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分別講講幾個學習力的應用和培養。
本篇寫觀察力。
觀察是我們認識世界的直接方式,全部來自個人的感官體驗,看、聽、摸、聞、嘗。這些觀察行為,都會產生大量信息,也就是大數據。隨著觀察力的提升,我們會逐漸過濾掉無用數據,留下關鍵數據,並形成資料庫,也就是我們的記憶。最後,就會有規律,通過規律就能舉一反三。
受到觀察力的影響,每個人總結出來的規律就不同。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牛頓與蘋果的故事。其他人也看到了蘋果或其它樹上的東西往地上落,只有牛頓觀察到了其中的規律。再比如達文西將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故事,也是說明了觀察力的重要性。
我們觀察到的事情,就是最原始的數據輸入,如果基礎的觀察都不對了,那麼之後的事情都沒有意義。或者,觀察的細節不夠豐富,非常籠統,不足以作為處理依據。觀察力,在各個領域都有著重要的應用,比如戰爭中觀察敵情、調研市場情況。
每個人從小受到的教育和訓練,就形成了觀察力的結果。
觀察,首先是「是與非」,分成兩類,然後再細分成更多的類型。比如,先分生物和非生物,生物又分宏生物和微生物;宏生物分動物、植物,以此類推,不斷豐富細節。
準確而又細節充分的觀察力,是可以從小培養的。只要讓小孩接觸足夠多的新鮮事物,並有意識地引導他做更多的探索,就會形成細心、一絲不苟的觀察習慣。反之,當孩子花費大量時間去探索細節,家長卻不耐煩的時候,就會打壓這種能力。
孩子學得慢,不是笨,而是因為他花了心思在了解細節上,學得很紮實。那些很快就掌握的孩子,未必是真的掌握,而是趕鴨子上架的結果,只是滿足家長需求罷了,並沒有充分地發揮學習潛力。基礎不牢,肯定要倒。
舉個例子。下面的句子來自《新概念英語3》第一課,請觀察它,你有什麼收穫?
Pumas are large cat-like animals which are found in America.
我的觀察結果是:
Pumas are animals.
特點是large,cat-like.
在America被發現。
英文可以連用兩個形容詞,與中文一樣,還不用頓號、逗號。
cat-like是英文的連詞造詞法,還有dog-like,chicken-like,pig-like,甚至snow-like,chair-like等來表達像某種事物的意思。
America表示美洲,American表示美洲人、美洲的。
which用在名詞animals後,作為指代,可以另起一句,增加細節描述。
通過觀察這一句,我們可以學到經典的英文句式,並用上。比如用同樣的句式寫新冠病毒:
Covid-19 is a new SARS-like virus which is found in America.
你是否有同樣的觀察結果呢?
當然,你需要有基礎的英語知識儲備,才能觀察到這樣的結果。但即使再上一層,你也需要同樣的過程,取得準確、細緻的觀察結果。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功始終第一。
這是最基本、直白的觀察,文科都這樣。理科的觀察,就要更加細緻,甚至會拐彎抹角。
以今年的一道高考題為例。
我的觀察結果:
這是複數題,z是複數的代號,z=a+bi,|z|=平方根(a+b)
所以題目就是要解z=1+2i+i,把a和b找出來。
關鍵點:i=-1
所以z=1+2i+i*i=1+i,a=1,b=1,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這題對於掌握基本知識的學生來說,都非常容易。你是否也觀察出來了?
無論是學習還是考試,觀察力都是一個重中之重的因素。雖然它不起眼,但卻是最容易拉開差距的地方。觀察力不足之人,在學習上就不能發揮十足的潛力,因為很難抓到問題的關鍵,所以學習效率低。
任何學習都是有規律的,良好的觀察力就能幫助我們掌握入門的金鑰匙。學習不是學了多長時間,學了多少,最重要是學懂、學透,學會舉一反三,這才是出路。
再去看所謂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上早教,提前掌握很多漢字、英語單詞、古詩詞的孩子,根本不足為慮。因為沒有掌握規律,就談不上真正的領先。掌握學習的竅門,立馬一日千裡,那點小小的領先,談笑間就會被人後來居上了。
這點,我要再次提醒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