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曼·詹森說:「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教造就失敗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作為近代著名的革命女戰士,秋瑾英年早逝,留下了一雙兒女,他們都繼承了母親的遺志和永不言棄的精神,成長為棟梁之才。
有人說:「家庭教育的任務,首先是父母教育、父母學習。」孩子最先崇拜的是自己的父母,他們的行為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的性格。
秋瑾雖然出生於清末的官員家庭,但是她學習的都是新思想新文化,在目睹了清朝的封建和腐敗後,一心只想革命。
迫於家庭的壓力,秋瑾嫁給了曾國藩表弟的兒子王廷鈞,兩人雖育有一兒一女,但是婚姻裡卻總是矛盾不斷。
憂國憂民的她是不甘做金絲籠裡的富太太的,她求知若渴,心系受欺凌壓迫的老百姓,而丈夫卻是一個貪圖享樂、不務正業的紈絝子弟。
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秋瑾將兒女交給家人撫養,自己遠渡重洋到日本留學,之後回國參與革命工作。
為了革命,她和家人徹底斷絕關係,也不敢和兒女見面。後來,秋瑾不幸被捕,年僅三十二歲的她壯烈犧牲了。
不久後,秋瑾的丈夫也去世了,此時大兒子王沅德只有十歲,小女兒王燦芝才有六歲,兩人跟祖母逃到鄉下,才得以躲過一劫。
兄妹倆雖然年紀不大,卻也懂得母親是為了讓人們更好生活而奮鬥,平時祖母總給他們講母親的英雄事跡,革命的種子便在他們的心裡生根發芽了。
林肯說:「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歸功於我天使般的母親。」
擁有一位好母親,可以抵得過一百個老師的教導。
雖然秋瑾英年早逝,並沒有陪伴子女的成長,但是她無私無畏、為國為民的精神一直激勵著兩個孩子,給了他們無盡的精神支撐。
十四歲的時候,王沅德就繼承母親的遺志,順利加入了同盟會,立志要為中國革命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前輩的指引和培養下,他得以進入長沙明德學校讀書,學習先進的革命思想。之後,因為軍閥想要消滅革命火種,四處逮捕迫害同盟會成員,王沅德不得已休學在家。
即便如此,王沅德也並沒有停止求學的步伐,他通過努力考上了上海正風大學,一直積極參與革命活動。
北伐戰爭期間,王沅德擔任《江聲日報》報社的社長,一直積極革命思想。在見證了政治場的風雲變幻後,他決定回老家做生意,創辦了好幾家公司。
極具經商頭腦的王沅德很快成了湘潭的首富,期間他為了躲避日軍的邀請躲到了鄉下,不願做背叛國家民族之事。
抗日戰爭時期,王沅德不忘母親的遺志,一直為抗戰提供經濟上的支持,同時仗義疏財,幫助了不少的貧苦老百姓。
晚年,在國家的支持下,他開始收集整理母親的資料,為人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高爾基說:「世界上的一切的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於母親。」
母親的品性和精神,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秋瑾的小女兒王燦芝繼承了母親慷慨俠義的性格,為人豪爽仗義,無論是學習還是事業,都一定要做到最好。
於王燦芝而言,母親的精神是她不斷前進的動力,亦是支撐她永不言棄的精神力量。她機智上進、勤奮好學,十五歲時就寫出了不少的好文章。
此外,王燦芝還十分喜歡武術和書法,平時最熱愛練武,甚至專門去拜師學習太極拳,因為她一身俠氣,被人稱為「小俠」。
由於對航空技術感興趣,王燦芝曾到美國進修,修門學習飛機製造和航天學,僅僅兩年,便掌握了專業的飛行技術。
回國後,她成為了中國的第一位女飛行員,憑藉著高超的飛行技術震驚了世人,美國航空界稱她為「東方女飛將」。
雖然秋瑾並沒有能陪伴自己的一雙兒女長大,但是她的精神卻一直指引著他們,讓他們不迷失方向,活出了精彩的一生。
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師,於子女而言,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著他們的選擇,在教育孩子時,父母以身作則,比口頭上的說教更為重要。