思維的實例——《道德經》利用逆向思維的方式,得到許多驚人啟示而成一本書的,老子的《道德經》應該是全世界的第一書。在老子的《道德經》中,充滿了令人深思的句子,他的思維方式最為特殊,最為令人醒目。在考慮任何政治、科學、社會等等的問題,有時用逆向思維的方法深思熟慮後,往往可以得到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式,逆向思維可以令人耳目一新,感到茅塞頓開。老子在二千七百年前,以這種的思維來考慮社會國家和民心的問題,可謂非常特殊,而且他以此思考方式,所陳述的言論都令人深思,所提出的問題都令人吃驚,而他所建議的解決答案卻是簡單易行。
  • 《道德經》中,「知止」是停滯不前的意思嗎?
    《道德經》 中,「知止」是停滯不前的意思嗎?不是!應該理解為適可而止。《道德經》第三十二章中說,「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怠」。這難道是懂得高深道理的人嗎?知道進退存亡的道理,而又不失自己做人的本分,難道只有懂得高深道理的人才會嗎?《孫子·謀攻篇》有云:「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其中,知就是明智,在戰場上,作為指揮員只有既充分了解對方的虛實,又能一分為二地認識自己,才會避免戰敗的危險;並且,在戰場上,只有做到「知止」,使戰鬥適可而止,才能真正地確保戰果。
  • 人死後到底去哪了?科學家用量子力學來解釋,看完恍然大悟!
    人死後到底去哪了?科學家用量子力學來解釋,看完恍然大悟!世界萬物都逃不過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很多人都感到好奇,人死後會去到哪裡,是像電視劇裡美化的那樣去奈何橋孟婆那裡討要一碗湯,繼續輪迴重生。
  • 黃明哲正解道德經 道德經講解視頻全集
    歲後的處世參考;幹什麼成什麼,狀態越來越好的馬東,也是《道德經》的受益人。更重要的是,無數人開始真正了解到馬東這個人,了解到他的才華,馬季兒子的標籤也逐漸代之以央視著名主持人、製片人的頭銜。聰明又受歡迎的人都在從《道德經》中取經他說,接觸《道德經》越早,吃的虧越少《道德經》究竟有何神奇之處?
  • 《道德經》:做人貴在耳聰目明,不貴在牙尖嘴利
    說話是人的天性,而沉默才是修來的智慧。茶倒七分滿,話留三分白。做人貴在耳聰目明,不貴在牙尖嘴利。聰明的人都懂得適可而止,留有餘地,不逞口舌之能,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道德經》有句話,說得很有力:「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有智慧的人從來不多說話,經常話多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漂亮的話不一定讓人相信,最有說服力的真理,往往是很樸實的語言,沒有多少華麗的修飾。所以有修為的人,從不與人爭論。想在語言上勝過別人的人,必定德行淺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