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發布以後,很多客戶都追著想要看下篇,甚至激起了一些沉睡的老朋友深夜來交流。於是田老師不得不深夜加班,趕出了這篇文章。
從做大到劃小
要說華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因為華為太牛了,牛到你想誇它,一下子都不知道該先從哪誇起。
但我既然從事企業管理諮詢行業,那麼比起那些產品市場表現,我當然更關注它的管理組織。
比如在組織結構改革方面,他就表現得非常進取,敢於折騰。
就拿美的來比較,華為創立的歷史遠不如前者一半,但其進行的組織結構變化之多,變化之大,還要超過美的不少。
這當然不是嚴格對等的比較,但同為製造業巨頭,應該是比較公允的。
美的1968年創立的時候,只有25人的規模,但晚了19年創立的華為人更少,只有6人。這種規模的公司採用的自然是最簡單的直線制管理,所有員工直接向任正非匯報工作,這種原始的管理模式一直維持到1991年。
1992年,華為營收突破億元,員工人數達到200人。再使用直線制管理顯然已不可能。於是組織結構開始轉變為直線職能制,出現了業務流程與支撐流程部門。
1998年是華為組織結構改革歷程中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此時的華為終於發展到需要考慮劃小經營單位的規模了,而他們的解決方案,則是事業部制與地區部相結合的二維矩陣式的組織結構。
華為的事業部擁有完全獨立的經營自主權,實行獨立經營、獨立核算,同時是產品責任單位或市場責任單位,對產品的設計、生產製造及銷售活動的一體化,進行統一領導。
這與當時絕大多數實施事業部改制的公司(包括美的)是一致的。但在按戰略性業務垂直劃分的事業部的另一維,則是地區公司,兩者均為利潤中心,承擔實際利潤責任,區別在於事業部在公司規定的經營範圍內承擔開發、生產、銷售和用戶服務的職責;地區公司則在公司規定的區域市場內有效利用公司的資源開展經營。
從開始做大到開始劃小,華為用了9年。
一手做大一手做小
看過上篇文章的讀者應該記得,事業部的主要缺點,如果您忘記了話,那就再回顧一下:
1. 成敗過度依賴負責人
2. 浪費與內耗
3. 管理無法下沉
即使華為採用的是事業部+地區公司二維矩陣式的組織結構,還是迴避不了事業部的這些先天不足。
華為當然不會坐視這些局限,而是持續地進行組織結構改革。
這個改革的過程,我更願意稱之為一手劃大,一手劃小。
在大的方面,華為在國內將事業部與地區公司歸聚至業務群之下,組織結構上從過去以產品為中心轉變為以客戶為中心的導向。即將垂直的產品線事業部劃分為電信基礎網絡、業務與軟體、專業服務和終端四大業務群。雖然往後業務形態不斷發展,但業務群統領事業部和地區部的架構一直沿用至今。
這手劃大改革固然可以說是果斷進取,但如果僅此而已,可能也只是另一種超事業部制而已,華為可能也就不會成為今天的華為了。
真正值得我們雙手點讚的,是華為的劃小改革,即劃小經營單元。具體的做法是,在產品線內設置若干個SPDT(Super Product Development Team,即超級產品開發團隊)作為獨立的經營單元。這些SPDT以項目運作方式打破了部門牆,連通各職能部門資源。
而今天真正要說的主角,華為小組織經營的代表——鐵三角,也正是在這一階段誕生的。
做加法的小組織
組織管理上的小組織,大多是減法得來,即從較大的經營單元分割出來。而鐵三角正好相反,它是做加法而形成的小組織,即把個體組織起來協同作戰,發揮更高的效率,創造更大價值。
一般認為,華為鐵三角的概念最早在2004年北非的某個電信項目中被提出,其目的是為了解決當時組織中各自為戰的亂象,形成一個聯合作戰的團隊。
鐵三角從誕生到成為華為LTC流程中的管理項目流程,經歷了4年的建設成熟。但從一開始,它就明確了鐵三角的三個角(色),即客戶經理、解決方案經理和交付專家。
鐵三角的第一角是客戶經理,他的核心職責是管理客戶關係,競爭管理以及回款。可以說,客戶經理主要解決人的問題,不管技術方案。
解決方案經理與客戶經理恰好相反,這是純粹專業的角色,他不關心客戶關係,只關注客戶需求,目的是提供客戶滿意區隔競爭對手,並且能達到市場目標的解決方案。
交付專家的核心職責是確保契約交付,提升客戶滿意度。聽起來常見的後端服務角色,但許多其它企業的交付人員,往往是在正式交付階段才參與項目,這就很容易出現許多前端承諾到了後端才發現無法實現,進而產生各種風險糾紛。而鐵三角的交付專家會在項目立項時就介入,評估承諾,量化風險,反過來促使前端與客戶達成可交付的合同,確保客戶滿意。
鐵三角是以項目為核心,圍繞項目全生命周期所需的核心職能而建立小組織,自主經營的利潤中心,那它跟小組織經營的代表,阿米巴經營是否能作個比較呢?
鐵三角項目管理與阿米巴經營
先說結論,鐵三角項目管理與阿米巴經營在本質上是高度相同的。
這句話很多人會表示異議,這是我意料之中的。因為即使在阿米巴進入中國十幾年,在道成已經服務了超過一萬家企業的今天,對阿米巴經營一知半解甚至一無所知的企業經營者還是太多了。
畢竟,道成也只服務了一萬多家企業。
有人會說,華為鐵三角成為華為LTC流程之一的時間比阿米巴經營進入中國還早,這話沒錯,但阿米巴理念的提出,可遠在鐵三角產生之前。
當然,這不代表華為鐵三角源自阿米巴經營,我更傾向於認為這是一種源自實踐的歸納和探索上的殊途同歸。
小組織、自主經營、利潤中心,這些明擺著的共同點就不說了,可是鐵三角明明是基於項目而生,並非一個正式部門啊?
注意,這也是很多企業在實踐阿米巴時的誤區之一,項目組完全可以視作一個正常的阿米巴經營單元來看待,只是就是這個單元的存續周期可能會短一些,從技術上講,算是一種動態阿米巴經營。
那內部交易呢?項目組也能做內部交易嗎?如何定價?
當然是可以的。
以華為鐵三角來舉例,每個項目最初總是要先進行立項,而立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評估所需的資源,投入產出,以及風險。
首先,在華為內部建有代表處、地區部和公司三層的資源池。各種資源及單位時間都是量化為金額的,參照你的項目可能產生的收益,就能知道你的項目能使用什麼樣的資源。
但這還不足以確立項目,華為甚至會將交付風險也通過風險管理表量化成金額,通過對衝利潤評審,達到利潤要求才能立項。用阿米巴經營的理論來對照,這項目立項的過程,實質上就相當於定價與內部交易。
小組織、自主經營、利潤中心、定價與內部交易,現在再看看我前面的結論,您會同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