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7位文人的書齋對聯,大雅之境

2020-12-22 大道知行知行堂

蘇軾、蒲松齡、陸遊、鄭板橋、徐渭、金聲、王夫之這七位文人大家的書齋對聯分別是什麼?託物言志,他們對自己有著怎樣的期許呢?

書齋,也就是書房,是中國文人生活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在這裡藏書,在這裡讀書,在這裡思索,在這裡寫作。同時,他們也將書齋看成一種精神的寄託,為書齋命名、為書齋題寫對聯,以此來表明志向,寄託情懷,勉勵自我。

1、蘇軾: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據說,蘇軾年少時,在父親蘇洵的教導下,博覽群書,知識豐富,常常受到誇讚。他就有些驕傲,寫了這樣一副對聯掛在自己書房: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

父親蘇洵一日來到他的書房,看見對聯,暗嘆兒子如此不謙虛。於是,找來幾本文辭深奧的古書讓蘇軾看。蘇軾翻開書卻發現書上的字他有很多不認得,更不要說理解了,心中十分慚愧。於是,將聯語各加了兩個字,成了: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以此激勵自己虛心向學。

2、蒲松齡: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蒲松齡一生熱衷於科舉,但始終不得志,在他屢試不第之際,他寫下這樣一副自勉聯懸於書齋之上: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這副對聯運用了多個典故,意在說明有志向的人、苦心人,最終都會成功、不會被辜負,勉勵自己要有恆心有毅力。這副對聯的作者究竟是誰尚有爭議,清代吳恭亨的《對聯話》記載明末金正希曾題過一副書室對聯:「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定吞吳。」不過無論作者是誰,這副對聯的自我勉勵是無疑的。

3、陸遊: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

陸遊的書齋名叫老學庵,陸遊的許多作品都以此命名,如筆記《老學庵筆記》、詩《老學庵》等。在詩《題老學庵壁》中,陸遊寫道:

此生生計愈蕭然,架竹苫茅只數椽。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太平民樂無愁嘆,衰老形枯少睡眠。喚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掃地亦隨緣。

其中「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這一聯,就被陸遊作為其書房的自題聯。「萬卷」極言書的數量之多;「古今」暗指書的內容之廣。在這麼多書籍的包圍之中,專心致志讀書,竟不知黃昏晨曉,暗送了歲月年華。

4、鄭板橋:咬住幾句有用書,可以充飢;養成數竿新生竹,直似兒孫。

鄭板橋愛竹,人盡皆知,他一生賞竹、畫竹、詠竹,與竹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曾自題書齋聯為:咬住幾句有用書,可以充飢;養成數竿新生竹,直似兒孫。

這副對聯,上聯寫讀書可以充飢,下聯則寫養竹好比養兒。對於鄭板橋來說,竹子的確是可以比作兒孫的,他曾在他所畫的墨竹圖上題詩,有一句就說「愛竹總如教子弟,數番剪削又扶持」,生動地表現了他對竹精心修剪百般呵護。書齋的這副對聯,既有著對書籍的熱切,也有著對竹的熱愛,正是他的畫像。

5、徐渭:幾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人。

「幾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人」是明代文人徐渭徐文長紹興舊居青藤書屋的楹聯。徐渭此人能寫能畫、能詩能文,他的大寫意潑墨畫法,對明清以至民國的繪畫都產生了巨大影響,比如鄭板橋、吳昌碩、齊白石都深受其影響。但他的人生卻頗不得志,晚年落破潦倒。

他曾畫過一幅《青藤書屋圖》,上面題寫了這副對聯。上聯說自己住著幾間破屋子,自我嘲笑,下聯說自己說話口音不純,暗指與社會的格格不入。

6、金聲:窮已徹骨,尚有一分生涯,餓死不如讀書;學未愜心,正須百般磨鍊,文通即是運通。

明朝末年崇禎進士金聲,在未達時,極其貧困,他曾自撰書齋聯曰:窮已徹骨,尚有一分生涯,餓死不如讀書;學未愜心,正須百般磨鍊,文通即是運通。

上聯說自己雖然已經窮困潦倒到這般地步,但只要活著,寧可餓死也要讀書。下聯則說自己所學尚不夠,還需要百般的磨鍊,通達文學便能運轉靈活。這既是不折不撓的自勵自勉,也是不懼艱難的頑強之氣。

7、王夫之:六經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思想家,晚年隱居衡陽石船山麓,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從事學術研究,並由此而展開對整個傳統文化的總結、批判工作。五十歲時,王夫之在自己所居的觀生堂題寫了這一副對聯:「六經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

這一副對聯,表明了他凜然大義的崇高氣節,以及對中華傳統文化繼往開來的歷史責任感,也體現了王夫之致力於經世致用、努力使先賢典籍在新的時代獲得新的生命。由這一副對聯,可以看出王夫之思想創作之內在動力,更可以看出他宏偉而深沉的文化理想。

相關焦點

  • 文人書齋對聯拾趣
    文人書齋聯拾趣文-姚老庚增廣賢文曰:「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試問文人學士讀書何用?他們或把對人生的理解寓於平淡字句之中,或把自己的性情寄託於對聯的言外之音,讀來富於生活氣息又充滿哲理。有求官、述職的,有救國、愛民的,有創業、謀事的,也有消遣、消愁的。從他們所撰寫自警自勵的書齋聯語中大致能看出其旨意,略舉數副以資談趣。
  • 言辭有深意,風流見傲骨:帶你領略古代文人書房的對聯文化
    在古代的書房裡,往往要懸掛一副對聯稱之為書房聯。言由心聲,書房聯既能凸顯了主人的道德情懷又可以抒發了主人的理想志向,一起來看一下。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這是清代著名書法家鄧石如自題於書房的一副楹聯。
  • 書齋· 莫忘曾經是書生
    《胤禛行樂圖冊·圍爐觀書》古人說: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非人人不受外界叨擾,聖賢之說也怕亂耳,久而久之,書齋便從居宅中分離出來,成了能安放聖賢書之處。有了清靜的環境,獨立思考的空間,書齋除基本的功能之外,在文人的審美裡也越來越風雅。
  • 中國古代文人九大雅事
    九張機-古人九大雅事銘周陽生[題記]中國古代文人雅事,閒情逸緻,有九大雅事:沉檀焚香,棲霞品茗,落花聽雨,踏雪賞梅,銜花候月,清月酌酒,濛雨蒔花,逐水尋幽,閒風撫琴。吾閒以九張機詞記之。一縷春風一縷絲,九雅沐濯九張機。世間自古有騷客,逸曲閒情魂競依。
  • 中國古建築設計——古代書房的布置與裝飾
    本期,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中國古代書房文化。古代書房文化書房,在古代又叫書齋,是專門用作閱讀、寫字、清修或工作的地方。「書房」其實是現代才開始流行的叫法,古人大多喜歡用齋、堂、屋、居、室、庵、館、廬、軒、園、亭、洞等來命名。
  • 「文房雅玩——蘇州明清時期文人書齋雅物展」將於27日在甘肅省...
    書齋始於漢唐,宋元普及,明清鼎盛。不單為文人工作、學習的場所,亦是為自己營造的自由世界。25 日,記者從甘肅省博物館獲悉," 文房雅玩——蘇州明清時期文人書齋雅物展 " 將於 10 月 27 日至 12 月 20 日在甘肅省博物館一樓書畫廳展出。
  • 古代書房的布置
    圖丨網絡書房,古代稱書齋,是住宅內專門作閱讀、自修或工作之用的房間。
  • 【精品欣賞】清末民初文人書法對聯欣賞(一)
    楹聯,又稱對聯、對偶、桃符等。其發端於古代詩文辭賦之對偶句,紮根於中國傳統哲學之思想。它是中國人特殊思維方式和民族文化積澱的產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聯在形式上具有可讀性、可視性,同時又具聲律協調等美學特質。自其產生之日起,便展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和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 中國口碑最好的古代書院:因一副對聯,而名揚天下
    旅遊隨筆(文/江湖三十年)說到中國古代的書院,不可謂不多,著名的書院,有河南的應天書院、湖南的嶽麓書院、江西的白鹿洞書院,以及河南的嵩陽書院,世人稱它們為:中國四大書院!但是若論中國口碑最好的古代書院,我認為並非是這四大書院,而是另有選擇!究竟是誰?請緊隨我們百家號:一起走遍世界的鏡頭,一起來看看吧!熟悉上述四大書院的朋友,或許都知道,這四大書院雖然有名,但無一例外都對外收費,而且門票價格都還不低!
  • 古代文人生氣時是怎麼罵人的?不帶髒字還很高雅,寓意卻很通俗
    古代文人生氣時是怎麼罵人的?不帶髒字還很高雅,寓意卻很通俗文丨可可侃歷史中國古代文化對聯文化一直很受文人歡迎,事實上一副對聯雖然沒多少字,但是其中蘊含的東西卻是非常多的,文人聚會通過對對聯來溝通感情既能看出一個文人的知識水平,又能增加聚會的趣味性。
  • 經典的古代文人書房對聯集萃,你知道的有幾幅?
    以「巢」名書齋,足見耽書之甚。萬卷伴終生,是放翁的真實寫照。放翁嗜書,老而彌篤。有「讀書有味身忘老」之名句傳世。晴窗萬卷,耽書如年,是真名士!非光鬥不能為之。上聯吟詩文之味,下聯習書法之功,語出不凡,足以驚人。
  • 古代文人的樂園,書房就是他們的天堂!
    書房在古代又叫書齋,是專門用作閱讀、寫字、清修或工作的地方。《書齋說》裡講:書齋宜明朗、清淨,不可太寬敞。中國人的書房講究的不是空間大,而是明淨,使心舒暢,太寬敞反會損傷目力。很有意思。對於書房的裝飾,李漁在《閒情偶寄》中說得好:「宜簡不宜繁」。
  • 聯海行舟手記之對聯的起源、張貼和標點
    這些文化遺產都是古代勞動人民辛勤創造的寶貴財富,是祖先們聰明和智慧的結晶,需要我們把它傳承和發揚。而對聯就是其中獨具風格的一種文化遺產,是祖國文化藝術園中的一朵奇葩。下面我們來了解對聯的相關知識。但那時候對聯並不屬於正式文學,科舉又不考,因此只能算是文人遊戲。對聯試才學也有很大的隨意性和遊戲性。對課最基本的就是對對子。如「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就是對子。光是對對子,不必顧及意義上是否統一,因此只要在字面詞性結構能對上就行,至於意義相連什麼的可以不管。也就是只要形式上的相連,不管內容。簡單說對子就是「對而不聯」。
  • 中國古代文人都有哪些欲望?
    下面讓我們通過作品說話,細數一下古代文人的十大欲望。10.金榜題名,進士及第所以,《鶯鶯傳》中張生不肯求娶鶯鶯,就是為了空出正妻之位以備日後結緣鼎族;《霍小玉傳》中的李益無論對小玉如何山盟海誓,最後選擇的枕邊人還是甲族盧氏女;《櫻桃青衣》中盧生夢中與鄭氏女結姻,從而「勒授王屋尉,遷監察,轉殿中,拜吏部員外郎,判南曹……知制誥,數月即真遷禮部侍郎……遂拜黃門侍郎平章事……數月,為東都留守河南尹兼御史大夫」一葉知秋,從這些細節也是能反映當時大環境下,下層文人渴望成為乘龍快婿
  • 經典的文人書房對聯集選
    以「巢」名書齋,足見耽書之甚。萬卷伴終生,是放翁的真實寫照。放翁嗜書,老而彌篤。有「讀書有味身忘老」之名句傳世。晴窗萬卷,耽書如年,是真名士!風雲三尺劍花鳥一床書左光鬥題書齋聯。武能叱吒風雲,持劍嘯天。文則花鳥怡性,嗜書曉理。非光鬥不能為之。月斜詩夢瘦風散墨花香鄧子龍題書房聯。
  • 觀展|在「文房」中見識古代文人的雅室閒情
    是古代文人追求的生活方式,時至今日,儘管周遭環境已變,但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通過器物和心境傳承至今,正在上海韓天衡美術館舉行的「蘭室長物——歷代文房具特展」帶領觀眾走進文房與文人的雅室與閒情:書畫,是歷代文房具中的重要內容。《紅樓夢》中曾說:「若大景致,若干臺榭,無字標題,任是花柳山水,也斷不能生色。」一所文房中,置以種種文具,當然也以書畫最能提醒它的精神。
  • 中國古代文人作畫僅僅是因為無聊嗎?殊不知「文人畫」創作的動機
    中國繪畫有著悠久而輝煌的歷史,群星璀璨,氣象萬千,而在中國繪畫的歷史長河中,有一道特殊的景觀,那就是「文人畫」。「文人畫」作為一個專門術語,是明代著名的書畫家董其昌第一次提出的,他說,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其後董源、僧巨然、李成、範寬為嫡子。
  • 古代文人的風骨與氣節
    一、風骨與氣節彰顯華夏美德和東方神韻  風骨與氣節作為一種道德風範和信念追求,在我國古代不同文人身上的表現各不相同。風骨與氣節是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次,體現和反映中國古代文人的人格品質和精神狀貌。假如一定要區分出風骨和氣節兩者之間的差別,一般而言,風骨更側重於古代文人精神內涵的純正雅致,而氣節則更注重於古代文人行為表現的浩然峻烈,簡言之,風骨崇尚修身理念的闡發弘揚,如北宋一代名臣範仲淹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文人風骨的優秀範本,始終濡染和感召著後人。  文人風骨作為一種卓爾不群的道德品格,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良因子和民族情結的重要載體。
  • 對聯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堪稱博大精深!
    把對聯貼在門上又叫春聯,是我國的一種獨特藝術,它主要將文學裡的詩詞和書法結合在一起,有時也將雕刻融合進來,比如某些石刻和木刻的對聯,中國藝術和種種美化和修飾,而對聯正好也只是一種美化和修飾的藝術。我國的對聯起源於古代的桃符,根據山海經記載,東海度朔山上有大桃木,樹上有神荼鬱壘二神能致領白鬼,並且能用繩索把惡鬼捆起來餵老虎,因此皇帝坐立在除夕或者元旦雨蒙上力大桃仁,畫神荼鬱壘二神相亦必驅邪,後來形成一種風俗,就是每年春節懸掛桃符,根據文獻記載五代後蜀國皇帝孟旭過年的時候在臥室門外的桃符上題了兩句話,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一般認為這就是中國的第一副對聯。
  • 古代對聯罵人不帶髒字,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沒文化看不懂
    在古代,不少文人之間的關係並不好,尤其是有才的,雖然有白居易和元稹那樣臭味相投的,還有像李白杜甫一樣偶像和粉絲的,但許多才子心裡都有輕慢他人的想法。魏文帝曹丕說過:「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文無第一,因為文章是最難比較的東西,很難分出高下,所以文人之間往往就會相互輕視。這種關係不好,雖然不能夠推之於所有人,但是同輩文人之間,即便是摯友,內心其實始終存了比較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