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稽古鎮,形成於隋朝,原名桂花農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傳說這裡住著一個叫蘇名稽的隱士,還有「蘇東坡到此稽查過」的說法。但是,東坡先生雖然是歷史學家,卻沒有在家鄉做過官,所以考察的說法不可信。據有關記載,蘇稽古鎮在唐代被命名為蘇稽戍軍,在宋代被稱為蘇稽鎮,但直到清代才被命名為「蘇稽鋪」和「蘇稽鄉」。1951年叫做新橋鎮,1958年叫蘇稽公社,1984年恢復新橋鎮稱呼,1991年又重新叫回蘇稽鎮。
蘇吉古鎮是著名的「龍燈之鄉」、「書畫之鄉」,有許多傳說和故事。蘇稽還是遠眺峨嵋的絕妙之處:「是以風物開朗,遙望峨峰,白雲鱗次錯出,莫可名狀。少傾雲散,青峰孤懸,翠色撲人眉宇。」蘇稽對平山的天王古寺,一直是旅行者遊覽峨眉山的第一座寺廟,也是佛教朝聖峨眉山的起點。一直都說「峨眉朝山第一拜」的說法。
說到蘇稽古鎮,我們不禁要提到著名的嘉定大綢,這個嘉定,可不是上海的嘉定,樂山,古稱嘉定府。儒公橋是建於清代的一座漫水石橋。是樂山現存最長的17孔平涼古橋。是古樂山至峨眉官道的重要橋梁。它曾經承載著兩岸的民生、商貿、交通。這座石橋是由東西兩岸的工匠同時建造的。不知道是技術原因還是地質構造原因。石橋建成後,東岸比西岸高一尺左右。每到汛期,西區會先被淹沒。這座石橋長近100米,有17個洞,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建成。據說所有的石頭都是從雅安開採出來,然後經青衣江運到蘇稽附近的碼頭,再由青壯人力抬到建橋工地。一千多年來,時間如峨眉之河般流淌,古鎮的人們過著悠閒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