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長在給孩子做過專業的感統測評後,會在測評報告裡看到「肌張力過低」「肌張力過高」「肌耐力不足」等專業詞彙,這些專業名詞是什麼意思呢?來看本周第一個關鍵詞:
肌力,就是肌肉的力量。醫學術語特別指肌肉運動時最大的收縮的力量。
肌張力,表示肌肉的狀態的用語。「肌張力」是在安靜狀態下肌肉為開始運動做準備,反射性的維持著緊張的狀態。肌張力是維持身體各種姿勢以及正常運動的基礎。肌張力過低的孩子通常是軟綿無力,而肌張力過高的孩子往往會出現異常的姿勢,形象的說及張力增高的肢體,就像一個生鏽的轉軸,活動起來非常費勁,動作緩慢、遲鈍,嚴重製約著孩子功能性的進步和發展。那麼肌耐力呢?肌耐力指的就是人體長時間進行持續的肌肉工作的能力。肌耐力不足的孩子容易喊累,站不直,坐不正,身體維持姿勢困難,比如在寫作業的時候習慣趴在桌子上以支撐身體,其他時間能坐著就不站著,能躺著就不坐著等等。平衡能力——身體素質的一種,它是指抵抗破壞平衡的外力,以保持全身處於穩定狀態的能力。很多孩子平衡感不強,其實平衡感是由前庭系統來維持的。具體如何維持呢?來看本周第二個關鍵詞:平衡感差會影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動作,如坐無坐相、站無站相、容易摔跤、脾氣差、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很多家長急於鍛鍊孩子的平衡感卻找不到方法,其實平衡感是由前庭系統來維持的,也就是說,平衡感依靠前庭系統的刺激訓練來達到提升和改善。不少家長包括一些早教機構的老師認為走平衡木就可以鍛鍊兒童的平衡感,但真的可以嗎?很可惜,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兒童平衡感的維持是由前庭系統維持的,雖然在調節平衡的過程中有很多器官參與了協調和配合,如肌肉、關節、韌帶、眼睛等等,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藏在內耳中的前庭器官。內耳中有三根半規管和耳石結構,偵測地心力,控制頭部在活動中的方位,用來感知我們移動的速度和方向,以控制我們身體的平衡。所以說,想要鍛鍊兒童的平衡感就要通過刺激前庭感受器來實現。抗重力肌肉群的訓練,是感統訓練著重強調的部分!可到底什麼是抗重力肌肉群?具體怎麼訓練呢?本周第三個關鍵詞:肌肉是部神奇的引擎。它讓我們走路、蹦跳,甚至爬上陡峭的山巖。人體600多條的肌肉之間是相互合作的,協助著我們度過每一天。這其中,抗重力肌肉群是尤為重要的存在,抗重力肌肉群的訓練也是感統訓練者重點強調的部分!因為感統訓練中的許多項訓練如視覺、粗大運動、精細動作等都需要抗重力肌肉群的發展。抗重力肌肉群主要包括四大部分:頸部抗重力肌肉群、肩部抗重力肌肉群、軀幹部抗重力肌肉群、髖部抗重力肌肉群。其中頸部抗重力肌肉群作為頭部與身體的銜接,它的穩定決定著視覺的穩定,而人類有85%的信息時通過視覺獲取的;肩部抗重力肌肉群的發展則決定了手臂粗大運動和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軀幹部得的抗重力肌肉群又是人體保持身體直立和呼吸順暢的前提;髖部抗重力肌肉群與肩部抗重力肌肉群一樣,決定了下肢的粗大動作的發展。那麼如何訓練兒童的抗重力肌肉群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爬行,每個兒童在七八個月的時候都要進入爬行敏感期,而那個時候正是他們四大抗重力肌肉群的首次共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